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丰富,李斯特钢琴小品《沉思者》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本文从创作灵感的角度浅析这首钢琴小品《沉思者》。
【关键词】创作灵感;李斯特;音乐语言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的创作灵感来源极为丰富,自然景物、人文建筑、文学绘画等都可以引发作曲家的创作灵感。由于这一时期标题音乐的盛行,使我们确定作曲家当时的创作灵感变得有据可循。曾经有人用这样的文字来描述:“浪漫主义者披着黑色的斗篷,垂下眼睛,走到一座荒废的山村,一个乡村教堂的墓地,或是一片孤寂的树林,沉思默想着坟墓,回味那失去的爱情,或者以哀伤的诗句吟咏那不幸而遥远的事情……”①
李斯特一生共创作了七百多首音乐作品,主要涉及了钢琴作品和管弦乐的创作。其中钢琴作品创作灵感来源多元化,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创作灵感来源于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李斯特进行了缩编或改编,代表作品有《唐璜的回忆》《弄臣》,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魔王》《6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等;二是创作灵感来源于民间民族音乐,代表作品是他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塔兰泰拉舞曲》等;三是他的独创性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丰富,有自然景观如《华伦城之湖》、两首《致艾斯特庄的柏林树》,文学作品如《但丁读后感》、三首《彼特拉克十四行诗》,绘画雕塑如《婚礼》《罗沙小调》等。
《沉思者》是李斯特独创性作品《旅行岁月》第二集《意大利游记》中的一首小品,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昼、夜、晨、暮》中的《昼》与《夜》。
一、冰冷的石块,静止的墓雕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艺术大师,集雕塑家、画家、建筑家、诗人等多种身份于一身。代表作品有雕塑:《大卫》、《昼、夜、晨、暮》,绘画:《创世纪》、《末日审判》,建筑:圣彼得大教堂、卡皮多利广场等。米开朗基罗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艺术发展到了最高峰,他的崇古思想在其雕塑作品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其雕塑作品多以健美的裸体为主,即使是女性也是用接近雕刻男性形象的手法与力度进行创作,多丰腴成熟而鲜有妩媚。
《昼、夜、晨、暮》是美第奇家族陵墓中的四座雕塑,富于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分别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物形象,是米开朗基罗碑雕艺术的巅峰之作。四座雕塑分为两组作为装饰和陪伴居于坐像《朱里阿诺·德·美第奇》和《洛伦佐·德·美第奇》下方两侧。对于这四座雕像的设计,米开朗琪罗运用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理念,通过对四位不同人物形象表情和肉体的精湛雕琢,赋予他们深刻的内涵,使他们象征了监禁在肉体里的灵魂在尘世中难以摆脱的种种烦恼与压抑。其中《昼》是一个拥身强体壮青年形象却有着对现实无奈的灵魂,《夜》是陷入沉睡的女郎想把一切都遗忘,《晨》是一位陷入彷徨的美丽少女,《暮》是步入暮年陷入颓废的老者。这四座雕塑是“人类苦痛的不朽象征”,“说出了一切生之苦恼和憎厌”②。《沉思者》的创作灵感既来自于《朱里阿诺·德·美第奇》坐像下的《昼》与《夜》这组雕塑。
二、流动的音乐,灵魂的沉思
在《沉思者》中,李斯特运用了三段体曲式结构,同时运用动力再现和尾声加以丰富,其大致结构图式为:
乐曲速度为Lento,即慢板,徐缓的柔和的。李斯特用缓慢的速度和较低的音区营造了《昼》和《夜》沉思的意境;具有大理石般厚重感的低音柱式和弦贯穿于乐曲的始末;缓慢的符点节奏和同音的大量重复似是雕像的灵魂思索的历程,又似是作曲家在雕像前忖度的脚步。
