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浪大?有鱼

来源 :支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ke_z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盲目投资、目光短视、融资困难以及守法意识不强,是当前民企投资非洲容易碰到的瓶颈。
  《支点》记者 杨萍
  在非的华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非洲市场是水深、浪大、有鱼。投资非洲的中国民企,个个都有故事。伴随着新一轮投资非洲的热潮,中国民企如何在神秘而陌生的非洲实现新一轮“淘金梦”?非洲还能不能投资?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副会长、非洲投资俱乐部执行主席周德文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提出了诸多意见给民企支招。
  “窝里斗”严重
  《支点》:据说,某些在非华商出现恶性竞争现象,这是不是增加了赴非投资的风险?
  周德文 :是的,“扎堆”和“窝里斗”的现象很严重。一些民企,看到或听到某人在非洲赚钱了,便一窝蜂“扎堆”投资,导致中国企业之间无序竞争、竞相压价,甚至出现相互诋毁等令人痛心的现象。如加纳采金、莫桑比克砍伐红木等,“扎堆”现象严重;又如少数企业在参与同一项目投标时,自相压价,拼来拼去。最终,拼掉的是应有的丰厚利润,甚至由于中标价太低,出现了要么只能偷工减料压低成本施工,要么在工程进行了一半就无法继续履约的现象,这种不重视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形象。
  《支点》:在非投资过程中,民企最容易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周德文:入非民企自身局限性大,持续发展空间受限,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问题。一是投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缺乏清晰的投资策略。很多民企对非洲国家投资并没建立风控模型,在不了解政治、法律、外汇管理制度、汇率、税负、物流等各种风险的情况下,就贸然决定投资,导致项目实施困难重重,企业蒙受损失甚至完全“打水漂”。
  二是缺少懂得国际规则和语言相通的人才。目前在非洲投资的民企很多实现了员工本地化,只有少数高级管理人员、技术员由国内派出,但双方的交流只能依靠翻译,沟通不便。
  三是守法意识不强,短视倾向严重。不少投资非洲民企臆断非洲法律,习惯于其在国内的不良做法,如在非法用工方面,无视当地法律,不与雇工签订劳动合同,随意解雇劳工,工资标准甚至低于所在国规定的最低保障工资,不注重保护员工基本权益,既影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形象。还有少数企业存在“捞一把就走”的短视观点。
  《支点》:制约民营资本投资非洲的因素有哪些?
  周德文:因素有很多,最显而易见的瓶颈是融资难题和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血液,缺资金是民企非洲拓展的最大瓶颈。目前,国字号政策性金融机构,无论开发银行,还是进出口银行,更多地服务于央企,而规模不大、实力相对薄弱的民企求贷无门。面向民企开放的中非发展基金,除自身规模小外,立项手续相对繁琐,审查周期长。
  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在非网点覆盖面窄,融资服务品种更是少之又少,根本满足不了前赴后继走进非洲民企的融资需求。
  政策落实难
  《支点》:在投资非洲的民企面临的挑战中,有哪些是需要政府给予支持和解决的?
  周德文:首先,扶持政策落实难、操作难。为推动企业“走出去”,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既有资金方面的,也有投资便利化、境外投资保障等方面的,如《财政部、商务部关于印发〈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支持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但在实际操作中,民企普遍反映这些政策落实困难。一方面确有民企对非投资中有不规范的地方,也有些是地方主管部门执行政策出现了偏差,或审批复杂,或时效性严重滞后,根本难解企业燃眉之急。
  其次,对非投资协议有待完善和缺乏有效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据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已经和32个非洲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条约(以下简称为BIT),并与45个国家建立经贸联委会机制,还与东非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签署了《经贸合作框架协议》。但是中非BIT的条约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在不少中非投资协议中都能发现许多定义含糊的词句,使得缔约双方的权利义务处于一种待定的状态,可以进行多种解释,不利于处理投资纠纷。政府应是企业海外投资宏观环境信息提供者,但目前我国尚缺乏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对非投资合作指南。尽管商务部曾发布非洲各国指南,外交部驻非各网站、驻非各经商机构网站都对非洲投资情况有所介绍,但这些信息多数不及时、不全面,难以对特定国家宏观投资环境及时跟踪和整体评估,对民企投资非洲参考作用有限。
  此外,对走进非洲民企培训欠缺和对非出口产品监管不力。民企走进非洲,尽管是企业自身行为,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不管。目前,为数不少的在非民企,由于对当地法律法规、外交礼仪、文化宗教、社会习俗等常识缺乏培训,出现投资纠纷,甚至恶化与投资地的关系,只能撤资损失收场。甚至对非出口产品出现“中国货等于地摊货”的说法,质量监管亟待规范。
  《支点》:您如何评价民间组织对中非经贸所起的作用?
