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悲剧的起源》看本雅明的“悲剧”理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ji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德国悲剧的起源》中,本雅明通过对巴洛克悲悼剧的研究发展了“悲剧”理念。其“悲剧”理念的核心概念是寓言,寓言具有世俗性、碎片化、忧郁性等特性,寓言通过反讽和隐喻等表达方式,具有批判性的瓦解力量。它揭示了现实世界的废墟本质,并以碎片的方式重建这个世界。在其“悲剧”理念中所暗含的碎片式的审美救赎,正是本雅明美学理论所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
  [关键词]本雅明;悲剧;寓言;震惊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5-0152-03
  本雅明是20世纪最伟大、最渊博,也是最富有影响力的一位文学批评家。本雅明以其精深的理论思维、晦涩的语言风格以及传奇的人生经历,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本雅明生前没有获得应有的敬意,但自20世纪50年代阿多诺等人编辑出版了《本雅明文集》、《本雅明书信集》等著作以来,本雅明很快受到重视。一系列本雅明相关理论的研究著作问世,形成一股“本雅明复兴”的态势。20世纪80年代本雅明被介绍到中国,张旭东、刘向愚、朱立元等一批学者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本雅明研究仍被国内学术界广泛关注。研究主要集中在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本雅明的寓言式批评,以及对本雅明美学思想中的单个范畴,如“灵韵”、“震惊”等。也有学者关注到本雅明的电影与大众文化理论,碎片化的宗教救赎美学和政治诗学,以及其历史唯物主义和“弥赛亚”宗教思想结合的方法论,非总体性的现代主义哲学观和“纯粹语言”观等,但对本雅明的“悲剧”理念尚缺乏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本雅明的“悲剧”理念主要集中在《德国悲剧的起源》(1928年成书)上。在该书中,本雅明以德国17世纪巴洛克悲悼剧为其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较为集中地论述了“悲剧”理念,并从中发现了其核心概念——寓言。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该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寓言”这一核心概念的探讨上,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寓言”背后所隐藏的本雅明的“悲剧”理念。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本文主要在对《德国悲剧的起源》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本雅明的“悲剧”理念,试图较为系统地阐述本雅明“悲剧”理念的由来、主要内容、核心概念和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进而一窥本雅明的美学思想。
  一
  本雅明的学术思想充满了复杂性与矛盾性,没有严格的思想体系可以寻找,再加上介于思辨与诗化之间的语言风格,造成了本雅明思想一开始并不受重视。但从本雅明可见的著作中,我们还是可以大致看出其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一般来看,本雅明的学术生涯经历了早期犹太复国主义和神秘主义思想、中期“左”倾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后期的犹太神秘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高度融合等三个阶段。而其“悲剧”理念主要形成于思想的中期阶段,后期得以成熟。本雅明提出悲剧是一种理念,而不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概念,“理念遵循这样的法则:一切本质都是完整纯洁的独立存在,不仅独立于现象,而且特别相互独立。正如天体的和谐取决于并不相互接触的行星轨道,所以,理念世界的存在取决于纯粹本质之间不可沟通的距离。每一个理念都是一颗行星,都像相互关联的行星一样与其他理念相关联。这种本质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是构成真理的因素”。本雅明通过对巴洛克悲悼剧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寓言这一表达方法和思维方式,并把这一核心概念扩展到对文学艺术的批评之中,形成了其“悲剧”理念。后期在对卡夫卡、波德莱尔等作家和艺术家的批评中,本雅明又进一步完善了其“悲剧”理念。
  严格地说,本雅明的“悲剧”理念主要集中在对德国17世纪巴洛克悲悼剧的论述上,他的“悲剧”理念,甚至也可以称作巴洛克悲剧理念。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学术渊源的。
