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翻译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除作文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题,从近年来考生答题的实际情况来看,得分率还普遍偏低,如何科学、高效、准确地把握这一高分题型的应试技法,是摆在众多考生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笔者以为,只要在透视高考真题的基础上科学实施如下四条复习对策,还是可以突破文言文翻译这一难点的。
一、综观10年试题,探究命题规律
综观近10年高考全国卷中的文言文翻译题,我们可以探寻出2020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在命题上的两个基本规律:
1.文本选择——突出浅易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透视近10年高考全国卷中的文言文选文,“浅易”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1)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2)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文言句式。(3)从文章的体裁来看,主要是叙事扬德的传记类散文,而不是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4)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5)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均选自《二十四史》)。
为此,在组织新一轮高三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时,一定要参照上述五条标准,精心选择“浅易”的文言文阅读文段,大胆舍弃那些“繁、难、艰、深”的文言文阅读文段,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2.命题方式——趋于稳定
(1)题型:主观题。
(2)题量:2道小题。
(3)字数:40字左右。
(4)赋分:10分。
二、剖析文句设定,把握考查重点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积累性的——重要实词(含“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和重要虚词。如:
(1)及(等到)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古今异义词,逃跑,退逃)之(到)王尸而伏之。(2019年全国卷Ⅲ)
(2)锡(通“赐”,赐予)宴不赴,是不虔(诚敬,恭敬)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2016年全国卷Ⅰ)
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如:
(1)乃短(形容词用作动词,说人的坏话)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复杂混乱)诸事。”(2019年全国卷Ⅰ)
(2)令行于民期年(介宾短语后置句式),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2019年全国卷Ⅱ)
(3)将曰:“此事,中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固定结构,要……做什么呢,为什么……呢)?”禧惭不能对。(2017年全国卷Ⅲ)
为此,广大考生在备考时必须将上述两大类五个方面列为复习重点,加以系统梳理和进行有针对性训练。
三、熟习六种方法,增强翻译技能
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下面三条原则:①信。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②达。译文要语意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③雅。译文要尽量做到美一些,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就高中学生实际的文言文阅读功底而言,第三点是较高的要求,但前两点是必须做到的,否则不能说是“正确的译文”。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考生可以灵活采用如下六种翻译方法:
1.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如:
①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2019年全国卷Ⅲ)
译文: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对译时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1)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2)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如:
①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2019年全国卷Ⅰ)
译文: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上例中,对加着重号的单音节词的翻译属于第一种情况,对加下划线的单音节词的翻译属于第二种情况。
3.拆。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拆成两个单音词来分别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白话文中的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如:
①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2012年全国大纲卷)
译文: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該句中的“设备”是两个单音词,“设”应翻译成“制订措施”,“备”应翻译成“防备意外”,而不能按照白话文中的双音词“设备”去翻译。
4.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1)句子的省略成分必须增补出来。如:
①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2019年全国卷Ⅲ)
译文: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该句中“伏”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在……上)”,翻译时必须将其增补出来。
(2)词类发生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增内容。如:
①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2019年全国卷Ⅱ) 译文: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獲利,不必遵守旧制。
该句中的“强”“利”都是词类活用,分别属于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必须分别增补上表使动的词语,即“使……(强盛)”“使……(获利)”。
5.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是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就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如:
①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2014年全国卷Ⅰ)
译文: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勃然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皿乏错,我深表庆贺。
该句中的“也”是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焉”也是语气助词,用在句末。两个词均无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可删去,而不必译出。
6.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如:
①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2019年全国卷Ⅱ)
译文: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2015年全国卷Ⅰ)
译文: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①句中的“行于民”是一个介宾短语后置句式,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介宾短语“于民”调到谓语动词“行”之前,译为“在民间实行”。②句中的“不吾索”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式,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吾”调到谓语动词“索”之后,译为“没有点名要我”。
四、坚持四个步骤,确保答题准确
要确保文言文句翻译的准确,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要坚持如下四个步骤:
1.审。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因为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的采分点,必须仔细斟酌,确保准确到位。对此,考生可以先在原句上用笔将这些采分点一一地圈注出来,以激起自己的有意注意。
2.切。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用上文介绍的六种方法逐一地加以翻译,确保字字落实。
3.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翻译出来的词义连缀成一个语意通畅的文句。
4.誊。在逐一查对文言文句中的采分点全部落实到位以后,将正确答案誊写到答题卡上。在誊写的过程中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以上是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备考的大致要点,旨在把握命题规律,明确考查重点,指导翻译方法,增强答题技能。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不能把文言文翻译的担子全部压到高三,在高一、高二年级就要做好文言文阅读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积累和训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高考中文言文翻译题这一高分题型的得分率。
