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围的人或是影视镜头里人物的攻击行为。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电子游戏,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得到加强。
关键词:模仿性;辨别能力差;攻击行为
引言:
攻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比较关键和普遍的行为,它与亲社会相反,不管是破坏玩具还是打架斗毆都是攻击性行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差不多所有的孩子都会出现“侵犯”别人的现象。例如幼儿打架,对别的幼儿的身体进行推、咬、吐口水等伤害行为。对于攻击性行为的探索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幼儿能够更好地发展,避免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给幼儿的性格造成影响。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和产生原因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反社会的形式,是故意伤害别人而且不被所允许的行为,是不受他人欢迎,但是经常发生的行为。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一般主要原因在于性格、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成长等多方面,需要从各个角度来分析因素和来源。
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和表现
攻击行为一般表现在对他人打、骂、推、吐口水等。攻击性行为是以社会评判为主要基础,要考虑幼儿动机还要考虑幼儿的目的,更要考虑发生攻击的原因、背景以及产生影响的环境。伤害意图、社会评价和伤害行为是攻击性行为的三个主要因素。
二、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主要来说,每一个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每个幼儿发展中的一种不良倾向,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矛盾。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很多,通过了解、观察、分析,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天性
攻击性从生物学上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不同的幼儿表现出不同的攻击行为。在社会教育中,我们就需要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幼儿对攻击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这种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和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例如有的幼儿遇见其他的小朋友很喜欢对别的小朋友进行人身攻击或者抢他人的玩具,就是由于他左右两个半球处于非平衡状态造成的,导致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导致毫无目的地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二)溺爱
如今社会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每个父母都把自己的女子当作掌上明珠,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中心,对孩子造成过分溺爱,不管遇见什么事情都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以致养成孩子霸道的性格。例如,当孩子摔倒时,家长就会赶快跑过去抱起孩子,心疼地说:“有没有摔疼啊,都怪地把我们的宝贝儿摔疼了,妈妈打它。”这样孩子就会认为是地面伤害了他,让他感到疼痛,是地面的错,而不能认识到是自己摔倒导致的疼痛。很多家长的溺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幼儿园的中心,让孩子无法意识到自己与别的小朋友是一样的,而缺乏尊重和平等意识。
(三)模仿
幼儿的主要模仿对象除了家长和老师外,还有很多的动画片中的人物,一些打斗的电视很容易让幼儿产生打斗的欲望,有的孩子就开始无意识地模仿动画片上的打斗情节,忽略了攻击的目的性。在幼儿园里还有一种现象,有的幼儿打人没有得到老师的留意,别的孩子也会模仿,开始打斗,在这中间,孩子受外界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引导方法
(一)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与移情能力
1.社会认知水平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的控制能力主要依赖其社会认知水平。所以,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有助于避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2.有研究表明,幼儿的移情能力与其攻击行为是负相关的关系。如果让攻击性能感受到被攻击的痛苦,就能有效地减少攻击性行为。例如,每当幼儿攻击他人的时候,让他想想每次摔疼的时候的感觉,并告诉他这种行为是大家不喜欢的,不被接受的,同时也要告诉他们怎样做才是受欢迎的,这样就能让他体会到他人的痛苦,减少攻击性行为。
(二)转变家庭教育方式,努力发现幼儿身上的发光点,给儿童心灵上的慰藉。
1.家庭教育中重要的是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对儿童不能过分溺爱,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同情心和自立意识。
2.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有的时候甚至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的孩子相比较,时间久了,孩子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也会导致攻击行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能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让其感到关心,这是教育具有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最有效的办法。
结束语:
我们从开始的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到最后的记录分析,从幼儿个案入手,观察现实生活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征和表现,并且结合理论分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从生物学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幼儿个人因素分析问题的具体发源。并且也提出了大众传媒这一特殊因素对幼儿的影响,在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要加强对少儿不宜接触的元素的管控,尽量让孩子远离打斗、暴力题材的影视作品或者动画作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性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让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了解他人和集体,促进孩子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为今后孩子的发展做准备,避免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必要的弯路和潜在危险。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翟理红:《学前儿童游戏教程》[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3]孟捷:《幼儿教育导读》[J].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0.
[4]马以念:《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书》[M]. 儿童与健康杂志社. 2010.
[5]吴白:《幼儿教学研究》[M]. 南北桥杂志社. 2010.
[6]姚梅林:《幼儿教育心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7]鲁杰:《帮父母读懂幼儿心》[M].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2.
