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夏河藏族的丧葬习俗及其当代变迁——以拉卜楞寺周边村庄为中心

来源 :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m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寺周边村庄藏族居民的丧葬及祭念仪式在当地乃至整个安多游牧区丧葬文化中具有鲜明的特色.从临终准备、遗体处理、举行葬礼,再到后续的祭念仪式,整个流程共历经十二个阶段.仅停灵期间,每天都要进行供酥油灯、煨“擦斯尔”、施沐礼等七项事宜.这些高度体系化的复杂仪式,既有世俗的常情,又有出世的坦然;既彰显了该地作为藏传佛教中心之一的深厚文化底蕴,又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凝聚社区集体力量的社会功能.其实质为个体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世界的过渡仪式.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深化,这种传统的文化习俗也正在发生着变迁.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整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除了坚持世界遗产必须具有"杰出的普遍价值",新的标准增强了对文化多样性的考量.回应这个变化,中国文物部门在遴选项目时把目光投向西南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如何证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有某种"普遍价值"成为中国遗产申报工作者最需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本文把人类学的翻译转向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结合起来,指出遗产价值的论证过程应该被理解成一种"翻译".
中华民族不仅在国内发展,而且在海外繁衍生息.中国的海外移民及其后裔遍及世界各地,形成了海外华侨华人群体.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的救亡图存,激发了中国的现代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也推动了中国海外移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了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1955年中国政府宣布取消双重国籍之前,绝大多数的海外移民是华侨,他们是中国人.在此之后,大多数海外移民加入住在国的国籍,成为住在国的公民,由中国人转变为外籍华人.不论是华侨还是华人,他们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传承着中华文化,期盼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祖籍国保
在世界经济动能转换、国际政治体系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重塑、整个世界"东升西降"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是一个关键变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通过把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抓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与此大变局紧密相关.由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目标就是促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续保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轨迹下演变发展,而有效应对美西方在民族问题上向中国发起的一系列严峻挑战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厘清和确立"民族"共同体的两层次性,不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