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迎来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就业指导工作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本文依据“三全育人”理念,全面分析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旨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就业指导
202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874万,同比增加了40万。可见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顺利进入高校,而每年毕业生数量的激增,又会给广大学子增加就业压力,各行各业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三全育人的概念
三全育人主要就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其中,全员育人作为首要内涵,其具体是指学校、家庭、用人单位等要积极构建育人机制,发挥各自功能优势,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由此帮助学生获得健全发展。全过程育人主要是指学生在进入学校开始就必须要对职业发展生涯进行规划,结合自己的专业理论,及时掌握本专业的岗位信息动态,并对专业前景有一个客观认知,为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全方位育人主要是指教育途径和载体的选择维度,基于新时代的背景之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必须要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创新就业指导活动形式,进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1]。
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就业
指导工作的意义
(一)三全育人和就业指导的现实需求相契合
三全育人的理念本质上对应了主体、时间、空间三个要素,它们之间彼此联系、密不可分,全面贯穿于高校育人工作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整体。与此同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也是高校育人课程中的重要板块,其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要想全面落实教育教学任务,提升高校学生就业率不但需要多元服务主体的协同参与,并对指导过程中的时间持续连贯和内容的多维落实也有着迫切的需求。
(二)三全育人和就业指导的建设目标一致
三全育人就是依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资源的全面整合,拓展育人内容,由此显著提升育人成效,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就业指导工作也倡导多元主体合理,对学生开展多维度的教育和引导,由此帮助学生清晰全面看清行业发展形势,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重大工程项目中,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2]。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就业
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困于站位,受传统理念禁锢
从本质上来说,就业并不等同于找工作,因此高校就业引导应当从更高的角度出发来统筹全局。
当前“三全育人”理念并未完全融入到高校教育工作,就业指导工作依旧更加偏向于完成就业手续和就业相关事务的处理,政府、学校、企业乃至于学生之间还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学生自行寻求工作岗位,学校帮助进行登记,即属于整个毕业手续的办理流程;企业到学校进行招聘,学校方面与企业进行衔接,就业指导工作始终处在一种相对被动的局面下。
“三全育人”理念提出了综合改革的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导,贯彻落实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衔接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真正发挥出社会主义教育的优势,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促进高校毕业生成才成人,不断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和针对性,真正构建全过程的育人格局。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不能够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不能够单纯地将其视作简单的工作,而需要清楚认识到就业工作背负的职能和使命。
(二)困于认知,受年龄阶段限制
现阶段,很多高校都是从学生要毕业的学期实施就业指导工作,但此时再进行这项工作已經难以发挥出其实际作用,就业指导工作涉及到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就业引导等多方面内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并非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在学生择业时对其进行快餐式的引导很容易引起学生的焦虑情绪。不单单是对于高校还是就业指导中心来说,当代大学生的认知也必须要予以更新,毕业季的焦虑和抵触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学生对未来的迷茫所产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其实从学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便已经开始。近年来拖延症、焦虑症成为了热门的词汇,也慢慢演化为大学生不提前做好职业规划的理由。但从实际上来说,正式开始行动仅仅是缺少动力和监督,而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必须要承担起这一责任,从大学生进入校园开始就对其进行教育引导,督促其做好职业规划,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就业非常关键[3]。
(三)困于精力,受普遍适用制约
目前,高校学生群体已经从90后过渡到00后,社会环境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普及应用,当代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进一步拓展。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代大学生普遍愿意主动获取信息,如果官方信息不能够满足其实际需求,他们往往会在其他各种平台中搜集想要的信息。局限在表面和浅层的就业活动不能够有效发挥出教育和引导作用,育人的对象是学生,高校就业指导也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从学生出发,他们的毕业去向需要心理上的提前适应。所以任何和就业相关的活动,在组织设计的过程中都应当充分考虑社会环境、企业以及学生需求等相关因素。根据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专业、不同需求的学生,结合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力求多元化、个性化地组织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强调学生和企业的反馈信息采纳,对就业指导工作持续优化完善,借助于完善的反馈机制来验证工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四)困于师资,受师资力量影响
对高校来说,负责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教育教师不单单要熟悉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具备较强的职业规划指导水平,同时还应当充分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通常会配置一定数量的人员,但分别负责不同专项事宜的人员数量也相对稀缺,单纯凭借就业指导中心的师资力量是难以真正开展好此项工作的。从高校内部来说,应当进一步开发利用辅导员资源,一些学院负责就业指导的教师并非专职,这一现象也导致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稳定性与专业性难以保障。高校应当认识到,育人不能误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非常关键。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往往是行政岗位的兼职人员,针对学生存在的个性化需求和专业化问题不能够给出相应的解答,单纯地依靠自身经验,给学生一些难以解决问题的建议,不能够从体系上、理论上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帮助。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困于协同,受资源配置限制
