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为梳理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脉络,本文以2005-2019年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作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对国内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行文献特征、关键词共现图谱及聚类、研究热点知识群等分析,总结为三个阶段的演进历程。
【关键词】 旅游产业融合 ; 研究热点; 知识图谱 ; CiteSpace
1 引言
中国经济历经30多年高速成长,在全球化及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旅游产业融合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方向,也是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国民旅游消费升级的必由之路。目前,鲜有针对国内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系统性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亟需对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现状及前沿热点进行科学梳理,预测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研究作铺垫。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CiteSpace工具,能够对文献作者合作关系、关键词共现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可用于探测旅游产业融合领域的热点变化趋势及研究前沿,并将跨学科体系研究前沿间的关系脉络条理化。
本文所分析的文献来源于CNKI数据库。综合考虑文献的质量、数量和覆盖范围,本文设置检索方式为“主题=旅游and产业融合or旅游业and产业融合or旅游产业and 产业融合”,时间截止到2019年,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CSSCI和CSCD。共检索到438条记录,最早的记录出现在2005年。运用软件查重功能进行二次筛选后,得出437篇有效文献。
3 结果分析
3.1 文献时间分布
首先,历年发表文献数能反映该领域的受关注程度及发展态势。近15年来,中國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各年度分布如图1所示。从总体趋势看,该领域文献数量一直稳步上升,说明旅游产业融合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2005-2010年间增长较平缓,直到2011年刊文量突飞猛进。相应地,2011年以来,受国家旅游局对加强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号召影响下,学术界积极围绕该主题启动研究探索。同期,《旅游学刊》以“产业融合与旅游”为主题,连续设立三期专栏,邀约旅游界权威学者对概念原创、产业关联等相关问题进行探索性剖析,使该主题的研究理论体系初现轮廓。随后,2011-2018年研究的文献数量呈现稳定增长,而2015年应用于“文山州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中“旅游+”概念战略的提出,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力践行,使旅游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其他产业的的创新力,形成更广泛的以“旅游+”为先导的各项经济建设新常态,一度成为热门议题。直至今日,旅游产业融合领域研究持续升温,离不开国家的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态势的共同作用。同时,从自然断裂点分级法划分的两个阶段刊文情况看:2005-2009年平均约4.6篇/年,2010-2019年则达平均46.6篇/年,两个阶段年均数量相差10倍。至今为止,总体发文规模虽不算很大,但数量与关注度稳步上扬,仍有较大探索空间。
3.2 文献期刊来源
对期刊来源进行统整,结果如表1所示。旅游产业融合主题所发表的期刊多样,且不乏核心期刊如《旅游学刊》、《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商业经济研究》、《经济问题》、《经济地理》与《旅游科学》等。其中,发表在旅游学科顶级期刊《旅游学刊》中的文献数量达到34篇,占总数约7.8%,该期刊集中了代表旅游学领域最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成果,反映出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已具备一定的权威性与代表性。另外,期刊类型还覆盖经济、农业、商业、体育、地理等多个领域,可见相关研究呈现出学科分布广泛、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
3.3 核心作者分析
在CiteSpace中将网络节点选择为“author”进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得到网络图谱(图2),图谱中共有35个节点,21条节点间的连线,网络密度为0.0353。结合作者发文量的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可发现当下国内旅游产业融合成果数量领衔的有金陵科技学院旅游管理系严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王琪延教授以及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郑向敏教授等。该研究主题下,也有来自统计学院和商学院的学者,表明该主题引发不少跨领域的研讨。
结合图2详细分析后,可发现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领域已形成以王琪延、郑向敏、黄鑫等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但仅限于同一所学校内师生间的合作,并未建立起与其他机构研究者间的合作关系。表2列出了高频作者的研究主题,可见严伟教授在此领域发表量最多,其研究运用不同的理论视角如演化经济学、产业链协同与自组织理论等,分析旅游产业融合机理、旅游产业融合度和旅游产业关联度等。王琪延与徐玲的研究则基于产业关联视角,分别探讨旅游业与会展业、文化产业与农业间的融合现状。黄鑫的团队研究较新,均发表于2017年,针对农村贫困地区与革命老区,分析旅游产业融合对减贫的作用机制。由此可见众多团队围绕该领域逐渐形成系列化的研究成果。而现有学者合作情况突显出人脉中的 “学缘”关系,多为师生联合或同事联合。过去有学者对中国旅游地理学以及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作者合作网络进行分析,也得出相似的结论。可见在中国旅游学研究中,较少以研究项目为驱动的跨区域、跨学校的 “地缘”联合,仍需加强不同学术机构、学者间的合作关系。
