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片《哭泣的沙皇》是俄罗斯著名导演维多力·缅里尼可夫近年来的一部力作,它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沙皇保罗一世短暂的执政生涯,真实再现了十八世纪王朝世纪末的阵痛,缅怀整个十八世纪。本片完成的时间正适逢圣彼得堡建城三百年,是一部具有纪念性的里程碑作品。
[关键词]俄罗斯 历史片 宿命
2000年,普京上台后,主张重塑“俄罗斯思想”,恢复俄罗斯国家的主体性,给俄罗斯电影带来了新的希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俄罗斯著名导演维多力·缅里尼可夫拍摄了《哭泣的沙皇》(2003)(“十八世纪王朝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十八世纪,俄罗斯在彼得大帝开创的欧化道路上阔步前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获得长足发展,其版图在叶卡捷琳娜二世主政时期空前扩张,统治力量直逼欧洲心脏地带,令世界瞩目。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因为其政绩斐然成为了俄罗斯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大帝。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女皇时代结束。在十八世纪即将过去,十九世纪还未到来的混乱时刻,俄罗斯历史给其后继者保罗一世留出了5年的空隙。从1796年登基到1801年被群臣推翻政权并谋杀。保罗一世因在位时间短暂和执政期间的作为甚小常常被忽视。本片将镜头对准了这位充满悲剧色彩的沙皇,真实再现了十八世纪王朝世纪末的阵痛,缅怀整个十八世纪。本片完成的时间正适逢圣彼得堡建城三百年,是一部具有纪念性的里程碑作品。
同时,影片也因其客观的历史视角和艺术表现,曾获得圣彼得堡第十届“文学即电影”展首奖红手镯奖、最佳男主角奖:
“俄罗斯一乌克兰电影合作计划”的最佳影片奖。
一、不可逆转的宿命
影片以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去世开篇,从画框遥远的深处一匹疾驰的快马穿越雪地、丛林来到保罗王子的住所报信。急促中保罗带着睡帽匆忙亮相,那一刹那似乎预示了他登基后执政岁月的仓皇。保罗一世中年(42岁)执政,他将如何继承母亲叶卡捷琳娜二世留下的政治遗产,会如何带领俄罗斯前进,这是一个期待也是一个悬念:留给了影片中俄罗斯和观众。影片按照线性发展娓娓道来,保罗选择了与上任切割,登基仪式刚一结束,立即就宣布了女权时代结束,呼唤骑士精神的回归,更改了农民和贵族之间的权利义务,亲自训练近卫军,固执地筹建宫殿等等。保罗一世之所以会这样做与他的性格以及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如何交代这些背景知识,是构成整部影片叙事完整的重要部分。影片没有直接陈述,而是通过细节的编制自然流露。
据历史记载,叶卡捷琳娜二世不喜欢儿子保罗,因为他太像自己的丈夫彼得三世,但对孙子亚历山大及兄弟们却喜爱有加,亚历山大出生后即被女皇抱走并按照未来王位继承人的要求抚养和教育,所以我们看到保罗会在餐桌上抱怨“祖母把你们惯坏了”,虽不经意,却也透露了保罗的一丝嫉妒和不满。叶卡捷琳娜二世也曾有意直接将皇位传给孙子亚历山大。今天,我们无法得知保罗一世对面对此事时的心理活动,但至少他会明白,在儿子和母亲之间,他的位置是尴尬的: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他也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在影片中,明确地描写了保罗一世的担忧,多处给予了表现:一位侍从从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寝宫里搜出了亚历山大写给祖母的信并交给保罗一世之后,立即被保罗升职。在宫廷舞会上他向年轻的安娜·卢普辛娜介绍自己的儿子亚大山大时说,“漂亮的小天使是亚历山大,正坐在那里等着继位”。当安娜·卢普辛娜告诉他所有的人都在敷衍他时,保罗策马冲到城堡建筑工地大发雷霆之后直接闯进亚历山大的房间,质问他是否要杀死自己篡位等等。对于具有弑君传统的俄罗斯宫廷来说,这些细节也对亚历山大王子终将参与政变做了铺垫。
