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了目前食品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目标不明确、脱离食品企业实际、第二导师作用不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职业性”不强等问题。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探索了立足协同创新平台的校所、校企协同培养食品工程硕士的PPT协同培养模式,提高了食品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食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2-0085-02
Abstract: Some problems which appeared in the training of food engineering field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uch as training target was not clear and out of food enterprise practice, the function of second tutor played minor role and the professional of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was not strong, were analysed.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as taken an example, the PPT model of training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was explored, based on university-enterprise and 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s. Therefore, the quality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in field of food engineering was improved.
Keywords: Food engineering; full-tim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training model
2012年3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该计划通过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促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解决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脱节的问题[1]。
食品工程是粮油加工、食品制造和饮料制造等工程技术领域的总称,是食品生产工艺和设备的设计基础。按食品工程研究对象的特征,食品工程领域的覆盖范围包括:食品科学、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食品加工与制造技术、食品机械与装备、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工业管理等食品类学科及相关的工学、医学和农学等学科。可见,培养食品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很强的交叉学科知识和食品工程化训练。但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生的培养仍以高校和实验室研究为主,与食品企业接触较少,对食品企业关键问题研究较少,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急需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地方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所以探索一种适应市场需要的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非常必要。
一、食品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脱离食品企业实际问题比较突出
食品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承担食品工程设计、新产品开发或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工程实践能力、能解决实际生产中具体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食品工程领域工程技术或管理人才。专业学位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发现如何使之更加职业性,并不清晰和明确,尤其是在论文选题上,脱离食品企业实际问题比较突出,甚至出现了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同质化的趋势。这与高校过分强调科研,弱化应用教育,片面地用科研创新能力替代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有关,没有真正实现分类培养和分类指导。因此,非常需要高校与企业、地方进行深度产教融合,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二)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有待深入探讨
目前,很多学校的全日制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和学术型硕士相近,基本是在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基础上的修补,或者说是在某种程度上延续和模仿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2],基本没有企业、研究院所等的实质性参与。因此,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以及培养模式,需要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由学校、食品企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等组织充分合作,协同制定培养方案,深入探讨新形势下的全日制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
(三)第二导师作用不强
双导师制是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举措,这是由于高校的师资队伍长期以来,一直受学术型培养模式的教育,是学术导向型的,缺乏产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存在去工程化的现象;而企业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工程师、高级技术人员往往因受学校体制等方面的限制,不能步入高校任教。将二者结合,将非常有利于所培养的专业硕士获得职业知识,弥补校内导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加之校外导师本职工作较忙,无暇指导学生,只是培养过程中签字或者答辩时出席,大多数成了“挂名导师”,这种校外第二导师作用不强的现象也非常突出[3]。 (四)实践基地不稳定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问题较多
工程硕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于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基地的培养,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在其实践创新能力的职业性方面作用明显。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发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实践基地很不稳定,其建设与管理尚未形成制度上的规范化,很多工程硕士实践基地靠“人情关系”来建立和维护,很容易出现由于相关人员的离职或职务调整而导致实践基地难以存续的尴尬局面[4]。
另外,食品工程硕士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也已經显现,一些高校导师的纵向科研项目较多,为了完成科研任务,将工程硕士和学术硕士同样培养,实验室的研究任务较多,大部分学生无法进入企业实践,有的仅是走马观花地参观了解,没有体现出“职业性”的特点。为了弥补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不足,一般采用校内实验模拟的方式来训练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也就是利用实验室的资源来模拟企业的生产实践,分析相关食品生产的原理及其工艺流程,没有到第二导师所在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工厂化的实践锻炼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训练。
二、创新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体现食品工程硕士的特色
农业高校食品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在体现所培养人才的食品工程设计、新产品开发或管理等方面能力,要真正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食品工程领域工程技术或管理人才为要务,建立特色鲜明,适应企业需要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为导向,确立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的主体地位,体现食品工程硕士的特色。近年来,我院积极组织校内外的导师组,在广泛争取意见的基础上,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完达山乳业、九三油脂集团、大庆市政府等院所、企业、地方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在传统的校内理论与实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加强了校所、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对食品工程硕士实践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对“职业性”锻炼方面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明显。