  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降,理性逐渐取得了人们生活的支配地位,对知识的追求和运用,一方面加强了人类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使得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得到加强;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到了本雅明的时代,工具理性成为社会的主导观念,金钱处于所有生命旨趣的核心,赤裸裸的物质追求代替了原始信任、健康和关爱。人们贪婪地从自然索取而不思回报,和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在德国,人民持续贫困、社会动荡不安,暴动一触即发。巴洛克时代,经过欧洲大陆大规模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社会动荡、经济凋弊、人口锐减,这与本雅明所生活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文化衰落、社会动荡的时代相似。从这个方面讲,本雅明关注和研究巴洛克戏剧,正是为了解决当代的社会问题。
  本雅明“悲剧”理念的形成还有着深刻的学术背景。在历史观上,本雅明认为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并不是真实历史的再现,只是一种历史的表达方式而已,是人为编造的。同卢卡奇、阿多诺等人整体的历史观不同,本雅明将历史看作断裂的、不连贯的。他区分了两种时间,即同质、空洞的时间和为“当下”所充满的时间,而历史是建立在后一种时间之上的。他试图建立一种目的论、末世学的历史哲学,将历史的神圣时刻置于现在。这里也体现了本雅明的宗教观。“当下”时间,即“永恒的现在”,本质是一种弥赛亚的宗教时间观。“当下”作为弥赛亚时间的原型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个巨大缩影,也就是说,全部的人类历史就在“当下”。 “当下”既不是处于不可重复的连续时间过程中的一个要素,也不是一个不可重复的历史瞬间,而是一个可以不断重现的因素。“当下”时间,其实也是一种“救赎时间”。本雅明相信,人类历史真正的希望就在历史发生停止的“当下”时刻,历史停止的地方,便是希望开始的地方。在德国悲悼剧中,本雅明为自己的思想找到了形象的表达和确切的佐证。德国悲悼剧的最大特点就是碎片化、极端化,没有统一的整体形式,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线索,而是由一个个充满舞台的废墟所组成的,所表现的正是确切的当下历史状况。主人公是暴君,也是受难者,既是走向毁灭,也是走向救赎。
  此外,本雅明“悲剧”理念集中地表达于《德国悲剧的起源》一书中,本雅明写成此书的一个现实目的是为了谋求法兰克福大学教席。所以,现实生活需求也促成了本雅明“悲剧”理念的表达。   二
  在《德国悲剧的起源》一书中,本雅明区分了“悲剧”的两层含义。一是自古希腊以来的悲剧。主要是以神话和英雄的故事为基础,反映英雄的抗争与命运的安排之间的矛盾,起到一种启迪心灵的“净化”作用,带有伦理剧的色彩。本雅明“悲剧”理念则与此不同,主要针对的是德国17世纪的巴洛克悲悼剧。
  巴洛克时代(1580-1680)的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衰落,启蒙运动兴起的过渡阶段,巴洛克艺术是指形成于这一时期的一种具有颓废、破碎和极端等特征的特殊艺术形式。在题材上,“古典悲剧以神话为根基,主要内容和风格都是神话的。巴洛克悲悼剧不是以神话为根基,而是以历史为根基,主要内容和风格都是历史的”。巴洛克悲悼剧取材于历史,内容表现的是世俗和尘世生活中人的悲惨处境。在情节安排上,巴洛克悲悼剧不太关注戏剧冲突,一般没有贯穿整个戏剧始末的矛盾冲突和线索,侧重于唤起观众的悲痛伤感情绪,甚至为了强调情绪而不惜牺牲情节。巴洛克悲悼剧的舞台并不固定,它把空间交给观众内心的情感世界。舞台上的布景一般都是死亡、尸体、废墟等形象,这就反映了世间一切的碎片化和无意义,暗示了现实生命的拯救只能是在这废墟和死亡中实现。
  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一直被浪漫主义者所贬低和忽视,被批评为无节制,且鉴赏力低劣。直到1888年,瑞士艺术史家沃尔夫林才在其出版的《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一书中肯定了巴洛克艺术的创造精神。
  本雅明一反以往对巴洛克艺术的看法,肯定了巴洛克艺术的严肃性。从对巴洛克悲悼剧的观察和研究中,他发现了“悲剧”理念的核心——寓言,并指出“寓言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意义的思想形式”。
  寓言同神话一样古老,但是直到本雅明才真正为寓言正名。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就表现出对寓言的轻蔑态度,对寓言进行过尖锐批评,认为:“年轻人分辨不清什么是寓言,什么不是寓言。”究其原因,柏拉图认为寓言不是一种反映现实本质的思维方式,感性和理性这两种人类的基本认知模式所捕获的依据对寓言无效。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浪漫主义作家对寓言也表现出轻视的态度。歌德说:“诗人是为一般而搜求个别,还是从个别中看出一般,这之间有着天壤之别。从第一个过程中诞生了寓言,它把个别只当作服务于一般的例子;而第二个过程才真正是诗歌的本质:它表现了个别的事物,并没有想到一般或指向一般。”柯勒律治对歌德的话做了诠释:“寓言只不过是将一种抽象概念转化成一种构图语言,它本身只不过是对各种感受中的客体进行抽象而已。另一方面,象征……一般的方法是撷取部分现实,将它作为整体中的活生生的代表性部分,来阐明整体。所谓寓意,只不过是一种使幻想任意地伴随着事物幽灵而出现的空洞回声。”在柯勒律治看来,寓言是一种刻意的言说,象征则是各种表达能力的综合运用。在作家的心里,无意识地就存在真理的观念,只有象征的艺术作品才能够真正地表现真理。他进一步总结说:“寓言把现象变为概念,再把概念变为形象。然而,这样的结果是概念仍然是有限的,并完全包含在形象中,为形象所表现;而象征把想象变为观念,再把观念转化为形象,其结果,观念就会永远无限地活跃在形象中,并且不可捉摸,尽管言有迹却意无穷。”