高校在组织推进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时,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部署,单纯依靠就业指导中心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团委的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企业用人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他们最终的就业选择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分布能够给高校招生时的专业调整带来充足的参考依据,学生到企业工作之后,如果成为优秀校友代表,则校友的资源也能够反哺于高校就业招聘或者产学研合作;优秀毕业生的培育除开学生自己的努力,也必须要依靠高校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帮助。所以需要和学生最终就业选择予以关联,应当尽快制定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能够紧密衔接,确保高校内部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4]。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就业
指导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高校属于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阵地,应当科学开展好就业指导工作。第一,应当充分发挥出高校自身的育人功能,进一步激发高校教职员工积极投身于就业指导活动中来。就业指导中心应当开展好全校学生就业工作的统一部署,定期组织进行师资培训。班主任、辅导员以及专业课教师都应当选择合适时机对学生传输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需要处理好学生就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学生实施心理咨询和压力疏导。第二,高校应当积极和学生家庭沟通联系,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鼓励支持家长和学生在就业阶段积极沟通,充分听取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家长可以支持与配合学校共同处理好学生就业时面临的相关问题,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另外还需要让学生家长意识到,不能够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亦或是动用自己的关系来帮助孩子就业。第三,高校应当积极主动和企业进行沟通联系,特别是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应当为他们提供更加充足的校外实习机会,对实习期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掌握其就业需求和实习情况,从而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调整和优化带来参考。企业也能够在实习期组织进行一系列培训活动,让准毕业生可以更快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二)实施全过程就业培养
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并非短期内能够实现的,需要将其融入到学生整个大学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表现出阶段性和持续性的突出特征,必须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地制定多元化就业能力发展方案,让各个年龄层次的大学生都能够获得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教育。比如说刚刚踏入大学校园时,可以为学生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促进其专业认知水平、自我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引导学生着手开始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的自我职业规划;大二大三的学生在对职业规划已经较为熟悉,对自身专业也有了一定的认知,此时高校可以设置创新创业课程,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其就业实践能力;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应当结合其实际意愿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比如说选择考研或专升本的学生,为他们带来复习指导和报考院校咨询,对正常实习就业的学生应当加强求职面试技巧和简历填写培训。与此同时还应当在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多元化的就业指导活动,在学生参与过程中促进其就业能力的培养。高校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组织进行就业宣传月、简历制作比赛、模拟招聘会等各种活动,在学生假期离校时,还可以选择以班级或者专业为单位,依靠互联网来给学生推送相关的就业知识内容,从而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5]。
(三)坚持全方位工作导向
全方位的就業指导工作形式,必然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通过多种模式的开展,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进行,进而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创新就业能力,实现思想、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质的飞跃。高校可以形成以辅导员、就业处、心理咨询部门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就业教育体系,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从学生前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到中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再到后期的择业就业教育、压力疏导和心理帮扶,全方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使得就业管理变得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进一步熟知就业的各个步骤,能够了解当下社会上的就业形势,并不断提升求职面试技巧,展开全方位的培训学习。在此期间还可以穿插简历制作、模拟面试现场等实践活动,提前帮助学生做好心理铺垫,提前熟悉面试环节,提升随机应变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做到与时俱进,灵活应用各类新媒体媒介,全面调动学生参与性和积极性,发挥微信、微博等平台的网络育人功能,持续拓展学生学习渠道,提升就业指导教育成效。例如学校可以创建专门的就业指导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按照一定的流程,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对广大学生展开就业知识普及、就业发展趋势预测、求职技巧须知等内容,通过丰富的板块,定时向学生推送,不仅满足了学生兴趣特点,还使得就业指导融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全育人理念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明确了方向,就业指导教师要积极从三全育人的思想着手,创新教育模式,总结实践经验,由此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建帮.“三全育人”视域下本科生导师协同就业工作机制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20(06):100-103.
[2]朱景凡,肖斌文.“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就业引导工作的路径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22):34-39.
[3]徐明露,张惠,胡志龙.“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二级学院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构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27):52-53.
[4]谷月.“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教育优化策略[J].现代交际,2020(16):176-177.
