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商管理专业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研究如何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地管理和经营决策。因为课程涉及面广,工商管理一直作为一个“百搭”的专业存在各个国家。所以针对每个国家的学生情况、教育情况和社会情况,这个专业在入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就业前景的异同点及优缺点做一个浅析。
关键词:工商管理;入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就业前景
当代大学当中设立工商管理专业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继而从事企业管理、策划、咨询、教学和培训的高级管理人才。虽然工商管理专业在国内外分布广泛,人才颇多,但是无论从最基本的入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到最后的就业前景等方面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与联系。西方,从历史角度看,指的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日本等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然,在这篇文章当中,西方主要针对的还是英国、新西兰这类英联邦国家。
一、培养对象
就中国而言,培养对象即入学人员条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学大专或本科毕业,具有相应年限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更多的管理知识,力求成为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另一类则集中在大专或是本课选择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主要专业的人群。比如我现在的学生,他们高考时之所以选择该专业大部分是看中了工商管理专业每一类学科都会涉及,从而拥有广泛的就业面,这也算是为毕业之后做考虑。但是据我了解,这类学生虽然每一个科目都有涉猎,像会计、管理学、人力资源等等,但是他们并不是都精于每一科,相对每科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还是处于弱势竞争状态。所以对各科的专业学习技能还需要加强。
在国外,例如一些英联邦国家,他们的工商管理专业基本是设置在大学本科或以上的教育水平。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选择工商管理专业,都是直接攻读的是工商管理硕士,即我们通常所说的MBA学位。因为大部分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人都已经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相对于没有基础知识的普通学生,他们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可以把自己工作中的很多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对课题的研究与数据收集分析中。所以他们能够更好的接纳和运用高级的管理学的知识。或者说,还有少部分人为的只是拿到一个MBA的学位,这样可以便于在以后职业道路上使自己更有竞争力。
二、课程设置
工商管理作为一门涵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内部行为管理两大方面的学科门类,他的主体课程范围也就十分广泛,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等等,其中经济学就被细分为微观、宏观、西方经济学三个方面。就国内的高校而言,因为需要学习的科目繁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学到的只是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在类似一些欧盟国家,他们是以修学分的形式来完成整个学业。举个例子,研究生毕业要求修满36个学分,每科4个学分,那么需要学生自己选择12门课去学习。这个选择当然会有专业的老师根据你的能力、时间安排和学科的难易程度为你提供方向性的意见,但是起码这个学起来自由度相对较高,程度由易到难,还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做调整,这也就会比国内高校广开课、门门修的效果要好。一般来讲,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项目管理是作为主要科目,也就是必选科目,特别是项目管理,它按照难易程度可以被分为两个等级。就我的个人经历而言,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欧盟国家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选择的这种模式,首先,他会有一个难易程度的安排,可以先学到基础的东西再到深入的理解,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其次,以修学分的方式来学习更为灵活,学生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比如,比较轻松的课程可以选在同一个学期修完,较难的一点的或者自己比较有兴趣的可以单独用一个学期来修完,当然也会有一定的年限,一般是本科3年内、硕士2年内修满相应的学分。
三、教学模式
中西方教学模式的差异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因为人口的原因,中国无论从小学到大学都是采用的大课堂的方式,40~50人一个班,人多就会有“浑水摸鱼”的现象,偌大的教室老师只能尽可能的使愿意听课的学生认真听课,如果用更多的时间去纠正小部分学生的纪律就会耽误正常的上课时间。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外国的课堂,一般皆为不超过30人的小班教学,这样老师可以认识、顾及到每个学生的状态及程度。所以,这就是硬性规定课程的大班教学的弊端之一。一直以来,中国学生理论知识一直强于实际动手能力,中国的课堂也缺乏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在各高校中,因为管理的原因,假如要外出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需要经过层层审核批准同意,手续复杂繁琐不说,带队老师的责任也是相当重大,五六十个学生外出的安全问题确实必须要引起重视。