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昆仑山有多险,冈底斯山有多高,最知晓者莫过于新藏线上的汽车兵!
1991年12月,我从汉中平原来到喀喇昆仑山脚下的某部当兵。在祖国的西陲边防驻守了10多个春秋,但已记不清上过多少次喀喇昆仑山、藏北阿里高原。而今,我调到了繁华美丽的大城市,工作、生活的舞台从喀喇昆仑山转到了内地。然而,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仍历历在目,令人难以释怀。
1997年7月,我从天津军事交通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具有“昆仑铁骑”美誉的喀喇昆仑山脚下某汽车团。从此,我成了一名真正的昆仑汽
车兵。
第一次带车队上山前,我问排里的几名驾驶员上山怕不怕,他们毫不在乎地回答:“怕啥!怕就不当昆仑汽车兵!”我准备好了上山必备的皮大衣、皮帽子、大头鞋和烤馕,就到各班检查大家上山物资的准备情况。在二班的宿舍里,我碰到了正在写遗书的战士。一打听,在连队悄悄写遗书的还有好几个。战士们把上昆仑当作上战场,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气概。
我们这次上山是给多玛兵站送油料。吃过早饭,团领导把车队送出大门,我们从叶城出发,浩浩荡荡直奔昆仑。
一路上,孤寂的雪山似乎有些按捺不住,时而从山峰上滚下一块石头、一个雪球,从悬崖上掉下一块冰柱,嚓嚓作响;山头的风儿也不甘示弱地润了润嗓子,吹起了萨克斯;偶尔蹿出几只黄羊也“咩-咩”地叫几声后箭一般冲向山沟。陡峭的山,奇特的石,弯弯的盘山路……这一切无不让我惊叹。驾驶员介绍说:“前面就是库地达坂,这里路窄坡陡地势险要。”我透过车窗玻璃向外看,左边是万丈深渊,右边是悬崖峭壁,车轮半边悬着,悬崖下面不时可以看到摔毁的汽车的残骸。
当车队行驶到麻扎达坂时,我眼睁睁看着前面有台车失去控制,单边车轮摇摇晃晃在路上滑行,我的心随着移动的车辆被揪得紧紧的,真希望前面有个沙堆或是湖泊,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一场恶性事故的发生。然而这一路全是大石头,不可能出现沙堆或湖泊。当车子向山岩撞去时,我几乎不敢睁开眼睛,也想塞住耳朵。车上拉着几吨油,我怕不想听到和看到的惨剧就发生在我的面前。瞬间,奇迹出现了!前面有个沙堆,车子撞在上面打了几个滚停了下来。当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完了,车毁人亡。我叫驾驶员停车,让后面的车都放慢速度,组织战友下山救人。正副驾驶员都吓傻了,我们撬开车门他俩才出来,还好人都没事。我们从沙里把车挖出来,车还能开。
有一天,我们的车队向黑卡达坂进发。早晨,天空晴朗。临近中午,车队平稳驶入4780米的雪线之上,天地间骤然昏黑起来,雪花夹杂沙石肆虐着车体,整个车队如蜗牛般爬行,120公里路程整整走了11个小时。第二天,我们的车陷入冰河,怎么也拖不出来,只好等待过往的车辆援救。这一等就是一天一夜。为了挡风御寒,我和驾驶员只好用一箱箱罐头在冰河边垒起一堵挡风墙,轮流钻进冰冷的被窝,直到第二天后续车队赶来才脱险。
当车队翻越海拔6700米的界山达坂时,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一场暴风雪从天而降,天地间一片混沌,道路瞬间被大雪覆盖得无影无踪。
翻越界山达坂进入西藏,这一路的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途中没有兵站,没有人烟,遍地白骨累累,看不到一棵草,在这滔天的风雪里人的生命在这里犹如风中的枯草一样脆弱。这里随时都有车陷冰河、坠崖、雪崩的危险。在这种天气能多向前移动一米,就多一份战胜困难走出绝境的希望。
在达坂上行车,稍有不慎,就会坠下悬崖,车毁人亡。在漫天风雪里,视线已经模糊,道路似已不复存在,我下车像瞎子一样拄着棍子在前面探路。一个小时后,积雪太厚无法前进,我们挥揪破冰挖雪,为汽车开道。在饥寒交迫中连续奋战20个小时,终于开通了道路。