(二)立足校内协同创新平台的PPT协同培养模式
借助依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省级食品科学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供的工程实训平台,利用黑龙江省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食品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18个月的时间中,依靠工程中心平台(Platforms)、在第一导师学科团队(Teams)的科研项目(Projects)下开展一些实际问题的研究,然后再用6个月的时间到企业实践训练。
(三)依托校外的校所协同创新平台的PPT协同培养模式
2014年以来,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合作,协同培养食品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海南兴隆设立联合培养基地。所有食品工程研究生实行“两段式”培养,即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年修满学分后,可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所属的“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中心”、“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综合性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协同平台(Platforms),在第二导师的学科团队(Teams)的科研项目(Projects)中进行中试实践与项目研究,完成后续的实践创新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该校所协同创新平台,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的职业素质,为其今后的就业和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PPT协同培养模式
近年来,在与企业协同培养食品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先后建立了龙江明珠酒业、吉唐酱菜、完达山乳品、北大荒亲民酸菜等一些校企协同创新基地或平台。其中,与宝泉酱业有限公司共同承建的宝泉酱业食品研究院规模较大,这一校企协同创新平台(Platforms)由企校共建,为企业和酱类行业发展培养食品工程人才。同时,也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宝泉岭分站,有开放性的科研项目(Projects),研究生可以在宝泉酱业食品研究院下的博士后团队(Teams)承担项目,解决食品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该校企协同创新基地充分发挥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科技、人才、信息和科研设施等方面优势,依靠宝泉岭管理局的农业资源、现代化食品企业和产业优势,在协同育人、科研合作、联合攻关、示范推广、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形成相互依托、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协同培养食品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过程中,采用1+1的两段式培养模式,即1年在校修满学分后,到第二导师所在的食品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在此过程中完成调查报告、学位论文、工程设计、产品开发或技术创新方案,对研究生职业性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提高非常有利。
作为一所以服务垦区和地方经济为主要任务的农业大学,在深入了解食品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主要问题后,对食品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校所、校企、市校深度融合方式进行探索,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探索出一种适应市场需要的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PPT协同培养模式,为地方食品企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同时,该模式也为其他领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263799.htm.2013-1-26.
[2]陳大全,周莎莎,孙考祥,等.校企联合制药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新模式探索[J].药学研究,2014,1.
[3]刘秀清,谭德荣,高松,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实施方案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
[4]张乐平,王应密,陈小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Z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3.
关键词:食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2-0085-02
Abstract: Some problems which appeared in the training of food engineering field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uch as training target was not clear and out of food enterprise practice, the function of second tutor played minor role and the professional of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was not strong, were analysed.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as taken an example, the PPT model of training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was explored, based on university-enterprise and 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s. Therefore, the quality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in field of food engineering was improved.
Keywords: Food engineering; full-tim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training model
2012年3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该计划通过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促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解决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脱节的问题[1]。
食品工程是粮油加工、食品制造和饮料制造等工程技术领域的总称,是食品生产工艺和设备的设计基础。按食品工程研究对象的特征,食品工程领域的覆盖范围包括:食品科学、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食品加工与制造技术、食品机械与装备、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工业管理等食品类学科及相关的工学、医学和农学等学科。可见,培养食品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很强的交叉学科知识和食品工程化训练。但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生的培养仍以高校和实验室研究为主,与食品企业接触较少,对食品企业关键问题研究较少,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急需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地方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所以探索一种适应市场需要的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非常必要。
一、食品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脱离食品企业实际问题比较突出
食品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承担食品工程设计、新产品开发或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工程实践能力、能解决实际生产中具体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食品工程领域工程技术或管理人才。专业学位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发现如何使之更加职业性,并不清晰和明确,尤其是在论文选题上,脱离食品企业实际问题比较突出,甚至出现了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同质化的趋势。这与高校过分强调科研,弱化应用教育,片面地用科研创新能力替代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有关,没有真正实现分类培养和分类指导。因此,非常需要高校与企业、地方进行深度产教融合,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二)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有待深入探讨