中段和再现段中半音的持续下行是《昼》的叹息,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再现段中第二十三至三十二小节的左手部分不再是柱式和弦,而是徘徊在大字一组的连续的八分音符连奏,这是沉睡的《夜》不受外界喧嚣的干扰在梦中的思索。正如米开朗琪罗曾为《夜》写下这样的诗句:“睡眠是甜蜜的,成了顽石更是幸福,只要世上还有羞耻与罪恶存在着的时候,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便是我最大的幸福,不要来惊醒我。”
乐曲的尾声穿插在休止符中断断续续的结束,作曲家意在表现躲在大理石里的灵魂陷入更深的睡眠及更深的思考,他们不想被打扰,“不见不闻,无知无觉”,暗示着世人不要来惊醒我,不要来惊醒我……
三、静止的创作灵感,流动的音乐语言
《沉思者》这首乐曲将《昼》与《夜》对于灵魂和现实的思索浓缩在音乐的简短篇幅中。在《昼》《夜》中,米开朗基罗给我们展示了《昼》《夜》静止的身躯、姿态和表情。在《沉思者》中,李斯特用他特有的音乐语言不仅将《昼》与《夜》沉思的状态表现出来,并且将大理石雕刻的冰冷质感和陵墓的庄重阴森也一同刻画出来。作曲家将米开朗基罗富于作品中的思索挖掘出来用流动着的音乐语言进行二度创作,因此,《沉思者》中所体现的对于灵魂、对于现实的冥想也是李斯特的冥想。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时间艺术,李斯特使自己对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的理解赋予听众,引发听众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对雕塑作品的理解。
在《沉思者》这首钢琴小品中,李斯特采用了悲伤、哀怨旋律音调和低沉的和弦,成功的运用钢琴音乐语言将静止的雕塑形象赋予生命。聆听和演奏这首作品时,在我们的脑海中,《昼》与《夜》不再是静止的表情、姿态和瞬间,而是持续着的过程、活跃着的人物和思索着的状态。
注释:
①王力苹.论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精神二元冲突[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10.
②罗曼·罗兰.米开朗基罗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92.
【关键词】创作灵感;李斯特;音乐语言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的创作灵感来源极为丰富,自然景物、人文建筑、文学绘画等都可以引发作曲家的创作灵感。由于这一时期标题音乐的盛行,使我们确定作曲家当时的创作灵感变得有据可循。曾经有人用这样的文字来描述:“浪漫主义者披着黑色的斗篷,垂下眼睛,走到一座荒废的山村,一个乡村教堂的墓地,或是一片孤寂的树林,沉思默想着坟墓,回味那失去的爱情,或者以哀伤的诗句吟咏那不幸而遥远的事情……”①
李斯特一生共创作了七百多首音乐作品,主要涉及了钢琴作品和管弦乐的创作。其中钢琴作品创作灵感来源多元化,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创作灵感来源于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李斯特进行了缩编或改编,代表作品有《唐璜的回忆》《弄臣》,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魔王》《6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等;二是创作灵感来源于民间民族音乐,代表作品是他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塔兰泰拉舞曲》等;三是他的独创性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丰富,有自然景观如《华伦城之湖》、两首《致艾斯特庄的柏林树》,文学作品如《但丁读后感》、三首《彼特拉克十四行诗》,绘画雕塑如《婚礼》《罗沙小调》等。
《沉思者》是李斯特独创性作品《旅行岁月》第二集《意大利游记》中的一首小品,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昼、夜、晨、暮》中的《昼》与《夜》。
