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立足于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当前传统文化第一课堂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传统文化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搭建平台,调动大学生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理论。
关键词:传统文化;第二课堂;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
1.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时时刻刻影响着国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等思想引领了整个社会,唤起了国民的爱国情怀,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进一步树立了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由平日里经过日积月累的修习,不断供养而得到的良好习惯和素质教养。它是要经过长期的学习而累积形成的一种品质,对人们的生活具有积极的作用。大学生人文素养主要指大学生通过学习和积累各类人文科学知识,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人格、修养等,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从认识层面上说,大学生具备人文素养的基础是要博古通今、熟知人文知识;从精神层面上说,大学生人文素养更多地表现在对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以及自我认知的形成。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其是否能在纷繁的物质世界中做到自我意识以及自我精神的独立,是否可以凌驾于物质之上,更加清楚、更加透彻地看待社会,不在迷途大海之中失去航行的方向。
3.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以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精神源泉,有利于大学生在思想、情感以及意志方面形成合理的认识结构,培养其优良品质、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二、第一课堂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1.第一课堂传统文化课程开展的现状
我国的大多数高校在第一课堂的教学方案中、较为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的教学,以实用技能培养为目的,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关注较少。人文科学类的课程在第一课堂的课程中设置较少,涉及传统文化的课程所占的比例则更少,人才培养计划对于传统文化的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兴趣不高,不利于他们深入地掌握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人文知识,增强人文素养。
2.第一课堂传统文化教学
目前,高校开设的人文素养相关类课程一般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第一课堂教学的形式相对比较单调,大都是采用“灌输式”教育方式,即教师根据备课内容在台上讲一整节课的抽象理论,课堂的主體变成教师;同时,第一课堂教学的内容相对比较固定,思想政治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案例较少,政治理论所占比例很大,单纯地学习政治理论无法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思想政治固然重要,但这并不能完全代替几千年文化积淀所传承的人文修养和价值观念。
三、传统文化结合第二课堂的优势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不局限于课堂地点,学生的参与旨在深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人文艺术方面的才能或是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以及人文素养的一切活动。
以学生组织、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为载体的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的发展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第二课堂这个平台可以更好地挖掘当代大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上的兴趣点,以新的方式、新的途径提升学生对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丰富课余校园生活的同时,陶冶情操,增强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董弋欧.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2]李申申.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关键词:传统文化;第二课堂;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
1.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时时刻刻影响着国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等思想引领了整个社会,唤起了国民的爱国情怀,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进一步树立了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由平日里经过日积月累的修习,不断供养而得到的良好习惯和素质教养。它是要经过长期的学习而累积形成的一种品质,对人们的生活具有积极的作用。大学生人文素养主要指大学生通过学习和积累各类人文科学知识,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人格、修养等,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从认识层面上说,大学生具备人文素养的基础是要博古通今、熟知人文知识;从精神层面上说,大学生人文素养更多地表现在对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以及自我认知的形成。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其是否能在纷繁的物质世界中做到自我意识以及自我精神的独立,是否可以凌驾于物质之上,更加清楚、更加透彻地看待社会,不在迷途大海之中失去航行的方向。
3.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以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精神源泉,有利于大学生在思想、情感以及意志方面形成合理的认识结构,培养其优良品质、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二、第一课堂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1.第一课堂传统文化课程开展的现状
我国的大多数高校在第一课堂的教学方案中、较为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的教学,以实用技能培养为目的,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关注较少。人文科学类的课程在第一课堂的课程中设置较少,涉及传统文化的课程所占的比例则更少,人才培养计划对于传统文化的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兴趣不高,不利于他们深入地掌握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人文知识,增强人文素养。
2.第一课堂传统文化教学
目前,高校开设的人文素养相关类课程一般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第一课堂教学的形式相对比较单调,大都是采用“灌输式”教育方式,即教师根据备课内容在台上讲一整节课的抽象理论,课堂的主體变成教师;同时,第一课堂教学的内容相对比较固定,思想政治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案例较少,政治理论所占比例很大,单纯地学习政治理论无法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思想政治固然重要,但这并不能完全代替几千年文化积淀所传承的人文修养和价值观念。
三、传统文化结合第二课堂的优势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不局限于课堂地点,学生的参与旨在深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人文艺术方面的才能或是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以及人文素养的一切活动。
以学生组织、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为载体的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的发展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第二课堂这个平台可以更好地挖掘当代大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上的兴趣点,以新的方式、新的途径提升学生对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丰富课余校园生活的同时,陶冶情操,增强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董弋欧.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2]李申申.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