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美国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协会编著的《高层建筑设计》,高层建筑底部是指从街上或邻近开敞空间见到的、40o仰角范围内的部分。根据开敞空间的进深,这部分通常会包括5层至8层,与城市地段交界的这个部分,对于建筑物的周围环境质量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它将建筑物固定在城市组织之内,界定街墙及其组织并包括建筑物适用于公用的一部分。作为相对较矮的基座部分,对于街道的尺度及界限和人情化空间、城市生态的创造方面却有很重要的影响。在几何图形上,它从邻近的公共区域和城市环境的造型中得到建筑物的平面形式和尺度的特性。
关键词:高层建筑;底部空间; 平面形式;空间尺度;人文要素;功能要素;空间分析
1引言
当今,现代高层建筑内部空间的处理方法和手段已发展得很成熟,快速发展的科技使高层建筑的建造技术也不再是困扰人们的主要难题。在现代城市中,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已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宰,对办公、商贸等建筑的需求量大增,促使高层建筑向更大规模和超高层、综合型发展,加之底部空间商业内容的扩展,高层建筑往往采用铺满基地的设计手法,过渡空间慢慢消失,使得底部空间所承受的压力日趋增大,难以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融合,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也更加需要人性化的、便于人际交往和信息交流的公共空间。
2高层建筑底部空间
高层建筑底部空间是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结合部,既相对独立,又属于城市。由于城市空间的水平扩展体系在这里与建筑内部的垂直交通体系发生碰撞,因此使用频率极高,是解决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建筑交通与城市交通关系的关键。
具体而言,既是城市交通与建筑内部交通的转折点,又是各种功能活动与城市连接的人流集散场所,是高层建筑向城市的过渡空间。它是建筑私有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中间领域,具有双重属性:私有性和公共性并存。它还具有层次性,是由外到内,由动到静,由公共到私属,由混合到单一的多层次复合空间。这部分空间往往是模糊的、开放的、和城市整体空间互相渗透的,是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做法一般是将高层建筑底部的部分或全部空间,去掉正常的围合限定,使之成为通透、与城市环境互为渗透的空间。
3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构成
构成高层底部空间的要素主要有物质构成要素和非物质构成要素。
物质构成要素--底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老子说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从建筑学的角度而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器当中产生了"无"的空间,器的本质也不再是土,当然,这个"无"的空间需要靠物质-土来形成和界定。同样的道理,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形成也必须靠它的物质构成要素来限定,而承担这一物质构成要素的最主要部分高层建筑自身和地表面两部分,此外还包括树木、水面、墙体、雕塑及建筑小品等。
非物质构成要素--任何空间都最终要归结到人的使用上,人的各种心理行为特征对底部空间的构成提出了要求。人是空间的主角,是空间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人的存在及活动赋予了底部空间环境意义。人的活动方式及生理的需求对空间(内部、外部空间)在组织构成上提出要求,技术是达到要求的手段,而有时技术亦会对空间的构成提出限制。故非物质构成要素还包含着功能与技术的要素。
3.1物质构成要素
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围合是靠界面来构成的,无论是树木、水面、墙体、雕塑、地面还是高层建筑本身,都可以归结为面的要素。界面有侧界面和底界面和顶界面三类。顶界面是侧界面顶部边线所确定的天空,是最自然化的界面。当建筑物的檐口形成一条围绕着的空间线,这个檐口会形成一条围绕着空间的线,这个檐口线引导人们的视线在建筑的缺口上方通过,于是我们感觉这空间有了一个顶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顶界面,这就如同一个房间有天花板一样。是非实际的,但人能够感觉得到的无形中的"心理界面"。本文所研究的界面,主要为底界面和侧界面。侧界面是形成空间的主要因素,底界面则是承托人员活动的空间基面。
1、侧界面
侧界面设计的主要因素是尺度和比例,而连续与变化的侧界面也会影响到空间的封闭性和人的感受。侧界面在底部空间中主要有三个作用:支持人的活动,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依靠与场所;提供观赏的对景,"是观赏面";作为活动与空间主体景物的背景等。
2、底界面
