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的一次饭局上,有个强烈民族自豪感的友人不屑地对我说:你总是批评、抱怨社会问题,有用吗?你解决得了吗?他越说越激动,最后甚至向我喷射出愤怒的眼光。
我都快 40 岁了,难道成“愤青”了?
以前,我就是一门心思搞搞自己的公司,解决经营问题,扩大规模,赚更多的钱。终于有点钱了,加入民主党派,当个政协委员青联委员之类的提升点社会地位;从小被教育“要做一个有用的人”的使命感也被激活了,跃跃欲试的拿点闲钱捐给一些公益项目。对那些天天抱怨社会、机遇不公的人,我也经常回应说:“少说多做,为什么一样的社会,不同的命运,根本上说还是自己的聪慧与努力起关键作用。既然不能改变,那就在现实中尽力而为,弥补些社会的缺憾……”可以说,我一直是个建设派。
直到2008 年。
那一年,发生了很多大事。年初春节期间南方冰雪造成春运大拥堵,三四月奥运火炬传递又起风波,紧接着“5·12”大地震, 8 月8号开奥运,神七上天,三聚氰胺事件爆发,金融海啸,4万亿救市……那一年,大事频频,对我,对好多中国人来说,都是里程碑式的年度。我记得在鸟巢看开幕式,听着《歌唱祖国》的天籁童声,心中激动万分,觉得祖国真的好伟大、好自豪。看着神七宇航员出舱招手的画面,觉得中国办大事的能力好牛。“5·12”期间,天天守着电视眼泪夺眶而出,捐钱,组织献血送物资,直至参与组建“企业家志愿救援队”灾后探访,觉得人民好坚强,政府好给力,中国好团结。
可是,还有好多事我感到好困惑。为什么我们的房子那么脆弱,尤其是学校的房子?我们办点大事外国怎么那么多人反对或者借机滋事,他们天生就仇恨我们吗?
奥运一完“三聚氰胺”的事就爆发了,一个宏大史诗的时刻和一个关乎蚁民安危的事连在一起。而后,我在国外生活了一段时间,在那个环境里我对奶粉里加化工原料这事更是感到匪夷所思。
“4万亿”一出台,我的一点经济学常识告诉我,这势必造成通货膨胀。我知道这跟我们小民企没啥关系,但房价飞涨的速度还是超过我的想象力。
作为(某地级市)政协委员,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卖地收入的数字,我感到震惊。我想这么多收入,财政和预算是不是应该更透明些,发言没几分钟,就被一位副主席色厉内荏地打断了。
这几年,我们的祖国继续飞速发展,速度连身处其中的自己都感到惊讶,可以说经济上物质上的差距在迅速缩小。但对比国内外生活,我总感觉在社会文明上还有不小的差距。到底是为什么呢?是东西方文化,还是人的素质?种种解释我都觉得难免牵强,仿佛在说我们中国人天生有劣根性,就是个不文明的民族,这种说法再和五千年文明、历史悠久、光辉璀璨等说法放在一起,显得是多么对立和矛盾。这让我试图去寻找文明差距的真正原因所在。
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在飞速发展,让许多同业者看到创新的机会和空间,我们经常因为憧憬新技术改变人们生活和传统产业的愿景而激动不已。所有创新对过去而言都是一种破坏,这是进步的必然。来到现实,却发现管制和准入控制无处不在。
最令人苦恼的还有一种现象:没有法律说不可以,也不说可以。但哪天这事做大了,就会有一个行政命令说这事得管,具体怎么管没标准,反正你们申请,最终我来审批。加上税收,工商,社保,总之你总有地方是不对的。很多业者要花很多精力去应付业务以外的关注,很累,很忐忑,很没有安全感。
我看到那么多年富力强、才华横溢的朋友们逐渐磨灭了希望与耐心,放弃事业选择移民,信佛,养生,感到很遗憾很痛心。
还有,这之后我们有了微博。微博让一盘散沙的个体建立起微妙联系,发现如此遥远和陌生的我们之间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脉联系,其实我们是在同一片蓝天下同呼吸、共命运的。我们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更多普通人的遭遇和不幸。
没有国家和社会是完美的,我们并不是不能接受悲剧和不幸,而是不能接受面对悲剧不幸之后的谎言和矫饰,如果连问题都不敢直面,你怎么能指望自省和改变?
有人说:纵然我们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你看不到我们巨大的进步吗?答:我看到了。反问:但我们不应该更好吗?我们作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正常人,难道不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吗?所以我偶尔有点“愤”,而且我认为应该“愤”。
社会进步无疑是艰难和漫长的,但再困难我们也要做些自己该做的事。我们这一代,难道要把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和压力传递给下一代?难道我们只会做一个嗅觉灵敏的商人,靠投机赚钱,然后靠奢侈和虚名来点缀门面吗?不,不应该这样!我们应该更加平和理性地作为一个公民、一个社会的主人,参与到公众事务和社会进步的浪潮中。我的怨也好,我的愤也罢,都不过是希望它更好。
文明到底是什么?维基百科上说:文明(Civilization)有“城市化”和“公民化”的含义,指人们和睦地生活于“社会集团”中的状态,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不管城市农村,我们都能和睦地生活于“社会集团”中;我们的社会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我们中国意味着“世界的文明”。为此,我们适度“愤青”或许不无益处。
我都快 40 岁了,难道成“愤青”了?