3.4 研究热点领域分布
3.4.1 关键词的共现图谱与聚类
关键词共现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其分析是揭示研究关注点之间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某一研究领域文献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和强度,是分析该领域研究热点的重要依据。在CiteSpace中,将网络节点选择为 “keyword”,绘制出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3所示)。图谱中节点数量为79,节点间连线有151条,网络密度为0.049,连线数量较多且网络较为密集,表明旅游产业融合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学术网络[1]。将图谱中高频关键词按照中心度大小排序,整理出表3。关键词中心度大于0.1,则表明这些关键词具有较高的中心度,扮演周边节点间紧密相连的关系纽带,同时也表示该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之间转化的关键点[2]。除了与主题直接相关的关键词如“产业融合”、“ 旅游业”、“ 旅游产业融合”外,中心性与频次并重的关键词分别有“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与“文化产业”。近年来,乡村旅游依托良好的政策背景、丰富的乡村自然人文资源及巨大的市场需求三大优势发展迅猛。其次,“体育产业”、“休闲农业”、“动力机制”和“体育特色小镇”等若干关键词具有较高中心度,但频次较低,说明由这些关键词已衍生出对应的研究主题和内容,辐射到更广的研究领域,但本身所受到的关注度较弱,需要继续强化研究。 对高频关键词加以聚类分析,可进一步挖掘该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与知识群。在聚类分析中,Modularity值(Q值)作为图谱网络模块评价的重要指标,一般要求Q值需大于0.3,按此标准划分而得的聚类结构是显著的。而Silhouette值则用来衡量网络的同质性,一般在0.5以上,聚类具备合理性。对本研究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后,得到Q值为0.5326,Silhouette值为0.5693,表明聚类效果较为理想。所形成的聚类类别如图4所示。7组聚类的标识词分别为“乡村旅游”、“旅游产业融合”、“旅游业”、“文化产业”、“产业融合”、“产业关联”、“乡村振兴”与“动力机制”。由于聚类标识词出现不少含义相近的词,为了更精准细化研究热点,本研究结合聚类信息及高频并高中心度的关键词,将词组进行合并、归纳和再命名,总结出2005-2019年旅游产业融合的热点知识群(表4)
3.4.2 主要研究热点知识群
从结果看,近年来旅游产业跨界融合的发展迹象明显,“旅游+”新型业态陆续出现。旅游业具有较强的产业渗透性和融合性,旅游产业融合驱使旅游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或者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相互渗透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一个新产业。
1)“农旅融合”研究
农旅融合最早以农家乐的形式出现,但其发展存在供需错配、有效供给不足、产品同质单一、服务水平不高、创新不足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加深,制度环境得到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大有改善,伴随文化创意产业的进驻,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日益多样化、经营主体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利益联结机制不斷健全[3]。在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仅促进传统农业产业化,还可带动乡村旅游的升级,从而进一步实现传统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4]。
2)“文旅融合”研究
文化产业自身所体现的旅游经济现象拉长了其价值链,而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中,文化元素的贯穿也延长了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成为刺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动力。在全球产业间频繁出现互动交流的背景下,加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有天然的耦合性,文旅融合成为必然。不少学者围绕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展开探讨,分析文旅融合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5]以及更深一层对文化消费所带来的提升作用[6]。
3)“体旅融合”研究
早在2006年,余守文和金秀英提出体育产业与媒体业、电子游戏、旅游等产业的融合,认为能借此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旅游与体育赛事、节庆、健身等领域的融合更有助于两个产业的资源整合、产品开发与拓宽市场规模。随着体育旅游的兴起,有学者基于两个产业融合的路径与动力机制,提出了五种典型重构模式——运动休闲型体育旅游、观赛型体育旅游、参赛型体育旅游、地标场馆游览旅游和场馆体育演艺旅游[7]。当体育经济发展到瓶颈期,体育特色小镇这个概念的提出成为体育产业跨界融合的新模式,亦是体育产业——改革的一种创新性实践[8]。
4)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框架
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内容多集中于其概念、动力机制、融合模式、路径、融合度等领域。产业融合既作为一种视角、同时也是各个产业发展的路径与趋势。有学者以产业融合为背景或驱动因素,探讨两个产业间的互动发展与协同创新,并认为产业间的关联性是产业协同发展的前提。亦有学者认为产业融合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并对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和前提作了系统分析, 提出旅游产业融合的实现方式与机制。但是,国内学界对于旅游业融合理论上的探讨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较低,缺乏指导性,应继续加深对旅游业融合理论与实证分析,有助于建立具有实践意义的融合模式。