因此这一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则鲜少在国内高校中频繁开展。但是,在相当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西方国家当中,频繁展开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活动是很普遍的。具体而言,就是老师对一个要讲授的题目,是以指导性的提问去引导学生探讨这个专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老师除了要求你做好文字性的叙述之外,更看重的是来自真实数据与背景材料的支持与分析。作业和考试内容也不会是单纯的单选多选题,都是实际案例分析或是对一个问题的分析描述。充分体现了“教育个体经验的累积、发展与改造”这句话。比如某“项目管理”的作业是关于某航空公司的项目计划,乍一看,连这个航空公司的名字都不认识,因为都是真实的案例,所以还需要自己去搜集有關这个航空公司关于这个项目的所有的数据,查找相应的资料,甚至是走访到这家公司做详细了解。最后相当于把整个航空公司和这个项目全部深入了解了一遍,最后一步才是进行数据分析并提交作业。对条款的细致把握和复述可能中国的教学模式更能出成效,但是对于将条款运用在实践中去分析,这则是中国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弱项。
到毕业论文的时候,中国学生更多的是文字性的精彩描述,但是在国外老师看来这些缺乏实际性。他们要求学生进入真正的公司去做实践,每周反馈、交流信息,在经过反复修改、数据统计之后得到毕业报告,当然,最后面对着校长及各科老师做现场演说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就国内的学生而言,我更多看到的是对书本的背诵,校园内并不充裕的实训室、鲜少的实训机会。不过,国内有一个不可多得的优势,则是毕业之时会有很多企业提供实习岗位供学生选择,这给学生们减少了求职的压力,另一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算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校外实践的机会,对提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就业前景
就就业前景来说,中外的工商管理毕业生可谓是大不相同。在中国,要求这种技能的职位通常都是普通文员或是教师,很少会运用到学到的各种团队管理技巧与职能。但是,在国外,更多的是将工商管理这些知识、技巧、问题分析解决能力运用到公司的具体实业当中,将领导、管理职能发挥出来。从而更根本地贴合了工商管理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的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宗旨。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一个涵盖了很多科目、很多方向的专业,其实在地域划分和各个不同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我们需要更多是将优点融合,更多地锻炼中国学生的灵活分析能力,这样才能使各国的知识与人才更好得相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祝西盈,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述[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白莉民.出国留学与预想不到不到的问题[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唐爱民.当代西方教育思潮[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工商管理;入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就业前景
当代大学当中设立工商管理专业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继而从事企业管理、策划、咨询、教学和培训的高级管理人才。虽然工商管理专业在国内外分布广泛,人才颇多,但是无论从最基本的入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到最后的就业前景等方面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与联系。西方,从历史角度看,指的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日本等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然,在这篇文章当中,西方主要针对的还是英国、新西兰这类英联邦国家。
一、培养对象
就中国而言,培养对象即入学人员条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学大专或本科毕业,具有相应年限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更多的管理知识,力求成为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另一类则集中在大专或是本课选择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主要专业的人群。比如我现在的学生,他们高考时之所以选择该专业大部分是看中了工商管理专业每一类学科都会涉及,从而拥有广泛的就业面,这也算是为毕业之后做考虑。但是据我了解,这类学生虽然每一个科目都有涉猎,像会计、管理学、人力资源等等,但是他们并不是都精于每一科,相对每科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还是处于弱势竞争状态。所以对各科的专业学习技能还需要加强。
在国外,例如一些英联邦国家,他们的工商管理专业基本是设置在大学本科或以上的教育水平。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选择工商管理专业,都是直接攻读的是工商管理硕士,即我们通常所说的MBA学位。因为大部分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人都已经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相对于没有基础知识的普通学生,他们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可以把自己工作中的很多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对课题的研究与数据收集分析中。所以他们能够更好的接纳和运用高级的管理学的知识。或者说,还有少部分人为的只是拿到一个MBA的学位,这样可以便于在以后职业道路上使自己更有竞争力。
二、课程设置
