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ITAT技能大赛促进师范生创新和IT应用能力的研究*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aiai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ITAT技能大赛对于促进师范生创新和IT应用能力有积极的意义,文章针对当下新疆师范大学ITAT相关的比赛、能力培养、团队建设、课程设置等存在的问题,提出教改建议,以促进师范生创新意识和IT应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ITAT;信息技术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8-0055-03
   ITAT(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raining)大赛是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大赛以教育部为主管单位,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在全国范围内已经举办了七届。
   在新疆,包括我校在内的十余所本科、高职、中职院校积极备战并参与了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技能大赛的举行,促使了各高校的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2012年新疆师范大学通过的《新疆师范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新师校字[2012]142号]中,明确将“ITAT程序设计模块认证证书”及“ITAT任一模块认证证书”与本校学生学士授予相关连,极大地提高了ITAT的地位与价值。
   通过参加该大赛,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挑战自我、挖掘学习潜能,还能培养学生在科研上的刻苦钻研精神,同时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也有促进作用。[1]笔者自2008年开始接触ITAT大赛指导工作以来,积极探索,在大赛取得收获的同时,针对我校大赛情况,也发现了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拔功能大于普及功能
   我校参赛学生实际辐射面与新师校字[2012]142号文件中对学生的应然覆盖面存在差距,ITAT大赛的选拔功能大于普及功能,参赛规模有待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是数字化时代的必须。技能比赛常常有检验展示、选拔激励、引领示范等功能,[2]然而过多地强调选拔性或者只注重了选拔的功能而忽视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普适性要求,则使大赛成为少数精英的大赛,对于师范生IT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
   2.单枪作战多于团队协作
   大赛培养了一批有创新意识和扎实技能的学生,同时成长了一批有经验和责任心的指导教师,但ITAT大赛指导工作单枪作战多于团队协作,指导工作还未形成合力。目前ITAT大赛参赛学生主要来自计算机公共课或相关专业筛选的爱好信息技术的潜力生, 经过任课教师或者有培训经验和特长的教师系统培训,成长为技术尖子参与大赛,指导教师往往只是个别感兴趣或有特长的教师,指导工作更多地依靠教师的自愿自觉,并没有形成团队和优化的培训系统。
   3.团队项目及创新性强的项目仍需要开拓
   参赛项目偏重Office办公自动化、C语言、平面设计类,鲜有其他项目参赛。团体赛参加较少,新技术新科目的适应力不强。团队项目及创新性强的项目仍需要开拓。整个ITAT课程体系是一个良构的课程系统,所涉及的学科和门类一应俱全,并提出了一系列课程目标,在某种程度上,系统学习和掌握了ITAT课程体系某一模块的内容,意味着将会获得对应的能力。但因培训教师的结构性问题,导致参赛项目只偏重于个别教师擅长或感兴趣的领域。学校近年来鲜有团队项目参赛,且参赛项目中创新能力要求高的项目仍显不足。
   4.计算机应用能力零散发展,整体缺乏聚合设计
   ITAT能力内核与本科生IT相关课程只是课程实施的衍生物,课程无涉使得ITAT与课程的整合上整体缺乏聚合设计。大赛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仅仅依靠赛前培训是很难达到和获得的,只把大赛看作师范生常规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衍生或者拓展,很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赛所蕴含的对学生技能及创新能力的要求,现实中,学生却显得很不足。大学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及选修课)还没有重视发掘ITAT大赛的潜在价值,失去了很多培养学生的学习机会。
   二、进一步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在梳理新疆各高校ITAT大赛七年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当前师范生参赛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ITAT相关的比赛衔接融合、能力培养、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创新意识等环节入手进行多方位调适和改革,以促进师范生创新能力和IT应用能力的培养。
   1.一项技能与多样化备赛
   当下,可供大学生参加的比赛门类、级别都很多,且每项比赛时间覆盖大学生整个学年乃至大学阶段。从内容上讲,学生很容易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内容体系里找到多项赛事,各赛事对学生来讲,可以互为孵化前提。以程序设计为例,学生可以参加的比赛有全国信息技术应用(ITAT)水平大赛、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MM百万青年创业大赛等等。学生只要系统掌握了一门或几门编程语言及工具,就可以实现各种赛事的参与和技能迁移。为此参赛学校应该仔细研究各项赛事的时间安排、赛事特点及技能要求,详细规划出系列比赛的规程,梳理赛事,为各阶段比赛做好准备。
   2.能力普及与精英化选拔
   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精英化教育模式却未能很好适应大众化阶段的变化,[3]与以往的院校选拔技能操作方面的尖子生优先参赛、大多数学生与技能大赛无缘的情况不同,如果将“ITAT程序设计模块认证证书”及“ITAT任一模块认证证书”与师范生学士授予相关,在制度层面为大部分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和普及创造了环境与发展的可能。技能大赛与整个师范生基础性教育教学紧密相关,与此同时,大赛会吸引更多的教师投入到培训中来,兼顾基础性教学与精英化培训。这样参赛规模可以进一步扩大,使之成为学生参赛的常态。使技能比赛既能检验学生的能力水平,展示自己所学,同时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学生,激励学生学有所专,学有所长,引领大学生力争上游,取得更好的成绩。
   3.名师助学与团队化协作
   ITAT大赛辅导与培训工作,会锻炼和成长一批优秀的指导教师,这些教师往往善于引导学生从兴趣走向专业,再走向卓越,技能大赛项目的多数内容和要求往往范围广,难度较大,与一线实践紧密相关,并超出一般教学要求。优秀的助学教师不仅理论知识全面,还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是助学教师中的“名师”。但是名师助学固然有利于产出高水平的参赛种子,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辅导毕竟不利于名师的教育生态,同时对于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也是不利的。为此,需要我们打破常规,既可以聘请有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又可以吸收专业教师,同时突出名师作用形成团队,形成团队化的培养模式,团队化培养模式的形成首先基于教师团队自身的特点。[4]在教师团队建立过程中,需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全局考虑,将教师团队作为整体进行统一管理,利用教师团队中专业及研究方向的合理配置带动培养模式运转,使教师资源最优化。[5]树立以赛促教、教赛结合的思想,进而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全面提升教学团队整体协作水平,使教学及大赛达到预期效果。
   4.课程整合与聚合化设计
   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6]这里的“课程整合”是ITAT课程体系与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整合。
