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快乐,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数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情趣的课程,数学课堂应该融真、善、美于一体,成为学生放飞智慧、演绎情趣、张扬个性的舞台,让数学教学涌现生命活力。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我坚信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会让学生学的更快乐、更轻松!
  关键词: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联系生活、激励评价、体验、 快乐学习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一、一分钟演讲或故事、检查预习,唤醒学生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堂课的开始,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对未知的渴望,这种渴望情绪既强烈又短暂,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设法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唤起求知欲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教学中若能运用生动活泼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方法,通过趣味性、新颖性、好奇性、参与性、挑战性的演讲或数学故事,寻求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找准教学知识的切入点,就能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控到最佳状态,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愿意接近数学,为数学所感,为数学所动,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以便尽快进入学习的角色。
  一分钟演讲或故事、检查预习,在教学中能起到组织教学、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作用,同时它也能促使学生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实现由“要我学数学”到“我要学数学”、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根本上减轻学数学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和负担,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会认知数学、学会应用数学、学会创造数学。
  二、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10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那么一条半径的长度是5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三、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例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例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四、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所以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5、8/32、13/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五、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例如简便运算135-97,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35元零钱,买一件97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3元,爸爸最后的钱是35+3=38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4、279+99、279+103等习题。又如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5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六、激励评价——让学生體验“乐评价”
  学生学习动力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来自于他人的肯定,这是外在的激励;另一类来自于对学习本身的成功体验,这是内在的激励。从学生的学习发展来看,他的学习激励是一个不断由外在激励为主转变为以内在激励为主的动态结构。在评估中得到肯定,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外在刺激。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课堂上,我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来对待,热情关心,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你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这些话语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这些激励式的评语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对学习的态度是乐意的、主动的。当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便说“你肯定行,再动动脑筋,好好想一想!” “真不错!声音稍微响亮一些,同学们就听到了。”“老师知道你一定行!”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学生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快乐的事。
  总之,现在的学生需要活动、喜欢活动,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习中有权去设计活动方案,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及活动材料,能够自己控制活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使他们成为快乐学习的主人,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而更有诗意!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2.《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二、四、五、六年级)》
  3.《教师教学用书》
  4.魏书生的《好学生,好学法》
其他文献
我校为追寻高品质教育,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努力构建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在致力于数学特色课程的构建与探索中,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成效明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 在数学  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
期刊
2008年时,根据IDC美国PC市场季度跟踪报告的初步统计数字,z008年第三季度在美国销售的笔记本电脑份额占到了55.2%,第一次超越台式机。而2009年,这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全球的PC市场都是如此。  随便走上卖场,你看到最多的一定是各种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只躲在角落中,很少有人问津。而且,自年初以来,R10(一体电脑)的概念也吸引了一些人的目光,只有台式机依旧是没落。    卖场台式机的没落
期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与班主任老师分享自己的欢乐与痛苦,那么,任何的教育都是无稽之谈,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初三的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看在眼里。然而面对成绩不太好又调皮又自我放弃的学生,班主任可谓是绞尽脑汁,如何与学生沟通是班主任面对的难题,面对这部分学生,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上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一、放弃中考学生现状  对于
期刊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现代文化的基石。小学思想品德学科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利用教材资源,传统节日熏陶,开展经典诵读这三方面来探讨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道德素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期刊
大牌就是系列多 华硕篇    与其他品牌不同的是,华硕笔记本电脑的各条产品线划分似乎并不那么清晰,同为游戏定位,却包括了G、M、X、s等很多系列,而这些系列同时也可能出现在其他定位中。不过好在,某一定位的产品中,仍有部分规律可循,比如游戏定位的产品中,主要以G和x系列为主,前者往往采用四核处理器、高分辨率大液晶屏以及超强独立显卡,同时重量与体积也并不适合带着到处跑,不妨看作是台式机的移动版。而后者
期刊
一、导言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形式,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应该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着手。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水平。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  那么,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应如何发挥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愉快有趣,使教学效率提高呢?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因为它
期刊
敲几行命令,设置一大堆参数来玩电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工具软件的天下,几乎有什么需求就有什么样的工具软件,一来二去,装了好多软件,管理起来就是一个麻烦事了。幸好这管理软件的软件也有不少,要问哪个更好?还要来cFan研究院逛一逛。
期刊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下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2.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变换教学策略  3.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4.师生互动形式单一  5.过于注重解题技巧  6.对教程掌握不准确  二、小学儿童思维发展情况  (一)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  1.小学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
期刊
一、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一)教师的语言美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周围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学生的心理和年龄发展特点,展开教学。在课堂上,课堂语言要流畅,要注重与语境情境的结合。英语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好听的语音语调,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语言的美感,增加学生说英语的欲望.同时,教师应该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期刊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讲话精神,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育教学的原则,紧密联系我校学生思想和工作实际,在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努力去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