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主要宗旨,就是力推新作品。今年,其品牌专场“海上新梦”又上演了五部管弦乐新作,作者老、中、青齐集,作品表现手法各异,由张国勇指挥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演出。
《山舞幻想》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硕士一年级学生赵姝博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对家乡风光美景的感受。略带山歌风味的旋律,绵延起伏的原野风情,颇有些英国作曲家戴留斯的韵味。现在美国纽约朱利亚音乐学校攻读博士的沈逸文,以作品《第一管弦乐随笔》成为唯一的海外入选者。该作以“微乐队协奏曲”的创作理念,注重发挥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等各组乐器的特性,音乐灵动而富于变化,洋溢着青春朝气。乐器之间机智幽默的表现,令人想起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的《乐队协奏曲》。听得出,这两位年轻作曲家正在学习借鉴中成长。
陆建华创作的管弦乐组曲《申城随笔》之一“步履”,明快洗练,浮光掠影,更像是电影配乐。以《红旗颂》闻名的老作曲家吕其明宝刀不老,他在管弦乐序曲第4号《雷雨》中,以非常老练、遒劲有力的灰暗色调,描绘出主人公在人间地狱中的呻吟、呐喊、绝望、挣扎直至灭亡。难能可贵的是,年已八十多岁的吕其明,锐意创新,寻求突破,在此作中融入了新音乐语汇,使乐曲内涵的表达更为惊心动魄,催人深思。
这场音乐会中最引发我兴趣的是陆培的《相和歌》。陆培的作品以大气、健朗著称,近年来佳作迭出。他的《相和歌》构思独特,取材于中国汉代的“相和大曲”和“相和歌”。“相和大曲”在汉代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曲,是当时的街头艺人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陆培“古为今用”,以二胡、琵琶、钢琴三重奏与乐队协奏曲的形式,先是非常生动地表现了热闹熙攘的民间世俗画面,并用人声伴以远古中原古声的呼喊(由乐手表演),然后乐曲进入了一段舒缓起伏、百感交集的大抒情,仿佛雨过天晴,鸟语花香,一片澄明,由此升华为人间和谐、世界大同的至高境界。此曲将民俗音乐、西洋新音乐及人声有机结合,别开生面,可听性强。
上海音乐学院是国内作曲界藏龙卧虎之地,本届上海之春特意举办了一场“上海音乐学院优秀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以展示这方面的成果,由张洁敏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出。
开篇是赵光的《海上序曲》,有些像肖斯塔科维奇的《节日序曲》,起热场效果。这样的应景小品我以前听过多首,要出新意确实很难。王建中的《夜思》,顾名思义,描绘了夜的宁静、沉寂氛围中人的思绪万千,比较传统的有画面感的音乐语汇,犹如某段电影、电视剧中的配乐。如果要以“创新”来要求,以上两首似乎还不够。
不过,徐坚强的《本草纲目》却“新”得厉害,“新”得离奇,它居然用我国古代药物百科全书《本草纲目》中的“甘、苦、辛、温、寒”之五味,来构建音乐语言,作品中每一个音符都象征着一帖中草良药,给听众带来“药到病除”的效果。音乐真有这样的疗效吗?至少第一遍我还听不出这样的感觉。
尹明五为二胡与弦乐队而作的《夕》,乐队音色与二胡音色的衔接处理得非常妥帖。我曾听过不少管弦乐队与二胡的作品,总觉得作为民乐的二胡与作为西洋乐器的管弦乐队,在音色的合成上有些“格格不入”。《夕》显示了作者的智慧,乐队中不用管乐器,只用了弦乐器,使二胡的音色与乐队更加融合。
陈牧声的交响套曲《西湖》之“春天”,是整部作品的第二乐章,描绘西湖四季中的春天景象。除了管弦乐队,还用了琵琶、笛子、二胡、古筝领奏,并由女高音独唱。这首曲子主要咏唱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作者运用浅唱慢吟、徐徐推进、反复迂回等手法,配器细腻精致,将白诗的意境与西湖的春景巧妙相融,有一种栩栩如生的画面感。
赵晓生《简乐四章》写于1986年,据说这次演出没动一个音符,显示了作曲家超强的自信。全曲围绕Do—La—Si这三个音翻来覆去做文章,技法出色,分四个乐章:快板、如歌、诙谐、终曲。这是部游戏之作,不中不西,不土不洋,显得非常“中性”、非常“纯音乐”。在此说明,这里指的“游戏”,并非贬义,也是一个“中性”说法。音乐有多种功能,游戏也是其中一种。
最近几年,叶国辉几乎年年有新作问世,这次听到的《乐舞图》最为震撼人心。全曲创作的意图似乎非常简单——以交响化的粗犷笔锋,泼墨挥毫远古气韵。也许正因为想法“单纯”,没有了条条框框的观念束缚和五花八门创作技法的制约,作曲家以赤子之心的胸怀在乐海中自由舞蹈,尽情挥洒。中间那段西藏舞曲风格的旋律和节奏由弱到强,由点及面,奔腾恣肆,动人肺腑。在当代音乐中,如此美妙的乐章难得一听。一些观众人在座位上(包括我本人),但心已在舞动,这就是《乐舞图》的魅力。
