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幼儿教师,在幼儿成长的过程当中,最需要关注的就是幼儿的能力养成,在诸多能力当中,自我服务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基本能力。所谓自我服务能力,是指幼儿在一定的能力阶段中管理和照顾自己的能力。一般认为自我服务能力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也就是生活能力和生活习惯。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3~4岁的幼儿除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要具备以外,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也必须养成。如果在一定阶段中,幼儿无法对自己进行较好的管理与照顾,便视为其自我服务能力较低。通常来说,幼儿尤其是刚刚入园的幼儿,自我服务能力都是比较弱的,也正因为此,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实际上是一项基本工作,只是在日常的幼儿教育过程当中,由于教育理念或者日常的琐事较多等原因,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目标被淡化,过程被遮蔽,因此培养幼儿自我服務能力的实际情形并不理想。
要改变这样的现状,除要从教育理念上真正认同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重要性之外,更需要在日常的教育过程当中采取有效的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策略。本着这样的思路,笔者选择以家园共育为切入口,努力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寻找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策略,并尝试以此为突破口去进行深度的研究。
一、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研究认识
认同一件事情的意义是做好这件事情的前提,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既具有实践意义,也具有研究意义。具体来说有这样的几点理解:
其一,在家园共育的基础之上,明确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具体内容,是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基础。
自我服务能力是一个相对专业的概念,从实际情形来看,自我服务能力的核心是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而通俗一点说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能力。例如,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会自己吃饭,自己大小便,睡觉前会把脱下的衣服折叠整齐等,就是自我服务能力的具体体现。众所周知,幼儿期是个性形成和能力养成的关键期,通过自我服务、自我锻炼去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是一个需要家园共育的过程,只有家庭与幼儿园同时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自我服务与自我锻炼,才能为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养成开辟一个足够的空间。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凡事喜欢说“我能”“我自己来”,很多时候幼儿都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因此成人要珍惜孩子的这种独立愿望,并抓住这个关键,鼓励、引导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其二,研究家园共育基础上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养成策略,可以为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成长特点以及能力形成机制奠定基础。
可以不夸张地讲,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幼儿成长的过程,以家园共育作为幼儿能力养成的基础,认识到幼儿在什么样的情境当中、在什么样的策略作用之下形成自我服务能力,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是一个具有科学含量的研究过程。研究这个过程并且有效地掌握自我服务能力的养成策略,可以让整个幼儿教育更好地符合幼儿的成长需要。
有了这样的两点认识,在具体的幼儿教育过程中,面向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养成的需要,教师也就有了更加清晰的方向与更加切实的教育策略。
二、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实践策略
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当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实现家园共育基础上的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养成呢?有研究者指出,从重塑观念、提升自我服务意识、情趣化互动式指导等角度进行,是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有效策略。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以及反思,进一步总结出来这样的策略:通过家园共育,寻找有效的自我服务能力养成的内容载体;通过对幼儿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寻找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契机;通过对幼儿自我服务行为的观察与评价,使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过程形成一个闭环,从而优化这一策略。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
在日常的教育观察当中,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幼儿在劳动习惯的养成上存在明显不足。进一步的调查研究表明,造成这一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当前幼儿家庭对幼儿劳动教育认识的需要,远不如对幼儿健康快乐成长认识的需要。而当幼儿家庭对后者的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两者之间就出现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会反过来进一步造成劳动教育的缺失。
事实上劳动教育的过程当中隐含着非常丰富的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元素,因为劳动教育不只是让幼儿进行劳动,更重要的是幼儿在劳动的过程当中可以激活自我服务的意识,培养自我服务的能力。譬如饭前帮老师拿碗,饭后帮老师收碗,午睡之后简单整理床上物品,甚至是饭后学会洗一次碗等,都是劳动教育的内容。幼儿有没有这样的意识,有没有这样的能力,都是自我服务能力养成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
