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的难点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困惑所在,也是需要重点突破的环节之一,教师在备课的环节需要结合学情,结合难点的性质进行分析,然后锁定突破策略,最终达成难点的突破.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渐进式突破,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和分析,通过问题逐一突破的方式来完成对难点的自我突破.笔者结合《摩擦力》一节的教学难点,谈谈如何达成对本节难点的逐一突破.
1在演示和提问中逐一突破摩擦力概念
摩擦力的概念是摩擦力学习的重点所在,也是难点之一,虽然学生的生活中经常提到摩擦力一词,但是要系统完整地构建摩擦力的概念还是比较困难的.笔者采用边演示边提问的形式对这个环节进行突破.
我们要建构摩擦力的概念,就要分析学生对力的掌握情况,学生已经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我们就要充分抓住这一点来引导学生对摩擦力概念构建.于是笔者用一把长毛刷子边做实验边提问,以此引领学生渐进式建构系统完整的摩擦力认知.
问:踢出去的足球会在草地上滚一会,最终停下了,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受到草地给它一个摩擦力.
问:自行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如果不去蹬脚踏板,也会停下来,这又说明什么?
生:说明自行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也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问: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有摩擦力这一前概念,那么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摩擦力.首先请告诉老师力有什么作用效果?
生: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问:很好,现在老师用刷子去刷这个桌面,你们看到了什么?(教师边做边去刷动桌面,并让刷子向右刷动)
生:我们看到刷子的刷毛向左弯曲.
问: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个毛刷受到一个向左的力.
问:那么毛刷为什么会受到这么一个力呢?
生:因为刷子在向右运动,桌面就阻碍它向右运动,就给它一个向左的力.
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回答顺势帮助学生建构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教师于是继续演示实验,此时也去努力用刷子刷桌面,但是没有刷动.
问:此时你又看到什么现象?
生:刷子的刷毛还是向左弯曲?
问:这又说明什么?
生:因为刷子要向右运动,桌面就阻碍它向右运动,就给它一个向左的力.
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回答顺势帮助学生建构静摩擦力的概念.而在两个概念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切实感受到摩擦力的方向是与物体滑动方向相反或者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相反的.这样也顺其自然地帮助学生突破了摩擦力概念的建构.
2在交流和实践中逐一突破探究性实验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它不仅引导学生经历这么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还引导学生熟练使用控制变量法,更需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建构正确全面的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而在这个环节的突破的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因为主体地位的充分展现而达成学生在课堂参与中的思维度,从而促使教学难点在学生自己的智慧碰撞中达成巧妙的突破.
交流活动1:凭借你的生活经验,你觉得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说说你的猜想理由.
教师借助这个交流活动来激发学生进一步的认知滑动摩擦力,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刚才的认知来猜想滑动摩擦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努力用已有知识与技能积淀来解释自己的猜想.
交流活动2:结合大家的猜想,大家都觉得滑动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小、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有关,那么你准备怎么探究?
借助这个交流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语言表达达成对控制变量法的灵活应用,真正能将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灵活应用,并结合具体的变量和不变量,达成改变和不改变相应物理量的基本技能,将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转化为实践操作行为.
交流活动3:你怎么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这个交流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善于利用书本中的文本信息和信息快递来达成对问题的突破,阅读能力也是我们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基本技能之一.
交流活动4:由你们的探究,你可以获知哪些实验结论?
控制变量法它不仅仅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还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控制变量法可以应用于很多问题,而问题的解决归结于问题结果的获知,问题规律的建构,最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生产和再学习.此处的结论归纳就是我们渗透这一教学价值的有效行为.
3在归纳与总结中逐一突破摩擦力分类
在初中阶段,我们大体可以帮助学生将摩擦力分成三类,即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而这三种摩擦力如何区分辨别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虽然我们初中阶段不能借助高中知识中的平动、转动等知识来建构较为严密的摩擦力的概念,但是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对已经确定的摩擦力的种类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对比,以此建立一个可以满足学生思维能力应用的摩擦力的分类.笔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以下的方式来达成.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杯子,请学生用这个杯子给大家演示什么是滑动摩擦力、什么是滚动摩擦力、什么是静摩擦力?这个活动充分启发学生把已学的理论知识与认知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开放式实验活动,而在深入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再采用以下的问题和启发来引导学生归纳中分类的关键细节.真正达成“授之以渔”的效果.
启发1:识别静摩擦力的关键点.
问:你会演示静摩擦吗?
此时学生紧握杯子,静止不动,告诉大家此时手与杯子间的摩擦就是静摩擦.
追问:你怎么知道?
生:因为杯子静止不动?
再问:那么你握着杯子在空中移动,此时杯子和手之间是何种摩擦力?
生:还是静摩擦力.
再问:为什么?
生:因为杯子和手之间是相对静止的.(到此,静摩擦力的关键词也由学生顺势突破.)
启发2:识别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教师提问学生:你能分别演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吗?
此时学生先将杯子放倒,在桌面上滚过,然后再把杯子竖起来,在桌面上平移过去,这两个动作完成以后告诉大家,这分别是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每个学生对这个现象都没有质疑.而此时的关键点却仍然隐含于现象之中.需要教师启发.
教师问:你怎么知道他们各自是什么摩擦?他们两个面接触的过程中接触面之间有什么差异?(学生迟疑)
教师再问:你们能把实验再做一次吗?注重观察现象的细节差异?
于是学生开始再次实验,并彼此交流讨论.很快学生得出结论,学生发现滚动摩擦在滚动的过程中,彼此接触的面都在随着物体的滚动而发生改变,而滑动摩擦则是一个面在发生改变,另一个面并没有发生改变.而此时教师再次启发.