影片在叙事上有两条线索:一是围绕着保罗一世,表现他如何执政,如何一步步走向被推翻的深渊。二是着重描写伯爵及其贵族军官策划政变并说服亚历山大王子,最终弑父登基。在第一条线索中,影片充分展现了保罗一世复杂鲜明的性格:专断,多情,天真,缺乏政治谋略。而在第二条线索中,我们看到了以伯爵为首的宫廷贵族们开始联合,他们希望亚历山大能够取代他的父亲,最终在伯爵的挑拨下,保罗一世签署了流放自己家人的决议,亚历山大被迫参与政变。亚历山大是如何参与政变并最终登基,历史上有多种猜测,影片在表现这一历史事件上,着重反映了亚历山大的内心挣扎与矛盾。我们看到他在祖母去世后曾一度想放弃王位继承人,后在遭到保罗一世猜忌后也未曾想要取代父亲,但事态的发展并不由他主宰,他被推到了自己最怕看到的结局中。而在密室中,心怀侥幸的保罗天真地以为天下太平,可他终究没有逃脱宿命的纠缠,在他坚持不肯退位的言辞下年轻的军官们一拥而上,将其殴打致死,宫廷斗争的残酷终将处在浪尖上的弱者踢出了局。保罗遭遇了和自己的父亲同样的命运,区别只在于取代者不同:一个是自己的儿子,而另一个是自己的母亲。
二、视角与情绪
“历史片的基本的必要前提,是历史的真实。”为了真实客观再现历史,导演维多力·缅里尼可夫筹备了三年时间,不仅在衣着要求、背景布置,甚至在演员眼珠的颜色上都要合乎扮演的角色,竭尽全力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俄罗斯古典气息。从整部影片来看,《哭泣的沙皇》表现的历史内容虽然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影片极其节制没有过度渲染悲剧气氛,而是客观冷静地还原历史,将更多的思考留给了观众。我们不难发现,影片中的保罗处于被看的双重视域中,一重视域是生活在影片中的那些与保罗同时代的人,第二重视域是注视着一切发生的观众。在第一重视域中,保罗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展现他不同的侧面,就像水晶的棱面,棱面不一样,光芒是不一样的。在被逐出皇宫的宫廷医生眼中,保罗天生就是个病人,激进的狂人,因为他的父亲是酒鬼,而母亲是荡妇。在年轻纯洁的安娜·卢普辛娜面前,保罗是温和的、亲切的、是值得爱慕的,所以安娜两次大胆地向沙皇指出事实真相。而在皇后眼中,他只是一个丈夫,当伯爵试图通过皇后去劝说保罗时,皇后态度坚决地站在了沙皇这边:当保罗将自己关在房间不肯见人时,皇后心急如焚地带领着王子们来到沙皇的房门前,试图要去帮助他:当保罗被谋杀后面容模糊地停放在床上时,也只有皇后一人哭喊着试图冲向房间。在被触及到利益的贵族和流放者的眼里,保罗是昏庸和残暴的,等等。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这一重视域中,影片中的关键人物伯爵帕廉既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由奥列格·扬科夫斯基所扮演的伯爵,沉着老练,代表了理性。他是沙皇最信赖的臣子,也是政变的首领。他不同于部分军官政变的目的是因为个体利益受到伤害,他站在更高的视野看待自己的责任。在他 的冷静、理性和沙皇的非理性对比中,常常可以映照出沙皇行为的不可思议。如果说在第一重视域中对某些人来,保罗是不全面的,是被误读的:那么在第二重视域中,观众看到是一个完整的性格复杂的保罗,如此设置对于观众全面正确理解这段历史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影片没有对刻意对政变的双方给予评价,既没有对政变者进行批评,也没有对失败的一方予以同情,或许只有皇后最后的哭喊声让我们看到了导演的某种情感流露,但街道上民众的欢呼似乎又说明了结局本身的另一重含义。在大时代背景下,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保罗也好,伯爵也好,亚历山大也罢,他们都被一种无可奈何的力量所撕扯着,谁也没有够成为最后的胜者。当伯爵满怀惆怅地离开彼得堡时,挥之不去的时代悲情散发未开,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三、讲述故事的年代
