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相对稳定的好时期
如何看待我国经济形势?我认为这需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国际比较的视角度来认识,总的结论是,我国经济形势正处在建国以来相对稳定、持续增长时期。
主要表现为:
第一、宏观经济基本稳定,既无波动,又无通胀。改革以来,我国GDP年增长率的波动系数为36%,其中八五期间为17%,九五期间降为0.9%。这表明,过去5年我国经济增长基本上是无经济波动的经济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后不会出现经济波动。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不稳定性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1993年以来,中央实行宏观调控有效控制了高通胀,1998年以来,中央决定扩大内需治理通货紧缩,目前经济增长率为8%左右(2000年GDP增长率为8%,2001年第一季度为8.3%)。无通货膨胀率,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0.4%(2000年数据),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5%。尽管通货紧缩尚未完全过去,但是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通货膨胀率既不加速又不减速的无通胀经济增长过程,因而8%的经济增长率可能是这一时期的潜在自然增长率。
第二、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率得到明显的改善。尽管九五期间经济增长率平均为8.3%,低于八五期间平均增长率的水平(12.0%)3.7个百分点,但是却取得了比八五期间更为明显的经济增长效果。首先,消费率(指最终消费品占GDP比重,按支出法计算)由1995年的57.5%提高到2000年的60.8%,九五期间居民消费达到23.45万亿元,相当于八五期间的2.16倍;其次,投资效率明显改善,八五期间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6.9%,九五期间降至11.2%,但是与经济增长率之比则由3.1比1降至为1.3比1;再有,实际财政收入增长率大幅度增长。八五期间和九五期间名义财政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6.3%和16.5%,若扣除物价指数,八五期间财政收入增长仅为3.4%,而九五期间为14.7%。一方面由于通货膨胀率明显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财政收入增长率明显超过GDP增长率,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1996年的10.6%上升到2000年的15.0%。最后,能源效率明显改善。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能源消费量大幅度下降,与1996年相比,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下降了7.7%,其中煤炭消费量下降17.4%,与此同时煤炭消费占能源总量比重由1996年的74.7%下降为2000年的67.0%。随着能源消费下降,环境污染排放量出现下降趋势。据国家环保局统计,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1995年分别下降20-30%,大中城市污染指数不同程度下降。例如1999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比1995年下降27.6%,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5年下降23.3%,工业粉尘排放量比1995年下降33.5%,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比1995年下降48.5%,但是工业废气排放量比1995年增加6.7%,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比1995年增加0.7%。但是,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
第三、中国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保持了持续增长。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影响了亚洲和其他国家,都曾经历一个V型的发展过程,即经济增长率先下降、衰退甚至负增长,然后逐渐复苏。中国则避免了这一V型过程,而仍保持较高的增长,外贸进出口在低增长的情况下到2000年恢复了高增长,外贸进出口增长率分别达到35.8%和27.8%,2000年我国进口和出口总额分别达到2492亿美元和2251亿美元,工业制品分别占进出口总额的79.2%和89.8%。应当说我国已经进入包括改革以来经济效益和经济形势最好的时期,这为中国进入21世纪实施第十个五年计划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美国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影响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突然转入下滑,引起各方面的关注。2000年美国经济增长率高达5%,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只有1.3%,按年度计算下降了9.1%。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可能降至1.5%。
目前对美国经济走势有三种分析和估计:一是V字形。这一派观点认为美国经济短期内下降,但经过迅速调整后,会在短期内恢复;二是L形。美国经济衰退不可避免并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可能出现较长时间的衰退;三是介于二者之间的W形。即美国经济是一个明显的波动过程。估计美国经济形势趋势是一较难的事情,从1998年、1999年和2000年数据看,美国实际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2%-3%),但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又明显低于潜在增长率,这是对前三年经济过热的一次调整。
