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国学中含有极为丰富的爱国、敬师、孝亲、礼仪等方面内容,在今天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把国学启蒙教育融入品德课堂,既是对传统的传承,也是富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我校把国学启蒙教育与品德课堂二者巧妙地融合起来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国学经典;品德教学;融合;内生动力
优秀的学校品德课程,一定有着良好的综合性和广泛的活动性。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让他们热爱生活,乐于探究。
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構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特别是国学中含有极为丰富的爱国、敬师、孝亲、礼仪等方面内容。通过国学经典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把国学启蒙教育融入品德课堂,既是对传统的传承,也是富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我校把国学启蒙教育与品德课堂二者巧妙地融合起来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诵读经典,可以让人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提升道德意识,增强人文素养,指导和促进品德实践。
学校特邀郝鹏虎先生为孩子们讲授《弟子规》,如何做人,怎样做事,以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启蒙。“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孩子们开始懂得了父母的艰辛,明白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既是对父母恩情的报答,也是自我成长本该承担的责任。“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孩子们开始明白了生命的可贵,岁月的无情,懂得了珍惜时光……
一二年级品德课堂上,孩子们对义工郝老师毕恭毕敬,跟着郝老师认真诵读《弟子规》,神态肃穆,动情动容。稚气未脱的孩子们,在品德课堂上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郝老师用亲身的经历、真切的感受、平实的语言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堂生动而又真实的教育课。亲身行鞠躬礼、诵读《弟子规》、学唱《生命之河》、观看《一份账单》、齐吟《孝亲颂》,在丰富的教学环节和师生互动中,孩子们频频点头,逐步领悟了孝道的真谛。所谓孝顺,不仅仅是现在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将来拥有一个傲人的工作,而是在于生活的点滴小事之中,听从父母的召唤,虚心接受父母的教诲,不让父母生气,不让父母操心,这才是孝道的根本。
诵读《三字经》,践行《弟子规》,学校把国学经典引入课堂,使学生感悟国学经典,让传承千年的仁义、诚信等美德在幼小心灵扎根,从小养成行善积德良好习惯。在他们的心目中,传统文化变得血肉丰满;在他们的行为上,传统文明成为重要参照。
国学经典内容丰富,文字精练,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练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利用小学阶段这一人生的黄金时间广泛诵读国学经典,不仅拓展了我们的阅读范围,增加了阅读量,而且对于夯实我们的文化功底,培养我们的语文素养,增强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配合学校为低年级学生专门设置的国学课程学习,学校特别举办了国学经典家长学习活动,让家长与孩子同步,经典学习与家庭教育结合,拓展孩子品德修养的时空。
我校特邀郝鹏虎先生、吴雪芳老师、张丽总裁、胡大诚院长等优秀国学讲师定期到校为家长上课,以点带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一股学国学、用国学、扬国学的热潮,让国学精粹和民族精神融入学生的灵魂,并化为现实的行动。
聆听国学经典,拥有智慧人生。我校向来重视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培养。“国学经典”培训是一种文化浸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相信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每一位家长、老师将在国学的熏陶下,迸发出更多的感想,用具体行动来践行中华文化。在家长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校园必将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洋溢着古典文化气息,韵味浓浓。
日常品德课堂,我们的品德老师非常注重将国学经典巧妙融合到活动设计中,避免枯燥和生硬,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快乐的邻里生活》一课,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孟母三迁》展开讨论,最后在同学们热烈的讨论中老师适时出示“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孔子认为,只有邻里是一些仁人君子,那才是上佳的居住环境。人要学会选择居住环境,选择邻里,那才算是智人。从而自然地小结过渡到下一活动环节:我为邻里添欢乐。
在学习《我不任性》一课时,当学生阅读了连环画:《爱耍脾气的贝贝》和听了《狗熊溜冰》的故事。通过交流,学生懂得了任性,既助长了坏脾气,又给家庭生活带来了很多烦恼。这时老师适时出示《弟子规》中的句子:“见人恶,及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让学生诵读,并深刻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从而把讨论的着力点转移到孩子自己身上,让学生知道任性对今后成长的不利影响,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国学经典与品德课堂的无痕融合,让教育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老师是学生品德成长的引路人,必须首先和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我校组织教师参加“国学之旅”,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国学——一生最美相遇”的真谛。
我校部分老师走进北京师范大学接受国学专题培训。围绕专家视点、名家讲坛、校长论坛及教学实施等内容板块,跟于丹、薛法根、李大市等专家教授零距离接触。于丹所做的《传统文化与人格启蒙》讲座,启发我们思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以借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和陶冶,让学校底蕴更加深厚,让教师信仰更加高尚,让学生德性更纯粹,让家长智慧更清澈,让社区民风更淳朴。薛法根老师的《论语》教学,让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诵读经典,就是运用经典的能量来“调治”自己体内的水,善水浇灌,必能启发智慧。学校每年都派出专人去镇江、山东曲阜等地参加各类国学培训,可谓辗转南北,吸收各地文化精髓。教师只有诵读并感悟国学,修身养性,以此砥砺品行,优雅举止,滋润心灵,才能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我们的品德课程,追随“传统文化教育”的脚步将永不停歇,“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在优秀文化传统的浸润中,师生们都将发展自己博爱善良的人性,拥有优雅幸福的人生。
