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多太多的高新技术让传统文化、民间手艺越来越微不足道,它们在一点点悄然消失着。我们在想方设法复兴已经消失了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却让一些尚存的技艺变得岌岌可危。
我想起了那个街头的磨刀老人。
夜幕降临,你的磨刀摊子前仍冷冷清清。我想为你亮起一盏灯,静静地给予你力量,让你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温暖。
咯啷咯啷……
每天天刚亮,你就甩起了特制的一串拴在一起的铁片,发出清脆的撞击声,悠悠回荡在空旷的大街上。那么清脆,那么凄凉。
待我放学回家时,看到你依然坐在那里,孤零零的,夕阳把你的影子拖得很长很长。我的脚边,也染上了你的孤独。
华灯初上,城市的夜生活丰富多彩,霓虹灯令你眩晕,但路灯下的有利地形已被停车位盘踞,你叹息着,踩着破旧的三轮车,迎着人们怜悯的眼神,挪到了阴暗处。
灯光几乎照不到这里,灰蓝色的衣服使你融进了黑暗。
“磨剪子 ——抢菜刀,磨剪子 ——抢——菜刀——”你操着不知是哪里的方言,朝着热闹的街巷吆喝着。
偶尔会有好奇的人和你寒暄几句,但他们都只是匆匆过客,而你却把他们当成了潜在客户,从映着婆娑树影的马路边,一直目送他们消失在街角处。
你佝偻着身子,坐在开裂的长条板凳上。你点起一支烟,但它只是转瞬即逝的微光。淡淡的烟雾氤氲着,飘散着;寂廖凄清,缠绕着,包裹着。没有人在意此刻的你,无人愿意知晓你此刻的心情。
我拿起一把刀,下楼。迎着别人不解的眼光。
我走到你的面前。你惊讶地望着我,因为驻足的都是中年人。你默然,准备磨刀。
“呃,请等一下……”我说道,“天太暗了,您看不清楚,我开一下灯。”
我把简易的充电小台灯放在你的长凳上,温柔的光亮形成光球,我看到微笑绽放在你的嘴角。你磨得极卖力,我看到了你幸福的影子。
这个城市是有温度的,也是有人情味的。
在爷爷讲给我的故事里,我时常听到磨刀人的艰辛故事。他们更多的是生活所迫,但有时也许是一种从容和淡泊。但我想知道的是,为什么这门手艺会延续至今。
看着他谢顶的光亮头颅,四周稀疏的头发如秋天的树叶,我想起了“梁伯”。
“梁伯”,南宁快乐磨刀师傅,因技艺精湛而被邻里亲切地称呼为“梁伯”。说起为什么退休之后要当磨刀师傅,梁伯说:“因为人们渐渐开始遗忘,才需要有人去传承,老手艺不能丢。”抱着这样的决心,他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磨刀师,并要打造出一套独一无二的磨刀用具。
梁伯从不害怕别人和他竞争,因为在他看来,磨刀这一行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越来越少有人关注,能有人加入进来就是件好事。但他也相信这个行当不会轻易消失,只要有人需要磨刀,就肯定会有磨刀师。“我会一直坚持做磨刀师傅,一直做到自己走不动为止,因为坚持传统意味着传承,磨刀这种有特色的技艺绝不能轻易丢弃。”梁伯说。
“姑娘……姑娘……”
磨刀师傅似乎已呼唤了我好几次,我这才回过神,接过了磨好的刀。
我把充电台灯送给了他。这灯光在这门传统手艺面前,显得太渺小,太苍白无力。灯虽小,但我想让他感受到這个城市的温暖,让他保护好这门手艺。
回到家里,窗外渐渐下起了雨。我远远望去,他骑着那辆破旧的、掉漆的自行车,消失在了远处的黑暗中。
“我会一直坚持做磨刀师傅,一直做到自己走不动为止,因为坚持传统意味着传承,磨刀这种有特色的技艺绝不能轻易丢弃。”
多年的坚持,只是单纯地秉持这个信念,磨刀师傅都如此。
“咯啷咯啷咯啷……”这磨刀声不再是一种文化的呼号,而是一种文化的再生,将由我们下一代去传承。即使不会这门手艺,我也会用我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提供让传统文化生存的空间。
小编点评
