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试中回答涉及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考题时,必须分清轻重缓急,做好时间安排,就可以赢得考官认同,获得高分。
一道面试题背后
的协调应变能力
2005年,某省在招录公务员进行面试时,出了这样一道考题:假如明天上午处里只有你一人,却有以下5件事要你处理,你打算怎么办?①你母亲生病住院,于明天上午8:15分动手术;②单位领导要你明天上午8点带着你负责起草的重要材料参加关于修改这份材料的讨论会,会议时间约需2小时;③单位办公室通知各处室派人参加明天上午8点召开的“当前社会治安形势报告会”,并要求向全处传达;④一周前你和兄弟单位的某同志约定,明天上午8点要一起洽谈一个合作事项;⑤上级机关某部门负责人从后天起将对你处的工作进行为期两天的检查指导,他明天上午9点到达,需要接待。
从命题的思路来说,主要考察考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解决考题中提出的问题,着重要把握三点:一是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什么事情最重要,什么事情次要,什么事情可以委托他人,要能够分清。如果把握不住,就会出现问题,如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二是对事情的处理要符合组织的权属关系。就是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在组织这个大家庭中,组织观如何对于一个公务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当家庭和工作出现矛盾时,谁先谁后,如何认识?如何处理?更是一个考验。三是要能够合理安排和调节时间。事情有轻重缓急,人只有一個,虽无分身之术,但时间是“活”的,可以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自如地调节。
从命题的要求来说,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要求考生能够做到合理安排,理由充分就行了。
但是在面试考生中,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却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能够符合上述三个要点,完美地回答出问题的考生很少。有的考生认为亲情重要;有的考生认为上级领导重要;有的考生认为朋友情谊重要,继而上升到社会的诚信、国家的诚信,讲了“很大”的道理;还有的不顾时间的矛盾和冲突,自行安排了工作,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完全脱离了命题要求,在“自行主导一切”。
根据轻重缓急
做好时间安排
其实,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并不难,那么,应该怎样回答才能在面试中得高分呢?那就是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时间安排就行了。因为是明天上午的事,有的事情,今天就可以作好安排,并不一定要等到明天,即便白天不行,晚上也是可以的。
第一件事,就可以今天安排。为了尽孝道,在下午或晚上去医院同医护人员接触,做好该做的工作,并同母亲说明情况,然后委托妻子或家里其他人明天上午陪伴。待明天上午处理完公务,再去看望母亲。既不影响母亲开刀,又不影响工作和尽孝道。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绝大多数考生在回答的时候比较好,只有很少考生回答的不完整。
第二件事,是明天上午自己必须要参加的。因为是自己起草的重要材料讨论会,自己不去,就无法了解别人所反映的意见,更不便于修改。不仅要在8点前到达,还要事先准备好会场和材料的讨论稿。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一部分考生认为是自己必须要参加的;一部分考生认为可以委托别人参加,只要做好记录就行了;还有人认为有领导者,可以“委托”领导,颠倒了主次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应当说是非常错误的。
第三件事,是一个次要会议,自己是不必要去参加的。但是自己必须做到:一要向单位办公室请假,说明情况;二要委托其他处室参加会议的人将报告会的记录借给自己向全处人员传达一下;或者有会议材料的话,请其他处室参加会议人代领一份;自己也可以在会议过后去领一份材料;然后向全处人员传达。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有的考生想到了要在会后领一个材料,却没有想到要请假、借记录。
第四件事,是一个更改时间的问题。既然是和兄弟单位的同志的一个约定,就完全可以更改时间,因为在一周前有约定,说明这个合作事项不是紧急事情,可以改在下午或其他时间。另外,这个时间既可以在上班时间,也可以在休息时间。但是,更改时间必须提前告诉对方。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多数考生在回答的时候认为是可以更改时间的,但是没有一个人想到提前在今天晚上前告诉对方,让对方有所准备。
