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新入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先兆临床特点及防范护理。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7例新入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攻击行为防范护理干预。结果:实施防范护理后,47例患者的攻击行为发生率为6.38%。结论:新入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先兆特点包含易激惹、情绪暴躁、行为特征改变等。防范护理的实施可有效减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形成。
关键词:新入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防范护理
前言:作为一类常见精神疾病,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表现以抑郁、躁狂交替出现为主[1]。其中,攻击行为作为躁狂发作的主要特征,其不仅会威胁医护人员及其他患者的人身安全,还容易影响医院秩序。因此,分析新入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先兆临床特点与防范护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3月-2019年1月收治的47例新入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15例;年龄(39.6±12.4)岁。
1.2方法
(1)攻击行为先兆临床特点分析。结合既往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护理管理经验,总结并记录其攻击行为的先兆临床特点,并以此作为制定防范护理方案的依据。(2)防范护理。宣教干预:同时经一对一宣教、集体宣教模式,丰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知识储备。在宣教期间,重点帮助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理解抑郁、躁狂交替出现的原因、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法等知识,引导患者正确看待病情,并形成一定的情绪管理能力。家庭支持:告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属这种精神疾病的典型特征,引导家属理解积极关怀患者、关注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联合家属共同降低其攻击行为形成风险。认知干预:从双相情感障碍形成原因方面,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充分掌握攻击行为的危害,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采用角色扮演、一对一访谈等方法,精确了解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当前的认知状态。如可引导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按照互换角色模式开展角色扮演,通过观察患者在语言、沟通特征等方面的表现,确定其认知状况,并经个性化疏导、干预,纠正其错误认知。兴趣培养: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攻击行为与情绪变化存在密切关联,为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风险,可结合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兴趣偏好,鼓励、陪同患者通过练习插花、十字绣、练毛笔字等兴趣活动,稳定情绪。
2结果
2.1攻击行为的先兆临床特点
(1)易激惹。在安静、轻松氛围下,因小事而发怒或莫名其妙发怒;难以与他人正常交流,出现纠纷、争吵、冲突的风险较高。(2)情绪暴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突然表现出情绪异常,如突然从平静情绪转化为暴躁情绪等。对事物、他人缺乏耐心,语气激烈。(3)行为特征改变。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行为特征脱离抑郁发作的行为范畴,如表现出自言自语、小动作增加、活动增多,且难以保持安静。此外,还可表现出睡眠减少,鲁莽行为增加等。(4)思维异常。出现言语破粗、语速加快等典型思维奔逸表现,难以与他人正常沟通,话题转移速度快。
2.2防范效果
本研究47例患者实施防范护理措施后,入院期间仅3例出现攻击行为(6.38%)。
3讨论
近年来,由于受到生活压力增加、工作压力升高等因素的影响,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率逐渐升高[2]。这种精神疾病的典型危害在于:当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发作时,其攻击行为可威胁患者自身、医护人员的安全。基于攻击行为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防控攻击行为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管理的重点所在。
相对于长期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而言,新入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行为、情绪变化等方面的规律尚未被医护人员完全掌握,因此,新入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无疑是攻击行为的高发群体。为实现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控制,本研究采取总结分析方法,确定患者攻击行为的先兆临床特点,具体包含:易激惹、思维异常、行为特征变化等。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在新入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应注意识别患者是否出现上述表现,一旦发现行为特征改变或易激惹等特征,及时采用约束制动、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等形式,预防攻击行为的形成。
本研究以抑制攻擊行为出现为目标,于新入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中,引入了防范护理措施,结果提示:47例患者的攻击行为发生率为6.38%。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可能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攻击行为主要与认知偏差、情绪异常波动、伴错误认知等因素有关。防范护理中宣教干预、认知干预等措施的引入,可有效阻断上述因素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联,进而实现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异常行为表现的控制。
综上所述,新入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先兆特点较为明显,为避免攻击行为的出现,可在做好攻击行为先兆特点识别与预警工作的基础上,借助宣教干预、认知干预等措施,加强攻击行为的防范。
参考文献:
[1]林萍,郭湘榕,陈韶如.系统护理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认知功能的干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31):60-61.
