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震:从早期共产党员到著名民主人士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laar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份写于1956年的个人自传,提到柳亚子、冯雪峰、谢冰莹、孙伏园、叶浅予、王亚南、林镕、唐仲璋等一批著名作家、科学家的名字;一份1963年印制的“干部履历表”,在参加革命前后的“证明人”一栏,分别填着周恩来、刘伯承、邵式平等高级干部之名。这同出一人,其名黄震(又名黄经芳)。
  黄震的人生曲折传奇。1900年8月1日出生于福建省仙游县,是福建省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在波翻浪涌的革命巨流中,他因故没能击水中流,还因一度踯躅徘徊而掉队,却依然作为一朵活跃的浪花,努力汇入浩浩荡荡的大江大河,以革命者、抗战战地记者、中学教师、农学专家、大学教授、社会贤达等不同身份周旋于世,在特定时空中留下了一连串耐人寻味的侧面。
  负笈京华,投身革命
  1920年年末,黄震因为在老家仙游组织学生联合会,而被反动驻军视为“罪魁祸首”欲行抓捕,一路逃避中径直来到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北京。1922年2月,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入生物系就读。1923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首次大规模斗争——“二七”大罢工遭受镇压,革命转入低潮之后,黄震却毅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之后,他在李大钊的领导下,与邵式平(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西省长等职)等同学创办《革新周刊》,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对当前社会进行全面改革,成为北京师大学生运动的一个组织者和活跃分子。
  1924年国共合作,黄震和其他共产党员一样,在北京集体加入了国民党,并在党内担任青运工作,成为北京学生联合会的一名干事。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黄震在李大钊等人的指导下,积极发动学生运动。在北洋军阀段褀瑞执政府的镇压下,包括黄震入党介绍人之一范士荣在内的不少学生牺牲。翌年3月,即将大学毕业的他,在党的号召下与其他学生领袖一道,发动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抗议段祺瑞执政府接受丧权辱国的八国通牒。在段祺瑞执政府的开枪镇压中,在场学生和群众有47人死难,200多人受伤。黄震在冲锋陷阵中负伤,几罹杀身之祸,却毫不畏惧,继而又受北京学生会派赴天津、济南各地进行革命宣传。在生与死的考验中,黄震身心受到极大洗礼。
  北伐江淮,首义南昌
  1926年7月,黄震毕业,欲留北京有所作为,不料母亲病中几番电催。征得党组织的同意,黄震离开京华回到了家乡,在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教书。是年年尾,北伐从广东打响,大旗所到之处,一片欢呼雀跃。被击散的北洋军阀周荫人残部遁入莆仙一带胡作非为,黄震带领学生截击夺枪,并组织农民抗捐。可当地旧军摇身一变,成为何应钦手下的新编第一师,原来的军头吴威也变身为师长,又在莆仙一带烧杀劫掠,还扬言要抓黄震他们祭旗。黄震不得已潜往省城福州,找何应钦评理。何应钦的秘书王淑芳接待了他,后经推荐,黄震担任北伐军第十七军第一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开始了投笔从戎的一段岁月。
  1927年1月,黄震随部出击浙江,而后与兄弟部队一道横扫江淮,夺南京、取上海,历经艰难困苦,一路奏凯。“四一二”政变时,黄震在危险之际得到撤离的暗示,遂于四月初离开十七军一师,愤怒地把国民党党证扔进长江,然后与其他脱离国民党的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一起,在南京沿江秘密西进,准备参加武汉的反蒋运动。到武汉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农民部部长邓演达任命他为福建省农民运动特派员,回闽发动农民,进行新的革命。