为了尽快抵达目的地,我们每天最多能吃两顿饭。若送冬菜,菜在车上时间一长就捂烂了,更是不敢耽搁,昼夜赶路,饿了啃口馕,渴了吃把雪,困了就在车里打个盹,有时三四天都洗不上一次脸。
还有件事已过去整整一年了,可我总觉得不把它写出来就憋得慌。
那是去年10月,我上喀喇昆仑山班公湖采访。早上5点左右就出发了。因走得早,气温低、水结冰、地封冻。行驶了3个小时后,我们的车陷入了沼泽地。我和驾驶员用揪挖、用千斤顶顶、用石块垫,折腾了1个多小时,汽车才后退了1米,后来太阳出来了,部分封冻的土壤才慢慢解冻,4个小时过去了,我们把木板、石头、千斤顶都用上了,因地越来越软,车子不仅不朝出走反而向下陷。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坐等救援,二是主动去求援。听边防连的官兵讲,这条路只有送给养和检查工作的车走。那年七八间月我们是惟一走这条路的人。等,要等到何时?在这海拔5000多米、氧气不足平原一半、昼夜温差几十度、狼群经常出没、随时都可能遇到暴风雪的地方,若十天半月没人走,我们即使不饿死、病死,也会被狼吃掉。于是我们选择了积极求援之策。
我们上山前几天,整个喀喇昆仑、藏北高原普降大雨,简易公路变成了沼泽地。旧路没了,我们只好另闯新路。走新路,电话线杆距我们最近的地方也有30余公里。于是被誉为“高原救命宝”的电话单机成了一块废铁。从对岸的山顶到某边防连直线距离较近,鸣枪报信或许可行。驾驶员看我一路呕吐不止,体质很差,便自告奋勇去完成这一任务。当他爬到半山腰时,我后悔极了。陷车的地方海拔5200多米,再爬一座高山,我担心他高山反应倒下去,于是我的视线随着他的脚步移动,眼睛看不见他的身影时,就拿出长镜头照相机继续追踪他。枪响了!他终于爬到了山顶。我们满怀希望地等着,两个小时后,仍没有救兵来到,我们失望了。当时只剩下一种方法——步行到某边防连求救。到最近的边防连最少有18公里路,在海拔5200多米的雪域高原单独步行18公里,谈何容易!
我决定独自步行到边防连求救,驾驶员担心我身体吃不消,不同意,让我留下来看车,他去报信。我说:“你看车,我去报信,这是命令!”出发前,我吩咐他:“若晚上9点还未返回,证明我出事了,你要设法把车弄出来,开回单位。”话还未说完,他就哭了,他哽咽着说:“你一定要保重!”那场面回想起来真像是在作生死诀别。
我把枪留给他护身,就带着一根撬抬棍、一团红绸子、一瓶矿泉水、两个苹果出发了。
海拔5000米的地方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50%,在这里休息相当于负重30公斤。由于空气稀薄,我走了不足3公里就感到力不从心:先是呼吸困难、头痛,继而是呕吐,胆汁都快吐光了。我不断往嘴里塞西洋参含片和去痛片,仍无济于事。为了多吸入一点氧气,我走几步都要停下来做几十次深呼吸。
一路上北风怒吼,似鬼哭狼嚎,看着路旁散布的白骨,想起战友们平日讲述的有关狼吃人的故事,不觉有些毛骨悚然,真担心狼从后面袭击。听战友们讲,狼怕火,怕红色。于是我把红绸子拿在手里,背着手向前走,但心里还是不踏实,眼睛总不由自主地向后看,随时准备与狼搏斗。偶尔有只野兔从后向前窜过,都惊得我出身冷汗。
在距空喀山口约3公里时,下了一场大冰雹。在空旷的戈壁上无处躲藏,鸡蛋大的冰雹砸在我的头上、背上,头被砸了几个包,背也被砸得青一块、紫一块。我不断告诫自己:要想活命,就要坚持!
我明白早一点赶到空喀哨卡就少一点危险。在强烈的高山反应、怒吼的狂风、鸡蛋大的冰雹面前,强烈的求生欲迫使我拖着灌了铅似的双脚向前挪动。
晚上8点,我终于到了空喀哨卡边防连,向连队领导告知了我陷车的位置,就晕了过去。
当我清醒过来时,我们的车已被救回到了边防连。在哨卡蹲点的边防团教导员说:“你很幸运,1990年我团驾驶员陆光成给库卡送菜,车陷在距你陷车的地方不足30米,因挖车,患肺水肿,牺牲在车旁。1993年,一名驾驶员因陷车,到连队求援的途中被狼吃掉……”
陷车银利沟,再次让我亲身体验到边防环境的险恶,而边防官兵终年都在这里生活、战斗,他们是在用生命守防,用生命保卫着和平。
去年,因工作需要组织上把我从喀喇昆仑山脚下调到兰州军区政治部,工作、生活的环境好了,上昆仑山的机会也少了,但我仍牵挂着那座山,那座山上默默守卫着祖国边防的亲密战友们。
再见了,喀喇昆仑!再见了,我亲爱的战友!
