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素质教育形势推动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不断深化,强化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广大教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并进行着广泛地探讨和实践,总结很多可实施的方法,包括给学生空间、教者精讲、师生合作等方法。
关键词 学生主体 参与意识 精讲合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是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的新要求。可以说,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作探究、主动求知呢?
一、放手
要给学生充分的参与空间。新课堂的首要特征在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个性潜力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过程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积极参与的。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自由、合作、共振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获取了知识,锻炼了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在教学长度单位时,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测量黑板长度,课本长度,体验米与厘米的不同,才能知道选择合适的单位,便于计量,便于测量。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发现书本上要求掌握的规律,发现更为巧妙的判断方法,学生在讨论中才能变得更主动,争论得更激烈,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挖掘,才能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这样的操作环节由教师去演示、去操作,学生就没有真实感受到米与厘米的不同,在知识的来源上来说是被动接受而不是自主学习探究所得的。
对于部分浅显的结论,老师尽量不要去总结,学生想说,就给他机会。如果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思维组织语言,口头表达出结论,那么,不但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知识会更深刻,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树立了自信心。
二、精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们大多数人认为,课堂上老师讲得越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显得越多。其实不然,有的知识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不到答案,得不出结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讲、去引导。如果有的问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教师就没有必要再细致去讲,应少讲,甚至不讲。
在教学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计算方法通过学生讨论研究能够得出“满十进一”的原则,教师应少讲,如果讲多了,学生的合作成果或许将被抹杀,主动意识会淡漠,就会形成“吃等食”、被动接受的习惯。教师们的语言要精练,内容要精确,方法要精当,一方面要钻研教材,一方面要了解学生,改进教法,二者不可忽视。
三、合作
合作学习是学生参与的重要体现,合作学习的基本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小组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在小组合作后,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合作学习的核心是要充分体现一种互动互助性的学习。(1)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的分配要坚持平等性原则。每一个班集体内,学生的各方面水平都不同,小组成员分配时要根据个性差异、知识水平合理分配。学优生、中等生、潜能生要分配平均,使每组学生水平平等。(2)汇报交流采用不定式轮流汇报。在小组讨论结果出来之后,不可以每次都固定由某一名同学汇报,要给其他同学锻炼的机会,轮流式汇报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价值。设计的问题要有发散性,答案不唯一,引导学生求异,问题要有讨论的价值,有目的性,有难度。
学生在这样的合作教学形势下,变被动为主动,互相解答问题,交流学习结果,讨论问题,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没有强行灌输,创造了学生主动发展的环境。合作教学需要老师凭借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水平,凭着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凭着对学生认知曲线的洞悉,凭着对学生思维张弛和感情波澜的把握等进行灵活的调整。
四、指导
学生要主动参与到探索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来,决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式地学习。因为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由于原有认知水平不同,对问题理解深度和思维方式也不同,因此解题的思路有时会“中断”,不时会“偏离”轨道。这就需要在教师的系列化数学活动的设计和参与方法上进行调整,使学生掌握参与的本领,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适当点拨、引导,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帮助他们寻找思维的突破口,这样才能使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多,思维活跃起来,获得大量的学习策略,学生有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老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条件,而且还要加强参与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亲手实践,让他们在主动的参与探索中解决问题,学会新内容,提高效率。
学生能够有效参与课堂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效果才是最好的,效率是最高的,收益也是最大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效地引领,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学生主体 参与意识 精讲合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是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的新要求。可以说,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作探究、主动求知呢?
一、放手
要给学生充分的参与空间。新课堂的首要特征在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个性潜力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过程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积极参与的。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自由、合作、共振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获取了知识,锻炼了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在教学长度单位时,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测量黑板长度,课本长度,体验米与厘米的不同,才能知道选择合适的单位,便于计量,便于测量。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发现书本上要求掌握的规律,发现更为巧妙的判断方法,学生在讨论中才能变得更主动,争论得更激烈,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挖掘,才能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这样的操作环节由教师去演示、去操作,学生就没有真实感受到米与厘米的不同,在知识的来源上来说是被动接受而不是自主学习探究所得的。
对于部分浅显的结论,老师尽量不要去总结,学生想说,就给他机会。如果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思维组织语言,口头表达出结论,那么,不但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知识会更深刻,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树立了自信心。
二、精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们大多数人认为,课堂上老师讲得越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显得越多。其实不然,有的知识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不到答案,得不出结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讲、去引导。如果有的问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教师就没有必要再细致去讲,应少讲,甚至不讲。
在教学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计算方法通过学生讨论研究能够得出“满十进一”的原则,教师应少讲,如果讲多了,学生的合作成果或许将被抹杀,主动意识会淡漠,就会形成“吃等食”、被动接受的习惯。教师们的语言要精练,内容要精确,方法要精当,一方面要钻研教材,一方面要了解学生,改进教法,二者不可忽视。
三、合作
合作学习是学生参与的重要体现,合作学习的基本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小组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在小组合作后,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合作学习的核心是要充分体现一种互动互助性的学习。(1)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的分配要坚持平等性原则。每一个班集体内,学生的各方面水平都不同,小组成员分配时要根据个性差异、知识水平合理分配。学优生、中等生、潜能生要分配平均,使每组学生水平平等。(2)汇报交流采用不定式轮流汇报。在小组讨论结果出来之后,不可以每次都固定由某一名同学汇报,要给其他同学锻炼的机会,轮流式汇报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价值。设计的问题要有发散性,答案不唯一,引导学生求异,问题要有讨论的价值,有目的性,有难度。
学生在这样的合作教学形势下,变被动为主动,互相解答问题,交流学习结果,讨论问题,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没有强行灌输,创造了学生主动发展的环境。合作教学需要老师凭借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水平,凭着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凭着对学生认知曲线的洞悉,凭着对学生思维张弛和感情波澜的把握等进行灵活的调整。
四、指导
学生要主动参与到探索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来,决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式地学习。因为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由于原有认知水平不同,对问题理解深度和思维方式也不同,因此解题的思路有时会“中断”,不时会“偏离”轨道。这就需要在教师的系列化数学活动的设计和参与方法上进行调整,使学生掌握参与的本领,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适当点拨、引导,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帮助他们寻找思维的突破口,这样才能使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多,思维活跃起来,获得大量的学习策略,学生有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老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条件,而且还要加强参与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亲手实践,让他们在主动的参与探索中解决问题,学会新内容,提高效率。
学生能够有效参与课堂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效果才是最好的,效率是最高的,收益也是最大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效地引领,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