  6月,黄震刚到南昌,传出陈铭枢在福建也追随蒋介石背叛革命的消息,回闽之路被隔断了。北京师范大学同学、国民党江西党部执行监察常委、中共江西省委特派员邵式平闻讯,请黄震担任江西农民运动特训班的讲师。为了反击蒋介石的反革命行径,中共中央正酝酿武装起义,需要有更多有经验的同志进入南昌的军政机关,寻机配合,遂改派黄震担任南昌市公安局指导员(后政治部秘书)。
  7月底,中共中央领导人周恩来和北伐军贺龙、刘伯承、叶挺、朱德等齐聚南昌。起义前夕,黄震受命转入前委参谋团工作,协助周恩来和刘伯承处理起义期间的机要文件,并跟随周恩来左右。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蒋第一枪,人民军队在血泊中诞生,黄震参加并见证了这场军事行动。而后,跟随起义军撤出南昌,初始目标是回师有革命传统的广州,以便重整旗鼓,再筹北伐,同时争取出海口。
  黄震紧随刘伯承一路向南,边打边撤。9月14日,起义军直插广东海陆丰地区。广东军阀张发奎调集重兵前来“围剿”,妄图在普宁的流沙一带全歼起义军。劳师远征的南昌起义军余部,经过无数次的生死决战,面对日益减员的部队,在去还是留的问题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困惑。10月3日,周恩来在流沙召开了南昌起义后的最后一次领导人会议。面对艰险的革命前路,贺龙在会上慷慨激昂地说:“我要干到底,我要卷土重来!”會还没开完,张发奎的部队就横冲过来,起义军再次被冲散。黄震劫后余生,紧随周恩来、刘伯承等人到了海陆丰的甲子集,再次汇集后,他们同乘一条小舢板,漂洋过海前往香港。
  在香港,就未来的安排,周恩来做出新部署,其中决定刘伯承带黄震赴苏联学习军事。征求黄震意见时,黄震却想到了父亲去世后孤独在家的老母,作为家里的独子,思念和尽孝之情溢于言表。周恩来乃改派黄震回闽组建莆田党组织,并写信给福建临时省委负责人陈祖康,要他做具体安排。黄震将信藏在衣服缝隙间,告别周恩来、刘伯承,日夜兼程踏上回闽归途,由是错失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机会。
  拉起队伍,中途脱党
  黄震来到福建临时省委的秘密联络点厦门,陈祖康安排黄震回老家莆田(仙游邻县)建立县委。黄震于1927年11月底回莆田后,即与莆田党支部书记陈国柱等人取得联系。此时的莆仙,与全国一样弥漫着白色恐怖,国民党到处抓捕共产党员。黄震和陈国柱以教书为掩护,联络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迅速开展党建联络工作。12月,中共莆田县委成立,黄震任县委书记,开始了他独当一面领导革命的斗争生涯。
  1928年1月,黄震到厦门向省委汇报工作时,陈祖康指出要举行暴动,以策应全国的革命形势,为掀起新的革命高潮做准备。黄震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莆田县委能联络到的党员只有五六十人,实力不足,群众基础也不牢,如果贸然暴动,后果不堪设想。陈祖康则认为,革命总要死人,叫你暴动你就去组织暴动,推三阻四,如何形成革命高潮?黄震仍认为,如果起事,人员坚定不坚定难说,手上没枪,岂不是暴露了自己,给敌人当活靶子吗,敌人还正苦于找不到我们呢!这话一出,马上换来陈祖康的一通训斥:右倾思想、贪生怕死,如不执行命令,就只能撤职!   黄震回到莆田后,对上级组织暴动的决定虽然难以理解,但还是立即召开县委会,传达了省委的指示要求。但没有仓促组织暴动,而是决定“全体同志下乡作农运”,现阶段首先发动农民开展反抗烟苗捐斗争,争取短时间内组建一支可以实施暴动的游击队,进而有序地发展成土地革命,策应全国的革命形势。1928年6月,陈祖康叛变,同时拉走一些动摇分子投敌,一时间全省各地都出现了叛徒。莆田的党组织里也有人投入敌营,反过来大肆抓捕共产党人。黄震也被追捕通缉,随时都有被捕的危险。在此关键时刻,他果断组织了一部分进步学生和农民,收集了三十多杆长短枪,组建起了共产党领导的莆田第一支游击队,亲自指挥,开展游击斗争。后来这支游击队几经变迁,发展成为声势浩大的闽中游击队。
  就在黄震想要有一番作为时,省委进行了改组,批评了莆田、仙游、永春三县县委,认为三县“至今无成绩可言”。上级的指责和不信任,陈祖康叛变后周边的险恶形势,叛徒猝不及防的出卖,妻弟和学生的先后牺牲,使知识分子出身的黄震备受打击,革命的复杂也让他身心俱疲。1928年的一个夏夜,他悄然离开了自己创建的游击队,从厦门搭上了去上海的轮船。自此开始,黄经芳消失了,变成了黄震,走的是另一条道路——教育救国。
  身陷牢狱,劳燕分飞