一、冰冷的石块,静止的墓雕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艺术大师,集雕塑家、画家、建筑家、诗人等多种身份于一身。代表作品有雕塑:《大卫》、《昼、夜、晨、暮》,绘画:《创世纪》、《末日审判》,建筑:圣彼得大教堂、卡皮多利广场等。米开朗基罗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艺术发展到了最高峰,他的崇古思想在其雕塑作品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其雕塑作品多以健美的裸体为主,即使是女性也是用接近雕刻男性形象的手法与力度进行创作,多丰腴成熟而鲜有妩媚。
《昼、夜、晨、暮》是美第奇家族陵墓中的四座雕塑,富于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分别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物形象,是米开朗基罗碑雕艺术的巅峰之作。四座雕塑分为两组作为装饰和陪伴居于坐像《朱里阿诺·德·美第奇》和《洛伦佐·德·美第奇》下方两侧。对于这四座雕像的设计,米开朗琪罗运用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理念,通过对四位不同人物形象表情和肉体的精湛雕琢,赋予他们深刻的内涵,使他们象征了监禁在肉体里的灵魂在尘世中难以摆脱的种种烦恼与压抑。其中《昼》是一个拥身强体壮青年形象却有着对现实无奈的灵魂,《夜》是陷入沉睡的女郎想把一切都遗忘,《晨》是一位陷入彷徨的美丽少女,《暮》是步入暮年陷入颓废的老者。这四座雕塑是“人类苦痛的不朽象征”,“说出了一切生之苦恼和憎厌”②。《沉思者》的创作灵感既来自于《朱里阿诺·德·美第奇》坐像下的《昼》与《夜》这组雕塑。
二、流动的音乐,灵魂的沉思
在《沉思者》中,李斯特运用了三段体曲式结构,同时运用动力再现和尾声加以丰富,其大致结构图式为:
乐曲速度为Lento,即慢板,徐缓的柔和的。李斯特用缓慢的速度和较低的音区营造了《昼》和《夜》沉思的意境;具有大理石般厚重感的低音柱式和弦贯穿于乐曲的始末;缓慢的符点节奏和同音的大量重复似是雕像的灵魂思索的历程,又似是作曲家在雕像前忖度的脚步。
中段和再现段中半音的持续下行是《昼》的叹息,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再现段中第二十三至三十二小节的左手部分不再是柱式和弦,而是徘徊在大字一组的连续的八分音符连奏,这是沉睡的《夜》不受外界喧嚣的干扰在梦中的思索。正如米开朗琪罗曾为《夜》写下这样的诗句:“睡眠是甜蜜的,成了顽石更是幸福,只要世上还有羞耻与罪恶存在着的时候,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便是我最大的幸福,不要来惊醒我。”
乐曲的尾声穿插在休止符中断断续续的结束,作曲家意在表现躲在大理石里的灵魂陷入更深的睡眠及更深的思考,他们不想被打扰,“不见不闻,无知无觉”,暗示着世人不要来惊醒我,不要来惊醒我……
三、静止的创作灵感,流动的音乐语言
《沉思者》这首乐曲将《昼》与《夜》对于灵魂和现实的思索浓缩在音乐的简短篇幅中。在《昼》《夜》中,米开朗基罗给我们展示了《昼》《夜》静止的身躯、姿态和表情。在《沉思者》中,李斯特用他特有的音乐语言不仅将《昼》与《夜》沉思的状态表现出来,并且将大理石雕刻的冰冷质感和陵墓的庄重阴森也一同刻画出来。作曲家将米开朗基罗富于作品中的思索挖掘出来用流动着的音乐语言进行二度创作,因此,《沉思者》中所体现的对于灵魂、对于现实的冥想也是李斯特的冥想。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时间艺术,李斯特使自己对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的理解赋予听众,引发听众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对雕塑作品的理解。
在《沉思者》这首钢琴小品中,李斯特采用了悲伤、哀怨旋律音调和低沉的和弦,成功的运用钢琴音乐语言将静止的雕塑形象赋予生命。聆听和演奏这首作品时,在我们的脑海中,《昼》与《夜》不再是静止的表情、姿态和瞬间,而是持续着的过程、活跃着的人物和思索着的状态。
注释:
①王力苹.论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精神二元冲突[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10.
②罗曼·罗兰.米开朗基罗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