3.5 研究热点的演进脉络
CiteSpace可根据不同时间段生成突变专业术语(Bursts),代表从某个时间开始使用频率突然明显增多的词语,表明该时间段内有很多学者对该术语产生兴趣且研究成果激增,从突变专业术语可直观地反映出研究热点与前沿。图5按突变时间顺序展示了近15年来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领域的前17个突变专业术语。其中“乡村旅游”、“体育旅游”、“体育经济”和“体育特色小镇”反映出该领域下新兴的研究趋势。本研究结合时间线图谱和关键词突显性分析图,描绘出此研究主题的热点演进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05-2011年):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基础性概念探讨
产业融合、旅游、旅游产业融合、产业关联、模式等关键词发生突显,此阶段为旅游产业融合的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产业融合的发生,成为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在此背景下,研究产业融合问题对丰富产业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战略、产业管理体制及产业政策的变革等提供实践指导。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深度融合,成为中国旅游经济持续增长以及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的重要动力与路径。以袁俊为首的研究团队开始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模式构造进行深化研究。
2.第二阶段(2012-2015年):旅游产业跨界融合的新模式探讨
旅游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迹象逐渐出现,陆续形成新型业态,农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休闲农业等成为热点关键词。此阶段是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期,伴随政府出相继台关于旅游产业融合文件,旅游产业信息化与数字化成为重要趋势。这一时期,“旅游+”战略的提出,强调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有机整合区域资源,从全要素、全行业、全方位、全时空等角度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有效发挥旅游业在促进产城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学者们挖掘文化创意产业特别是电影、动漫、戏剧、音乐、陶瓷等产业领域与旅游产业间的关联,探讨其融合发展机理与途径。
3.第三阶段(2016-2019年):全域旅游背景下对旅游产业融合的持续性深入探讨 全域旅游、创意农业、乡村旅游、体育旅游、体育经济、体育特色小镇等关键词热度上升,此阶段为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农村经济亟待激活,加快其结构调整,推动以绿色生活理念为主题的多种乡村旅游方式,以“旅游+农业现代化”带动乡村建设,从而实现旅游扶贫成为发展重点。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一带一路”体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旨在通过体育旅游全方位的交流互动,促进“一带一路”区域内的政策沟通、产业互通和民心相通,使体育旅游成为开放合作的亮点。体育旅游消费显著提升,体育特色旅游小镇以其多功能并存发展的优势,全面激活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机制。这一阶段更多学者构建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型,对其动因、路径、效益等因素所构成的机理模型进行协调效果检测,同时也有以生态、共享和体验经济、产业融合等视角理论为前提,分析两个产业的耦合机制和动力系统,提出创新开发对策。尹宏和王苹在2019年针对文化、体育和旅游三大产业融合的作用机制、模式与路径选择进行剖析,由此可见旅游产业融合的跨度和范围不断拓宽。
4 结论与建议
旅游产业融合的文献数量虽未成规模,但逐年稳定增加,出现核心期刊、学科分布交叉,反映出该主题已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热点领域,越来越受关注。在可视化分析结果上,发现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聚焦在理论架构与研究方法、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以及体旅融合等四大热点知识群上,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演进路径也从最初对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影响、模式的讨论,到近年来结合具体地区及行业进行实证分析,并进行跨行业、跨学科的创新研究,研究内涵与视觉越趋多元化和丰富化。
【参考文献】
[1] 屠欧阳颖, 李婷. 近10年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9, 40(02): 64-71.
[2] 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 359-377.
[3] 楊建利, 邢娇阳.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09): 72-78.
[4] 张进伟. 基于产业融合的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模式[J]. 农业经济, 2016, (02): 101-102.
[5] 周春波.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J]. 当代经济管理, 2018, 40(10): 69-75.
[6] 张肃, 黄蕊.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对文化消费的影响[J]. 商业研究, 2018, (02): 172-176.
[7] 杨强. 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与路径机制[J]. 体育学刊, 2016, 23(04): 55-62.