今年4月初联合国发表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认为,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将影响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动荡。该报告估计全球经济增长率由2000年的4%降至2.4%,国际贸易增长率由2000年的12%剧减至今年的6%。美国进口量占世界总量的1/5,进口增长率从2000年的13%下降到3%,日本从10%下降到3%,欧盟可能持续在5-6%之间。该报告是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劳伦斯·克菜因为首、来自60多个国家的专家小组起草的。报告说,“全球经济前景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美国经济衰退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更大”。
美国《商业周刊》(2001年4月2日)认为,过去10年来,美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美国经济不景气,它可能导致全球经济严重的下滑,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与此同时欧洲经济增长率以2000年的3.3%降至为今年的2.7%。日本持续了10年的经济停滞之后,仍处于低速状态。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1年3月24日)认为,严重的通货紧缩使日本经济陷入恶性循环:价格下跌导致家庭延迟消费,这又使商品价格进一步下跌。与此同时,通货紧缩加重了实际的债务负担,又进一步遏制了需求。东南亚在受到亚洲金融风暴强烈冲击
之后,走向经济复苏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
美国经济增长率下滑,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目前我国出口额已高达2492亿美元,按人民币计算为20635亿元,相当于GDP的23%,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约占四分之一,相当于我国GDP的5.5%-6.0%,如果从美国出口的统计看,占我国GDP比重约10%左右。我国对美国出口的依赖度(指占出口总额比重)和经济依赖度(指占GDP比重)越来越大,因而,美国经济形势的好坏对我国经济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从外国直接投资角度看,目前,外国直接投资已超过400亿美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以上,也会在投资方面对中国产生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经济的好坏,会影响其他国家经济的好坏,不一定“一荣俱荣”,但却“一损俱损”。这一点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危机从泰国、韩国开始,随后迅速波及到亚洲各国和全世界。这次不同是从世界最大经济实体--美国开始出现衰退,这必将对各国经济包括中国经济产生不良影响,我们通常把它称作外部冲击。在世界经济和亚洲经济增长趋缓(据各方估计从7%调整到5%)的情况下,中国能否保持持续的高增长?如果能够的话,它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
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国内市场需求大,扩大内需不仅是我们长期发展的战略,也是我们应对外部冲击的基本策略。过去三年中央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累计发行国债11206亿元,九五期间债务收入占GDP比重为4.0%,虽高出八五期间1.6个百分点,但仍低于世界各国通常采用的债务风险指标(尽管政府还有大量的隐性债务,但是发行国债仍不失为一种重要举措)。过去三年全国基本建设累计投资37586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投资累计投资3985亿元,占全部基建投资总额的10.6%。这些措施带动和扩大国内投资需求。中央还采取其他措施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例如过去三年国家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累计支出1090亿元,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累计支出553亿元,由于提高离退休费标准,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费累计支出1065亿元,三者合计2627.6亿元,这些财政经费支出又带动和刺激了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仅过去二年全国城镇受益人口高达8400万人。
中国是世界教育文化消费大国。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7年中国初级教育在校生约占世界总数的20.9%,中等教育在校生约占18.1%,高等教育(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约占6.9%。过去3年中国进一步扩大了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但是,高等教育在校生占世界总量比重仍大大低于我国人口占世界总数比重。各类教育经费大幅度增长,1999年全国教育经费投入比1995年提高了78%,平均年增长率15.6%,也明显高于经济增长率。从城镇居民家庭家计调查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支出已取代消费支出成为第2大支出项目。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为627.8元,占消费性支出比重的12.6%,比1996年增长67.4%, 据此估计全国城镇居居总计消费支出约2440亿元;其中人均教育支出363.8元,总计教育支出约1415亿元。