“每个社会都重视对自己历史的解释。每个阶级也力图这样去解释自己的过去,以便证实它当前存在的合理性。”基于这样的前提,在影片类型多样化的今天,历史影片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表达的最好艺术样式,始终能够获得广泛的关注。福柯说得好:“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在苏联电影史上,曾经拍摄过大量优秀的历史片,经典作品如:《战舰波将金号》(1925)、《列宁在十月》(1937)、《彼得大帝》(1937)、《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8)、《苏沃洛夫大元帅》(1940)等等,这些影片在塑造了独特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历史事实的同时也表达了当时年代里的社会意识需求,起到了特定的艺术作用。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在转型时期内也曾经拍摄过大量的历史题材影片,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电影放弃了苏联电影的优秀传统,放弃了对客观历史原则的遵循,只是跟风赶潮,讨伐苏联时代,毫无艺术价值可言。这些作品证明了爱森斯坦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曾说过的:“无论是拾高过去还是贬低过去,同样是表明这样做的那个社会趋于衰落。”
历史有时候总是会惊人的相似。《哭泣的沙皇》反映了俄罗斯由十八世纪迈向十九世纪的混乱,与当代俄罗斯从二十世纪末期向二十一世纪迈进的历程该是多么相似!上世纪90年代整个俄罗斯在社会体制转型,国家分崩离析,各种社会思潮甚嚣尘上的闹剧中艰难跋涉,西方的民主与自由在具有专制传统的俄罗斯土壤上没有正常成长,1998年俄罗斯遭受金融危机的打击以及北约对南斯拉夫的入侵,标志着自由主义奉行的内外政策的彻底失败,叶利钦对于日益演变的社会局面无力回天,1999年底他的退场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2000年以普京为代表的年轻有为的政治家们入住克里姆林宫,给新世纪新的国家带来了新的气息。普京宣扬爱国主义、强国思想,在政治上整顿秩序,在经济上继续市场自由化改革,国际上推行务实外交。他的这些举措获得广大民众的普遍欢迎。
很显然,《哭泣的沙皇》影射了俄罗斯的政治生活,年轻有为的亚历山大一世被所有人寄予厚望,但他宣誓继承父亲的一切,让以伯爵为首的贵族和大臣颇为失望。普京又能为俄罗斯的振兴起到多大的作用呢,这是民众所担忧的,也是电影发出的深思!
[关键词]俄罗斯 历史片 宿命
2000年,普京上台后,主张重塑“俄罗斯思想”,恢复俄罗斯国家的主体性,给俄罗斯电影带来了新的希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俄罗斯著名导演维多力·缅里尼可夫拍摄了《哭泣的沙皇》(2003)(“十八世纪王朝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十八世纪,俄罗斯在彼得大帝开创的欧化道路上阔步前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获得长足发展,其版图在叶卡捷琳娜二世主政时期空前扩张,统治力量直逼欧洲心脏地带,令世界瞩目。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因为其政绩斐然成为了俄罗斯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大帝。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女皇时代结束。在十八世纪即将过去,十九世纪还未到来的混乱时刻,俄罗斯历史给其后继者保罗一世留出了5年的空隙。从1796年登基到1801年被群臣推翻政权并谋杀。保罗一世因在位时间短暂和执政期间的作为甚小常常被忽视。本片将镜头对准了这位充满悲剧色彩的沙皇,真实再现了十八世纪王朝世纪末的阵痛,缅怀整个十八世纪。本片完成的时间正适逢圣彼得堡建城三百年,是一部具有纪念性的里程碑作品。
同时,影片也因其客观的历史视角和艺术表现,曾获得圣彼得堡第十届“文学即电影”展首奖红手镯奖、最佳男主角奖:
“俄罗斯一乌克兰电影合作计划”的最佳影片奖。
一、不可逆转的宿命