[8] 沈克印, 杨毅然. 体育特色小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体育产业跨界融合的实践探索[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7, 51(06): 56-62
【关键词】 旅游产业融合 ; 研究热点; 知识图谱 ; CiteSpace
1 引言
中国经济历经30多年高速成长,在全球化及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旅游产业融合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方向,也是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国民旅游消费升级的必由之路。目前,鲜有针对国内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系统性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亟需对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现状及前沿热点进行科学梳理,预测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研究作铺垫。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CiteSpace工具,能够对文献作者合作关系、关键词共现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可用于探测旅游产业融合领域的热点变化趋势及研究前沿,并将跨学科体系研究前沿间的关系脉络条理化。
本文所分析的文献来源于CNKI数据库。综合考虑文献的质量、数量和覆盖范围,本文设置检索方式为“主题=旅游and产业融合or旅游业and产业融合or旅游产业and 产业融合”,时间截止到2019年,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CSSCI和CSCD。共检索到438条记录,最早的记录出现在2005年。运用软件查重功能进行二次筛选后,得出437篇有效文献。
3 结果分析
3.1 文献时间分布
首先,历年发表文献数能反映该领域的受关注程度及发展态势。近15年来,中國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各年度分布如图1所示。从总体趋势看,该领域文献数量一直稳步上升,说明旅游产业融合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2005-2010年间增长较平缓,直到2011年刊文量突飞猛进。相应地,2011年以来,受国家旅游局对加强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号召影响下,学术界积极围绕该主题启动研究探索。同期,《旅游学刊》以“产业融合与旅游”为主题,连续设立三期专栏,邀约旅游界权威学者对概念原创、产业关联等相关问题进行探索性剖析,使该主题的研究理论体系初现轮廓。随后,2011-2018年研究的文献数量呈现稳定增长,而2015年应用于“文山州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中“旅游+”概念战略的提出,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力践行,使旅游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其他产业的的创新力,形成更广泛的以“旅游+”为先导的各项经济建设新常态,一度成为热门议题。直至今日,旅游产业融合领域研究持续升温,离不开国家的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态势的共同作用。同时,从自然断裂点分级法划分的两个阶段刊文情况看:2005-2009年平均约4.6篇/年,2010-2019年则达平均46.6篇/年,两个阶段年均数量相差10倍。至今为止,总体发文规模虽不算很大,但数量与关注度稳步上扬,仍有较大探索空间。
3.2 文献期刊来源
对期刊来源进行统整,结果如表1所示。旅游产业融合主题所发表的期刊多样,且不乏核心期刊如《旅游学刊》、《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商业经济研究》、《经济问题》、《经济地理》与《旅游科学》等。其中,发表在旅游学科顶级期刊《旅游学刊》中的文献数量达到34篇,占总数约7.8%,该期刊集中了代表旅游学领域最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成果,反映出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已具备一定的权威性与代表性。另外,期刊类型还覆盖经济、农业、商业、体育、地理等多个领域,可见相关研究呈现出学科分布广泛、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
3.3 核心作者分析
在CiteSpace中将网络节点选择为“author”进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得到网络图谱(图2),图谱中共有35个节点,21条节点间的连线,网络密度为0.0353。结合作者发文量的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可发现当下国内旅游产业融合成果数量领衔的有金陵科技学院旅游管理系严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王琪延教授以及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郑向敏教授等。该研究主题下,也有来自统计学院和商学院的学者,表明该主题引发不少跨领域的研讨。
结合图2详细分析后,可发现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领域已形成以王琪延、郑向敏、黄鑫等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但仅限于同一所学校内师生间的合作,并未建立起与其他机构研究者间的合作关系。表2列出了高频作者的研究主题,可见严伟教授在此领域发表量最多,其研究运用不同的理论视角如演化经济学、产业链协同与自组织理论等,分析旅游产业融合机理、旅游产业融合度和旅游产业关联度等。王琪延与徐玲的研究则基于产业关联视角,分别探讨旅游业与会展业、文化产业与农业间的融合现状。黄鑫的团队研究较新,均发表于2017年,针对农村贫困地区与革命老区,分析旅游产业融合对减贫的作用机制。由此可见众多团队围绕该领域逐渐形成系列化的研究成果。而现有学者合作情况突显出人脉中的 “学缘”关系,多为师生联合或同事联合。过去有学者对中国旅游地理学以及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作者合作网络进行分析,也得出相似的结论。可见在中国旅游学研究中,较少以研究项目为驱动的跨区域、跨学校的 “地缘”联合,仍需加强不同学术机构、学者间的合作关系。
3.4 研究热点领域分布
