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营商在农村竞相实施价格策略,低资费成为吸引用户的杀手锏之一。 (苏娟)
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地域广大、人员众多,市场特征不尽相同,用户结构有如一个螺丝钉,底盘大、中间和顶部小。
用户构成:奶油不小、泡沫也很大
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特点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环境不尽相同,同一省不同市、同一市不同县、同一县不同乡、同一乡不同村的用户特点都不太一样,通常越是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高的乡镇,用户构成与消费特点与城市用户的差别越小。
但在更广阔的经济不那么发达的乡镇地区,用户构成有如下特点:
一是高价值用户占总收入的比例过大,一般ARPU值在100元以上高值用户数占比不超过15%,但收入占比却可能高达40%以上。
二是低零值用户占比很大,一般那些月消费除了月租与捆绑的固定消费外几乎无额外消费的用户,数据占比一般在25%~35%左右,但收入占比却往往会在15%以下。
三是中值用户,主要是ARPU值在30~70元左右的用户,往往是两头不高:数量占比不高,收入占比也不高,与城市用户的差别较大。
农村用户中的高值用户一般为刚性需求:主要是由分布在农村地区的党政军机构、工矿企业、工商个体户与专业养殖大户构成,电信需求是由其业务需求所决定的。农村交通的不便使其与异地的通信需求更大,用户价值越大,长话、漫游越多,无论是集团固话用户还是个人移动用户都是这样。
在经济不发达的乡镇,农村居民的构成主体往往是“503861部队”:即老人、妇女、孩子,青壮以外出打工、做生意为主,这使大部分农村电信用户的需求仅仅是与外出的亲人通电话。而且为了避免双重付费(外出打工者往往采取手机和公话方式通话),一般是外出打工者主叫,这样本地用户往往是只接听,造成零消费或低消费。
农村市场的高度分散性决定了进入市场的门槛很高,一般是一个固话运营商与两个移动运营商的竞争。
市场格局:大玩家的游戏
只有主流运营商才能有足够的资源来经营农村市场:农村地域广大、用户分散的特点使移动通信成为了最适合农村地区的通信方式,固定通信由于高成本只能集中于几个交通方便的经济发达乡镇,用户服务与网络运维的难度相当大,非主流运营商很难承受这种成本。
移动、联通出于网络覆盖的需要,本来就需要在各乡镇拉光纤、建铁塔、布基站。中国移动不仅对普通乡镇地区的网络覆盖,甚至在部分高寒偏远山区贴钱搞卫星通信来实现村通工程;联通在部分地区也做得相当好,如广东联通就称其CDMA在海边50公里都有信号。
此外,网通/电信在农村地区拥有原电信局各乡镇支局的人员和网络,以乡镇为中心,向各村扩展固话、宽带业务,部分乡镇还上了小灵通,部分省市还有SCDMA/CDMA无线业务。
同城市情况相类似,借着固定通信向移动通信转移趋势的东风,移动运营商在农村市场获得了主要的用户占有份额。
用户占有:移动通信暂时领先
固定运营商尽管加大了网络建设投入,但在产品上始终难以占有优势,主要原因有:一是固话在农村的建设成本过高,各地主流固网运营商在经济发达、用户集中的地区基本上已经建网完毕,剩下的往往是投资效益很差的偏远地区,有线通讯很不适合;二是小灵通在农村地区信号半径小的劣势更加突出,也不适于大规模投资;三是农村电信用户需求简单,宽带用户规模还非常小;四是同城市情况相类似,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用户,受移动通信需求上升的挤压,固话拆机率也在上升。
这样,固定运营商如果不建设移动通信网络,基本很难在农村用户市场上获得有效益的增长,所以3G被苦苦等候,而SCDMA则是一个让运营商犹豫的现实解决方案。
挽留和提升零低价值用户成为各运营商农村市场经营的头号难题。
核心问题:如何启发有效需求
零低价值用户多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收入水平低使用户不得不控制消费;二是生活简单导致通信需求简单而量少;三是信息来源少,特别是中老年用户对通信业务不熟悉。
在现阶段,运营商发展农村市场必须以规模为基础,因为我国人多地少平均经济水平低的现实将长期存在,导致农村小农经济也将长期存在,零低用户将仍是长期的主要现象,因此运营商提升整体收入的基础在于扩大用户规模。
在笔者看来,解决零低价用户问题的主要方向有:一是近期内进一步降低资费,释放用户被压抑的潜在需求,通过用户规模的增长来提高收入;这是各运营商现实所做的主要努力;二是组织各类增值服务,如农村信息化服务;三是从中长期来看,还是需要采取无线IP接入等新技术,降低网络成本,扩大运营商的盈利能力;四是培育潜在消费者——农村青少年,加快转化周期,青少年接受能力与模仿能力强,随着他们的成长,通信消费需求自然也会增长。
最后,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可以与广电系统形成联盟,共同开发IPTV等视频娱乐业务,目前由于电信与广电系统的战略利益问题,广电一直力图保障其垄断性,但在国家“三网合一”、“广电网台分家”等政策下,存在双方利益达成一致的很大可能。娱乐业务将带来一个更大的市场空间。