【关键词】国学经典;品德教学;融合;内生动力
优秀的学校品德课程,一定有着良好的综合性和广泛的活动性。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让他们热爱生活,乐于探究。
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構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特别是国学中含有极为丰富的爱国、敬师、孝亲、礼仪等方面内容。通过国学经典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把国学启蒙教育融入品德课堂,既是对传统的传承,也是富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我校把国学启蒙教育与品德课堂二者巧妙地融合起来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义工进课堂,国学润童心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诵读经典,可以让人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提升道德意识,增强人文素养,指导和促进品德实践。
学校特邀郝鹏虎先生为孩子们讲授《弟子规》,如何做人,怎样做事,以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启蒙。“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孩子们开始懂得了父母的艰辛,明白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既是对父母恩情的报答,也是自我成长本该承担的责任。“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孩子们开始明白了生命的可贵,岁月的无情,懂得了珍惜时光……
一二年级品德课堂上,孩子们对义工郝老师毕恭毕敬,跟着郝老师认真诵读《弟子规》,神态肃穆,动情动容。稚气未脱的孩子们,在品德课堂上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郝老师用亲身的经历、真切的感受、平实的语言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堂生动而又真实的教育课。亲身行鞠躬礼、诵读《弟子规》、学唱《生命之河》、观看《一份账单》、齐吟《孝亲颂》,在丰富的教学环节和师生互动中,孩子们频频点头,逐步领悟了孝道的真谛。所谓孝顺,不仅仅是现在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将来拥有一个傲人的工作,而是在于生活的点滴小事之中,听从父母的召唤,虚心接受父母的教诲,不让父母生气,不让父母操心,这才是孝道的根本。
诵读《三字经》,践行《弟子规》,学校把国学经典引入课堂,使学生感悟国学经典,让传承千年的仁义、诚信等美德在幼小心灵扎根,从小养成行善积德良好习惯。在他们的心目中,传统文化变得血肉丰满;在他们的行为上,传统文明成为重要参照。
国学经典内容丰富,文字精练,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练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利用小学阶段这一人生的黄金时间广泛诵读国学经典,不仅拓展了我们的阅读范围,增加了阅读量,而且对于夯实我们的文化功底,培养我们的语文素养,增强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专家讲传统,文化入家庭
为配合学校为低年级学生专门设置的国学课程学习,学校特别举办了国学经典家长学习活动,让家长与孩子同步,经典学习与家庭教育结合,拓展孩子品德修养的时空。
我校特邀郝鹏虎先生、吴雪芳老师、张丽总裁、胡大诚院长等优秀国学讲师定期到校为家长上课,以点带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一股学国学、用国学、扬国学的热潮,让国学精粹和民族精神融入学生的灵魂,并化为现实的行动。
聆听国学经典,拥有智慧人生。我校向来重视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培养。“国学经典”培训是一种文化浸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相信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每一位家长、老师将在国学的熏陶下,迸发出更多的感想,用具体行动来践行中华文化。在家长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校园必将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洋溢着古典文化气息,韵味浓浓。
三、渗透贵随机,课堂融无痕
日常品德课堂,我们的品德老师非常注重将国学经典巧妙融合到活动设计中,避免枯燥和生硬,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快乐的邻里生活》一课,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孟母三迁》展开讨论,最后在同学们热烈的讨论中老师适时出示“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孔子认为,只有邻里是一些仁人君子,那才是上佳的居住环境。人要学会选择居住环境,选择邻里,那才算是智人。从而自然地小结过渡到下一活动环节:我为邻里添欢乐。
在学习《我不任性》一课时,当学生阅读了连环画:《爱耍脾气的贝贝》和听了《狗熊溜冰》的故事。通过交流,学生懂得了任性,既助长了坏脾气,又给家庭生活带来了很多烦恼。这时老师适时出示《弟子规》中的句子:“见人恶,及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让学生诵读,并深刻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从而把讨论的着力点转移到孩子自己身上,让学生知道任性对今后成长的不利影响,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国学经典与品德课堂的无痕融合,让教育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四、国学强师道,博雅引路人
老师是学生品德成长的引路人,必须首先和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我校组织教师参加“国学之旅”,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国学——一生最美相遇”的真谛。
我校部分老师走进北京师范大学接受国学专题培训。围绕专家视点、名家讲坛、校长论坛及教学实施等内容板块,跟于丹、薛法根、李大市等专家教授零距离接触。于丹所做的《传统文化与人格启蒙》讲座,启发我们思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以借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和陶冶,让学校底蕴更加深厚,让教师信仰更加高尚,让学生德性更纯粹,让家长智慧更清澈,让社区民风更淳朴。薛法根老师的《论语》教学,让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诵读经典,就是运用经典的能量来“调治”自己体内的水,善水浇灌,必能启发智慧。学校每年都派出专人去镇江、山东曲阜等地参加各类国学培训,可谓辗转南北,吸收各地文化精髓。教师只有诵读并感悟国学,修身养性,以此砥砺品行,优雅举止,滋润心灵,才能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我们的品德课程,追随“传统文化教育”的脚步将永不停歇,“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在优秀文化传统的浸润中,师生们都将发展自己博爱善良的人性,拥有优雅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