1991年12月,我从汉中平原来到喀喇昆仑山脚下的某部当兵。在祖国的西陲边防驻守了10多个春秋,但已记不清上过多少次喀喇昆仑山、藏北阿里高原。而今,我调到了繁华美丽的大城市,工作、生活的舞台从喀喇昆仑山转到了内地。然而,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仍历历在目,令人难以释怀。
1997年7月,我从天津军事交通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具有“昆仑铁骑”美誉的喀喇昆仑山脚下某汽车团。从此,我成了一名真正的昆仑汽
车兵。
第一次带车队上山前,我问排里的几名驾驶员上山怕不怕,他们毫不在乎地回答:“怕啥!怕就不当昆仑汽车兵!”我准备好了上山必备的皮大衣、皮帽子、大头鞋和烤馕,就到各班检查大家上山物资的准备情况。在二班的宿舍里,我碰到了正在写遗书的战士。一打听,在连队悄悄写遗书的还有好几个。战士们把上昆仑当作上战场,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气概。
我们这次上山是给多玛兵站送油料。吃过早饭,团领导把车队送出大门,我们从叶城出发,浩浩荡荡直奔昆仑。
一路上,孤寂的雪山似乎有些按捺不住,时而从山峰上滚下一块石头、一个雪球,从悬崖上掉下一块冰柱,嚓嚓作响;山头的风儿也不甘示弱地润了润嗓子,吹起了萨克斯;偶尔蹿出几只黄羊也“咩-咩”地叫几声后箭一般冲向山沟。陡峭的山,奇特的石,弯弯的盘山路……这一切无不让我惊叹。驾驶员介绍说:“前面就是库地达坂,这里路窄坡陡地势险要。”我透过车窗玻璃向外看,左边是万丈深渊,右边是悬崖峭壁,车轮半边悬着,悬崖下面不时可以看到摔毁的汽车的残骸。
当车队行驶到麻扎达坂时,我眼睁睁看着前面有台车失去控制,单边车轮摇摇晃晃在路上滑行,我的心随着移动的车辆被揪得紧紧的,真希望前面有个沙堆或是湖泊,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一场恶性事故的发生。然而这一路全是大石头,不可能出现沙堆或湖泊。当车子向山岩撞去时,我几乎不敢睁开眼睛,也想塞住耳朵。车上拉着几吨油,我怕不想听到和看到的惨剧就发生在我的面前。瞬间,奇迹出现了!前面有个沙堆,车子撞在上面打了几个滚停了下来。当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完了,车毁人亡。我叫驾驶员停车,让后面的车都放慢速度,组织战友下山救人。正副驾驶员都吓傻了,我们撬开车门他俩才出来,还好人都没事。我们从沙里把车挖出来,车还能开。
有一天,我们的车队向黑卡达坂进发。早晨,天空晴朗。临近中午,车队平稳驶入4780米的雪线之上,天地间骤然昏黑起来,雪花夹杂沙石肆虐着车体,整个车队如蜗牛般爬行,120公里路程整整走了11个小时。第二天,我们的车陷入冰河,怎么也拖不出来,只好等待过往的车辆援救。这一等就是一天一夜。为了挡风御寒,我和驾驶员只好用一箱箱罐头在冰河边垒起一堵挡风墙,轮流钻进冰冷的被窝,直到第二天后续车队赶来才脱险。
当车队翻越海拔6700米的界山达坂时,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一场暴风雪从天而降,天地间一片混沌,道路瞬间被大雪覆盖得无影无踪。
翻越界山达坂进入西藏,这一路的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途中没有兵站,没有人烟,遍地白骨累累,看不到一棵草,在这滔天的风雪里人的生命在这里犹如风中的枯草一样脆弱。这里随时都有车陷冰河、坠崖、雪崩的危险。在这种天气能多向前移动一米,就多一份战胜困难走出绝境的希望。
在达坂上行车,稍有不慎,就会坠下悬崖,车毁人亡。在漫天风雪里,视线已经模糊,道路似已不复存在,我下车像瞎子一样拄着棍子在前面探路。一个小时后,积雪太厚无法前进,我们挥揪破冰挖雪,为汽车开道。在饥寒交迫中连续奋战20个小时,终于开通了道路。
为了尽快抵达目的地,我们每天最多能吃两顿饭。若送冬菜,菜在车上时间一长就捂烂了,更是不敢耽搁,昼夜赶路,饿了啃口馕,渴了吃把雪,困了就在车里打个盹,有时三四天都洗不上一次脸。
