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是按“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模式進行授课,一般称为“三段式”或“四段式”。
随着体育课改的深入与创新,广大体育工作者总结出多种体育课教学过程分段的模式。实践证明,采用多种分段模式能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目前就课的分段也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处理不当,体育课将会偏离体育教学的本质,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正确体现。
二、教学过程分段案例简析
1.在一堂乒乓球推挡技术练习课中(水平四,第三次课),分成“导学:收心热身,愉悦身心;点拨与讨论:探究交流,掌握技能;练习与合作:分层合作,成果展示;巩固与提高:评价与制定处方”几个教学步骤。
这堂课在开始阶段,教师通过设置的情景游戏——跟随音乐节奏,结合乒乓球基本步法学生自编乒乓球健美操。教师引导学生模仿练习,而后借助多媒体,播放推挡技术的连续和分解动作,让学生迅速建立动作表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部分,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讨论,探究学练方法。练习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并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的掌握技术水平设置分层学练目标,让学生进行分层练习,分组合作,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提高学练水平,以此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发学生学练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在活动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目标评价等),通过成果展示的形式,为每位同学确定今后锻炼目标,做到“在练中提高技术,在评价中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在教学过程的结束阶段利用韵律化放松和意念放松,使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得到了放松。
这堂课按“导学、点拨、讨论、练习、评价”的步骤进行,从教学程序设置上看教学过程清晰新颖,分段教学目标明确,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一目了然,无论是课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和学生),还是课的观看者,都能明白这堂课各部分所要呈现和表达的内容与目标。
2.一堂跳跃练习的课(水平四,第一次课),分成“激情导入——互动探疑——互动解疑——表演练习——展示成果——总结表彰——身心放松”。
这堂体育课初看程序设置上新颖,但课的开始部分仅有“激情导入”,却没有充分的准备活动,有悖体育运动的常规。在“互动探疑——互动解疑”阶段,只在学生“疑”上做文章,没有注重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跳跃”动作技术的学练,在学生没有掌握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就采用“表演练习——展示成果”的情景教学,学生活动时的安全保障系数也大大降低,显得缺乏教学的目标性和逻辑性。
同时,一堂课分成7段,内容过多没有重点,不能体现让学生练好“跳跃”动作技术之目的,偏离本课教学实质,影响本课教学目标的正确体现。
三、反思
1.教学过程中合理分段,有利于完整、清晰、科学地表现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和效果,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协作、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例如,用启发式教学的分段模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用情景式教学的分段模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体育,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用探究式教学分段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活动中的适应性;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分段模式,来加深、拓展学生学习体育的深度和广度等。
2.继承与发展传统教学模式,适时恰当地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更好地使教师在课的目标设计上贴紧体育新课程五个领域目标,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三段式”或“四段式”过分突出“教会学生技术”和“提高学生体能”的特点,通过多层次的分段活动,递进实现教学目标。
3.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体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实际能力等方面来设计教学分段。在教学过程中过度追求教学模式的“新潮”,不从实际出发,简单套用分段模式,形式大于内涵,忽视“体育课教什么”的问题,反而得不偿失。如案例“2”,用“激情导入”代替准备活动,用简单的情感体验代替“运动技能”教学,用过多形而上学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步骤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中容易出现过于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思想,导致体育课出现教学内容游戏化,教学目标低水平化的局面。
4.教学分段的设计应以身体锻炼和运动技能教学为中心,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兼顾新课程领域各具体目标进行。《课程标准》中提出: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要求体现全面性。笔者认为:一堂体育课要体现五个领域的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相互关联、符合逻辑的教学过程来整体实现的,不是依靠过多的教学内容来拼接体现的。教者不能简单地认为一个教学分段就是一个教学内容和一个目标,五个目标就要安排五个或更多的教学分段去完成。设计安排过多教学分段来表现过多的教学目标,往往容易导致教学过程如蜻蜓点水,内容没有侧重点,教学无重点与难点之分,反而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体育教学的各项目标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应不断开发和创新,使体育课程的本质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是按“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模式進行授课,一般称为“三段式”或“四段式”。
