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铁偿债平衡点与债务风险代际转移研究

来源 :技术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n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现金流理念,从开行密度视角测算高铁偿债平衡点。研究表明,目前达到列车开行密度偿债平衡点的高铁和客专营业里程分别占该类线路总营业里程的59.3%和20.9%,且债务风险可能发生代际转移。建议对高铁的外部效益实施财政补贴,优化线路公司的资本结构,适度提高单位票价率,加强城际高铁与干线高铁和民航机场的联接,提升高铁站与市内交通换乘的便捷性,并积极实施基于土地综合开发的TOD模式。
其他文献
数字普惠金融由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结合而诞生,其数字化及普惠性能够有效缓解金融排斥效应,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选取201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总体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作用;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及数字化程度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相比于东部和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中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效应更为显著.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应追求更全面丰富的金融服务,协调好数字普惠
中国进入共同富裕正好与数字经济在时间上吻合。随着中国逐步进入数字时代,未来共同富裕必然以数字经济为依托,两者也有很强的契合性。本文从数字经济视角辨析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宏观经济一般性增长,即“做大蛋糕”;数字经济可以促进区域产业分散化、城乡协调以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均衡性增长,即“分好蛋糕”;数字经济还可以弥补公共服务短板、提升政府服务能力以及促使数字基础设施更充分和均衡,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然,数字经济也可能导致劳动力结构性失业等问题,需要在政策设计上尽可能扬长避
双向FDI(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中国区域创新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使用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5—2016年面板数据,在厘清双向FDI影响区域创新机制的基础上,探究双向FDI与中国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弱于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2)中国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贸易促进效应”和“人力资本提升效应”对区域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但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受限于投资结构仅能通过“人力资本提升效应”促进区域创新;(3)中国
以2007—2017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为样本,本文研究金融化对企业总体技术创新、突破式创新以及渐进式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化会显著抑制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且对突破式创新的抑制作用较大。在此基础上,将经济不确定性纳入研究框架发现,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不仅会扩大金融化对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且这一抑制作用因企业所有权和所属产业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对于低创新强度的国有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会扩大金融化对其渐进式创新的抑制作用;而对于高创新强度的非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本文基于2007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月度数据,使用CRITIC熵权法构造金融压力指数,并分别从城投债利差和相对发行规模两个角度测度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通过TVP-VAR模型实证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金融压力的溢出效应,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冲击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金融压力始终具有较强的解释效力,并且基本上呈现正向影响;第二,2008—2012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金融压力溢出作用的主要源头为债务利差的波动,2016年以来则转变为债务规模的提升;第三,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
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内在要求,将对制造业技术路径选择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基于产业融合视角,解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路径选择的内在机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实证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对技术路径选择的影响机制,并检验了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中能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适宜性技术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服务化产生了创新效应、反馈效应和成本效应,对制造业技术路径的转换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服务型要素的嵌入,自主研发和原始创新是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企业为样本,研究了融资融券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企业进入融资融券标的名单后,其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显著上升,表明融资融券作为企业外部治理机制,显著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研究表明,融资融券机制对非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和资金约束较小的企业的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较大,并通过对融资机制和融券机制的区分研究,显示两种机制均促进了企业生产率的提高。研究结果说明了融资融券机制会改善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加强资本市场对企业的监督,从而提升其全要素生产率。
建筑工程项目决策阶段信息量少,精准高效的造价预测是科学决策的关键。为了提高项目前期工程造价预测的精度,探讨如何利用历史项目大数据及机器学习进行新建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预测至关重要。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确定了建筑工程决策阶段造价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利用人工蜂群算法(ABC)对支持向量机(SVM)参数即惩罚因子C和核函数参数g进行优化计算,最终构建了基于ABC-SVM的建筑工程造价预测模型。最后以某工程造价数据平台上的84个建筑工程项目为数据源进行模型验证,结果显示,与GRID-SVM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相比
本文利用2008—2019年高端装备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基于要素市场配置改革背景,探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有效性的边界条件以及中国四大经济区政策效应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显著提高企业创新产出,在中东部地区政策效应较强,且对这些地区国有及非国有企业正向激励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劳动力市场发展水平对认定政策有效性影响不显著,资本和技术市场发展水平显著增强政策效应(东北地区除外);所有制的调节作用主要依赖于资本和技术市场发展水平,且地区差异明显,随着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技术或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的提
质量信息难以获取一直是政府质量治理面临的重大挑战。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多元异构数据的采集、处理及动态分析成为可能。聚焦基于大数据的质量风险评估,提出了数据驱动的质量风险评估思路,系统性地识别供应风险、经营风险、准入风险、诚信风险和技术风险五种不同模式的风险来源,通过散落在互联网中的数据构建了不同模式风险来源的表征指标,最终设计了质量风险评估系统框架,并以产品缺陷风险预警为例验证了框架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为大数据技术在质量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