3.4.1 关键词的共现图谱与聚类
关键词共现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其分析是揭示研究关注点之间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某一研究领域文献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和强度,是分析该领域研究热点的重要依据。在CiteSpace中,将网络节点选择为 “keyword”,绘制出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3所示)。图谱中节点数量为79,节点间连线有151条,网络密度为0.049,连线数量较多且网络较为密集,表明旅游产业融合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学术网络[1]。将图谱中高频关键词按照中心度大小排序,整理出表3。关键词中心度大于0.1,则表明这些关键词具有较高的中心度,扮演周边节点间紧密相连的关系纽带,同时也表示该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之间转化的关键点[2]。除了与主题直接相关的关键词如“产业融合”、“ 旅游业”、“ 旅游产业融合”外,中心性与频次并重的关键词分别有“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与“文化产业”。近年来,乡村旅游依托良好的政策背景、丰富的乡村自然人文资源及巨大的市场需求三大优势发展迅猛。其次,“体育产业”、“休闲农业”、“动力机制”和“体育特色小镇”等若干关键词具有较高中心度,但频次较低,说明由这些关键词已衍生出对应的研究主题和内容,辐射到更广的研究领域,但本身所受到的关注度较弱,需要继续强化研究。 对高频关键词加以聚类分析,可进一步挖掘该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与知识群。在聚类分析中,Modularity值(Q值)作为图谱网络模块评价的重要指标,一般要求Q值需大于0.3,按此标准划分而得的聚类结构是显著的。而Silhouette值则用来衡量网络的同质性,一般在0.5以上,聚类具备合理性。对本研究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后,得到Q值为0.5326,Silhouette值为0.5693,表明聚类效果较为理想。所形成的聚类类别如图4所示。7组聚类的标识词分别为“乡村旅游”、“旅游产业融合”、“旅游业”、“文化产业”、“产业融合”、“产业关联”、“乡村振兴”与“动力机制”。由于聚类标识词出现不少含义相近的词,为了更精准细化研究热点,本研究结合聚类信息及高频并高中心度的关键词,将词组进行合并、归纳和再命名,总结出2005-2019年旅游产业融合的热点知识群(表4)
3.4.2 主要研究热点知识群
从结果看,近年来旅游产业跨界融合的发展迹象明显,“旅游+”新型业态陆续出现。旅游业具有较强的产业渗透性和融合性,旅游产业融合驱使旅游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或者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相互渗透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一个新产业。
1)“农旅融合”研究
农旅融合最早以农家乐的形式出现,但其发展存在供需错配、有效供给不足、产品同质单一、服务水平不高、创新不足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加深,制度环境得到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大有改善,伴随文化创意产业的进驻,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日益多样化、经营主体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利益联结机制不斷健全[3]。在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仅促进传统农业产业化,还可带动乡村旅游的升级,从而进一步实现传统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4]。
2)“文旅融合”研究
文化产业自身所体现的旅游经济现象拉长了其价值链,而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中,文化元素的贯穿也延长了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成为刺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动力。在全球产业间频繁出现互动交流的背景下,加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有天然的耦合性,文旅融合成为必然。不少学者围绕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展开探讨,分析文旅融合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5]以及更深一层对文化消费所带来的提升作用[6]。
3)“体旅融合”研究
早在2006年,余守文和金秀英提出体育产业与媒体业、电子游戏、旅游等产业的融合,认为能借此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旅游与体育赛事、节庆、健身等领域的融合更有助于两个产业的资源整合、产品开发与拓宽市场规模。随着体育旅游的兴起,有学者基于两个产业融合的路径与动力机制,提出了五种典型重构模式——运动休闲型体育旅游、观赛型体育旅游、参赛型体育旅游、地标场馆游览旅游和场馆体育演艺旅游[7]。当体育经济发展到瓶颈期,体育特色小镇这个概念的提出成为体育产业跨界融合的新模式,亦是体育产业——改革的一种创新性实践[8]。
4)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框架
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内容多集中于其概念、动力机制、融合模式、路径、融合度等领域。产业融合既作为一种视角、同时也是各个产业发展的路径与趋势。有学者以产业融合为背景或驱动因素,探讨两个产业间的互动发展与协同创新,并认为产业间的关联性是产业协同发展的前提。亦有学者认为产业融合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并对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和前提作了系统分析, 提出旅游产业融合的实现方式与机制。但是,国内学界对于旅游业融合理论上的探讨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较低,缺乏指导性,应继续加深对旅游业融合理论与实证分析,有助于建立具有实践意义的融合模式。
3.5 研究热点的演进脉络