以前,我就是一门心思搞搞自己的公司,解决经营问题,扩大规模,赚更多的钱。终于有点钱了,加入民主党派,当个政协委员青联委员之类的提升点社会地位;从小被教育“要做一个有用的人”的使命感也被激活了,跃跃欲试的拿点闲钱捐给一些公益项目。对那些天天抱怨社会、机遇不公的人,我也经常回应说:“少说多做,为什么一样的社会,不同的命运,根本上说还是自己的聪慧与努力起关键作用。既然不能改变,那就在现实中尽力而为,弥补些社会的缺憾……”可以说,我一直是个建设派。
直到2008 年。
那一年,发生了很多大事。年初春节期间南方冰雪造成春运大拥堵,三四月奥运火炬传递又起风波,紧接着“5·12”大地震, 8 月8号开奥运,神七上天,三聚氰胺事件爆发,金融海啸,4万亿救市……那一年,大事频频,对我,对好多中国人来说,都是里程碑式的年度。我记得在鸟巢看开幕式,听着《歌唱祖国》的天籁童声,心中激动万分,觉得祖国真的好伟大、好自豪。看着神七宇航员出舱招手的画面,觉得中国办大事的能力好牛。“5·12”期间,天天守着电视眼泪夺眶而出,捐钱,组织献血送物资,直至参与组建“企业家志愿救援队”灾后探访,觉得人民好坚强,政府好给力,中国好团结。
可是,还有好多事我感到好困惑。为什么我们的房子那么脆弱,尤其是学校的房子?我们办点大事外国怎么那么多人反对或者借机滋事,他们天生就仇恨我们吗?
奥运一完“三聚氰胺”的事就爆发了,一个宏大史诗的时刻和一个关乎蚁民安危的事连在一起。而后,我在国外生活了一段时间,在那个环境里我对奶粉里加化工原料这事更是感到匪夷所思。
“4万亿”一出台,我的一点经济学常识告诉我,这势必造成通货膨胀。我知道这跟我们小民企没啥关系,但房价飞涨的速度还是超过我的想象力。
作为(某地级市)政协委员,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卖地收入的数字,我感到震惊。我想这么多收入,财政和预算是不是应该更透明些,发言没几分钟,就被一位副主席色厉内荏地打断了。
这几年,我们的祖国继续飞速发展,速度连身处其中的自己都感到惊讶,可以说经济上物质上的差距在迅速缩小。但对比国内外生活,我总感觉在社会文明上还有不小的差距。到底是为什么呢?是东西方文化,还是人的素质?种种解释我都觉得难免牵强,仿佛在说我们中国人天生有劣根性,就是个不文明的民族,这种说法再和五千年文明、历史悠久、光辉璀璨等说法放在一起,显得是多么对立和矛盾。这让我试图去寻找文明差距的真正原因所在。
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在飞速发展,让许多同业者看到创新的机会和空间,我们经常因为憧憬新技术改变人们生活和传统产业的愿景而激动不已。所有创新对过去而言都是一种破坏,这是进步的必然。来到现实,却发现管制和准入控制无处不在。
最令人苦恼的还有一种现象:没有法律说不可以,也不说可以。但哪天这事做大了,就会有一个行政命令说这事得管,具体怎么管没标准,反正你们申请,最终我来审批。加上税收,工商,社保,总之你总有地方是不对的。很多业者要花很多精力去应付业务以外的关注,很累,很忐忑,很没有安全感。
我看到那么多年富力强、才华横溢的朋友们逐渐磨灭了希望与耐心,放弃事业选择移民,信佛,养生,感到很遗憾很痛心。
还有,这之后我们有了微博。微博让一盘散沙的个体建立起微妙联系,发现如此遥远和陌生的我们之间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脉联系,其实我们是在同一片蓝天下同呼吸、共命运的。我们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更多普通人的遭遇和不幸。
没有国家和社会是完美的,我们并不是不能接受悲剧和不幸,而是不能接受面对悲剧不幸之后的谎言和矫饰,如果连问题都不敢直面,你怎么能指望自省和改变?
有人说:纵然我们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你看不到我们巨大的进步吗?答:我看到了。反问:但我们不应该更好吗?我们作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正常人,难道不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吗?所以我偶尔有点“愤”,而且我认为应该“愤”。
社会进步无疑是艰难和漫长的,但再困难我们也要做些自己该做的事。我们这一代,难道要把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和压力传递给下一代?难道我们只会做一个嗅觉灵敏的商人,靠投机赚钱,然后靠奢侈和虚名来点缀门面吗?不,不应该这样!我们应该更加平和理性地作为一个公民、一个社会的主人,参与到公众事务和社会进步的浪潮中。我的怨也好,我的愤也罢,都不过是希望它更好。
文明到底是什么?维基百科上说:文明(Civilization)有“城市化”和“公民化”的含义,指人们和睦地生活于“社会集团”中的状态,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不管城市农村,我们都能和睦地生活于“社会集团”中;我们的社会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我们中国意味着“世界的文明”。为此,我们适度“愤青”或许不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