《山舞幻想》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硕士一年级学生赵姝博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对家乡风光美景的感受。略带山歌风味的旋律,绵延起伏的原野风情,颇有些英国作曲家戴留斯的韵味。现在美国纽约朱利亚音乐学校攻读博士的沈逸文,以作品《第一管弦乐随笔》成为唯一的海外入选者。该作以“微乐队协奏曲”的创作理念,注重发挥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等各组乐器的特性,音乐灵动而富于变化,洋溢着青春朝气。乐器之间机智幽默的表现,令人想起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的《乐队协奏曲》。听得出,这两位年轻作曲家正在学习借鉴中成长。
陆建华创作的管弦乐组曲《申城随笔》之一“步履”,明快洗练,浮光掠影,更像是电影配乐。以《红旗颂》闻名的老作曲家吕其明宝刀不老,他在管弦乐序曲第4号《雷雨》中,以非常老练、遒劲有力的灰暗色调,描绘出主人公在人间地狱中的呻吟、呐喊、绝望、挣扎直至灭亡。难能可贵的是,年已八十多岁的吕其明,锐意创新,寻求突破,在此作中融入了新音乐语汇,使乐曲内涵的表达更为惊心动魄,催人深思。
这场音乐会中最引发我兴趣的是陆培的《相和歌》。陆培的作品以大气、健朗著称,近年来佳作迭出。他的《相和歌》构思独特,取材于中国汉代的“相和大曲”和“相和歌”。“相和大曲”在汉代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曲,是当时的街头艺人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陆培“古为今用”,以二胡、琵琶、钢琴三重奏与乐队协奏曲的形式,先是非常生动地表现了热闹熙攘的民间世俗画面,并用人声伴以远古中原古声的呼喊(由乐手表演),然后乐曲进入了一段舒缓起伏、百感交集的大抒情,仿佛雨过天晴,鸟语花香,一片澄明,由此升华为人间和谐、世界大同的至高境界。此曲将民俗音乐、西洋新音乐及人声有机结合,别开生面,可听性强。
上海音乐学院是国内作曲界藏龙卧虎之地,本届上海之春特意举办了一场“上海音乐学院优秀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以展示这方面的成果,由张洁敏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出。
开篇是赵光的《海上序曲》,有些像肖斯塔科维奇的《节日序曲》,起热场效果。这样的应景小品我以前听过多首,要出新意确实很难。王建中的《夜思》,顾名思义,描绘了夜的宁静、沉寂氛围中人的思绪万千,比较传统的有画面感的音乐语汇,犹如某段电影、电视剧中的配乐。如果要以“创新”来要求,以上两首似乎还不够。
不过,徐坚强的《本草纲目》却“新”得厉害,“新”得离奇,它居然用我国古代药物百科全书《本草纲目》中的“甘、苦、辛、温、寒”之五味,来构建音乐语言,作品中每一个音符都象征着一帖中草良药,给听众带来“药到病除”的效果。音乐真有这样的疗效吗?至少第一遍我还听不出这样的感觉。
尹明五为二胡与弦乐队而作的《夕》,乐队音色与二胡音色的衔接处理得非常妥帖。我曾听过不少管弦乐队与二胡的作品,总觉得作为民乐的二胡与作为西洋乐器的管弦乐队,在音色的合成上有些“格格不入”。《夕》显示了作者的智慧,乐队中不用管乐器,只用了弦乐器,使二胡的音色与乐队更加融合。
陈牧声的交响套曲《西湖》之“春天”,是整部作品的第二乐章,描绘西湖四季中的春天景象。除了管弦乐队,还用了琵琶、笛子、二胡、古筝领奏,并由女高音独唱。这首曲子主要咏唱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作者运用浅唱慢吟、徐徐推进、反复迂回等手法,配器细腻精致,将白诗的意境与西湖的春景巧妙相融,有一种栩栩如生的画面感。
赵晓生《简乐四章》写于1986年,据说这次演出没动一个音符,显示了作曲家超强的自信。全曲围绕Do—La—Si这三个音翻来覆去做文章,技法出色,分四个乐章:快板、如歌、诙谐、终曲。这是部游戏之作,不中不西,不土不洋,显得非常“中性”、非常“纯音乐”。在此说明,这里指的“游戏”,并非贬义,也是一个“中性”说法。音乐有多种功能,游戏也是其中一种。
最近几年,叶国辉几乎年年有新作问世,这次听到的《乐舞图》最为震撼人心。全曲创作的意图似乎非常简单——以交响化的粗犷笔锋,泼墨挥毫远古气韵。也许正因为想法“单纯”,没有了条条框框的观念束缚和五花八门创作技法的制约,作曲家以赤子之心的胸怀在乐海中自由舞蹈,尽情挥洒。中间那段西藏舞曲风格的旋律和节奏由弱到强,由点及面,奔腾恣肆,动人肺腑。在当代音乐中,如此美妙的乐章难得一听。一些观众人在座位上(包括我本人),但心已在舞动,这就是《乐舞图》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