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地域广大、人员众多,市场特征不尽相同,用户结构有如一个螺丝钉,底盘大、中间和顶部小。
用户构成:奶油不小、泡沫也很大
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特点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环境不尽相同,同一省不同市、同一市不同县、同一县不同乡、同一乡不同村的用户特点都不太一样,通常越是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高的乡镇,用户构成与消费特点与城市用户的差别越小。
但在更广阔的经济不那么发达的乡镇地区,用户构成有如下特点:
一是高价值用户占总收入的比例过大,一般ARPU值在100元以上高值用户数占比不超过15%,但收入占比却可能高达40%以上。
二是低零值用户占比很大,一般那些月消费除了月租与捆绑的固定消费外几乎无额外消费的用户,数据占比一般在25%~35%左右,但收入占比却往往会在15%以下。
三是中值用户,主要是ARPU值在30~70元左右的用户,往往是两头不高:数量占比不高,收入占比也不高,与城市用户的差别较大。
农村用户中的高值用户一般为刚性需求:主要是由分布在农村地区的党政军机构、工矿企业、工商个体户与专业养殖大户构成,电信需求是由其业务需求所决定的。农村交通的不便使其与异地的通信需求更大,用户价值越大,长话、漫游越多,无论是集团固话用户还是个人移动用户都是这样。
在经济不发达的乡镇,农村居民的构成主体往往是“503861部队”:即老人、妇女、孩子,青壮以外出打工、做生意为主,这使大部分农村电信用户的需求仅仅是与外出的亲人通电话。而且为了避免双重付费(外出打工者往往采取手机和公话方式通话),一般是外出打工者主叫,这样本地用户往往是只接听,造成零消费或低消费。
农村市场的高度分散性决定了进入市场的门槛很高,一般是一个固话运营商与两个移动运营商的竞争。
市场格局:大玩家的游戏
只有主流运营商才能有足够的资源来经营农村市场:农村地域广大、用户分散的特点使移动通信成为了最适合农村地区的通信方式,固定通信由于高成本只能集中于几个交通方便的经济发达乡镇,用户服务与网络运维的难度相当大,非主流运营商很难承受这种成本。
移动、联通出于网络覆盖的需要,本来就需要在各乡镇拉光纤、建铁塔、布基站。中国移动不仅对普通乡镇地区的网络覆盖,甚至在部分高寒偏远山区贴钱搞卫星通信来实现村通工程;联通在部分地区也做得相当好,如广东联通就称其CDMA在海边50公里都有信号。
此外,网通/电信在农村地区拥有原电信局各乡镇支局的人员和网络,以乡镇为中心,向各村扩展固话、宽带业务,部分乡镇还上了小灵通,部分省市还有SCDMA/CDMA无线业务。
同城市情况相类似,借着固定通信向移动通信转移趋势的东风,移动运营商在农村市场获得了主要的用户占有份额。
用户占有:移动通信暂时领先
固定运营商尽管加大了网络建设投入,但在产品上始终难以占有优势,主要原因有:一是固话在农村的建设成本过高,各地主流固网运营商在经济发达、用户集中的地区基本上已经建网完毕,剩下的往往是投资效益很差的偏远地区,有线通讯很不适合;二是小灵通在农村地区信号半径小的劣势更加突出,也不适于大规模投资;三是农村电信用户需求简单,宽带用户规模还非常小;四是同城市情况相类似,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用户,受移动通信需求上升的挤压,固话拆机率也在上升。
这样,固定运营商如果不建设移动通信网络,基本很难在农村用户市场上获得有效益的增长,所以3G被苦苦等候,而SCDMA则是一个让运营商犹豫的现实解决方案。
挽留和提升零低价值用户成为各运营商农村市场经营的头号难题。
核心问题:如何启发有效需求
零低价值用户多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收入水平低使用户不得不控制消费;二是生活简单导致通信需求简单而量少;三是信息来源少,特别是中老年用户对通信业务不熟悉。
在现阶段,运营商发展农村市场必须以规模为基础,因为我国人多地少平均经济水平低的现实将长期存在,导致农村小农经济也将长期存在,零低用户将仍是长期的主要现象,因此运营商提升整体收入的基础在于扩大用户规模。
在笔者看来,解决零低价用户问题的主要方向有:一是近期内进一步降低资费,释放用户被压抑的潜在需求,通过用户规模的增长来提高收入;这是各运营商现实所做的主要努力;二是组织各类增值服务,如农村信息化服务;三是从中长期来看,还是需要采取无线IP接入等新技术,降低网络成本,扩大运营商的盈利能力;四是培育潜在消费者——农村青少年,加快转化周期,青少年接受能力与模仿能力强,随着他们的成长,通信消费需求自然也会增长。
最后,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可以与广电系统形成联盟,共同开发IPTV等视频娱乐业务,目前由于电信与广电系统的战略利益问题,广电一直力图保障其垄断性,但在国家“三网合一”、“广电网台分家”等政策下,存在双方利益达成一致的很大可能。娱乐业务将带来一个更大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