影片以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去世开篇,从画框遥远的深处一匹疾驰的快马穿越雪地、丛林来到保罗王子的住所报信。急促中保罗带着睡帽匆忙亮相,那一刹那似乎预示了他登基后执政岁月的仓皇。保罗一世中年(42岁)执政,他将如何继承母亲叶卡捷琳娜二世留下的政治遗产,会如何带领俄罗斯前进,这是一个期待也是一个悬念:留给了影片中俄罗斯和观众。影片按照线性发展娓娓道来,保罗选择了与上任切割,登基仪式刚一结束,立即就宣布了女权时代结束,呼唤骑士精神的回归,更改了农民和贵族之间的权利义务,亲自训练近卫军,固执地筹建宫殿等等。保罗一世之所以会这样做与他的性格以及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如何交代这些背景知识,是构成整部影片叙事完整的重要部分。影片没有直接陈述,而是通过细节的编制自然流露。
据历史记载,叶卡捷琳娜二世不喜欢儿子保罗,因为他太像自己的丈夫彼得三世,但对孙子亚历山大及兄弟们却喜爱有加,亚历山大出生后即被女皇抱走并按照未来王位继承人的要求抚养和教育,所以我们看到保罗会在餐桌上抱怨“祖母把你们惯坏了”,虽不经意,却也透露了保罗的一丝嫉妒和不满。叶卡捷琳娜二世也曾有意直接将皇位传给孙子亚历山大。今天,我们无法得知保罗一世对面对此事时的心理活动,但至少他会明白,在儿子和母亲之间,他的位置是尴尬的: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他也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在影片中,明确地描写了保罗一世的担忧,多处给予了表现:一位侍从从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寝宫里搜出了亚历山大写给祖母的信并交给保罗一世之后,立即被保罗升职。在宫廷舞会上他向年轻的安娜·卢普辛娜介绍自己的儿子亚大山大时说,“漂亮的小天使是亚历山大,正坐在那里等着继位”。当安娜·卢普辛娜告诉他所有的人都在敷衍他时,保罗策马冲到城堡建筑工地大发雷霆之后直接闯进亚历山大的房间,质问他是否要杀死自己篡位等等。对于具有弑君传统的俄罗斯宫廷来说,这些细节也对亚历山大王子终将参与政变做了铺垫。
影片在叙事上有两条线索:一是围绕着保罗一世,表现他如何执政,如何一步步走向被推翻的深渊。二是着重描写伯爵及其贵族军官策划政变并说服亚历山大王子,最终弑父登基。在第一条线索中,影片充分展现了保罗一世复杂鲜明的性格:专断,多情,天真,缺乏政治谋略。而在第二条线索中,我们看到了以伯爵为首的宫廷贵族们开始联合,他们希望亚历山大能够取代他的父亲,最终在伯爵的挑拨下,保罗一世签署了流放自己家人的决议,亚历山大被迫参与政变。亚历山大是如何参与政变并最终登基,历史上有多种猜测,影片在表现这一历史事件上,着重反映了亚历山大的内心挣扎与矛盾。我们看到他在祖母去世后曾一度想放弃王位继承人,后在遭到保罗一世猜忌后也未曾想要取代父亲,但事态的发展并不由他主宰,他被推到了自己最怕看到的结局中。而在密室中,心怀侥幸的保罗天真地以为天下太平,可他终究没有逃脱宿命的纠缠,在他坚持不肯退位的言辞下年轻的军官们一拥而上,将其殴打致死,宫廷斗争的残酷终将处在浪尖上的弱者踢出了局。保罗遭遇了和自己的父亲同样的命运,区别只在于取代者不同:一个是自己的儿子,而另一个是自己的母亲。
二、视角与情绪
“历史片的基本的必要前提,是历史的真实。”为了真实客观再现历史,导演维多力·缅里尼可夫筹备了三年时间,不仅在衣着要求、背景布置,甚至在演员眼珠的颜色上都要合乎扮演的角色,竭尽全力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俄罗斯古典气息。从整部影片来看,《哭泣的沙皇》表现的历史内容虽然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影片极其节制没有过度渲染悲剧气氛,而是客观冷静地还原历史,将更多的思考留给了观众。我们不难发现,影片中的保罗处于被看的双重视域中,一重视域是生活在影片中的那些与保罗同时代的人,第二重视域是注视着一切发生的观众。在第一重视域中,保罗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展现他不同的侧面,就像水晶的棱面,棱面不一样,光芒是不一样的。在被逐出皇宫的宫廷医生眼中,保罗天生就是个病人,激进的狂人,因为他的父亲是酒鬼,而母亲是荡妇。在年轻纯洁的安娜·卢普辛娜面前,保罗是温和的、亲切的、是值得爱慕的,所以安娜两次大胆地向沙皇指出事实真相。而在皇后眼中,他只是一个丈夫,当伯爵试图通过皇后去劝说保罗时,皇后态度坚决地站在了沙皇这边:当保罗将自己关在房间不肯见人时,皇后心急如焚地带领着王子们来到沙皇的房门前,试图要去帮助他:当保罗被谋杀后面容模糊地停放在床上时,也只有皇后一人哭喊着试图冲向房间。