[5]王梓熙.“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就业指导路径探析[J].中国地质教育,2020,29(02):105-108. 责编/马铭阳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就业指导
202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874万,同比增加了40万。可见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顺利进入高校,而每年毕业生数量的激增,又会给广大学子增加就业压力,各行各业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三全育人的概念
三全育人主要就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其中,全员育人作为首要内涵,其具体是指学校、家庭、用人单位等要积极构建育人机制,发挥各自功能优势,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由此帮助学生获得健全发展。全过程育人主要是指学生在进入学校开始就必须要对职业发展生涯进行规划,结合自己的专业理论,及时掌握本专业的岗位信息动态,并对专业前景有一个客观认知,为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全方位育人主要是指教育途径和载体的选择维度,基于新时代的背景之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必须要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创新就业指导活动形式,进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1]。
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就业
指导工作的意义
(一)三全育人和就业指导的现实需求相契合
三全育人的理念本质上对应了主体、时间、空间三个要素,它们之间彼此联系、密不可分,全面贯穿于高校育人工作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整体。与此同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也是高校育人课程中的重要板块,其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要想全面落实教育教学任务,提升高校学生就业率不但需要多元服务主体的协同参与,并对指导过程中的时间持续连贯和内容的多维落实也有着迫切的需求。
(二)三全育人和就业指导的建设目标一致
三全育人就是依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资源的全面整合,拓展育人内容,由此显著提升育人成效,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就业指导工作也倡导多元主体合理,对学生开展多维度的教育和引导,由此帮助学生清晰全面看清行业发展形势,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重大工程项目中,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2]。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就业
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困于站位,受传统理念禁锢
从本质上来说,就业并不等同于找工作,因此高校就业引导应当从更高的角度出发来统筹全局。
当前“三全育人”理念并未完全融入到高校教育工作,就业指导工作依旧更加偏向于完成就业手续和就业相关事务的处理,政府、学校、企业乃至于学生之间还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学生自行寻求工作岗位,学校帮助进行登记,即属于整个毕业手续的办理流程;企业到学校进行招聘,学校方面与企业进行衔接,就业指导工作始终处在一种相对被动的局面下。
“三全育人”理念提出了综合改革的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导,贯彻落实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衔接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真正发挥出社会主义教育的优势,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促进高校毕业生成才成人,不断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和针对性,真正构建全过程的育人格局。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不能够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不能够单纯地将其视作简单的工作,而需要清楚认识到就业工作背负的职能和使命。
(二)困于认知,受年龄阶段限制
现阶段,很多高校都是从学生要毕业的学期实施就业指导工作,但此时再进行这项工作已經难以发挥出其实际作用,就业指导工作涉及到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就业引导等多方面内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并非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在学生择业时对其进行快餐式的引导很容易引起学生的焦虑情绪。不单单是对于高校还是就业指导中心来说,当代大学生的认知也必须要予以更新,毕业季的焦虑和抵触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学生对未来的迷茫所产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其实从学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便已经开始。近年来拖延症、焦虑症成为了热门的词汇,也慢慢演化为大学生不提前做好职业规划的理由。但从实际上来说,正式开始行动仅仅是缺少动力和监督,而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必须要承担起这一责任,从大学生进入校园开始就对其进行教育引导,督促其做好职业规划,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就业非常关键[3]。
(三)困于精力,受普遍适用制约
目前,高校学生群体已经从90后过渡到00后,社会环境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普及应用,当代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进一步拓展。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代大学生普遍愿意主动获取信息,如果官方信息不能够满足其实际需求,他们往往会在其他各种平台中搜集想要的信息。局限在表面和浅层的就业活动不能够有效发挥出教育和引导作用,育人的对象是学生,高校就业指导也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从学生出发,他们的毕业去向需要心理上的提前适应。所以任何和就业相关的活动,在组织设计的过程中都应当充分考虑社会环境、企业以及学生需求等相关因素。根据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专业、不同需求的学生,结合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力求多元化、个性化地组织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强调学生和企业的反馈信息采纳,对就业指导工作持续优化完善,借助于完善的反馈机制来验证工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四)困于师资,受师资力量影响
对高校来说,负责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教育教师不单单要熟悉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具备较强的职业规划指导水平,同时还应当充分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通常会配置一定数量的人员,但分别负责不同专项事宜的人员数量也相对稀缺,单纯凭借就业指导中心的师资力量是难以真正开展好此项工作的。从高校内部来说,应当进一步开发利用辅导员资源,一些学院负责就业指导的教师并非专职,这一现象也导致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稳定性与专业性难以保障。高校应当认识到,育人不能误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非常关键。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往往是行政岗位的兼职人员,针对学生存在的个性化需求和专业化问题不能够给出相应的解答,单纯地依靠自身经验,给学生一些难以解决问题的建议,不能够从体系上、理论上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帮助。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困于协同,受资源配置限制
