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情报部长的“软战争”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i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朗情报安全部长穆斯利希最近成了美国最关注的人。2012年2月16日,美国宣布对他领导的情报安全部实施制裁。理由是涉嫌帮助“基地”组织,侵犯伊朗公民人权,为叙利亚政府“镇压民众”提供物质支持。根据制裁令,美国公民严禁与该部门有经济往来;对其工作人员停止发放旅行签证,等等。
  毫无疑问,穆斯利希头上,已经被扣上了一顶支持恐怖主义的“帽子”。经验表明,戴上这顶帽子的人,一般没有好下场。
  
情报界的新秀
  实际上,说穆斯利希支持恐怖主义也有点冤枉他。比如,说伊朗情报部门帮助“基地”分子,提供通关文件、身份证、护照等,就让熟悉情况的人匪夷所思:“基地”组织属于穆斯林逊尼派,伊朗属于穆斯林什叶派,双方水火不容,怎么可能“合作”?
  但这种说法令许多民众心慌。美国媒体2月17日报道,警方高度警惕伊朗可能发动的“恐怖袭击”。在拥有最多伊朗裔人口的洛杉矶,警方数周将“可能出现的伊朗威胁”放在警情简报的第一条。
  伊朗情报部为何让美国担忧?
  现代伊朗情报机构最早组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在巴列维国王统治的30多年里,它迅速发展壮大,成了国王的秘密警察,有人把这个机构称之为伊朗的“盖世太保”。1978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这个机构首先遭到打击并很快瓦解。当时,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没有意识到建立或者恢复情报机构的意义。因此,从1979年到1984年,伊朗境内没有任何情报机构。
  随着两伊战争的深入,对情报的需求越来越多。1984年8月18日,伊朗建立了情报部,运作方式和国王时代并无太大区别,只不过意识形态已完全“革命化”了。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伊朗深感情报的重要,开始大力发展“特工事业”。伊朗间谍遍及所有美伊利益交叉地区,特工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不少人都是高学历,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一个知识型情报官
  伊朗情报部前后7任部长,但都不是职业情报官出身。根据伊朗的有关规定,情报部长必须是伊斯兰教士,这也强化了精神领袖对情报部的控制。现任部长穆斯利希1967年出生在伊朗中部城市伊斯法罕,是有名的少壮派。他曾就读于德黑兰大学,加入情报部后被送到海外进修,获国际法博士学位。他是一个知识型的什叶派穆斯林,曾是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的私人宗教事务顾问,还担任伊朗伊斯兰革命政权捐助委员会领导人,2009年8月被任命为情报部长。美国中央情报局一资深特工曾说,穆斯利希擅长分析,曾领导情报部反间谍处屡破以色列间谍网。
  穆斯利希对伊斯兰革命和哈梅内伊个人绝对忠诚,与宗教武装伊斯兰革命卫队亲密无间。但他因为立场比较保守,与总统内贾德一直不和。2011年4月,穆斯利希宣布辞职,这正中内贾德下怀,内贾德迫不及待地批准了。谁知,此举惹恼了哈梅内伊,毕竟穆斯利希是其亲信。哈梅内伊要内阁立即恢复穆斯利希职务,内贾德感到受了屈辱,拒绝出席为穆斯利希复职的内阁会议。不过,内阁还是在内贾德缺席的情况下,恢复了穆斯利希的职务。
  穆斯利希作为情报部长,除了负责日常的情报与谍战,目前身上肩负着四大紧急任务:第一,保护伊朗核科学家,他们都是伊朗的宝贵财富,生活待遇甚至超过内阁部长。但这几年,穆斯利希这项工作完成得一般,总有伊朗核科学家被暗杀或绑架;第二,防止美国刺探伊朗的核设施情报;第三,反击美以的网络渗透与煽动;第四,盯住伊朗境内亲西方的持不同政见者。
  
软硬两场战争都要打
  这几年,美国和伊朗两国间谍战遍及各个领域,而且越打越激烈。2009年,伊朗当局曾以间谍罪判处美国女记者萨贝里8年监禁,后来将其释放。2010年7月,伊朗指控美国绑架伊朗核科学家阿米里。2012年1月,伊朗检方指控伊朗裔美国人赫克马蒂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工作,并判处他死刑。不久前,伊朗又成功“击落”美国无人机,也是得益于情报部提供的电子对抗能力。而对付网络渗透更是穆斯利希的当务之急。前不久,伊朗情报部封闭了虚拟的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情报部还对伊朗全境互联网进行全面控制,凡英文信息都要由情报部过滤,波斯文信息则由专门人士监控。
  穆斯利希曾不厌其烦地对民众说,伊朗已掌握美以间谍机构线人的信息,并称外国情报部门正利用电子邮件和虚拟社交网络吸引伊朗人为其服务。其实,这都是他在争取民心。用穆斯利希的话说,他更看重与美国的“软战争”,因为它“比美国的军事打击更具威胁性”。
  2月15日,伊朗又公布最新核技术,启用新一代离心机,并宣布取得新的“重大”核进展。人们担心,这会不会成为西方对伊开战的导火索。不管是否真的开战,情报圈子的争斗肯定一刻也不会消停。穆斯利希除了反击求生,也没路可走。
其他文献