  周德文:境内外民间组织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目前,国内除挂靠在政府部门之下的社团组织如中国非洲工业论坛、中国非洲工商联合会等在积极倡导、推动民企走进非洲外,也有一些从事推进中非项目对接的民间团队,在探索、尝试建立非洲投资一站式服务模式,如非洲投资网(俱乐部)、去非洲网等。境外的非洲各国华人华侨组织、民营的工业园区业主等,也利用参加国内会展机会或自身渠道,在国内进行招商活动,但总体上看,这些力量或多或少都存在自身不足,难以为走进非洲的民企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全方位服务。(支点杂志2014年4月刊)
其他文献
核心提示:混合所有制PE,能让基金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联动,投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联动,管理公司资本与银行并购贷款联动,项目选择余地更宽阔,退出渠道更灵活,未来必有大行情。  《支点》记者 罗乐  从“金融门外汉”到“投资大咖”,赵剑华很推崇美国耶鲁大学基金管理人史文森著书《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中的观点——管理好风险,收益自然就有了。  对湖北实体企业近10亿人民币的资金投资项目,让他经历了经济发展
期刊
核心提示:许多企业家亦开始看淡房市,“崩盘论”卷土重来,整个行业正如履薄冰。为避开险滩,房产巨头已加紧布局新领域,寻求新的增长引擎。  《支点》记者 袁阳平  新春刚启之际,万科集团总裁郁亮“取经”归来。  近半年的不定期走访,郁亮去了小米、腾讯、阿里等国内知名互联网公司,并由此坚定了“房地产行业不会被颠覆”的判断。这位少帅心中的石头虽然放下了,但年初多位房产巨头先后看淡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言论,却让
期刊
核心提示:无法改变的人性,将导致泡沫无法避免。我们能思考的是,当泡沫破裂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  《支点》记者 何辉  无疑,股票市场的泡沫是危险的,但从无数历史经验来看,在所有最危险的泡沫中房地产一直首当其冲。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股市的一次暴跌通常还不足以拖垮银行系统,但是房地产市场的一次崩盘,却有可能颠覆银行业赖以生存的根基。  20世纪的100年以来,全球各地轮番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房产泡沫悲剧
期刊
《支点》特约记者何勇  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生忠目前正带领他的团队主持着保监会的一个课题——研究保险公司如何更好地介入养老服务行业,目前关于商业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已有阶段性成果,后续以房养老、与医疗行业和保险产品的对接还处于研究之中。就金融机构尤其以商业保险公司为主的金融业如何更好地投资养老产业,《支点》记者专访了江生忠教授。  分歧在于投资价值与风险  《支点》:目前,已
期刊
核心提示:薄荷四国的提出,虽有打造投资概念之嫌,但其经济图景仍值得期待,或许30年,或许更长。  《支点》记者 吴玲  新兴市场又现“种子选手”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留下了创伤,金砖国家经济增长有所回落,投资回报率大不如前,国际资本对新的投资目的地需求增加。  因此,很多投资者在四处寻找那些比金砖国家体量小却具备更大增长潜力的新兴市场。高盛前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Jim O'Nei
期刊
核心提示:从2003年开始,一讲到“调控”,大家直觉想到的便是压制房价上涨、限制购房资格,而未来,房地产调控的重心将有可能指向“救市”。  《支点》记者 何辉 袁阳平  嘉宾:  蔡为民 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地产运营研究所所长  高海燕 深圳市都会城市研究院院长  陈潜峰 天下置业集团董事长  董登新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在2014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对房市调控用了
期刊
倪金节(财经与科技专栏作家)  2013年被誉为“互联网金融”元年,BAT(百度、阿里和腾讯)等巨头纷纷重拳出击,推出了属于自己的理财产品,切走了理财市场的一部分蛋糕。互联网企业“搅动”金融业,对于推进金融改革、倒逼银行让利,正面作用当然很大。但就这一年来互联网巨头的表现来看,这个市场尚且处于原始的“圈地”阶段,运作不规范、侥幸的心理较重,行业处于野蛮生长的态势十分明显。  比如,互联网公司每次发
期刊
杨于泽(媒体人)  年年春季“招工难”,武汉市人社局调查了102家企业,发现缺工率高达17.6%,算下来今春武汉用工缺口多达10万人。  很多人哀叹中国人口红利终结,觉得企业发展的远大前程被“招工难”蒙上了阴影。有人指责新生代年轻人,“工作强度、薪资收入、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生活配套设置等都是他们比较的要素,稍不满意,就拂袖而去”,进而斥责“他们的期待不合实际地偏高”。劳动者“很挑”,被解读成企业
期刊
核心提示:佛山这几年通过“腾笼换鸟”,挤走了部分低技术产业,但高技术产业并没有如期而至,其中的关键是人才没有完成升级。  《支点》记者 丁杰  扫黄,再一次把东莞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曾经的“世界工厂”正面临转型升级难题。  当东莞的政府官员疲于应对媒体的追问时,“兄弟城市”佛山迎来了中央主流网媒的“检阅”,市长刘悦伦在介绍佛山时自豪地称,和其他城市相比,佛山改革的眼睛是向下看的,因此佛山的镇街基层
期刊
核心提示:“宁可卖个欠,不能卖个厌”——这是劲酒的行为准则。  《支点》记者 丁杰  1995年,酒的包装外盒出现“过量饮酒有害健康 ”的字样,这在当时的中国酒类市场是十分罕见的。“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哟”这句温馨的广告语,更是口耳相传,成为酒席间“少量饮酒、适量饮酒”的劝语。  作为国内最大的保健酒企业,2013年劲牌公司上缴税金18亿元,销售额达近68亿元,同比增长近20%。在酒类行业不景气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