  黄震离开革命队伍后,先后在江苏省立女子中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执教,在杏坛上声名渐著。1931年他担任武汉大学讲师时,带领学生对长江一线的鸟类生态考察记录,首开国内鸟类研究的先河,其研究成果影响至今。
  1933年4月,武汉军阀夏斗寅受国民党福建省主席蒋光鼐之托,突然带兵闯进武大要抓黄震,师生纷纷阻止,但武大校长王世杰却说:黄震既是共产党人,就是国家罪犯,应该严办。由于黄震在共产党内有一定资历,还参加过南昌起义,当过县委书记,正在江西忙于“剿共”的蒋介石对此非常重视,命人将黄震押解到南昌,亲自过问审理情况。武汉大学师生闻讯,罢课罢教,纷纷走上街头,呼吁社会和学校保释黄震。迫于压力,黄震在被关押49天后,由武汉大学出面保释出狱。
  此番牢狱之灾,让黄震认识到,不彻底打倒旧制度,推翻国民党,中国的社会就不会有希望。于是,他辞去武大教职,回到福建,试图与党取得联系。一时无果之下,他于1933年9月受聘担任厦门中学教导主任,与著名女兵作家、《从军日记》作者谢冰莹一见如故。谢冰莹曾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就读,经短期训练即参加北伐,军政学校女生队解散后,先后入上海艺大、北京女师大学习,东渡日本,而后辗转来到厦门中学任教。
  同是文学青年,同有北伐经历,又有着在黑暗中执着追求、在苦闷中倔强挣扎的灵魂,黄震和有着慷慨气质的谢冰莹话语投机,惺惺相惜。在浪迹四海中饱受人世磨难的谢冰莹,历经几次婚姻挫折后很渴望能在羁旅的异乡找到温暖,不觉被大她6岁的黄震吸引了,后来曾在《清算》一文中为黄震造像:“他是中国数一数二的美男子,两个富有魔力的藏着深情的眼睛一触就会使你发狂,你的灵魂会不知不觉被他吸出。”也就有了《海滨之夜》的情境:“细沙上是这般软得可爱,好像坐在天鹅绒般的地毯上一般,我和特都躺下了。”文中的“特”指的就是黄震,他年轻时对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情有独钟,故经常自称“维特”,也曾以此为笔名。
  黄震此前已在老家和一个裹脚的文盲女子结婚,内心一直排斥着,因此和感情奔放、个性鲜明的知识女性谢冰莹一见钟情,不久就生活在了一起。
  福建事变期间,黄震应南昌起义时的战友、时任十九路军政治部主任的徐名鸿之邀,和谢冰莹到福州任职。在离开厦门前夕,意外的事发生了,莆田党组织负责人王于洁出现在他面前,希望他帮助疏通十九路军的负责人,释放被福建当局关押的105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黄震满口答应,并请求在政治犯释放后能让自己回到组织里来。黄震很快说服了思想进步、同情共产党的徐名鸿和“革命政府”最高法院院长徐谦,释放了上百名“政治犯”。但“闽变”随即在蒋介石的反扑下,宣告失败,徐名鸿引颈就义。黄震、谢冰莹跟着“闽变”一干人上了蒋介石的通缉名单。当他带着谢冰莹来找党组织时,却失去联系。
  原来,党内同志看不惯黄震家有妻室仍带着谢冰莹成双结对出入,也对谢冰莹不信任,认为她生于资产阶级家庭,不是党的同路人,黄震与之结合,丧失了阶级立场。因此,虽然黄震在释放“政治犯”上做了许多有益工作,仍未被党组织负责人接纳,使他在这个关键时期失去了回归党内的机会。
  黃震和谢冰莹失望地离开福建,先逃往上海,继而前往谢冰莹的老家湖南。他们住在长沙的一座古祠里,谢冰莹埋头创作《一个女兵的自传》,黄震则在省立长沙高中任教,经常抽空帮她誊抄手稿。谢冰莹这期间写的《黄昏》《大椿桥的夏夜》等文章里,不时可见黄震的影子。
  抗战开始,黄震偕同谢冰莹赴鲁南,由长沙“抗战日报”派为战地记者,并兼任上海“时事新报”的战地记者,采写抗战一线故事。济南突围后,谢冰莹参加妇女战地服务团,黄震则在1938年8月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派往陪都重庆的国立编译馆,担任生物学读物编译及动物学教科书审查工作。一次,黄震专门拜访驻重庆的中共代表周恩来,请求在他回延安时跟随前往,为党工作。周恩来对这位南昌起义时的旧属说,“到处都一样抗战,不必到延安去了”。
  谢冰莹到重庆会合后,发表报告文学。黄震在为谢冰莹《新从军日记》作序时,称自己这是“捐妻救国”。这些作品连同他们患难与共的经历,本是爱情的见证,却因为一次小小的争执导致他们劳燕分飞。1940年春,谢冰莹提出去西安,拟答应《黄河》文艺月刊之聘。而恰在这时,黄震的福建老家遭遇一系列变故,长子夭折、母亲病危,急电催他速回处理。在此情况下,选择“忠与孝”,何其艰难。无法调和之下,曾经深爱的两人只好各奔东西。此后,生活了七年的他们终其一生未再见面。黄震不胜追悔,说:那时我们血气方刚,遇事不能克制,如果我稍稍迁让,不致留下终身遗憾。”他自嘲自己真是“捐妻”。而谢冰莹后来在许多文章中,也都提到她和黄震那些年的奔波以及事实上的婚姻关系,其中《湖南的风》《新从军日记》等作品中均有不少反映,其家族谱上也都已将黄震记入。   不染污泥,矢志科教