中国逐步成为旅游消费大国,国内旅游消费约占70%。带薪休假时间的延长以及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极大地刺激了居民旅游消费。九五期间国内旅游人数增长率为3.4%,高于总人口增长率(0.9%),国内、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8.2%和13.2%,高于GDP增长率(8.3%)和第三产业附加值增长率(8.2%)。国内、国际旅游收入占GDP比重由1995年的3.6%上升为2000年的5.05%。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信息消费大国。到2000年全国电话用户达到1448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453万户,均居世界第二位。邮电业务收入占GDP比重由1995年的1.7%上升为2000年的5.4%。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支出为162.2元,比1996年增加了68.6%。可以说,中央实施的积极扩大内需的政策在过去三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就是中国经济在世界能够“一枝独秀”的重要原因,同样也是我们今后应对各种外部冲击的重要手段。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进入21世纪,我们仍然面对各类极其严重的挑战。
第一、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空前、规模最大的结构调整,城镇失业问题日益突出。1996年以来,国有单位从业人数(指在岗人员)减少了3142万人,下降了27.9%;城镇集体单位减少了1517万人,下降了50.3%;二者合计减少人数4659万人,下降了32.7%。即在过去五年内,传统正规部门(国有和城镇集体)约分流了三分之一的在岗人员。我们估计,约有十分之一的人退休或提前退休,进入基本养老社会保障体制;约有近一半的人分流重新就业、自我就业、灵活就业;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从事隐形就业;仍有近1000万人仍处于下岗未就业状况,我们把过去五年间大规模结构调整称为“下岗洪水、失业洪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分流这么多人员在世界各国经济结构调整中都是最大规模的。预计今年约有300-400万人进入再就业中心。其中,有大部分人员将退出再就业服务中心进入公开失业队伍。目前下岗未就业人员中约有60%的人是因为企业严重亏损导致下岗失业,70%以上属于长期失业(指超过1年以上)因而目前中国的失业是属于结构性失业,这是结构调整最突出的现象,即创造性的破坏。在过去五年外资企业等其他经济单位创造的就业岗位不足400万,私营企业创造新增就业岗位648万,个体经济创造新增就业岗位427万,三者合计新增就业岗位1475万,但大部分为新生的劳动力(主要是大
中专毕业生)或外部劳动力(主要是农民工)所添补,只有少数下岗职工进入这些企业。与此同时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在过去三年分别为7.2%、13.1%和11.4%,形成“双高”的劳动市场:既高失业同时又高工资增长率并存的格局,形成输家与赢家两大阵营。这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障碍,仍缺乏劳动力流动性和就业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十分突出。
第二、中国农业发展正经历历史上最困难的结构调整时期。主要表现为农产品收购价格持续5年下降,与1995年价格相比,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累计下跌22.6个百分点,其中粮食收购价格下跌27.5个百分点,尽管去年粮食总产量下降8.1个百分点,但是,粮食收购价指数下降8.8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收购价格指数下降19.5个百分点。我们估计过去5年全国农民因农产品价格下跌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损失累计超过3000亿元。从农村居民家计调查看,1997年人均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为1092元,到2000年下降为600元,约下降了45%,这相当于每个农民比1997年少获农产品现金收入492元,这相当于8.7亿农村人口减少收入3972亿元。
据农业部估计,2000年全国农民因粮食一项减少收入约1100亿元左右,人均减少收入约125元,其中减产因素约占1/3,粮价下跌因素占2/3左右。占全国农户82%的纯农户和以农为主的兼业农户纯收入下降1%。
根据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户数结构分析,我们发现,2000年人均收入在500元及以下农户比重比上年增加0.75个百分点,还高于1996年的比重;人均收入在500-1000元农户比重比上年高出0.43个百分点,这部分农户约占总农户数(2.4亿户)的14.18%,约为3424万户,约有13162万人。
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1995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仅为353元,到2000年上升1倍,为700.4元,占现金收入比重的29.4%。按8.7亿农民计算,估计该年农民劳务费收入高达6000亿元,同年政府财政支出中用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为746亿元,前者相当于后者的8倍。这表明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广大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创造就业机会。需要指出的是,东部沿海10省市农民的劳务收入占46.5%,而西部农民的劳务收入仅占19.2%。西部农民贫困主要原因是非农产业不发达,就业机会少,劳动力流动性差。因而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就是最重要的收入机会。
农民农产品销售现金收入构成已呈现以非粮食收入为主的局面,约占85%。2000年农产品市场交易额已达12443亿元。在农产品贸易中,肉禽蛋类占33.8%,蔬菜类占21.4%,水产品类占16.7%,粮油类仅占15.7%,干鲜果品类占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