第五件事,也是一个更改时间的问题。因为上级机关来人明天上午9点到并没有实质性任务,可以事先电话同来人联系,请来人推迟1小时到达,或直接到宾馆休息。但是要注意事先安排好宾馆,并请宾馆安排人负责接待。同时告诉来人住什么宾馆、谁接待,自己因为什么事情,只能在10点以后去接待,请给予谅解。这一切的安排都要在今天晚上9点前告诉对方,让对方知道。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有考生认为,在自己参加起草的重要材料的讨论会时,在9点前向领导请假半个小时,去接待上级机关来人,安排到宾馆休息后再去参加会议,应当说也是可以的。但是,假如会议地点与接待地点很远,需要的时间很长,应当怎么办?所有这样回答的考生都没有想到。
结构化面试三
种人能够得高分
一般情况下,结构化面试有三种考生可以得高分。
第一种是在校期间曾经担任过班干部或学生会干部的。
一般情况下,面试都有一道这样的考题:有一个会议需要考生去组织或者有一项什么样的活动需要考生去安排。学生时代没有“干部”经历的考生,在回答时,往往就很零乱,既缺少组织的严密性,又缺少组织的程序性。可以说,大凡是能够准确回答考题,语言表达顺畅、干净利落的考生,一般多为在校期间曾经担任过班干部或学生会干部的。因为组织会议也好,组织活动也好,无外乎三个阶段:一是会议或活动前的准备;二是会议或活动中间的事宜;三是会议或活动后的事宜。只要能够做出有条理的程序安排,考生就能够赢得考官的认同,给出较高的分数。
第二种是所学专业为文科类或综合科目类的。
有一道这样的考题:以某某为题作一次演讲。出这样的面试题目,都给2分钟时间的思考和准备,然后讲3分钟时间。目的是考察考生的思维敏捷和综合反映能力,以及即席表演能力。
对于这样的考题,所学专业为文科类或综合科目类的考生占据了很大优势,不论是所编故事的趣味性,还是演讲的表现,一般情况下都能达到考察目的。但是,对于理科或者其他专业性较强的考生来说,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往往把故事或演讲的体裁都弄错了,变成叙述或论述的体裁,故事不是缺少人物、时间,就是少了地点、事件;演讲不是缺少应有的表现力,就是缺少应有的渲染力。而且重复的语言多,没有多少词汇,2分钟思考时间用不到1分钟,3分钟讲的时间也用不到1分钟,就词尽语尽,草草回答完毕。
第三种是有一定社会经历或实践的。
给一个图形让考生回答看到、想到了什么或者给一个非常紧急而又难以处理的事情,让考生想出应急的办法。这实际上是一道开放性思考的题目,目的是考察考生的应变能力、综合反映能力和社会阅力。
面对这样的考题,凡是思维能力差,又没有一定社会经历或实践的,再没有充分的想象力,回答往往就很单调,而且喻义简单,更不能够把题目所要考察的能力反映出来。譬如,一次某省在招警面试时出了这样一道考题:你从下列图形中看到并想到了什么?图形就是简单的“1+1”。有的考生只能回答出两种答案:1+1等于2;1+1有时大于2。其实,答案很多,1+1可以等于0,也还可以为负数。列举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更是举不胜举。可以涉及数学问题、家庭问题、团结问题、经济指标问题等方方面面。要求回答在5种以上,往往绝大多数只能在5种以下,其实,10种甚至20种以上也能回答出来。这种开放性的题目,就是要求考生具有发散性的思维,回答的越多越好。
一道面试题背后
的协调应变能力
2005年,某省在招录公务员进行面试时,出了这样一道考题:假如明天上午处里只有你一人,却有以下5件事要你处理,你打算怎么办?①你母亲生病住院,于明天上午8:15分动手术;②单位领导要你明天上午8点带着你负责起草的重要材料参加关于修改这份材料的讨论会,会议时间约需2小时;③单位办公室通知各处室派人参加明天上午8点召开的“当前社会治安形势报告会”,并要求向全处传达;④一周前你和兄弟单位的某同志约定,明天上午8点要一起洽谈一个合作事项;⑤上级机关某部门负责人从后天起将对你处的工作进行为期两天的检查指导,他明天上午9点到达,需要接待。
从命题的思路来说,主要考察考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解决考题中提出的问题,着重要把握三点:一是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什么事情最重要,什么事情次要,什么事情可以委托他人,要能够分清。如果把握不住,就会出现问题,如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二是对事情的处理要符合组织的权属关系。就是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在组织这个大家庭中,组织观如何对于一个公务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当家庭和工作出现矛盾时,谁先谁后,如何认识?如何处理?更是一个考验。三是要能够合理安排和调节时间。事情有轻重缓急,人只有一個,虽无分身之术,但时间是“活”的,可以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自如地调节。
从命题的要求来说,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要求考生能够做到合理安排,理由充分就行了。
但是在面试考生中,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却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能够符合上述三个要点,完美地回答出问题的考生很少。有的考生认为亲情重要;有的考生认为上级领导重要;有的考生认为朋友情谊重要,继而上升到社会的诚信、国家的诚信,讲了“很大”的道理;还有的不顾时间的矛盾和冲突,自行安排了工作,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完全脱离了命题要求,在“自行主导一切”。
根据轻重缓急
做好时间安排
