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在教育过程中一直起主导作用。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师的组织与领导完成的,也就是把学生作为客体。然而,在教育理论中却这样阐述:“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就教学的过程来说,必须要有学生的参与,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这就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同时又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的数学教育必须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树立新的“以学生为主”的观念。小学数学作为一门主要课程,在培养和发展小学生主体性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此文就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这里谈几点粗浅看法,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1树立主体教育观念
教育理论中说:“学生作为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主要包括: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自觉性表现为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不仅仅认识到外部的教育要求,而且也要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目标,把自己当做教育对象。自觉的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独立性表现在学习实践中具有独立性,一切学习活动靠自己完成,自我发展是自己独立实践的结果;创造性是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主体意识强的学生,他们不会满足学习中的已取得的结论和结果,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实践经验、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在学习中综合运用以获取的知识,实行知识的再加工与创造活动,从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创造性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
2培养兴趣,调动积极性、主动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器官对学习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前提。
首先,教师在教学新知识前,先主动、形象地讲清这堂课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对今后学习新知识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思考解决矛盾的兴趣。其次,还要求教师抑制自我中心意识,尊重学生的劳动,创造和谐、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信任感、亲近感。再次还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趣味性,揭示数学教材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总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程度。
例如,教“100以内数的组成”时,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即:“帮助水果娃娃找数”,每个水果娃娃代表一个数,每个同学都扮演一种水果,学生一听自己可以变成水果,个个都怀着好奇心,七嘴八舌地争着充当水果回答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于是,学生带着炽热的兴趣与追求进入了学习过程。
3指导阅读,在解决疑难中发挥主体作用
很多数学老师认为:“阅读”是语文课的事,与数学无关紧要。其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同样要重视“阅读”,而且必须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和能力。因为,学会阅读,也就是学会了一种学习数学的方法。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主动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体现。因此,在阅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有些问题实在解决不了,教师适当点拨给予解决。如教学“倍数和约数的意义”时,指导学生初读时先了解要学什么知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再细读,再讨论,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倍数和约数的关系?倍数和约数能单独存在吗?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学生不仅有了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而且充分发挥了主体能动性的作用。
4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完成的一项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的感情交流的过程。因此,要使教学获得成功,师生应相互尊重,在尊师爱生的感情支配下,课堂气氛才能融洽。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十分敬佩的目光聆听老师的讲课,老师同样以民主、热情、和蔼可亲的面孔面对天真可爱的学生,天天如此,师生之间的情感就会不断加深,即使是学困生也会在这样的气氛影响下慢慢的消除了与老师的隔阂,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老师讲的话学生也爱听,乐于接受,教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愉快,这就是教育与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机会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5科学训练,教学生学会学习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教”必须让学生学 会“学”,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充足的学、看、思、做、活动的时间,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自学训练、观察训练、思维训练。这样才能交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的学、思、练的能力。只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备了这些能力,才称得上“会学习”,才能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只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从机械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树立主体教育观念
教育理论中说:“学生作为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主要包括: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自觉性表现为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不仅仅认识到外部的教育要求,而且也要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目标,把自己当做教育对象。自觉的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独立性表现在学习实践中具有独立性,一切学习活动靠自己完成,自我发展是自己独立实践的结果;创造性是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主体意识强的学生,他们不会满足学习中的已取得的结论和结果,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实践经验、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在学习中综合运用以获取的知识,实行知识的再加工与创造活动,从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创造性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
2培养兴趣,调动积极性、主动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器官对学习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前提。
首先,教师在教学新知识前,先主动、形象地讲清这堂课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对今后学习新知识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思考解决矛盾的兴趣。其次,还要求教师抑制自我中心意识,尊重学生的劳动,创造和谐、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信任感、亲近感。再次还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趣味性,揭示数学教材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总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程度。
例如,教“100以内数的组成”时,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即:“帮助水果娃娃找数”,每个水果娃娃代表一个数,每个同学都扮演一种水果,学生一听自己可以变成水果,个个都怀着好奇心,七嘴八舌地争着充当水果回答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于是,学生带着炽热的兴趣与追求进入了学习过程。
3指导阅读,在解决疑难中发挥主体作用
很多数学老师认为:“阅读”是语文课的事,与数学无关紧要。其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同样要重视“阅读”,而且必须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和能力。因为,学会阅读,也就是学会了一种学习数学的方法。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主动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体现。因此,在阅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有些问题实在解决不了,教师适当点拨给予解决。如教学“倍数和约数的意义”时,指导学生初读时先了解要学什么知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再细读,再讨论,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倍数和约数的关系?倍数和约数能单独存在吗?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学生不仅有了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而且充分发挥了主体能动性的作用。
4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完成的一项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的感情交流的过程。因此,要使教学获得成功,师生应相互尊重,在尊师爱生的感情支配下,课堂气氛才能融洽。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十分敬佩的目光聆听老师的讲课,老师同样以民主、热情、和蔼可亲的面孔面对天真可爱的学生,天天如此,师生之间的情感就会不断加深,即使是学困生也会在这样的气氛影响下慢慢的消除了与老师的隔阂,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老师讲的话学生也爱听,乐于接受,教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愉快,这就是教育与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机会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5科学训练,教学生学会学习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教”必须让学生学 会“学”,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充足的学、看、思、做、活动的时间,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自学训练、观察训练、思维训练。这样才能交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的学、思、练的能力。只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备了这些能力,才称得上“会学习”,才能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只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从机械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