目前,很多学校的全日制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和学术型硕士相近,基本是在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基础上的修补,或者说是在某种程度上延续和模仿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2],基本没有企业、研究院所等的实质性参与。因此,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以及培养模式,需要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由学校、食品企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等组织充分合作,协同制定培养方案,深入探讨新形势下的全日制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
(三)第二导师作用不强
双导师制是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举措,这是由于高校的师资队伍长期以来,一直受学术型培养模式的教育,是学术导向型的,缺乏产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存在去工程化的现象;而企业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工程师、高级技术人员往往因受学校体制等方面的限制,不能步入高校任教。将二者结合,将非常有利于所培养的专业硕士获得职业知识,弥补校内导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加之校外导师本职工作较忙,无暇指导学生,只是培养过程中签字或者答辩时出席,大多数成了“挂名导师”,这种校外第二导师作用不强的现象也非常突出[3]。 (四)实践基地不稳定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问题较多
工程硕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于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基地的培养,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在其实践创新能力的职业性方面作用明显。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发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实践基地很不稳定,其建设与管理尚未形成制度上的规范化,很多工程硕士实践基地靠“人情关系”来建立和维护,很容易出现由于相关人员的离职或职务调整而导致实践基地难以存续的尴尬局面[4]。
另外,食品工程硕士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也已經显现,一些高校导师的纵向科研项目较多,为了完成科研任务,将工程硕士和学术硕士同样培养,实验室的研究任务较多,大部分学生无法进入企业实践,有的仅是走马观花地参观了解,没有体现出“职业性”的特点。为了弥补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不足,一般采用校内实验模拟的方式来训练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也就是利用实验室的资源来模拟企业的生产实践,分析相关食品生产的原理及其工艺流程,没有到第二导师所在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工厂化的实践锻炼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训练。
二、创新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体现食品工程硕士的特色
农业高校食品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在体现所培养人才的食品工程设计、新产品开发或管理等方面能力,要真正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食品工程领域工程技术或管理人才为要务,建立特色鲜明,适应企业需要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为导向,确立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的主体地位,体现食品工程硕士的特色。近年来,我院积极组织校内外的导师组,在广泛争取意见的基础上,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完达山乳业、九三油脂集团、大庆市政府等院所、企业、地方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在传统的校内理论与实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加强了校所、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对食品工程硕士实践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对“职业性”锻炼方面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明显。
(二)立足校内协同创新平台的PPT协同培养模式
借助依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省级食品科学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供的工程实训平台,利用黑龙江省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食品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18个月的时间中,依靠工程中心平台(Platforms)、在第一导师学科团队(Teams)的科研项目(Projects)下开展一些实际问题的研究,然后再用6个月的时间到企业实践训练。
(三)依托校外的校所协同创新平台的PPT协同培养模式
2014年以来,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合作,协同培养食品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海南兴隆设立联合培养基地。所有食品工程研究生实行“两段式”培养,即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年修满学分后,可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所属的“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中心”、“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综合性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协同平台(Platforms),在第二导师的学科团队(Teams)的科研项目(Projects)中进行中试实践与项目研究,完成后续的实践创新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该校所协同创新平台,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的职业素质,为其今后的就业和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PPT协同培养模式
近年来,在与企业协同培养食品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先后建立了龙江明珠酒业、吉唐酱菜、完达山乳品、北大荒亲民酸菜等一些校企协同创新基地或平台。其中,与宝泉酱业有限公司共同承建的宝泉酱业食品研究院规模较大,这一校企协同创新平台(Platforms)由企校共建,为企业和酱类行业发展培养食品工程人才。同时,也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宝泉岭分站,有开放性的科研项目(Projects),研究生可以在宝泉酱业食品研究院下的博士后团队(Teams)承担项目,解决食品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该校企协同创新基地充分发挥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科技、人才、信息和科研设施等方面优势,依靠宝泉岭管理局的农业资源、现代化食品企业和产业优势,在协同育人、科研合作、联合攻关、示范推广、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形成相互依托、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协同培养食品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过程中,采用1+1的两段式培养模式,即1年在校修满学分后,到第二导师所在的食品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在此过程中完成调查报告、学位论文、工程设计、产品开发或技术创新方案,对研究生职业性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提高非常有利。
作为一所以服务垦区和地方经济为主要任务的农业大学,在深入了解食品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主要问题后,对食品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校所、校企、市校深度融合方式进行探索,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探索出一种适应市场需要的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PPT协同培养模式,为地方食品企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同时,该模式也为其他领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263799.htm.2013-1-26.
[2]陳大全,周莎莎,孙考祥,等.校企联合制药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新模式探索[J].药学研究,2014,1.
[3]刘秀清,谭德荣,高松,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实施方案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
[4]张乐平,王应密,陈小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Z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