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变异及其分异规律

来源 :自然资源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在历史、文化、经济、旅游和科学等多个方面价值颇高,保护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文化内涵极为重要.以中国湘江流域上中下游六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以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运用景观基因分析法识别了湘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分析了上中下游传统村落显性物质景观基因与隐性非物质文化基因的变异特征,总结了湘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变异特征及分异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湘江流域上游传统村落平面基因变异相悖于本土的情况侧重发生在平面结构变异上;立面基因的变异相悖于本土、突变后直接消亡的情况较多;文化基因上受外来冲击的不适感较强,有加剧景观基因变异的风险和趋势.(2)湘江流域中游传统村落对立面基因的改动需求较大,且改动时间较早,造成立面基因变异以及平面基因中街巷格局、平面布局变异较大,变异后相悖于本土的特征显著;而在文化基因中,对文化的变异融合接受能力强,变异相融于本土的情况显著.(3)湘江流域下游传统村落在形态、布局特征明显的平面基因中产生的变异不大显著;在立面基因中遭遇突变后直接消亡的特征明显;在文化基因中,对家风信仰的基因变异以相融于本土为主,习俗礼仪的基因变异呈现分化趋势,单民族聚居式的家族以相悖于本土的特征为主,多民族聚居式的家族以相融于本土的特征为主.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竹节参总皂苷提取物(PJST)对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急性肝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方法:构建APAP诱导HepG2细胞损伤的体外模型,采用MTT法评价PJST对APAP诱导HepG2细胞死亡的预保护作用,并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研究PJST对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取40只昆明种小鼠构建体内模型,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PJST低、高剂量组(50、100 mg·kg?1),腹腔单次注射APAP溶液(400 mg·kg?1)以构建肝损伤模型.给药造模结束后,
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发展措施,将有效促使乡村振兴战略长远推进,形成我国农业农村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基于甘肃省86个县域研究单元,从创新投入、创新保障、创新效果三个维度构建了包含28个二级指标的农业农村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就农村地区创新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表明:(1)甘肃省农业农村整体创新发展得分呈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较为缓慢.综合创新能力得分较高的县(区)主要集中在河西地区东部,得分较低的县(区)主要集中在南部民族地区.河西地区创新保障和创新效果水平处于全省前列,南部民族地区创新投入水平较低.(
水、能源、粮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通过对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演化机制的探究,能更好地厘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实现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自组织理论,从水、能源、粮食三个角度构建理论模型,运用哈肯模型分阶段地对中国西北地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发展的演化机制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得分的时空分异规律.结果 表明:(1)2000-2010年间,中国西北地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演化的序参量是水资源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