  黄震回到福建后,于1942年底接任省立永安师范校长。他亲自走上课堂教学,生物知识非常渊博,听到鸟叫声就能辨出是为何鸟,如是惊人本领让师生和当地农民都赞叹不已。黄震重视学术交流,周六晚上都要亲自做学术讲座。如遇专家学者来学校所在地大湖游览名胜,他必邀其到校演讲,在向学生介绍时不忘诙谐地说:某某博士、教授来我们大湖游览,我们能不向他“抽税”吗?师生们热烈鼓掌,专家学者也觉得很有面子,笑逐颜开。
  黄震还兼任福建省立农学院的教授,每隔一周,便步行到十余公里外的省立农学院所在地黄历讲课。抗战时期,办校经费短缺,黄震经常奔波于大湖和县城、省主席所在地吉山之间办理公务,有时一天往返要行二十多公里,为节省有限的经费,全靠两条腿。新生来校报到,往往都闹出笑话,误把校长当成勤杂人员,谁叫他毫无架子地帮学生提拉行李,身板又那么“瘦”呢!至于他叮嘱妻子为学生缝补破损衣服,那是连不少勤杂人员都难以做到的事。
  若干年后,有人还如是追忆黄震:“他的脸孔瘦削,个子瘦长,戴着一副高度的近视眼镜,说起话来声音洪亮有力;平常走路,手中总带着一根手杖,走路走得挺快。热天,他头上多了一顶大草帽,脚上穿着草鞋(和学生一样),乍一见面,你绝不会相信他竟是校长、有名的生物学家。”那时,著名作家许钦文也曾在该校教书,对黄震的管理、教学和人品多有赞许。
  在永安师范校长任上,黄震保护了一些进步学生,也因此上了国民党特务的黑名单,一年多后被迫离职。他后来称:“这样的凄惨下场,使我对教育工作也存了戒心。”其后受聘担任福建省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所长。在代理福建省研究院院长时,保护了一些不与国民党同流合污的科学家。他也因此受到忌恨、排挤。
  1949年福建解放前夕,时任福建农改处处长兼农业试验场场长的黄震接到指令:带人带仪器到台湾。黄震以各种理由推托,并拒绝了国民党的种种诱惑,为此曾与省政府秘书长曾少鲁一再冲突,几遭杀身之祸。黄震冒着危险,主动联系中共地下党组织,将实验场和科学仪器等完好地移交给新政权,它们后来都派上了重要用场。
  自称在旧社会“未做过任何一件违反人民利益的事”的黄震,心情舒畅地以自己擅长并有兴趣的教育工作为新中国效力,就任莆田一中校长、福建人民科学馆馆长等职。这些职务中,有一项让黄震非常自豪,那就是福建省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任命状上签署的是周恩来的大名。
  黄震曾请求恢复其党籍,张鼎丞和时任省委统战部长的彭冲,都希望他留在党外以发挥更大作用。黄震乃利用自己的资历和广泛社会关系,带動许多社会知名人士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其中就包括后来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党中央主席、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卢嘉锡。
  镇反时,黄震毫不避嫌地为中学老师张琴讲公道话。张琴是晚清翰林,还当过曹锟贿选总统时的众议会议员,是“封建遗老”,又是地主身份,所以被拘押。黄震认为张琴熟悉福建历史,家藏文献众多,在史前古物的研究上颇有造诣,乃找省文教厅厅长陈国柱说情,继而向莆田县政府建议保释,让张琴把所知古物做个系统的笔述。这还不够,他又报告省政府,聘任张琴为省文史馆馆员。虽然张琴获释不久便病殁,但黄震的高义让其家人和知情者深为感动。
  1953年2月,黄震又回到了校园,担任福建农学院教授。1968年12月,黄震在福州去世,遗嘱将生前书籍全部捐献给家乡图书馆。曾任农业部代部长、卫生部长的江一真再三称,黄震是一位对教育、文化科研有卓著贡献的学者。
  (作者系文史学者)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同轴针在C臂CT(CBCT)引导肺穿刺活检术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8月我院256例在C臂CT引导下行肺穿刺活检术的病例,2015年4月14日-2015年12月10日
目的探讨张力带钢板联合骶髂螺钉改良三角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采用后路张力带钢板联合骶髂螺钉改良三角固定的Tile C型骨盆骨折病例,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