教师追问:你能结合其他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的例子再次验证你的猜想吗?于是学生纷纷参与思考、举例、论证,学生刚才发现的结论也再次得到充分的论证.
本节课的难点在这种润物无声的启发中悄然突破,在突破的过程中也引领着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向,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1在演示和提问中逐一突破摩擦力概念
摩擦力的概念是摩擦力学习的重点所在,也是难点之一,虽然学生的生活中经常提到摩擦力一词,但是要系统完整地构建摩擦力的概念还是比较困难的.笔者采用边演示边提问的形式对这个环节进行突破.
我们要建构摩擦力的概念,就要分析学生对力的掌握情况,学生已经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我们就要充分抓住这一点来引导学生对摩擦力概念构建.于是笔者用一把长毛刷子边做实验边提问,以此引领学生渐进式建构系统完整的摩擦力认知.
问:踢出去的足球会在草地上滚一会,最终停下了,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受到草地给它一个摩擦力.
问:自行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如果不去蹬脚踏板,也会停下来,这又说明什么?
生:说明自行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也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问: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有摩擦力这一前概念,那么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摩擦力.首先请告诉老师力有什么作用效果?
生: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问:很好,现在老师用刷子去刷这个桌面,你们看到了什么?(教师边做边去刷动桌面,并让刷子向右刷动)
生:我们看到刷子的刷毛向左弯曲.
问: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个毛刷受到一个向左的力.
问:那么毛刷为什么会受到这么一个力呢?
生:因为刷子在向右运动,桌面就阻碍它向右运动,就给它一个向左的力.
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回答顺势帮助学生建构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教师于是继续演示实验,此时也去努力用刷子刷桌面,但是没有刷动.
问:此时你又看到什么现象?
生:刷子的刷毛还是向左弯曲?
问:这又说明什么?
生:因为刷子要向右运动,桌面就阻碍它向右运动,就给它一个向左的力.
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回答顺势帮助学生建构静摩擦力的概念.而在两个概念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切实感受到摩擦力的方向是与物体滑动方向相反或者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相反的.这样也顺其自然地帮助学生突破了摩擦力概念的建构.
2在交流和实践中逐一突破探究性实验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它不仅引导学生经历这么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还引导学生熟练使用控制变量法,更需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建构正确全面的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而在这个环节的突破的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因为主体地位的充分展现而达成学生在课堂参与中的思维度,从而促使教学难点在学生自己的智慧碰撞中达成巧妙的突破.
交流活动1:凭借你的生活经验,你觉得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说说你的猜想理由.
教师借助这个交流活动来激发学生进一步的认知滑动摩擦力,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刚才的认知来猜想滑动摩擦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努力用已有知识与技能积淀来解释自己的猜想.
交流活动2:结合大家的猜想,大家都觉得滑动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小、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有关,那么你准备怎么探究?
借助这个交流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语言表达达成对控制变量法的灵活应用,真正能将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灵活应用,并结合具体的变量和不变量,达成改变和不改变相应物理量的基本技能,将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转化为实践操作行为.
交流活动3:你怎么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这个交流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善于利用书本中的文本信息和信息快递来达成对问题的突破,阅读能力也是我们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基本技能之一.
交流活动4:由你们的探究,你可以获知哪些实验结论?
控制变量法它不仅仅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还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控制变量法可以应用于很多问题,而问题的解决归结于问题结果的获知,问题规律的建构,最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生产和再学习.此处的结论归纳就是我们渗透这一教学价值的有效行为.
3在归纳与总结中逐一突破摩擦力分类
在初中阶段,我们大体可以帮助学生将摩擦力分成三类,即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而这三种摩擦力如何区分辨别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虽然我们初中阶段不能借助高中知识中的平动、转动等知识来建构较为严密的摩擦力的概念,但是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对已经确定的摩擦力的种类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对比,以此建立一个可以满足学生思维能力应用的摩擦力的分类.笔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以下的方式来达成.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杯子,请学生用这个杯子给大家演示什么是滑动摩擦力、什么是滚动摩擦力、什么是静摩擦力?这个活动充分启发学生把已学的理论知识与认知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开放式实验活动,而在深入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再采用以下的问题和启发来引导学生归纳中分类的关键细节.真正达成“授之以渔”的效果.
启发1:识别静摩擦力的关键点.
问:你会演示静摩擦吗?
此时学生紧握杯子,静止不动,告诉大家此时手与杯子间的摩擦就是静摩擦.
追问:你怎么知道?
生:因为杯子静止不动?
再问:那么你握着杯子在空中移动,此时杯子和手之间是何种摩擦力?
生:还是静摩擦力.
再问:为什么?
生:因为杯子和手之间是相对静止的.(到此,静摩擦力的关键词也由学生顺势突破.)
启发2:识别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教师提问学生:你能分别演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吗?
此时学生先将杯子放倒,在桌面上滚过,然后再把杯子竖起来,在桌面上平移过去,这两个动作完成以后告诉大家,这分别是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每个学生对这个现象都没有质疑.而此时的关键点却仍然隐含于现象之中.需要教师启发.
教师问:你怎么知道他们各自是什么摩擦?他们两个面接触的过程中接触面之间有什么差异?(学生迟疑)
教师再问:你们能把实验再做一次吗?注重观察现象的细节差异?
于是学生开始再次实验,并彼此交流讨论.很快学生得出结论,学生发现滚动摩擦在滚动的过程中,彼此接触的面都在随着物体的滚动而发生改变,而滑动摩擦则是一个面在发生改变,另一个面并没有发生改变.而此时教师再次启发.
教师追问:你能结合其他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的例子再次验证你的猜想吗?于是学生纷纷参与思考、举例、论证,学生刚才发现的结论也再次得到充分的论证.
本节课的难点在这种润物无声的启发中悄然突破,在突破的过程中也引领着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向,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