本着家园共育的思路,笔者通过当面交流、微信群交流等多种方式,和幼儿的家长形成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面向幼儿进行劳动教育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形成了这一共识之后,具体的教育策略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教师在幼儿园内进行劳动教育的动员。之所以先进行这一个层次,一是因为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二是只有在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教师提出的要求才能在家庭教育当中得到落实。后来的实践证实了这一点,在教师提出了要求之后,幼儿家长先在家里指导幼儿进行饭前餐具准备与饭后洗一只碗的教育活动。家长能够主动将幼儿在家劳动的过程拍成小视频发到班级群里,这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评价效应,幼儿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将最好的状态表现在同学面前。
第二个层次,是将劳动教育的“舞台”从家庭搬到幼儿园。在幼儿园除重复饭前饭后的劳动之外,还将劳动的内容与范围进行了合理的拓展,比如在午睡之后整理被子,每天开窗通风与放学后整理桌凳、关闭门窗等,凡是在幼儿体力所能承受范围之内进行的劳动教育,都可以成为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内容。
三、基于幼儿的成长特点确定自我服务能力策略
对于幼儿能力的培养,要防止一种认识的误区:既然要培养幼儿的能力,那就必须让幼儿在相应的活动当中进行训练甚至是重复训练。实际上能力的养成必须关注幼儿的成长特点,尤其是对于自我服务能力的养成来说,只有让幼儿在认同自身成长需要并进行相关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再进行家园合作的努力,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当然让幼儿去认同某一能力的养成,并不是让教师对幼儿强调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举例与实践的方式,让幼儿切实感受到只有自己有了某种能力,才能更好地与同学相处,才能更好地完成某一项任务,才能更充分地获得一种成就感……这种具身认知,是幼儿自我服务意识与能力养成的源泉。
因此,对于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来说,教师一方面要认识到幼儿期是个体能力与习惯培养最关键的时期,自我服务能力是个体必备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对个体成长及未来发展影响重大;另一方面也需要认识到只有认真研究幼儿的成长特点,认清幼儿的成长需要,才能有效地确定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策略,也只有在此基础上,面向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养成的家园共识才可能有效形成。研究幼儿的成长特点,依赖于教师的日常观察与理性分析,观察的范围应当是宽泛的,除了与自我服务直接相关的日常行为,还可以在家园互动的视角之下,研究幼儿更多的行为。只有这样通过家园共育,面向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养成才能达到1 1>2的效果,所谓事半功倍,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在幼儿教育当中,通过家园共育的思路来探索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养成的策略,通过策略的运用与结果的评价来进一步优化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养成过程,是幼儿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是一个重要的幼教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卓斌斌.让服务回归自我,做更好的自己:探析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20(5).
[2]吉霞.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J].新课程,2015(6).
[3]姜晖.提升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策略探讨[J].中华少年,2016(5).
[4]张鸿宇,于婷慧.论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特点与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3(10).
要改变这样的现状,除要从教育理念上真正认同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重要性之外,更需要在日常的教育过程当中采取有效的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策略。本着这样的思路,笔者选择以家园共育为切入口,努力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寻找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策略,并尝试以此为突破口去进行深度的研究。
一、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研究认识
认同一件事情的意义是做好这件事情的前提,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既具有实践意义,也具有研究意义。具体来说有这样的几点理解:
其一,在家园共育的基础之上,明确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具体内容,是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基础。
自我服务能力是一个相对专业的概念,从实际情形来看,自我服务能力的核心是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而通俗一点说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能力。例如,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会自己吃饭,自己大小便,睡觉前会把脱下的衣服折叠整齐等,就是自我服务能力的具体体现。众所周知,幼儿期是个性形成和能力养成的关键期,通过自我服务、自我锻炼去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是一个需要家园共育的过程,只有家庭与幼儿园同时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自我服务与自我锻炼,才能为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养成开辟一个足够的空间。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凡事喜欢说“我能”“我自己来”,很多时候幼儿都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因此成人要珍惜孩子的这种独立愿望,并抓住这个关键,鼓励、引导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其二,研究家园共育基础上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养成策略,可以为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成长特点以及能力形成机制奠定基础。
可以不夸张地讲,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幼儿成长的过程,以家园共育作为幼儿能力养成的基础,认识到幼儿在什么样的情境当中、在什么样的策略作用之下形成自我服务能力,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是一个具有科学含量的研究过程。研究这个过程并且有效地掌握自我服务能力的养成策略,可以让整个幼儿教育更好地符合幼儿的成长需要。