[8]黄锐:《幼儿行为分析与教育对策》[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2.
关键词:模仿性;辨别能力差;攻击行为
引言:
攻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比较关键和普遍的行为,它与亲社会相反,不管是破坏玩具还是打架斗毆都是攻击性行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差不多所有的孩子都会出现“侵犯”别人的现象。例如幼儿打架,对别的幼儿的身体进行推、咬、吐口水等伤害行为。对于攻击性行为的探索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幼儿能够更好地发展,避免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给幼儿的性格造成影响。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和产生原因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反社会的形式,是故意伤害别人而且不被所允许的行为,是不受他人欢迎,但是经常发生的行为。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一般主要原因在于性格、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成长等多方面,需要从各个角度来分析因素和来源。
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和表现
攻击行为一般表现在对他人打、骂、推、吐口水等。攻击性行为是以社会评判为主要基础,要考虑幼儿动机还要考虑幼儿的目的,更要考虑发生攻击的原因、背景以及产生影响的环境。伤害意图、社会评价和伤害行为是攻击性行为的三个主要因素。
二、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主要来说,每一个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每个幼儿发展中的一种不良倾向,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矛盾。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很多,通过了解、观察、分析,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天性
攻击性从生物学上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不同的幼儿表现出不同的攻击行为。在社会教育中,我们就需要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幼儿对攻击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这种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和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例如有的幼儿遇见其他的小朋友很喜欢对别的小朋友进行人身攻击或者抢他人的玩具,就是由于他左右两个半球处于非平衡状态造成的,导致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导致毫无目的地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二)溺爱
如今社会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每个父母都把自己的女子当作掌上明珠,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中心,对孩子造成过分溺爱,不管遇见什么事情都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以致养成孩子霸道的性格。例如,当孩子摔倒时,家长就会赶快跑过去抱起孩子,心疼地说:“有没有摔疼啊,都怪地把我们的宝贝儿摔疼了,妈妈打它。”这样孩子就会认为是地面伤害了他,让他感到疼痛,是地面的错,而不能认识到是自己摔倒导致的疼痛。很多家长的溺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幼儿园的中心,让孩子无法意识到自己与别的小朋友是一样的,而缺乏尊重和平等意识。
(三)模仿
幼儿的主要模仿对象除了家长和老师外,还有很多的动画片中的人物,一些打斗的电视很容易让幼儿产生打斗的欲望,有的孩子就开始无意识地模仿动画片上的打斗情节,忽略了攻击的目的性。在幼儿园里还有一种现象,有的幼儿打人没有得到老师的留意,别的孩子也会模仿,开始打斗,在这中间,孩子受外界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引导方法
(一)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与移情能力
1.社会认知水平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的控制能力主要依赖其社会认知水平。所以,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有助于避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2.有研究表明,幼儿的移情能力与其攻击行为是负相关的关系。如果让攻击性能感受到被攻击的痛苦,就能有效地减少攻击性行为。例如,每当幼儿攻击他人的时候,让他想想每次摔疼的时候的感觉,并告诉他这种行为是大家不喜欢的,不被接受的,同时也要告诉他们怎样做才是受欢迎的,这样就能让他体会到他人的痛苦,减少攻击性行为。
(二)转变家庭教育方式,努力发现幼儿身上的发光点,给儿童心灵上的慰藉。
1.家庭教育中重要的是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对儿童不能过分溺爱,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同情心和自立意识。
2.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有的时候甚至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的孩子相比较,时间久了,孩子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也会导致攻击行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能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让其感到关心,这是教育具有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最有效的办法。
结束语:
我们从开始的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到最后的记录分析,从幼儿个案入手,观察现实生活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征和表现,并且结合理论分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从生物学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幼儿个人因素分析问题的具体发源。并且也提出了大众传媒这一特殊因素对幼儿的影响,在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要加强对少儿不宜接触的元素的管控,尽量让孩子远离打斗、暴力题材的影视作品或者动画作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性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让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了解他人和集体,促进孩子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为今后孩子的发展做准备,避免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必要的弯路和潜在危险。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翟理红:《学前儿童游戏教程》[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3]孟捷:《幼儿教育导读》[J].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0.
[4]马以念:《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书》[M]. 儿童与健康杂志社. 2010.
[5]吴白:《幼儿教学研究》[M]. 南北桥杂志社. 2010.
[6]姚梅林:《幼儿教育心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7]鲁杰:《帮父母读懂幼儿心》[M].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2.
[8]黄锐:《幼儿行为分析与教育对策》[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