还有件事已过去整整一年了,可我总觉得不把它写出来就憋得慌。
那是去年10月,我上喀喇昆仑山班公湖采访。早上5点左右就出发了。因走得早,气温低、水结冰、地封冻。行驶了3个小时后,我们的车陷入了沼泽地。我和驾驶员用揪挖、用千斤顶顶、用石块垫,折腾了1个多小时,汽车才后退了1米,后来太阳出来了,部分封冻的土壤才慢慢解冻,4个小时过去了,我们把木板、石头、千斤顶都用上了,因地越来越软,车子不仅不朝出走反而向下陷。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坐等救援,二是主动去求援。听边防连的官兵讲,这条路只有送给养和检查工作的车走。那年七八间月我们是惟一走这条路的人。等,要等到何时?在这海拔5000多米、氧气不足平原一半、昼夜温差几十度、狼群经常出没、随时都可能遇到暴风雪的地方,若十天半月没人走,我们即使不饿死、病死,也会被狼吃掉。于是我们选择了积极求援之策。
我们上山前几天,整个喀喇昆仑、藏北高原普降大雨,简易公路变成了沼泽地。旧路没了,我们只好另闯新路。走新路,电话线杆距我们最近的地方也有30余公里。于是被誉为“高原救命宝”的电话单机成了一块废铁。从对岸的山顶到某边防连直线距离较近,鸣枪报信或许可行。驾驶员看我一路呕吐不止,体质很差,便自告奋勇去完成这一任务。当他爬到半山腰时,我后悔极了。陷车的地方海拔5200多米,再爬一座高山,我担心他高山反应倒下去,于是我的视线随着他的脚步移动,眼睛看不见他的身影时,就拿出长镜头照相机继续追踪他。枪响了!他终于爬到了山顶。我们满怀希望地等着,两个小时后,仍没有救兵来到,我们失望了。当时只剩下一种方法——步行到某边防连求救。到最近的边防连最少有18公里路,在海拔5200多米的雪域高原单独步行18公里,谈何容易!
我决定独自步行到边防连求救,驾驶员担心我身体吃不消,不同意,让我留下来看车,他去报信。我说:“你看车,我去报信,这是命令!”出发前,我吩咐他:“若晚上9点还未返回,证明我出事了,你要设法把车弄出来,开回单位。”话还未说完,他就哭了,他哽咽着说:“你一定要保重!”那场面回想起来真像是在作生死诀别。
我把枪留给他护身,就带着一根撬抬棍、一团红绸子、一瓶矿泉水、两个苹果出发了。
海拔5000米的地方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50%,在这里休息相当于负重30公斤。由于空气稀薄,我走了不足3公里就感到力不从心:先是呼吸困难、头痛,继而是呕吐,胆汁都快吐光了。我不断往嘴里塞西洋参含片和去痛片,仍无济于事。为了多吸入一点氧气,我走几步都要停下来做几十次深呼吸。
一路上北风怒吼,似鬼哭狼嚎,看着路旁散布的白骨,想起战友们平日讲述的有关狼吃人的故事,不觉有些毛骨悚然,真担心狼从后面袭击。听战友们讲,狼怕火,怕红色。于是我把红绸子拿在手里,背着手向前走,但心里还是不踏实,眼睛总不由自主地向后看,随时准备与狼搏斗。偶尔有只野兔从后向前窜过,都惊得我出身冷汗。
在距空喀山口约3公里时,下了一场大冰雹。在空旷的戈壁上无处躲藏,鸡蛋大的冰雹砸在我的头上、背上,头被砸了几个包,背也被砸得青一块、紫一块。我不断告诫自己:要想活命,就要坚持!
我明白早一点赶到空喀哨卡就少一点危险。在强烈的高山反应、怒吼的狂风、鸡蛋大的冰雹面前,强烈的求生欲迫使我拖着灌了铅似的双脚向前挪动。
晚上8点,我终于到了空喀哨卡边防连,向连队领导告知了我陷车的位置,就晕了过去。
当我清醒过来时,我们的车已被救回到了边防连。在哨卡蹲点的边防团教导员说:“你很幸运,1990年我团驾驶员陆光成给库卡送菜,车陷在距你陷车的地方不足30米,因挖车,患肺水肿,牺牲在车旁。1993年,一名驾驶员因陷车,到连队求援的途中被狼吃掉……”
陷车银利沟,再次让我亲身体验到边防环境的险恶,而边防官兵终年都在这里生活、战斗,他们是在用生命守防,用生命保卫着和平。
去年,因工作需要组织上把我从喀喇昆仑山脚下调到兰州军区政治部,工作、生活的环境好了,上昆仑山的机会也少了,但我仍牵挂着那座山,那座山上默默守卫着祖国边防的亲密战友们。
再见了,喀喇昆仑!再见了,我亲爱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