高校在组织推进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时,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部署,单纯依靠就业指导中心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团委的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企业用人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他们最终的就业选择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分布能够给高校招生时的专业调整带来充足的参考依据,学生到企业工作之后,如果成为优秀校友代表,则校友的资源也能够反哺于高校就业招聘或者产学研合作;优秀毕业生的培育除开学生自己的努力,也必须要依靠高校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帮助。所以需要和学生最终就业选择予以关联,应当尽快制定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能够紧密衔接,确保高校内部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4]。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就业
指导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高校属于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阵地,应当科学开展好就业指导工作。第一,应当充分发挥出高校自身的育人功能,进一步激发高校教职员工积极投身于就业指导活动中来。就业指导中心应当开展好全校学生就业工作的统一部署,定期组织进行师资培训。班主任、辅导员以及专业课教师都应当选择合适时机对学生传输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需要处理好学生就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学生实施心理咨询和压力疏导。第二,高校应当积极和学生家庭沟通联系,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鼓励支持家长和学生在就业阶段积极沟通,充分听取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家长可以支持与配合学校共同处理好学生就业时面临的相关问题,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另外还需要让学生家长意识到,不能够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亦或是动用自己的关系来帮助孩子就业。第三,高校应当积极主动和企业进行沟通联系,特别是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应当为他们提供更加充足的校外实习机会,对实习期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掌握其就业需求和实习情况,从而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调整和优化带来参考。企业也能够在实习期组织进行一系列培训活动,让准毕业生可以更快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二)实施全过程就业培养
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并非短期内能够实现的,需要将其融入到学生整个大学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表现出阶段性和持续性的突出特征,必须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地制定多元化就业能力发展方案,让各个年龄层次的大学生都能够获得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教育。比如说刚刚踏入大学校园时,可以为学生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促进其专业认知水平、自我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引导学生着手开始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的自我职业规划;大二大三的学生在对职业规划已经较为熟悉,对自身专业也有了一定的认知,此时高校可以设置创新创业课程,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其就业实践能力;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应当结合其实际意愿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比如说选择考研或专升本的学生,为他们带来复习指导和报考院校咨询,对正常实习就业的学生应当加强求职面试技巧和简历填写培训。与此同时还应当在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多元化的就业指导活动,在学生参与过程中促进其就业能力的培养。高校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组织进行就业宣传月、简历制作比赛、模拟招聘会等各种活动,在学生假期离校时,还可以选择以班级或者专业为单位,依靠互联网来给学生推送相关的就业知识内容,从而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5]。
(三)坚持全方位工作导向
全方位的就業指导工作形式,必然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通过多种模式的开展,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进行,进而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创新就业能力,实现思想、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质的飞跃。高校可以形成以辅导员、就业处、心理咨询部门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就业教育体系,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从学生前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到中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再到后期的择业就业教育、压力疏导和心理帮扶,全方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使得就业管理变得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进一步熟知就业的各个步骤,能够了解当下社会上的就业形势,并不断提升求职面试技巧,展开全方位的培训学习。在此期间还可以穿插简历制作、模拟面试现场等实践活动,提前帮助学生做好心理铺垫,提前熟悉面试环节,提升随机应变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做到与时俱进,灵活应用各类新媒体媒介,全面调动学生参与性和积极性,发挥微信、微博等平台的网络育人功能,持续拓展学生学习渠道,提升就业指导教育成效。例如学校可以创建专门的就业指导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按照一定的流程,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对广大学生展开就业知识普及、就业发展趋势预测、求职技巧须知等内容,通过丰富的板块,定时向学生推送,不仅满足了学生兴趣特点,还使得就业指导融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全育人理念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明确了方向,就业指导教师要积极从三全育人的思想着手,创新教育模式,总结实践经验,由此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建帮.“三全育人”视域下本科生导师协同就业工作机制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20(06):100-103.
[2]朱景凡,肖斌文.“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就业引导工作的路径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22):34-39.
[3]徐明露,张惠,胡志龙.“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二级学院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构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27):52-53.
[4]谷月.“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教育优化策略[J].现代交际,2020(16):176-177.
[5]王梓熙.“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就业指导路径探析[J].中国地质教育,2020,29(02):105-108. 责编/马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