   ITAT课程体系已随着每年赛事的推进逐渐体系化和专业化,课程的内容既可以满足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的培养需求,又能体现选拔的条件要求,为其整合至大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及计算机相关课程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具有很强的耦合性。同时,立足于大学课程,不可能将ITAT庞大的课程体系全盘移植于大学课程,这需要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智慧地进行聚合化设计,即让整合后的课程既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又满足大赛和实践的需要。
   5.一专多能与创新化发展
   信息技术能力是一组能力,每个师范生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模块都因兴趣或专业的不同而不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ITAT为师范生多样化选择提供了可能,也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尤其是ITAT大赛团队赛中,对创新的要求几乎是质性的。这需要大学生突破传统思维框架的束缚,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去研究新问题。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关心的现实技术问题作为学生科技创新研究课题和内容,同时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既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也能培养学的科研能力。[7]高校要成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创新的重要源头,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8] 就必须与社会现实接轨,专业的交融和学科的交叉、创新方法的习得、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及创新文化的创建都是未来创新型大学的重要特点,更是重要使命。
   2013年第八届ITAT大赛没有设置个人赛,而只设置了团体赛。笔者认为,这一变化不利于ITAT大赛的健康发展,与企业的联合固然给创新性和应用性人才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与平台,更有利学生的团队协作。但是,个人赛也是培养大学生IT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国家级的赛事,公益性应该大于功利性,相关部门应该看到ITAT带给大学生实实在在的好处,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在里面,精心设计课程,注重提高质量,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有机融合,[9]使ITAT大赛惠及更多的学生,引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志刚.“正保教育杯”第四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在京胜利落下帷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92 .
   [2]任邢晖.充分认识职业技能大赛的功能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8 年6 月25 日第9 版.
   [3]柴旭东.论大学创业教育的精英化误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
   [4]陶勇芳,商存慧,崔华华.关于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5]康庄,周顺华.工科研究生团队化培养模式探讨——以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1).
   [6]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田有,冯晅,刘财.科研与教学并重 成就优秀的大学教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2).
   [8]孙真荣.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3(1).
   [9]董健,郭迎.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推动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
   [10]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余胜泉,吴娟,黎加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2]刘燕华,李孟刚.创新方法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编辑:鲁利瑞)
其他文献
茶小绿叶蝉是我省茶区夏、秋茶的主要严重害虫之一,尤以山地茶园发生更为严重,目前,随成片条栽茶园的建立、老茶园的更新改造、茶园肥培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茶叶采摘制度的改变
茶叶白星病在安徽、浙江、四川、江西等省茶区都有发生。是我省皖南茶区为害幼嫩芽叶的主要病害。病叶制成干茶,味苦异常,难以入口,似吃黄连.通过调查,了解白星病的发生发展,
摘要:当前任职教育院校网络课程教学得到了很大发展,但还存在层次低、“重物轻人”现象严重、效果欠佳等问题。提高网络课程教学应用效果,要重新审视任职教育院校网络课程教学应用的理论基础,积极转变主体角色,并不断优化教学实施过程,健全运行管理机制。  关键词:任职教育;网络课程;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8-0024-03  网络课程应用于
茶树是深根多年生采叶作物,实行茶树良种化,建立高产、稳产,优质茶园,是茶叶生产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搜集保存和研究茶树品种资源,是选种、育种的物质基础。 Tea tree i
摘 要: 针对本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计算机教研室开展了基于网络和移动环境下的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分层次教学改革与探索的省级教学改革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学院学生特点,详细阐述了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形式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键词:教学改革;Moodle平台;计算机文化基础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
水稻土的分类,近年来变化较大。例如亚类,贵州省原来是按起源土壤划分的,1979年底省农业局、省农科院共同拟定的“贵州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工作分类系统及说明”(以下简称
目的:采用杨梅素(Myricetin,Myric)与沉默围脂滴蛋白(Perilipin1,PLIN1)基因联合作用的方法,观察其对3T3-L1脂肪细胞脂解作用的影响,并进一步对其机制进行探究,为肥胖症的防
摘要:文章阐述了信息兴趣涵义及其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大学生缺乏信息兴趣现状,探讨任务驱动法和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和互补优势,将其应用在信息教学中达到培养目标。  关键词:教学方法;信息素质;信息意识;信息兴趣;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8-0044-03  近些年伴随着信息爆炸和信息超载的如约而至,信息素质受到社会
摘 要:为提升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培养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师资,本文针对面向教育硕士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进行符合教育硕士特点的课程设计,并详细阐述了该课程设计的四个特点: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以模块化专题为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以案例教学为中心,以参与式学习为核心学习方式。  关键词: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平台;案例教学;参与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
随着焊接绝热气瓶制造业的发展,焊接绝热气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结构和使用的复杂性,使得其容易发生各种形式的损坏,易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本文简单介绍这类气瓶的检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