随着体育课改的深入与创新,广大体育工作者总结出多种体育课教学过程分段的模式。实践证明,采用多种分段模式能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目前就课的分段也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处理不当,体育课将会偏离体育教学的本质,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正确体现。
二、教学过程分段案例简析
1.在一堂乒乓球推挡技术练习课中(水平四,第三次课),分成“导学:收心热身,愉悦身心;点拨与讨论:探究交流,掌握技能;练习与合作:分层合作,成果展示;巩固与提高:评价与制定处方”几个教学步骤。
这堂课在开始阶段,教师通过设置的情景游戏——跟随音乐节奏,结合乒乓球基本步法学生自编乒乓球健美操。教师引导学生模仿练习,而后借助多媒体,播放推挡技术的连续和分解动作,让学生迅速建立动作表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部分,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讨论,探究学练方法。练习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并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的掌握技术水平设置分层学练目标,让学生进行分层练习,分组合作,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提高学练水平,以此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发学生学练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在活动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目标评价等),通过成果展示的形式,为每位同学确定今后锻炼目标,做到“在练中提高技术,在评价中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在教学过程的结束阶段利用韵律化放松和意念放松,使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得到了放松。
这堂课按“导学、点拨、讨论、练习、评价”的步骤进行,从教学程序设置上看教学过程清晰新颖,分段教学目标明确,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一目了然,无论是课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和学生),还是课的观看者,都能明白这堂课各部分所要呈现和表达的内容与目标。
2.一堂跳跃练习的课(水平四,第一次课),分成“激情导入——互动探疑——互动解疑——表演练习——展示成果——总结表彰——身心放松”。
这堂体育课初看程序设置上新颖,但课的开始部分仅有“激情导入”,却没有充分的准备活动,有悖体育运动的常规。在“互动探疑——互动解疑”阶段,只在学生“疑”上做文章,没有注重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跳跃”动作技术的学练,在学生没有掌握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就采用“表演练习——展示成果”的情景教学,学生活动时的安全保障系数也大大降低,显得缺乏教学的目标性和逻辑性。
同时,一堂课分成7段,内容过多没有重点,不能体现让学生练好“跳跃”动作技术之目的,偏离本课教学实质,影响本课教学目标的正确体现。
三、反思
1.教学过程中合理分段,有利于完整、清晰、科学地表现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和效果,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协作、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例如,用启发式教学的分段模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用情景式教学的分段模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体育,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用探究式教学分段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活动中的适应性;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分段模式,来加深、拓展学生学习体育的深度和广度等。
2.继承与发展传统教学模式,适时恰当地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更好地使教师在课的目标设计上贴紧体育新课程五个领域目标,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三段式”或“四段式”过分突出“教会学生技术”和“提高学生体能”的特点,通过多层次的分段活动,递进实现教学目标。
3.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体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实际能力等方面来设计教学分段。在教学过程中过度追求教学模式的“新潮”,不从实际出发,简单套用分段模式,形式大于内涵,忽视“体育课教什么”的问题,反而得不偿失。如案例“2”,用“激情导入”代替准备活动,用简单的情感体验代替“运动技能”教学,用过多形而上学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步骤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中容易出现过于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思想,导致体育课出现教学内容游戏化,教学目标低水平化的局面。
4.教学分段的设计应以身体锻炼和运动技能教学为中心,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兼顾新课程领域各具体目标进行。《课程标准》中提出: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要求体现全面性。笔者认为:一堂体育课要体现五个领域的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相互关联、符合逻辑的教学过程来整体实现的,不是依靠过多的教学内容来拼接体现的。教者不能简单地认为一个教学分段就是一个教学内容和一个目标,五个目标就要安排五个或更多的教学分段去完成。设计安排过多教学分段来表现过多的教学目标,往往容易导致教学过程如蜻蜓点水,内容没有侧重点,教学无重点与难点之分,反而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体育教学的各项目标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应不断开发和创新,使体育课程的本质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