有了这样的两点认识,在具体的幼儿教育过程中,面向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养成的需要,教师也就有了更加清晰的方向与更加切实的教育策略。
二、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实践策略
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当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实现家园共育基础上的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养成呢?有研究者指出,从重塑观念、提升自我服务意识、情趣化互动式指导等角度进行,是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有效策略。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以及反思,进一步总结出来这样的策略:通过家园共育,寻找有效的自我服务能力养成的内容载体;通过对幼儿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寻找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契机;通过对幼儿自我服务行为的观察与评价,使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过程形成一个闭环,从而优化这一策略。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
在日常的教育观察当中,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幼儿在劳动习惯的养成上存在明显不足。进一步的调查研究表明,造成这一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当前幼儿家庭对幼儿劳动教育认识的需要,远不如对幼儿健康快乐成长认识的需要。而当幼儿家庭对后者的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两者之间就出现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会反过来进一步造成劳动教育的缺失。
事实上劳动教育的过程当中隐含着非常丰富的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元素,因为劳动教育不只是让幼儿进行劳动,更重要的是幼儿在劳动的过程当中可以激活自我服务的意识,培养自我服务的能力。譬如饭前帮老师拿碗,饭后帮老师收碗,午睡之后简单整理床上物品,甚至是饭后学会洗一次碗等,都是劳动教育的内容。幼儿有没有这样的意识,有没有这样的能力,都是自我服务能力养成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
本着家园共育的思路,笔者通过当面交流、微信群交流等多种方式,和幼儿的家长形成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面向幼儿进行劳动教育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形成了这一共识之后,具体的教育策略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教师在幼儿园内进行劳动教育的动员。之所以先进行这一个层次,一是因为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二是只有在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教师提出的要求才能在家庭教育当中得到落实。后来的实践证实了这一点,在教师提出了要求之后,幼儿家长先在家里指导幼儿进行饭前餐具准备与饭后洗一只碗的教育活动。家长能够主动将幼儿在家劳动的过程拍成小视频发到班级群里,这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评价效应,幼儿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将最好的状态表现在同学面前。
第二个层次,是将劳动教育的“舞台”从家庭搬到幼儿园。在幼儿园除重复饭前饭后的劳动之外,还将劳动的内容与范围进行了合理的拓展,比如在午睡之后整理被子,每天开窗通风与放学后整理桌凳、关闭门窗等,凡是在幼儿体力所能承受范围之内进行的劳动教育,都可以成为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内容。
三、基于幼儿的成长特点确定自我服务能力策略
对于幼儿能力的培养,要防止一种认识的误区:既然要培养幼儿的能力,那就必须让幼儿在相应的活动当中进行训练甚至是重复训练。实际上能力的养成必须关注幼儿的成长特点,尤其是对于自我服务能力的养成来说,只有让幼儿在认同自身成长需要并进行相关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再进行家园合作的努力,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当然让幼儿去认同某一能力的养成,并不是让教师对幼儿强调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举例与实践的方式,让幼儿切实感受到只有自己有了某种能力,才能更好地与同学相处,才能更好地完成某一项任务,才能更充分地获得一种成就感……这种具身认知,是幼儿自我服务意识与能力养成的源泉。
因此,对于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来说,教师一方面要认识到幼儿期是个体能力与习惯培养最关键的时期,自我服务能力是个体必备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对个体成长及未来发展影响重大;另一方面也需要认识到只有认真研究幼儿的成长特点,认清幼儿的成长需要,才能有效地确定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策略,也只有在此基础上,面向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养成的家园共识才可能有效形成。研究幼儿的成长特点,依赖于教师的日常观察与理性分析,观察的范围应当是宽泛的,除了与自我服务直接相关的日常行为,还可以在家园互动的视角之下,研究幼儿更多的行为。只有这样通过家园共育,面向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养成才能达到1 1>2的效果,所谓事半功倍,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在幼儿教育当中,通过家园共育的思路来探索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养成的策略,通过策略的运用与结果的评价来进一步优化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养成过程,是幼儿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是一个重要的幼教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卓斌斌.让服务回归自我,做更好的自己:探析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20(5).
[2]吉霞.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J].新课程,2015(6).
[3]姜晖.提升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策略探讨[J].中华少年,2016(5).
[4]张鸿宇,于婷慧.论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特点与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