一、综观10年试题,探究命题规律
综观近10年高考全国卷中的文言文翻译题,我们可以探寻出2020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在命题上的两个基本规律:
1.文本选择——突出浅易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透视近10年高考全国卷中的文言文选文,“浅易”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1)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2)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文言句式。(3)从文章的体裁来看,主要是叙事扬德的传记类散文,而不是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4)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5)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均选自《二十四史》)。
为此,在组织新一轮高三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时,一定要参照上述五条标准,精心选择“浅易”的文言文阅读文段,大胆舍弃那些“繁、难、艰、深”的文言文阅读文段,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2.命题方式——趋于稳定
(1)题型:主观题。
(2)题量:2道小题。
(3)字数:40字左右。
(4)赋分:10分。
二、剖析文句设定,把握考查重点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积累性的——重要实词(含“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和重要虚词。如:
(1)及(等到)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古今异义词,逃跑,退逃)之(到)王尸而伏之。(2019年全国卷Ⅲ)
(2)锡(通“赐”,赐予)宴不赴,是不虔(诚敬,恭敬)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2016年全国卷Ⅰ)
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如:
(1)乃短(形容词用作动词,说人的坏话)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复杂混乱)诸事。”(2019年全国卷Ⅰ)
(2)令行于民期年(介宾短语后置句式),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2019年全国卷Ⅱ)
(3)将曰:“此事,中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固定结构,要……做什么呢,为什么……呢)?”禧惭不能对。(2017年全国卷Ⅲ)
为此,广大考生在备考时必须将上述两大类五个方面列为复习重点,加以系统梳理和进行有针对性训练。
三、熟习六种方法,增强翻译技能
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下面三条原则:①信。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②达。译文要语意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③雅。译文要尽量做到美一些,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就高中学生实际的文言文阅读功底而言,第三点是较高的要求,但前两点是必须做到的,否则不能说是“正确的译文”。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考生可以灵活采用如下六种翻译方法:
1.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如:
①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2019年全国卷Ⅲ)
译文: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对译时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1)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2)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如:
①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2019年全国卷Ⅰ)
译文: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上例中,对加着重号的单音节词的翻译属于第一种情况,对加下划线的单音节词的翻译属于第二种情况。
3.拆。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拆成两个单音词来分别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白话文中的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如:
①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2012年全国大纲卷)
译文: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該句中的“设备”是两个单音词,“设”应翻译成“制订措施”,“备”应翻译成“防备意外”,而不能按照白话文中的双音词“设备”去翻译。
4.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1)句子的省略成分必须增补出来。如:
①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2019年全国卷Ⅲ)
译文: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该句中“伏”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在……上)”,翻译时必须将其增补出来。
(2)词类发生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增内容。如:
①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2019年全国卷Ⅱ) 译文: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獲利,不必遵守旧制。
该句中的“强”“利”都是词类活用,分别属于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必须分别增补上表使动的词语,即“使……(强盛)”“使……(获利)”。
5.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是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就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如:
①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2014年全国卷Ⅰ)
译文: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勃然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皿乏错,我深表庆贺。
该句中的“也”是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焉”也是语气助词,用在句末。两个词均无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可删去,而不必译出。
6.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如:
①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2019年全国卷Ⅱ)
译文: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2015年全国卷Ⅰ)
译文: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①句中的“行于民”是一个介宾短语后置句式,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介宾短语“于民”调到谓语动词“行”之前,译为“在民间实行”。②句中的“不吾索”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式,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吾”调到谓语动词“索”之后,译为“没有点名要我”。
四、坚持四个步骤,确保答题准确
要确保文言文句翻译的准确,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要坚持如下四个步骤:
1.审。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因为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的采分点,必须仔细斟酌,确保准确到位。对此,考生可以先在原句上用笔将这些采分点一一地圈注出来,以激起自己的有意注意。
2.切。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用上文介绍的六种方法逐一地加以翻译,确保字字落实。
3.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翻译出来的词义连缀成一个语意通畅的文句。
4.誊。在逐一查对文言文句中的采分点全部落实到位以后,将正确答案誊写到答题卡上。在誊写的过程中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以上是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备考的大致要点,旨在把握命题规律,明确考查重点,指导翻译方法,增强答题技能。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不能把文言文翻译的担子全部压到高三,在高一、高二年级就要做好文言文阅读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积累和训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高考中文言文翻译题这一高分题型的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