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磨课就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在大家协助下,把某课教学当作科研课题,采取多种形式,运用科研方法,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使这个教师某课的教学成为水平较高的精品课。磨课可以采用学课、备课、讲课、说课、议课、结课等六个环节或者选用其中的几个环节进行。
一、磨创境引入
一节好课在开始短暂的时间里,就可以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新课改实施以来,关注情境的创设是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如何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在上课伊始,就能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新课进行提供原动力尤为重要。例如,某位教师在讲授七年级下册《小车下滑的时间》时,借助课件给学生展示了“嫦娥一号升空”和“用火烧水”的两个画面,还口述了一个“土豆产量随氮肥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子,由于画面不清晰,展示的速度太快,例子较多,教师语言不够简洁,没有把握好知识的切入点,情境的作用就没有发挥出来。课后大家进行了教研,重新商定了新的引入方法:保留学生熟悉的烧水背景,再利用教材中关于身高的实例引入新课。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容易发现水温随烧水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身高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很快地可以引入新课,并且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背景,既容易让学生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又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磨学法指导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其学习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对教师提出的一个改革方向。这需要教师把握好尺度,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对待,从小处着手,在具体的细节中,给学生做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八年级下册《相似多边形》,教师设计了学案,在第一环节“探究活动”中,只是把两个相似六边形放在了网格中,图形下面用填空形式给出了相似多边形的概念,至于学生探究什么,怎样探究,学案上没有,根本体现不出学生是如何学的,教师是如何导的。经过课后的揣摩切磋,把学案的第一环节做了如下的调整:留下原来的图形,添加几个问题,1.图中的两个多边形分别是幻灯片上的六边形ABCDEF和六边形A1B1C1D1E1F1,它们的形状相同吗?2.这两个多边形的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边之间又有什么关系?猜一猜,设法验证你的猜测,并与同伴交流。3.角采用什么验证方法?4.边采用什么方法验证?5.你得到了什么结论?后三个问题是以填空题形式给出的,目的是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确保效果的落实。这样修改后,就勾勒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他们要先观察图形,进行猜想,再思考、交流如何验证猜想,接着还要动手操作,最后归纳总结。在这些观察、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学生的学得到有效的指导,学案导学的作用发挥出来了,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猜想验证的作用,获得研究图形的一般性方法,为以后的几何教学做好准备。
三、磨教学方法
如何改变观念,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平时的教学可以看出,从磨课活动中更能体现出这一变化。例如,磨《小车下滑的时间》这节课时,采用了“多人磨一课”的方式,即先是有三位教师分别说课、上课,然后参加活动的众多教师进行评课,通过比较、反思、总结,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三位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分析,教学方法虽然不同,但都能反映出新的教育理念。教师甲采用了实验法和讨论法,教师乙利用了自学引导法,教师丙则是运用问题探究法和谈话法。课后,听课教师参与了研讨,发现三节课三种风格,各具自己的优缺点。教师甲语言简洁,借助多媒体模拟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进行教学,关注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实验占用时间较多,课堂的学习效率不高;教师乙沉着老练,自学新知环节要求具体,学生学有方向,自学引导环节,教师点拨到位,对学生要求严格,知识落实扎实,但课堂气氛沉闷,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吻合;教师丙年轻活泼,教态极具亲和力,在“活动探究”和“讨论探究”两个环节中,分别设计了几个问题,借助问题的解决,探究出新知,但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不够,教法不够灵活,缺少教学机智。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反思,与会教师深深体会到: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的含义。
四、磨教师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不管多媒体的手段多么高明,都离不开教师语言的合理诠释;不论教学过程设计的多么完美,都需要教师语言的巧妙连接。因而,磨砺教师的语言也是磨课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记牢一条:该学生说的教师就不说,学生能做的教师就不能代替。教师在上课前要把课堂上要说的话揣摩好,特别是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事先要准备到位,像演员的台词一样,有预设也要有临时的发挥。教育是由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因而在磨课时,要注重对教学细节的打磨,在细节中提升教育理念,磨砺素质,提高应对教学“意外”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一、磨创境引入