第十三届全运会,浙江游泳勇夺19枚金牌,占据了中国游泳半璧江山。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除了豪取6金1银的孙杨,奥运冠军叶诗文、世界冠军傅园慧、汪顺和18岁小将李朱濠等都有金牌收获。即使在浙江队未能夺得奖牌的一些项目中,也常现浙江选手同台竞技的场景。从全国赛场到奥运赛场,浙江籍游泳选手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奇迹。“千帆竞发渡江海”正是浙江游泳的真实写照。洋为中用从布达佩斯世锦赛到天津的全运会赛场
李锐把八十二岁的托尔斯泰的出走当作一个“人类的象征”:“从托尔斯泰跨出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第一步起,人类的精神和灵魂就被从古典的‘故居’中永远地放逐了。”李锐还说:“那个寒冷的冬夜之后,一切板着面孔再来‘史诗’,再来‘崇高’的人,只能让人想到令人难堪的精神撒娇,只能令人发笑,是苦笑。”(一九九四年第十二期《读书》第83页)  我不大善于进行概念的辩析、理论的推导。我先陈述一桩事实,那是去年春节过后
赵景深、张增元先生所编《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列入过去未见著录的戏曲家一百二十四人,又提供了近二十个已著录曲家的新资料。除此之外,它还挖掘了一批新曲目、新曲论。如《远山堂曲品》著录明曲家陈贞贻名下,惟《当垆记》一剧,《传略》引有关方志,补充了《度世》、《桃花》、《诗谜》三剧。值得注意的是,《传略》对前人曲论的挖掘。从《传略》周文禾传,我们得知,周氏除有《双镜缘》传奇外,尚有《顾曲小言》一卷。从
家,对很多人来说,是疲惫时的一杯热茶,是孤单时的儿女膝下,而在汤仙虎的心里,家,就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在一起”。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愿望,汤仙虎在63岁这一年才得以实现。  在中国羽毛球队乃至世界羽坛,现年64岁的汤仙虎堪称“神奇”;37岁挂拍,60岁执掌中国男双帅印,他创造了太多奇迹。回到福建老家的他,其实并没有离开国家队。作为中国羽毛球队的终身顾问,汤仙虎会时不时地出现在国家队里。“退”而
今年的法国女足世界杯,由于欧洲各国、特别是传统足球强国荷兰、法国、英格兰等国的崛起,呈现出群雄争霸的局面。相比而言,20年前的女足世界并不像現在这样五彩斑斓,从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始,就一直是美国队一枝独秀。1999年女足世界杯中国队决赛首发阵容。中国女足自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冠亚军决赛1比2不敌美国队之后,便厉兵秣马,决心东山再起。经过1997年广州女足亚洲杯,1998年曼谷亚运会的
也许是因为足球比赛中的进球数很少,所以绝大多数球员在庆祝进球时都特别兴奋。有些球员甚至脱掉球衣,激动地在草皮上滑跪,队友们也会与进球者一起高声欢呼庆祝。  不过,也有球员得到射门机会没有取得进球。这时,他們会做同一件事情:抬起双手抱住脑袋。这显然是全世界通行的一种姿势,表达的意思是:“天啊,我怎么连这么好的机会都错过了!”  如果看过今夏的世界杯,很可能已经见到许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位置的球员这么
张帅在温网比赛中发球速度达到每小时98英里。张帅的故事在温网赛场又有了新的续曲,关乎成长,关乎蜕变。上一次属于张帅的高光时刻,要追溯到三年半之前,在墨尔本公园,她破茧成蝶,打破了自己大满贯14次“一轮游”,闯入澳网八强。如今,在温布尔登,虽然还是倒在距离四强一步之处,但属于张帅的又一次全新蜕变显而易见。很多时候,成绩并非评判一个人成长的唯一参数。她用日复一日的坚持告诉世界,纵然平凡,亦可绽放光芒。
十月十一日,星期六,北京城笼罩着厚厚的雾霾。陈一冰和未婚妻没有出门,早餐时,他们讨论着婚礼蛋糕的颜色。阳台上晾着洗好的衣服,电视机里传来美食节目的声音,准新娘扎着马尾、穿着睡裙走来走去,桌布的颜色、来宾的名单都是她操心的事。  距离婚礼只有一周了,这段日子几乎天天如此,各种细节要确定,最初的甜蜜开始变为焦躁。“她想办个难忘的婚礼,什么事都想自己做,只要她高兴就好,满足她的愿望就是我的愿望,她负责说
与大师们同在的岁月(之三)    在海德堡大学,还有两位大学者给了我深刻的影响。一位是我已经提到过的宗教学家布尔特曼,另一位是哲学家哈贝马斯。他们当时都不在海德堡。布尔特曼是马堡大学的教授;哈贝马斯则和我失之交臂:在我来到海德堡的前夕,他离开了海德堡大学哲学系,去了法兰克福大学。因此,我不是他们的学生。我受到他们影响的渠道,是阅读他们的著作;以及,——我在这儿指的是布尔特曼——作为他的学生的学生。
全运会龙舟预赛于6月初在广东东莞打响。具有深厚龙舟运动底蕴的广东队坐镇主场,在12个项目中拿到11个冠军,摩拳擦掌坐等决赛。作为首次进入全运会的群众比赛项目,此次龙舟预赛各支队伍表现出的水平参差不齐,但都对龙舟运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对项目在全国的普及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龙舟文化在更大人群中得到了传承。龙舟进全运水到渠成去年12月25日,龙舟运动成为第十三届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中国龙舟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