底部空间围合不可缺少的界面是底界面,虽然在空间的限定程度上不如侧界面,但却是人可以通过行走直接感知的界面。"它可以有助于限定空间、标志空间、增强识别性,也可以通过底界面处理,改变尺度感"。底界面的设计中对人的感知最为明显的要素是材质、标高。底界面的围合首先是通过地面铺装和质地实现变化。底界面铺装与处理的具体方法与空间的功能、大小相关,人的心灵与视觉感受以及对空间信息的接纳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底界面的综合效果。此外,底界面的设计可以利用地形或使用的实际需要,采用上升或下沉地面的处理手法,以形态的起伏变化增加不同的空间美学和空间感受效果。
3.2非物质构成要素
底部空间中的非物质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文要素和功能技术要素。
人文要素:人是空间的主角,空间的获取是认为的。而高层建筑的人流很多,也很复杂。不同的人流对空间有着不同的要求,人的心理感知需要场所环境的支持,这包括场地内的历史与文化特征和居民心理特征、行为特征、价值取向等内容。在建筑设计中要有层次的从历史及文化角度进行市、地区、地段、场地、单体建筑的空间分析,考虑和场地环境等形成流动渗透、有机的关系,使地段具有历史及文化的延续性,还要把握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深层结构,并和居民心理、行为特征、价值取向等相结合并做出分析,创造出具有特征的场所空间。
功能技术要素:指人的活动或其他需求对空间(内部、外部)在组织构成上提出要求,如分区、交通流线等,技术是达到要求的手段,有时技术会对空间的构成提出限制。因此空间有着功能与技术的要素。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的功能要素要求包括建筑基地的分区、人与交通工具的流线等;技术要素包括政策法规、结构类型、环境质量等。
4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借助城市空间与建筑的建筑空间多态共生设计的概念,使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环境空间在职能上表现为城市功能与建筑功能相互接纳和紧密联系,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底部空间立体的交叉叠合和有机串接,在景观环境上表现为视觉生态与场所精神的有机协调,以及满足人的行为模式及心理需求,从而达到城市形态的整体和谐。
参考文献:
[1] 钱键,宋雪.建筑外环境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 雷春浓,高层建筑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覃力.日本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向.[D].同济大学,2008:20
[4] 麦克哈格,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48
[5] F·吉伯德编著,程里尧译.市镇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109
作者简介:官学萍(1980-),女,汉族,宁夏银川人,2005年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助理工程师,现主要从事建筑设计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高层建筑;底部空间; 平面形式;空间尺度;人文要素;功能要素;空间分析
1引言
当今,现代高层建筑内部空间的处理方法和手段已发展得很成熟,快速发展的科技使高层建筑的建造技术也不再是困扰人们的主要难题。在现代城市中,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已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宰,对办公、商贸等建筑的需求量大增,促使高层建筑向更大规模和超高层、综合型发展,加之底部空间商业内容的扩展,高层建筑往往采用铺满基地的设计手法,过渡空间慢慢消失,使得底部空间所承受的压力日趋增大,难以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融合,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也更加需要人性化的、便于人际交往和信息交流的公共空间。
2高层建筑底部空间
高层建筑底部空间是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结合部,既相对独立,又属于城市。由于城市空间的水平扩展体系在这里与建筑内部的垂直交通体系发生碰撞,因此使用频率极高,是解决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建筑交通与城市交通关系的关键。
具体而言,既是城市交通与建筑内部交通的转折点,又是各种功能活动与城市连接的人流集散场所,是高层建筑向城市的过渡空间。它是建筑私有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中间领域,具有双重属性:私有性和公共性并存。它还具有层次性,是由外到内,由动到静,由公共到私属,由混合到单一的多层次复合空间。这部分空间往往是模糊的、开放的、和城市整体空间互相渗透的,是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做法一般是将高层建筑底部的部分或全部空间,去掉正常的围合限定,使之成为通透、与城市环境互为渗透的空间。
3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构成
构成高层底部空间的要素主要有物质构成要素和非物质构成要素。