作者记叙了一次在街头磨刀的经历,表达了对传统手工艺现状的叹惋。“我”将一盏台灯送给磨刀老人,不仅希望灯光能照亮老人的摊位,更希望能照亮传统手工艺的漫漫前路。文章选题贴合当下,思想积极。
我想起了那个街头的磨刀老人。
夜幕降临,你的磨刀摊子前仍冷冷清清。我想为你亮起一盏灯,静静地给予你力量,让你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温暖。
咯啷咯啷……
每天天刚亮,你就甩起了特制的一串拴在一起的铁片,发出清脆的撞击声,悠悠回荡在空旷的大街上。那么清脆,那么凄凉。
待我放学回家时,看到你依然坐在那里,孤零零的,夕阳把你的影子拖得很长很长。我的脚边,也染上了你的孤独。
华灯初上,城市的夜生活丰富多彩,霓虹灯令你眩晕,但路灯下的有利地形已被停车位盘踞,你叹息着,踩着破旧的三轮车,迎着人们怜悯的眼神,挪到了阴暗处。
灯光几乎照不到这里,灰蓝色的衣服使你融进了黑暗。
“磨剪子 ——抢菜刀,磨剪子 ——抢——菜刀——”你操着不知是哪里的方言,朝着热闹的街巷吆喝着。
偶尔会有好奇的人和你寒暄几句,但他们都只是匆匆过客,而你却把他们当成了潜在客户,从映着婆娑树影的马路边,一直目送他们消失在街角处。
你佝偻着身子,坐在开裂的长条板凳上。你点起一支烟,但它只是转瞬即逝的微光。淡淡的烟雾氤氲着,飘散着;寂廖凄清,缠绕着,包裹着。没有人在意此刻的你,无人愿意知晓你此刻的心情。
我拿起一把刀,下楼。迎着别人不解的眼光。
我走到你的面前。你惊讶地望着我,因为驻足的都是中年人。你默然,准备磨刀。
“呃,请等一下……”我说道,“天太暗了,您看不清楚,我开一下灯。”
我把简易的充电小台灯放在你的长凳上,温柔的光亮形成光球,我看到微笑绽放在你的嘴角。你磨得极卖力,我看到了你幸福的影子。
这个城市是有温度的,也是有人情味的。
在爷爷讲给我的故事里,我时常听到磨刀人的艰辛故事。他们更多的是生活所迫,但有时也许是一种从容和淡泊。但我想知道的是,为什么这门手艺会延续至今。
看着他谢顶的光亮头颅,四周稀疏的头发如秋天的树叶,我想起了“梁伯”。
“梁伯”,南宁快乐磨刀师傅,因技艺精湛而被邻里亲切地称呼为“梁伯”。说起为什么退休之后要当磨刀师傅,梁伯说:“因为人们渐渐开始遗忘,才需要有人去传承,老手艺不能丢。”抱着这样的决心,他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磨刀师,并要打造出一套独一无二的磨刀用具。
梁伯从不害怕别人和他竞争,因为在他看来,磨刀这一行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越来越少有人关注,能有人加入进来就是件好事。但他也相信这个行当不会轻易消失,只要有人需要磨刀,就肯定会有磨刀师。“我会一直坚持做磨刀师傅,一直做到自己走不动为止,因为坚持传统意味着传承,磨刀这种有特色的技艺绝不能轻易丢弃。”梁伯说。
“姑娘……姑娘……”
磨刀师傅似乎已呼唤了我好几次,我这才回过神,接过了磨好的刀。
我把充电台灯送给了他。这灯光在这门传统手艺面前,显得太渺小,太苍白无力。灯虽小,但我想让他感受到這个城市的温暖,让他保护好这门手艺。
回到家里,窗外渐渐下起了雨。我远远望去,他骑着那辆破旧的、掉漆的自行车,消失在了远处的黑暗中。
“我会一直坚持做磨刀师傅,一直做到自己走不动为止,因为坚持传统意味着传承,磨刀这种有特色的技艺绝不能轻易丢弃。”
多年的坚持,只是单纯地秉持这个信念,磨刀师傅都如此。
“咯啷咯啷咯啷……”这磨刀声不再是一种文化的呼号,而是一种文化的再生,将由我们下一代去传承。即使不会这门手艺,我也会用我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提供让传统文化生存的空间。
小编点评
作者记叙了一次在街头磨刀的经历,表达了对传统手工艺现状的叹惋。“我”将一盏台灯送给磨刀老人,不仅希望灯光能照亮老人的摊位,更希望能照亮传统手工艺的漫漫前路。文章选题贴合当下,思想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