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靶及其实现模式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ai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靶
  
  经过近20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与学校、家庭、社会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任务的理解与实施未能准确地反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本质要求。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主流观点认为包括三个方面,即治疗性目标、预防和发展性目标。笔者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治疗性、预防性、发展性目标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如图所示的靶形辐射关系。
  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靶形图可看出:
  


  第一,它是目标靶。图上的治疗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及发展性目标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如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触及这三个目标,即“脱靶”,无的放矢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其成效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它的形状为靶形状。图上治疗性、预防性、发展性呈环状递次排列。离靶心近则目标重要,因而发展性目标比预防性重要,预防性目标比治疗性目标重要。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能用靶上的所占面积大小说明其重要程度。
  第三,此目标靶具有特殊性。其特殊就在于发展性目标、预防性目标、治疗性目标是呈单向由内及外辐射的关系。如果“击中”了发展性目标,也就“击中”了预防性目标以及治疗性目标,而“击中”了治疗性目标,并不表示一定能“击中”发展性目标。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此图特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而无意说明社会职业心理咨询(治疗)的目标,因为社会职业心理咨询(治疗)的目标视野就是治疗性目标。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诊断咨询式
  诊断咨询式,简称诊疗式,指的是对有心理疾患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诊断与治疗。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主要就是采用诊疗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诊疗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视为心理病人,工作者以“医生”自居,心理测量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灵丹妙药。
  平心而论,处于启蒙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采用诊疗模式也有其积极作用,它使人们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猛然意识到“人的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会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当然,现在看来,这种模式显然是夸大了心理测量、心理治疗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功效。三分之一甚至有一半的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论断,无疑是不规范的心理测量所造成的“泡沫”。我们要关注这些个别有心理疾患的学生,但不能仅仅看到这些,因为在靶形图中,“治疗”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外延部分,如果只看到治疗目标而不顾及其他目标,就混淆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心理咨询(治疗)的界线,失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地位。因而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再单纯采用诊疗化的模式。
  
  (二)学科课程式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学科课程模式(简称学科式)逐渐取代了诊疗模式。由于诊疗模式只是为个别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服务,忽视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只是等待问题发生,然后去补救,而没有主动地防患于未然。针对此,学科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便应运而生了,全国各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地区、实验学校纷纷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程的开展向全体学生传授、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旨在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提高学生心理水平。
  很明显,学科化模式“瞄准”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靶形图中的“发展”与“预防”之“环”,但从学校师生反映情况来看,学科模式似乎是瞄而不准,并没有完成“预防”与“发展”的任务。具体表现为:学生经过学科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在心理素质上有质的提高。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象。学科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完成“发展”性目标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学科式是在传统课程观的指导下选取教材内容。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时很少反映甚至没有反映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状况。
  其次,学科式教育内容,知识性倾向严重,使心理教育成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但不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反而因为多了一门学科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再次,课程内容实用性倾向明显,反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是由诸如“考试‘发烧’为哪般?”“我为什么害怕见到陌生人?”“如何控制情绪激动”等问题组成的“心理问题解答汇编”。但学生未来所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能列入教材吗?因而这样的学科模式其实质是“应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而无法触及学生心理的真正发展。
  
  (三)开发生成式
  正是由于学科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法使学生心理健康得到根本提高,无法“瞄准击中”发展性目标之环,因而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操作性曾引起人们的反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与制度化,所以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已两年多了,仍有许多学校还未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科式比诊疗式已提升了一大步,因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毕竟由医学化模式回归到学校教育范畴,毕竟学科式“瞄准击中”的是预防性目标。
  面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在的处境,笔者认为关键是对“发展性”的理解。
  首先,“发展性”目标指的是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学科教学层面所理解的知识“发展”目标;教学中的“发展目标”可以通过课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目标是难以通过知识传授来实现的。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目标的最高境界是“释放心理潜能,促进人格成长”。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事实上,“释放心理潜能,促进人格成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别于专业(职业)心理咨询(治疗)、有别于学校教育的其他工作范畴(领域)的独特之处。因而,“释放心理潜能,促进人格成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靶形图中的“靶心”。
  再次,“靶心”找到了,如何“瞄准射击”呢?我们期望用“开发生成式”取代学科式。事实上,“开发生成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已有所运用,如右脑操、团体生存训练等。现在的关键是要使之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这有赖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共同探索,同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适度性原则
  在开发训练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心理能量,让学生始终处于心理潜能的发挥状态。当然,心理潜能开发要注意根据青少年学生年龄特征循序渐进,防止心理开发过度引起的心理疲劳。
  
  协调性原则
  既要注意“开发”与“训练”协调,使心理机能得到协调发展;又要注意挖掘能释放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其人格成长的各方面的资源,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人际交往、社区服务、家庭氛围等等。
  
  体验性原则
  在开发训练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能体验到自身心理潜能的萌动和人格成长的愉悦。因为只有体验才能激活学生的心理潜能,才能促进其人格的成长。可以说,心理体验是学生心理潜能开发、人格成长的关键,而这恰恰是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最欠缺的。
  当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治疗性、预防性与发展性的总和,因而在运作中也需要诊断咨询式与学科课程式的配合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模式是以开发生成式为主体,整合诊断咨询式与学科课程式。很明显,要完成上述整合的任务,传统的教师角色是无法胜任的,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进程已刻不容缓,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完成“瞄准击中”目标靶心这一核心任务。
  栏目编辑/于 洪
其他文献
一、小学生的行为与品德障碍小学生行为障碍是指在学校和家庭日常生活中,因适应不良、自我调节困难、缺乏适当的指导帮助以及在一定的外界诱因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问题.
一、技术简介喷涂聚脲弹性体(Spray Polyured Elastomer以下简称SPUA)技术是国外近10年来开发的一种新型无溶剂、无污染的绿色施工技术,与传统的低(或无)污染涂装及喷涂聚氨酯技术
一、“表现心理障碍”及其成因    所谓学生的“表现心理障碍”,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学生的心理渠道受到某种阻碍,从而使其表现欲受到抑制,并且使这种内隐的心理意向不能及时转化为外显的行为方式,或表现欲受到长期的压抑而使表现行为变形,从而严重影响表现效果。其主要表现诸如:害怕表现不佳有损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宁可降低自我价值,因此,在课堂上常选择沉默;害怕因为表现不佳而受到他人的嘲笑,有损面子
巴黎玛海区是法国首批城市遗产保护区之一,其成功的保护政策与措施值得借鉴。文章简要介绍该保护区的保护发展历史,并分析其政策与措施的成功之处。
土拉菌病是一种由革兰氏阴性杆菌属-土拉菌所致的动物传染病.该病又被称为"兔热病"和"鹿蝇热".在美国有关土拉菌病的描述始见于1911年,并且除夏威夷以外,各州都有病例报告.19
文章通过对各主要古典园林类型的全面比较,分析了现代景观设计对传统园林的继承关系及重要拓展,并进一步指出了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根本性创新起到关键作用的若干因素。其中还列
加拿大蔡德勒·格林内尔建筑师事务所(ZGPA)对医疗建筑设计的卓越贡献在国际上受到了充分的肯定,他们在各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该事务所的设计思想的发展,也勾画出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