物质构成要素--底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老子说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从建筑学的角度而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器当中产生了"无"的空间,器的本质也不再是土,当然,这个"无"的空间需要靠物质-土来形成和界定。同样的道理,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形成也必须靠它的物质构成要素来限定,而承担这一物质构成要素的最主要部分高层建筑自身和地表面两部分,此外还包括树木、水面、墙体、雕塑及建筑小品等。
非物质构成要素--任何空间都最终要归结到人的使用上,人的各种心理行为特征对底部空间的构成提出了要求。人是空间的主角,是空间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人的存在及活动赋予了底部空间环境意义。人的活动方式及生理的需求对空间(内部、外部空间)在组织构成上提出要求,技术是达到要求的手段,而有时技术亦会对空间的构成提出限制。故非物质构成要素还包含着功能与技术的要素。
3.1物质构成要素
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围合是靠界面来构成的,无论是树木、水面、墙体、雕塑、地面还是高层建筑本身,都可以归结为面的要素。界面有侧界面和底界面和顶界面三类。顶界面是侧界面顶部边线所确定的天空,是最自然化的界面。当建筑物的檐口形成一条围绕着的空间线,这个檐口会形成一条围绕着空间的线,这个檐口线引导人们的视线在建筑的缺口上方通过,于是我们感觉这空间有了一个顶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顶界面,这就如同一个房间有天花板一样。是非实际的,但人能够感觉得到的无形中的"心理界面"。本文所研究的界面,主要为底界面和侧界面。侧界面是形成空间的主要因素,底界面则是承托人员活动的空间基面。
1、侧界面
侧界面设计的主要因素是尺度和比例,而连续与变化的侧界面也会影响到空间的封闭性和人的感受。侧界面在底部空间中主要有三个作用:支持人的活动,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依靠与场所;提供观赏的对景,"是观赏面";作为活动与空间主体景物的背景等。
2、底界面
底部空间围合不可缺少的界面是底界面,虽然在空间的限定程度上不如侧界面,但却是人可以通过行走直接感知的界面。"它可以有助于限定空间、标志空间、增强识别性,也可以通过底界面处理,改变尺度感"。底界面的设计中对人的感知最为明显的要素是材质、标高。底界面的围合首先是通过地面铺装和质地实现变化。底界面铺装与处理的具体方法与空间的功能、大小相关,人的心灵与视觉感受以及对空间信息的接纳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底界面的综合效果。此外,底界面的设计可以利用地形或使用的实际需要,采用上升或下沉地面的处理手法,以形态的起伏变化增加不同的空间美学和空间感受效果。
3.2非物质构成要素
底部空间中的非物质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文要素和功能技术要素。
人文要素:人是空间的主角,空间的获取是认为的。而高层建筑的人流很多,也很复杂。不同的人流对空间有着不同的要求,人的心理感知需要场所环境的支持,这包括场地内的历史与文化特征和居民心理特征、行为特征、价值取向等内容。在建筑设计中要有层次的从历史及文化角度进行市、地区、地段、场地、单体建筑的空间分析,考虑和场地环境等形成流动渗透、有机的关系,使地段具有历史及文化的延续性,还要把握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深层结构,并和居民心理、行为特征、价值取向等相结合并做出分析,创造出具有特征的场所空间。
功能技术要素:指人的活动或其他需求对空间(内部、外部)在组织构成上提出要求,如分区、交通流线等,技术是达到要求的手段,有时技术会对空间的构成提出限制。因此空间有着功能与技术的要素。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的功能要素要求包括建筑基地的分区、人与交通工具的流线等;技术要素包括政策法规、结构类型、环境质量等。
4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借助城市空间与建筑的建筑空间多态共生设计的概念,使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环境空间在职能上表现为城市功能与建筑功能相互接纳和紧密联系,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底部空间立体的交叉叠合和有机串接,在景观环境上表现为视觉生态与场所精神的有机协调,以及满足人的行为模式及心理需求,从而达到城市形态的整体和谐。
参考文献:
[1] 钱键,宋雪.建筑外环境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 雷春浓,高层建筑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覃力.日本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向.[D].同济大学,2008:20
[4] 麦克哈格,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48
[5] F·吉伯德编著,程里尧译.市镇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109
作者简介:官学萍(1980-),女,汉族,宁夏银川人,2005年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助理工程师,现主要从事建筑设计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