一节好课在开始短暂的时间里,就可以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新课改实施以来,关注情境的创设是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如何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在上课伊始,就能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新课进行提供原动力尤为重要。例如,某位教师在讲授七年级下册《小车下滑的时间》时,借助课件给学生展示了“嫦娥一号升空”和“用火烧水”的两个画面,还口述了一个“土豆产量随氮肥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子,由于画面不清晰,展示的速度太快,例子较多,教师语言不够简洁,没有把握好知识的切入点,情境的作用就没有发挥出来。课后大家进行了教研,重新商定了新的引入方法:保留学生熟悉的烧水背景,再利用教材中关于身高的实例引入新课。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容易发现水温随烧水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身高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很快地可以引入新课,并且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背景,既容易让学生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又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磨学法指导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其学习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对教师提出的一个改革方向。这需要教师把握好尺度,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对待,从小处着手,在具体的细节中,给学生做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八年级下册《相似多边形》,教师设计了学案,在第一环节“探究活动”中,只是把两个相似六边形放在了网格中,图形下面用填空形式给出了相似多边形的概念,至于学生探究什么,怎样探究,学案上没有,根本体现不出学生是如何学的,教师是如何导的。经过课后的揣摩切磋,把学案的第一环节做了如下的调整:留下原来的图形,添加几个问题,1.图中的两个多边形分别是幻灯片上的六边形ABCDEF和六边形A1B1C1D1E1F1,它们的形状相同吗?2.这两个多边形的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边之间又有什么关系?猜一猜,设法验证你的猜测,并与同伴交流。3.角采用什么验证方法?4.边采用什么方法验证?5.你得到了什么结论?后三个问题是以填空题形式给出的,目的是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确保效果的落实。这样修改后,就勾勒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他们要先观察图形,进行猜想,再思考、交流如何验证猜想,接着还要动手操作,最后归纳总结。在这些观察、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学生的学得到有效的指导,学案导学的作用发挥出来了,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猜想验证的作用,获得研究图形的一般性方法,为以后的几何教学做好准备。
三、磨教学方法
如何改变观念,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平时的教学可以看出,从磨课活动中更能体现出这一变化。例如,磨《小车下滑的时间》这节课时,采用了“多人磨一课”的方式,即先是有三位教师分别说课、上课,然后参加活动的众多教师进行评课,通过比较、反思、总结,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三位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分析,教学方法虽然不同,但都能反映出新的教育理念。教师甲采用了实验法和讨论法,教师乙利用了自学引导法,教师丙则是运用问题探究法和谈话法。课后,听课教师参与了研讨,发现三节课三种风格,各具自己的优缺点。教师甲语言简洁,借助多媒体模拟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进行教学,关注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实验占用时间较多,课堂的学习效率不高;教师乙沉着老练,自学新知环节要求具体,学生学有方向,自学引导环节,教师点拨到位,对学生要求严格,知识落实扎实,但课堂气氛沉闷,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吻合;教师丙年轻活泼,教态极具亲和力,在“活动探究”和“讨论探究”两个环节中,分别设计了几个问题,借助问题的解决,探究出新知,但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不够,教法不够灵活,缺少教学机智。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反思,与会教师深深体会到: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的含义。
四、磨教师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不管多媒体的手段多么高明,都离不开教师语言的合理诠释;不论教学过程设计的多么完美,都需要教师语言的巧妙连接。因而,磨砺教师的语言也是磨课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记牢一条:该学生说的教师就不说,学生能做的教师就不能代替。教师在上课前要把课堂上要说的话揣摩好,特别是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事先要准备到位,像演员的台词一样,有预设也要有临时的发挥。教育是由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因而在磨课时,要注重对教学细节的打磨,在细节中提升教育理念,磨砺素质,提高应对教学“意外”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