其实,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并不难,那么,应该怎样回答才能在面试中得高分呢?那就是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时间安排就行了。因为是明天上午的事,有的事情,今天就可以作好安排,并不一定要等到明天,即便白天不行,晚上也是可以的。
第一件事,就可以今天安排。为了尽孝道,在下午或晚上去医院同医护人员接触,做好该做的工作,并同母亲说明情况,然后委托妻子或家里其他人明天上午陪伴。待明天上午处理完公务,再去看望母亲。既不影响母亲开刀,又不影响工作和尽孝道。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绝大多数考生在回答的时候比较好,只有很少考生回答的不完整。
第二件事,是明天上午自己必须要参加的。因为是自己起草的重要材料讨论会,自己不去,就无法了解别人所反映的意见,更不便于修改。不仅要在8点前到达,还要事先准备好会场和材料的讨论稿。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一部分考生认为是自己必须要参加的;一部分考生认为可以委托别人参加,只要做好记录就行了;还有人认为有领导者,可以“委托”领导,颠倒了主次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应当说是非常错误的。
第三件事,是一个次要会议,自己是不必要去参加的。但是自己必须做到:一要向单位办公室请假,说明情况;二要委托其他处室参加会议的人将报告会的记录借给自己向全处人员传达一下;或者有会议材料的话,请其他处室参加会议人代领一份;自己也可以在会议过后去领一份材料;然后向全处人员传达。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有的考生想到了要在会后领一个材料,却没有想到要请假、借记录。
第四件事,是一个更改时间的问题。既然是和兄弟单位的同志的一个约定,就完全可以更改时间,因为在一周前有约定,说明这个合作事项不是紧急事情,可以改在下午或其他时间。另外,这个时间既可以在上班时间,也可以在休息时间。但是,更改时间必须提前告诉对方。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多数考生在回答的时候认为是可以更改时间的,但是没有一个人想到提前在今天晚上前告诉对方,让对方有所准备。
第五件事,也是一个更改时间的问题。因为上级机关来人明天上午9点到并没有实质性任务,可以事先电话同来人联系,请来人推迟1小时到达,或直接到宾馆休息。但是要注意事先安排好宾馆,并请宾馆安排人负责接待。同时告诉来人住什么宾馆、谁接待,自己因为什么事情,只能在10点以后去接待,请给予谅解。这一切的安排都要在今天晚上9点前告诉对方,让对方知道。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有考生认为,在自己参加起草的重要材料的讨论会时,在9点前向领导请假半个小时,去接待上级机关来人,安排到宾馆休息后再去参加会议,应当说也是可以的。但是,假如会议地点与接待地点很远,需要的时间很长,应当怎么办?所有这样回答的考生都没有想到。
结构化面试三
种人能够得高分
一般情况下,结构化面试有三种考生可以得高分。
第一种是在校期间曾经担任过班干部或学生会干部的。
一般情况下,面试都有一道这样的考题:有一个会议需要考生去组织或者有一项什么样的活动需要考生去安排。学生时代没有“干部”经历的考生,在回答时,往往就很零乱,既缺少组织的严密性,又缺少组织的程序性。可以说,大凡是能够准确回答考题,语言表达顺畅、干净利落的考生,一般多为在校期间曾经担任过班干部或学生会干部的。因为组织会议也好,组织活动也好,无外乎三个阶段:一是会议或活动前的准备;二是会议或活动中间的事宜;三是会议或活动后的事宜。只要能够做出有条理的程序安排,考生就能够赢得考官的认同,给出较高的分数。
第二种是所学专业为文科类或综合科目类的。
有一道这样的考题:以某某为题作一次演讲。出这样的面试题目,都给2分钟时间的思考和准备,然后讲3分钟时间。目的是考察考生的思维敏捷和综合反映能力,以及即席表演能力。
对于这样的考题,所学专业为文科类或综合科目类的考生占据了很大优势,不论是所编故事的趣味性,还是演讲的表现,一般情况下都能达到考察目的。但是,对于理科或者其他专业性较强的考生来说,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往往把故事或演讲的体裁都弄错了,变成叙述或论述的体裁,故事不是缺少人物、时间,就是少了地点、事件;演讲不是缺少应有的表现力,就是缺少应有的渲染力。而且重复的语言多,没有多少词汇,2分钟思考时间用不到1分钟,3分钟讲的时间也用不到1分钟,就词尽语尽,草草回答完毕。
第三种是有一定社会经历或实践的。
给一个图形让考生回答看到、想到了什么或者给一个非常紧急而又难以处理的事情,让考生想出应急的办法。这实际上是一道开放性思考的题目,目的是考察考生的应变能力、综合反映能力和社会阅力。
面对这样的考题,凡是思维能力差,又没有一定社会经历或实践的,再没有充分的想象力,回答往往就很单调,而且喻义简单,更不能够把题目所要考察的能力反映出来。譬如,一次某省在招警面试时出了这样一道考题:你从下列图形中看到并想到了什么?图形就是简单的“1+1”。有的考生只能回答出两种答案:1+1等于2;1+1有时大于2。其实,答案很多,1+1可以等于0,也还可以为负数。列举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更是举不胜举。可以涉及数学问题、家庭问题、团结问题、经济指标问题等方方面面。要求回答在5种以上,往往绝大多数只能在5种以下,其实,10种甚至20种以上也能回答出来。这种开放性的题目,就是要求考生具有发散性的思维,回答的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