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转化初中语文学困生是实施新课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理念的要求,也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难点。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语文老师既普遍关注又均感困难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困难形成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入手,在理论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多方面论述了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学困生转化 转化策略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由于我们总会遇到基础相对薄弱、语文素质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认为语文内容太多,枯燥乏味,因而缺乏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并逐步发展成为语文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将其称为“学困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是说,学校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学困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新课程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树立信心,弹好“前奏”
学困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严重,总以为自己低人一等,常常遭受到学优生的歧视、家长的打骂,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要想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树立他们自强的信心。教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学困生都要关心,不可打击、挫伤,要像慈母一样鼓励肯定,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间接喜欢你任教的学科,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在学习上,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善于抓住他们身上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切忌训斥、恐吓、体罚。还可安排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教师收、发作业本,也可安排他们跟学优生交朋友,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活上,教师要关心、体贴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二、激趣、指导,弹好“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学困生,对学习毫无兴趣,有一种消极情态:抵触、厌倦,这种消极情态阻碍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因此,要想转化学困生,培养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找准联系,以旧引新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改变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提高听课效率,教师应善于结合课堂教学,讲一些名作家的逸闻趣事,在有些知识点的新课引入中,应尽量以亲身感受的实践作引导,使学生明确身边处处有语文,生活中离不开语文,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更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语文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从而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善于找准知识间的衔接点,运用迁移规律,以旧知引出新知,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
2.明确责任,督促学生生趣。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即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知道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兴趣。教师再不适时机地帮助、鼓励,便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向更深更广处发展。
(1)让学困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如:为了让学困生王某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我这样设计:第一步:事先做好准备。为了提高王某的自信心,我在课前告诉他我要问的题目,让他事先做好准备。上课时,我特意让他回答这些题目,并伺机表扬他。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发现王某上课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
(2)有效地安排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可以由教师根据学困生当天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及时补缺补漏,做到“当日知识当日清”,也可安排好差结对,让他们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提高。比如:张凯与赵康都是学困生,但张凯的语言表达能力强而赵康的写作能力稍胜一筹,为此,我让张凯与赵康结成“对子”,互相学习。几周后,张凯的写作能力提高了,赵康的语言表达能力进步了,可谓是两全其美。
总之,转化语文“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时刻面临的难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无私的爱心、奉献的精神,更要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罗增儒.中学数学课例分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3-17.
[2]叶澜.“新基础教育”案例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5:1-3.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学困生转化 转化策略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由于我们总会遇到基础相对薄弱、语文素质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认为语文内容太多,枯燥乏味,因而缺乏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并逐步发展成为语文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将其称为“学困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是说,学校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学困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新课程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树立信心,弹好“前奏”
学困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严重,总以为自己低人一等,常常遭受到学优生的歧视、家长的打骂,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要想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树立他们自强的信心。教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学困生都要关心,不可打击、挫伤,要像慈母一样鼓励肯定,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间接喜欢你任教的学科,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在学习上,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善于抓住他们身上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切忌训斥、恐吓、体罚。还可安排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教师收、发作业本,也可安排他们跟学优生交朋友,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活上,教师要关心、体贴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二、激趣、指导,弹好“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学困生,对学习毫无兴趣,有一种消极情态:抵触、厌倦,这种消极情态阻碍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因此,要想转化学困生,培养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找准联系,以旧引新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改变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提高听课效率,教师应善于结合课堂教学,讲一些名作家的逸闻趣事,在有些知识点的新课引入中,应尽量以亲身感受的实践作引导,使学生明确身边处处有语文,生活中离不开语文,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更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语文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从而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善于找准知识间的衔接点,运用迁移规律,以旧知引出新知,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
2.明确责任,督促学生生趣。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即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知道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兴趣。教师再不适时机地帮助、鼓励,便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向更深更广处发展。
(1)让学困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如:为了让学困生王某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我这样设计:第一步:事先做好准备。为了提高王某的自信心,我在课前告诉他我要问的题目,让他事先做好准备。上课时,我特意让他回答这些题目,并伺机表扬他。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发现王某上课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
(2)有效地安排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可以由教师根据学困生当天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及时补缺补漏,做到“当日知识当日清”,也可安排好差结对,让他们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提高。比如:张凯与赵康都是学困生,但张凯的语言表达能力强而赵康的写作能力稍胜一筹,为此,我让张凯与赵康结成“对子”,互相学习。几周后,张凯的写作能力提高了,赵康的语言表达能力进步了,可谓是两全其美。
总之,转化语文“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时刻面临的难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无私的爱心、奉献的精神,更要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罗增儒.中学数学课例分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3-17.
[2]叶澜.“新基础教育”案例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