工商管理作为一门涵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内部行为管理两大方面的学科门类,他的主体课程范围也就十分广泛,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等等,其中经济学就被细分为微观、宏观、西方经济学三个方面。就国内的高校而言,因为需要学习的科目繁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学到的只是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在类似一些欧盟国家,他们是以修学分的形式来完成整个学业。举个例子,研究生毕业要求修满36个学分,每科4个学分,那么需要学生自己选择12门课去学习。这个选择当然会有专业的老师根据你的能力、时间安排和学科的难易程度为你提供方向性的意见,但是起码这个学起来自由度相对较高,程度由易到难,还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做调整,这也就会比国内高校广开课、门门修的效果要好。一般来讲,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项目管理是作为主要科目,也就是必选科目,特别是项目管理,它按照难易程度可以被分为两个等级。就我的个人经历而言,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欧盟国家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选择的这种模式,首先,他会有一个难易程度的安排,可以先学到基础的东西再到深入的理解,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其次,以修学分的方式来学习更为灵活,学生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比如,比较轻松的课程可以选在同一个学期修完,较难的一点的或者自己比较有兴趣的可以单独用一个学期来修完,当然也会有一定的年限,一般是本科3年内、硕士2年内修满相应的学分。
三、教学模式
中西方教学模式的差异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因为人口的原因,中国无论从小学到大学都是采用的大课堂的方式,40~50人一个班,人多就会有“浑水摸鱼”的现象,偌大的教室老师只能尽可能的使愿意听课的学生认真听课,如果用更多的时间去纠正小部分学生的纪律就会耽误正常的上课时间。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外国的课堂,一般皆为不超过30人的小班教学,这样老师可以认识、顾及到每个学生的状态及程度。所以,这就是硬性规定课程的大班教学的弊端之一。一直以来,中国学生理论知识一直强于实际动手能力,中国的课堂也缺乏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在各高校中,因为管理的原因,假如要外出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需要经过层层审核批准同意,手续复杂繁琐不说,带队老师的责任也是相当重大,五六十个学生外出的安全问题确实必须要引起重视。因此这一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则鲜少在国内高校中频繁开展。但是,在相当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西方国家当中,频繁展开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活动是很普遍的。具体而言,就是老师对一个要讲授的题目,是以指导性的提问去引导学生探讨这个专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老师除了要求你做好文字性的叙述之外,更看重的是来自真实数据与背景材料的支持与分析。作业和考试内容也不会是单纯的单选多选题,都是实际案例分析或是对一个问题的分析描述。充分体现了“教育个体经验的累积、发展与改造”这句话。比如某“项目管理”的作业是关于某航空公司的项目计划,乍一看,连这个航空公司的名字都不认识,因为都是真实的案例,所以还需要自己去搜集有關这个航空公司关于这个项目的所有的数据,查找相应的资料,甚至是走访到这家公司做详细了解。最后相当于把整个航空公司和这个项目全部深入了解了一遍,最后一步才是进行数据分析并提交作业。对条款的细致把握和复述可能中国的教学模式更能出成效,但是对于将条款运用在实践中去分析,这则是中国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弱项。
到毕业论文的时候,中国学生更多的是文字性的精彩描述,但是在国外老师看来这些缺乏实际性。他们要求学生进入真正的公司去做实践,每周反馈、交流信息,在经过反复修改、数据统计之后得到毕业报告,当然,最后面对着校长及各科老师做现场演说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就国内的学生而言,我更多看到的是对书本的背诵,校园内并不充裕的实训室、鲜少的实训机会。不过,国内有一个不可多得的优势,则是毕业之时会有很多企业提供实习岗位供学生选择,这给学生们减少了求职的压力,另一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算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校外实践的机会,对提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就业前景
就就业前景来说,中外的工商管理毕业生可谓是大不相同。在中国,要求这种技能的职位通常都是普通文员或是教师,很少会运用到学到的各种团队管理技巧与职能。但是,在国外,更多的是将工商管理这些知识、技巧、问题分析解决能力运用到公司的具体实业当中,将领导、管理职能发挥出来。从而更根本地贴合了工商管理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的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宗旨。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一个涵盖了很多科目、很多方向的专业,其实在地域划分和各个不同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我们需要更多是将优点融合,更多地锻炼中国学生的灵活分析能力,这样才能使各国的知识与人才更好得相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祝西盈,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述[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白莉民.出国留学与预想不到不到的问题[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唐爱民.当代西方教育思潮[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