  本雅明回到悲悼剧产生的时代,通过和流行的浪漫主义象征观念进行对比,对悲悼剧进行了哲学分析与历史考察。他指出,寓言概念不单是文体上的一个概念,也是艺术表达的一个范畴,是艺术存在的一种方式。本雅明认为,“寓言”具有绝对性、普遍性和认识的功能,是我们观察世界的一种有机模式。寓言通过运用反讽和隐喻等手法来表现抽象概念,指向真实历史的本源,批判地表现尘世的黑暗、自然的衰败与人性的堕落。
  本雅明跳出传统寓言论者对寓言言意断裂的片面攻击,认为寓言连接的是文学艺术的表征和内容,是美和真理的纽带。在本雅明这里,寓言是社会衰败、信念沦丧、人性没落时期的艺术言说,而巴洛克悲悼剧就是这种言说方式的载体。在本雅明看来,现代主义之所以采用寓言的表达方式,就是因为寓言是我们这一时代真正艺术唯一可能实现的表达方式,而以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城市大众也正是以寓言这一方式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进行体验的。
  寓言具有世俗性、碎片化和忧郁的特性。本雅明指出:“在这种文学的发展中,古代诸神的世界必须消失,而能够保存这个世界的恰恰是寓言,因为对事物瞬间性的理解以及蓄意要拯救从而永久保存它们,正是寓言最强烈的愿望之一。”巴洛克悲剧中充斥的是暴君、尸体和废墟,这一切都是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不是被人所刻意安排的联系的、整体的历史。寓言所传达的是一种忧郁的情绪,它不是为了传达神的旨意,更不是为了道德说教,它只为勾起内心深处最为隐秘的忧郁情绪。
  本雅明自始至终都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挣扎在残酷的现实和救赎的理想中,其悲剧理念也体现了他的这一人生态度。从寓言的认识角度,本雅明解释了现代社会所体现出来的人的物化与冷漠,揭露了表面稳定下的社会的动荡不安,给大众敲响了警钟。同时,本雅明并不满足仅仅是揭露和批判,寓言的背后所指向的是救赎,是一种指向当下时间的救赎观。历史结束的时候,也就是希望燃起的时候。
  “悲剧”理念在本雅明整个的美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在“寓言”这一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本雅明又进一步地发展了“机械复制”、“灵韵”等概念,并将这些概念整合到他的文学生产理论中,对波德莱尔、卡夫卡文学上的批评,显示了其美学思想的批判性和救赎性。
  三
  本雅明的“悲剧”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文学艺术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其一,方法论上的启示。本雅明从巴洛克悲悼剧中发现了寓言这一表达方式和存在方式,并从这一角度入手分析了巴洛克悲悼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内涵,不但极大地丰富了美学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视角和认识方式。其二,有利于我们正确地对待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艺术。经过本雅明的分析,我们从现代主义艺术中发现了它的革命性和实践性,而不是如卢卡奇等认为的破碎、颓废、毫无意义。现代主义艺术也是一种高深、严肃的艺术,有着反映现实生活,反抗人类异化的艺术现实性。当然,我们也应警惕本雅明的误区,例如,他过于注重文学创作技术,把技术的进步看作评判文学艺术进步的重要标准,容易产生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其三,本雅明的思想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审美救赎的理想,带有极大的空想性。后来,马尔库塞等人继承和发展了这种理想,提出了“审美乌托邦”概念,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文化批评的先河。
  [参考文献]
  [1][德]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M].陈永国,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2][德]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选[M].陈永国,马海良,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3.
  [3]余虹,马元龙.主义与学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双年论文选2005-2006[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203.
  [4]柏拉图全集:第2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39.
  [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416.
  [6]林骧华.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K].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404.
  [7]赵白生.民族寓言的内在逻辑[J].外国文学评论,1997(2):23-30.