[2]何娟娟,陆薇,徐玲丽,李晓莹.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给予系统护理干预后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4):286-287.
关键词:新入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防范护理
前言:作为一类常见精神疾病,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表现以抑郁、躁狂交替出现为主[1]。其中,攻击行为作为躁狂发作的主要特征,其不仅会威胁医护人员及其他患者的人身安全,还容易影响医院秩序。因此,分析新入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先兆临床特点与防范护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3月-2019年1月收治的47例新入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15例;年龄(39.6±12.4)岁。
1.2方法
(1)攻击行为先兆临床特点分析。结合既往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护理管理经验,总结并记录其攻击行为的先兆临床特点,并以此作为制定防范护理方案的依据。(2)防范护理。宣教干预:同时经一对一宣教、集体宣教模式,丰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知识储备。在宣教期间,重点帮助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理解抑郁、躁狂交替出现的原因、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法等知识,引导患者正确看待病情,并形成一定的情绪管理能力。家庭支持:告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属这种精神疾病的典型特征,引导家属理解积极关怀患者、关注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联合家属共同降低其攻击行为形成风险。认知干预:从双相情感障碍形成原因方面,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充分掌握攻击行为的危害,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采用角色扮演、一对一访谈等方法,精确了解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当前的认知状态。如可引导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按照互换角色模式开展角色扮演,通过观察患者在语言、沟通特征等方面的表现,确定其认知状况,并经个性化疏导、干预,纠正其错误认知。兴趣培养: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攻击行为与情绪变化存在密切关联,为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风险,可结合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兴趣偏好,鼓励、陪同患者通过练习插花、十字绣、练毛笔字等兴趣活动,稳定情绪。
2结果
2.1攻击行为的先兆临床特点
(1)易激惹。在安静、轻松氛围下,因小事而发怒或莫名其妙发怒;难以与他人正常交流,出现纠纷、争吵、冲突的风险较高。(2)情绪暴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突然表现出情绪异常,如突然从平静情绪转化为暴躁情绪等。对事物、他人缺乏耐心,语气激烈。(3)行为特征改变。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行为特征脱离抑郁发作的行为范畴,如表现出自言自语、小动作增加、活动增多,且难以保持安静。此外,还可表现出睡眠减少,鲁莽行为增加等。(4)思维异常。出现言语破粗、语速加快等典型思维奔逸表现,难以与他人正常沟通,话题转移速度快。
2.2防范效果
本研究47例患者实施防范护理措施后,入院期间仅3例出现攻击行为(6.38%)。
3讨论
近年来,由于受到生活压力增加、工作压力升高等因素的影响,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率逐渐升高[2]。这种精神疾病的典型危害在于:当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发作时,其攻击行为可威胁患者自身、医护人员的安全。基于攻击行为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防控攻击行为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管理的重点所在。
相对于长期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而言,新入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行为、情绪变化等方面的规律尚未被医护人员完全掌握,因此,新入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无疑是攻击行为的高发群体。为实现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控制,本研究采取总结分析方法,确定患者攻击行为的先兆临床特点,具体包含:易激惹、思维异常、行为特征变化等。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在新入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应注意识别患者是否出现上述表现,一旦发现行为特征改变或易激惹等特征,及时采用约束制动、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等形式,预防攻击行为的形成。
本研究以抑制攻擊行为出现为目标,于新入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中,引入了防范护理措施,结果提示:47例患者的攻击行为发生率为6.38%。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可能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攻击行为主要与认知偏差、情绪异常波动、伴错误认知等因素有关。防范护理中宣教干预、认知干预等措施的引入,可有效阻断上述因素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联,进而实现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异常行为表现的控制。
综上所述,新入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先兆特点较为明显,为避免攻击行为的出现,可在做好攻击行为先兆特点识别与预警工作的基础上,借助宣教干预、认知干预等措施,加强攻击行为的防范。
参考文献:
[1]林萍,郭湘榕,陈韶如.系统护理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认知功能的干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31):60-61.
[2]何娟娟,陆薇,徐玲丽,李晓莹.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给予系统护理干预后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4):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