在被触及到利益的贵族和流放者的眼里,保罗是昏庸和残暴的,等等。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这一重视域中,影片中的关键人物伯爵帕廉既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由奥列格·扬科夫斯基所扮演的伯爵,沉着老练,代表了理性。他是沙皇最信赖的臣子,也是政变的首领。他不同于部分军官政变的目的是因为个体利益受到伤害,他站在更高的视野看待自己的责任。在他 的冷静、理性和沙皇的非理性对比中,常常可以映照出沙皇行为的不可思议。如果说在第一重视域中对某些人来,保罗是不全面的,是被误读的:那么在第二重视域中,观众看到是一个完整的性格复杂的保罗,如此设置对于观众全面正确理解这段历史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影片没有对刻意对政变的双方给予评价,既没有对政变者进行批评,也没有对失败的一方予以同情,或许只有皇后最后的哭喊声让我们看到了导演的某种情感流露,但街道上民众的欢呼似乎又说明了结局本身的另一重含义。在大时代背景下,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保罗也好,伯爵也好,亚历山大也罢,他们都被一种无可奈何的力量所撕扯着,谁也没有够成为最后的胜者。当伯爵满怀惆怅地离开彼得堡时,挥之不去的时代悲情散发未开,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三、讲述故事的年代
“每个社会都重视对自己历史的解释。每个阶级也力图这样去解释自己的过去,以便证实它当前存在的合理性。”基于这样的前提,在影片类型多样化的今天,历史影片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表达的最好艺术样式,始终能够获得广泛的关注。福柯说得好:“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在苏联电影史上,曾经拍摄过大量优秀的历史片,经典作品如:《战舰波将金号》(1925)、《列宁在十月》(1937)、《彼得大帝》(1937)、《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8)、《苏沃洛夫大元帅》(1940)等等,这些影片在塑造了独特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历史事实的同时也表达了当时年代里的社会意识需求,起到了特定的艺术作用。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在转型时期内也曾经拍摄过大量的历史题材影片,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电影放弃了苏联电影的优秀传统,放弃了对客观历史原则的遵循,只是跟风赶潮,讨伐苏联时代,毫无艺术价值可言。这些作品证明了爱森斯坦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曾说过的:“无论是拾高过去还是贬低过去,同样是表明这样做的那个社会趋于衰落。”
历史有时候总是会惊人的相似。《哭泣的沙皇》反映了俄罗斯由十八世纪迈向十九世纪的混乱,与当代俄罗斯从二十世纪末期向二十一世纪迈进的历程该是多么相似!上世纪90年代整个俄罗斯在社会体制转型,国家分崩离析,各种社会思潮甚嚣尘上的闹剧中艰难跋涉,西方的民主与自由在具有专制传统的俄罗斯土壤上没有正常成长,1998年俄罗斯遭受金融危机的打击以及北约对南斯拉夫的入侵,标志着自由主义奉行的内外政策的彻底失败,叶利钦对于日益演变的社会局面无力回天,1999年底他的退场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2000年以普京为代表的年轻有为的政治家们入住克里姆林宫,给新世纪新的国家带来了新的气息。普京宣扬爱国主义、强国思想,在政治上整顿秩序,在经济上继续市场自由化改革,国际上推行务实外交。他的这些举措获得广大民众的普遍欢迎。
很显然,《哭泣的沙皇》影射了俄罗斯的政治生活,年轻有为的亚历山大一世被所有人寄予厚望,但他宣誓继承父亲的一切,让以伯爵为首的贵族和大臣颇为失望。普京又能为俄罗斯的振兴起到多大的作用呢,这是民众所担忧的,也是电影发出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