  [责任编辑薄刚]
其他文献
[摘 要] 荀子与霍布斯是中西历史上两个著名的性恶论者。其经历的社会背景和命运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位思想家都希冀以各自的手段,构建有效的道德秩序,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紧张状态与实现其政治理想。文章以人性论着手,通过二者在人性理论内容、约束手段、政治指归等方面的比较,看到人性学说的异同以及人性理论建构的逻辑。  [关键词] 荀子;霍布斯;人性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 要] 多模态(Multimode)意为多种模态或多通道。作为一种教学理论,多模态是指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协同运作,以达到加深印象强化记忆的目的。英文教学歌曲内容简洁、节奏轻快、形式多样,符合当今学生心理发展,但目前这一资源优势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因此,文章尝试通过多模态教学方式,用英文歌曲这个媒介把静态的资源(如文字、图片等)和动态的资源(如动作、语言、表情、声音、手
期刊
[摘 要] 《月牙儿》是老舍悲剧艺术的代表之作,作者采用意象叙事、心理刻画和诗性语言来构筑《月牙儿》,体现出作者在悲剧抒写方面的造诣。同时,《月牙儿》在悲剧中内蕴了鲜明的现代性,呼唤着现代人文精神与女性意识。  [关键词] 老舍;《月牙儿》;悲剧艺术;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6-0124-03  《月牙儿》是老舍先生为数不多的
期刊
[摘 要] 方方的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巨大反响,紧贴社会问题的取材、突转的悲剧性情节类型、道德化的人物内核等叙述策略是小说取得成功的重要元素,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方方一贯以来的对底层小人物的关注,及其背后渗透出来的对生命的悲悯情怀。  [关键词]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热点题材;叙述策略;悲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
期刊
[摘 要] 语言变体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女性语言变体更是对人际研究起到关键的作用。文章以话语标记语为切入点,对中国目前著名的一些访谈节目中的语言做出女性语言变体的特征分析,展开了女性语言变体的人际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掌握女性语言中话语标记语的变体及其人际功能,能够有效促进交际双方的沟通与合作。  [关键词] 语言变体;话语标记语;女性语言;人际功能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 自1993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首次规定“双倍赔偿”制度以来,关于职业打假人是否可以请求双倍赔偿问题在学界就争议不断,而司法实践的做法也截然相反,这不利于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和司法的统一。《食品安全法》所规定的十倍惩罚性赔偿责任的请求权人可以把职业打假人包含在内,其有权按照《食品安全法》相关的规定要求食品生产商或销售商承担十倍的惩罚性赔偿责任。  [关键词] 知假买假;职业打假人;《食
期刊
[摘 要] “阴间”小说时空,这一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时空结构,已在“五四”之后渐成绝响。当代作家中更是少有采用者。余华的新作《第七天》,正是努力重新接续这一“阴间小说时空”传统的尝试。他将中国当下世界的各种荒诞的现实,放进他竭力想象与细致描写出的“阴间时空”里,于是,在“强拆”、“袭警”、“车祸”、“火灾”中荒诞死去的“杨飞、李青、杨金彪、谭家鑫、肖庆”们,这些当下“新闻段子”中的无名的角色,便
期刊
[摘 要]人们通常认为,诗史产生于历史转折、民族危亡之际,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情况,并真实反映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心理状态及诗人自传履历等。“诗史”观念由晚唐诗人孟棨提出,但“诗史说”的充分发展是在宋代。宋末元初,一批爱国诗人具有自觉的诗史意识和主张,写出了大量的诗史作品,文天祥的《集杜诗》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杜诗》包含丰富的史料,除了记录南宋灭亡经过及作者的抗元经历,
期刊
[摘 要] 民国四年,南社柳亚子、高天梅等文人在西湖雅集,吊冯小青墓,以诗文唱和,所作诗文皆收入《三子游草》中,并于同年出版。此次文人活动是历经三百余年“冯小青现象”之余响。文章考证了《三子游草》的基本唱和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民国文人关注冯小青其人其事的焦点,探析民国文人解读冯小青事之内涵,进一步比较南社文人笔下之冯小青与明清文人之不同。  [关键词] 冯小青;《三子游草》;南社文人;冯春航  
期刊
[摘 要] 《理想国》探究的主题是宪法,宪法除指城邦的宪法之外,还指灵魂的宪法。统治者灵魂的宪法的好坏是城邦宪法好坏的关键,对坏的城邦宪法进行拯救的唯一方法是教育,教育即是在统治者灵魂中建立好的宪法。通过从灵魂的宪法来思考城邦的宪法,《理想国》不仅思考人的整全,还思考了人类生活的整全,它对反思现代宪法的危机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灵魂的宪法;城邦的宪法;正义;教育;身体  [中图分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