CiteSpace可根据不同时间段生成突变专业术语(Bursts),代表从某个时间开始使用频率突然明显增多的词语,表明该时间段内有很多学者对该术语产生兴趣且研究成果激增,从突变专业术语可直观地反映出研究热点与前沿。图5按突变时间顺序展示了近15年来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领域的前17个突变专业术语。其中“乡村旅游”、“体育旅游”、“体育经济”和“体育特色小镇”反映出该领域下新兴的研究趋势。本研究结合时间线图谱和关键词突显性分析图,描绘出此研究主题的热点演进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05-2011年):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基础性概念探讨
产业融合、旅游、旅游产业融合、产业关联、模式等关键词发生突显,此阶段为旅游产业融合的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产业融合的发生,成为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在此背景下,研究产业融合问题对丰富产业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战略、产业管理体制及产业政策的变革等提供实践指导。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深度融合,成为中国旅游经济持续增长以及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的重要动力与路径。以袁俊为首的研究团队开始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模式构造进行深化研究。
2.第二阶段(2012-2015年):旅游产业跨界融合的新模式探讨
旅游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迹象逐渐出现,陆续形成新型业态,农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休闲农业等成为热点关键词。此阶段是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期,伴随政府出相继台关于旅游产业融合文件,旅游产业信息化与数字化成为重要趋势。这一时期,“旅游+”战略的提出,强调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有机整合区域资源,从全要素、全行业、全方位、全时空等角度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有效发挥旅游业在促进产城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学者们挖掘文化创意产业特别是电影、动漫、戏剧、音乐、陶瓷等产业领域与旅游产业间的关联,探讨其融合发展机理与途径。
3.第三阶段(2016-2019年):全域旅游背景下对旅游产业融合的持续性深入探讨 全域旅游、创意农业、乡村旅游、体育旅游、体育经济、体育特色小镇等关键词热度上升,此阶段为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农村经济亟待激活,加快其结构调整,推动以绿色生活理念为主题的多种乡村旅游方式,以“旅游+农业现代化”带动乡村建设,从而实现旅游扶贫成为发展重点。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一带一路”体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旨在通过体育旅游全方位的交流互动,促进“一带一路”区域内的政策沟通、产业互通和民心相通,使体育旅游成为开放合作的亮点。体育旅游消费显著提升,体育特色旅游小镇以其多功能并存发展的优势,全面激活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机制。这一阶段更多学者构建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型,对其动因、路径、效益等因素所构成的机理模型进行协调效果检测,同时也有以生态、共享和体验经济、产业融合等视角理论为前提,分析两个产业的耦合机制和动力系统,提出创新开发对策。尹宏和王苹在2019年针对文化、体育和旅游三大产业融合的作用机制、模式与路径选择进行剖析,由此可见旅游产业融合的跨度和范围不断拓宽。
4 结论与建议
旅游产业融合的文献数量虽未成规模,但逐年稳定增加,出现核心期刊、学科分布交叉,反映出该主题已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热点领域,越来越受关注。在可视化分析结果上,发现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聚焦在理论架构与研究方法、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以及体旅融合等四大热点知识群上,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演进路径也从最初对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影响、模式的讨论,到近年来结合具体地区及行业进行实证分析,并进行跨行业、跨学科的创新研究,研究内涵与视觉越趋多元化和丰富化。
【参考文献】
[1] 屠欧阳颖, 李婷. 近10年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9, 40(02): 64-71.
[2] 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 359-377.
[3] 楊建利, 邢娇阳.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09): 72-78.
[4] 张进伟. 基于产业融合的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模式[J]. 农业经济, 2016, (02): 101-102.
[5] 周春波.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J]. 当代经济管理, 2018, 40(10): 69-75.
[6] 张肃, 黄蕊.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对文化消费的影响[J]. 商业研究, 2018, (02): 172-176.
[7] 杨强. 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与路径机制[J]. 体育学刊, 2016, 23(04): 55-62.
[8] 沈克印, 杨毅然. 体育特色小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体育产业跨界融合的实践探索[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7, 51(06): 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