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氧化锌具有理论比容量高(978 mAh/g)、来源广、环境友好和价格便宜等优势,是新一代高效环保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然而氧化锌电极材料固有的电导率较低,不利于电池大电流充放电.并且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易产生枝晶及周期性应力,导致材料体积膨胀或结构损坏,致使电池的循环性能衰减过快,容量保持率低.综述了改善氧化锌电化学性能的两种常用的策略:制备不同维度具有纳米结构的氧化锌电极材料;与碳材料、金属单质和金属氧化物等复合制备氧化锌复合电极,并对该类负极材料进一步研究、应用前景予以展望
【机 构】
:
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超威电源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浙江湖州313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氧化锌具有理论比容量高(978 mAh/g)、来源广、环境友好和价格便宜等优势,是新一代高效环保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然而氧化锌电极材料固有的电导率较低,不利于电池大电流充放电.并且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易产生枝晶及周期性应力,导致材料体积膨胀或结构损坏,致使电池的循环性能衰减过快,容量保持率低.综述了改善氧化锌电化学性能的两种常用的策略:制备不同维度具有纳米结构的氧化锌电极材料;与碳材料、金属单质和金属氧化物等复合制备氧化锌复合电极,并对该类负极材料进一步研究、应用前景予以展望.
其他文献
锂金属作为全球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金属矿产资源之一,在军事、航空航天、芯片、合金、陶瓷、玻璃、农业、纺织、润滑脂、医药、焊接、空气处理和新能源等诸多领域发挥了显著作用,但至今还有60% 左右的锂资源需要开发,仍需进一步加强勘探与开发及资源综合利用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介绍了青藏高原北部的松潘-甘孜锂成矿带、西昆仑-阿尔金锂成矿带以及华南锂成矿带等典型锂矿床的大地构造背景;通过对比分析,把典型锂矿床概括为(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床和(沉积)盐湖型锂矿床两大类,并进行了探讨;论述了典型锂矿床的分布特征、岩性组合、
随着锂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大,作为锂资源提取的主要来源,锂辉石的选别技术需要不断发展与完善.如何扩大锂辉石与脉石矿物的可浮性差异,是提高锂辉石浮选效率的关键.概括分析了锂辉石与脉石矿物晶面的各向异性及近年来锂辉石矿浮选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表明:锂辉石解理面具有很强的各向异性和表面组分选择性溶蚀行为.调控锂辉石优势解理面比例和表面组分选择性溶蚀及阴阳离子组合捕收剂的使用,可进一步强化锂辉石的浮选,同时加强脉石矿物选择性抑制剂的开发,这些将成为锂辉石矿浮选工艺研究的重要方向.
河南某伟晶岩型锂多金属矿床矿石性质复杂,选矿指标一直不够理想.采用自动矿物分析仪(AMCIS)、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等先进技术对矿石开展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发现锂的赋存状态较为复杂,锂除了赋存于锂辉石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分布于白云母、锂绿泥石、锂磷铝石和锂电气石中,加之锂辉石自身的Li2O含量也较低,是影响锂回收指标的主要因素.通过对锂精矿、尾矿的矿物学考察分析,发现有不少长英质矿物进入到锂精矿中,而损失的锂辉石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且部分颗粒较粗,建议调整药剂制度,优化磨矿
某锂辉石矿含锂品位低(0.93%),锂辉石中锂流失严重,理论含Li2 O仅为6.06%.锂分布较为分散,含锂矿物有锂辉石、白云母、磷锂铝石、锂绿泥石等,锂的高效回收难度大.采用传统的锂辉石浮选方法难以获得满意的浮选指标.针对矿石的特点,优化了浮选药剂制度,选用了特效的调整剂BK534、BK535和捕收剂BK451,几种药剂协同作用提高了锂辉石的浮选指标.对锂辉石精矿进行反浮选除杂研究,锂辉石精矿品位可达5.25%,提高了锂精矿的品质.为开发利用该资源提供了技术依据.
以阿根廷某高锂混盐型盐湖卤水萃硼后得到的萃余液为研究对象,采用磷酸三丁酯(TBP)-FeCl3体系萃取分离锂.考察了铁锂比、TBP浓度、稀释剂种类、萃取相比O/A、有机添加剂种类及浓度等因素的影响,优化了萃取工艺参数,分析了锂在萃取两相体系中的分配行为以及锂与镁、钠和钾的分离情况.在有机相组成为65%TBP-5%MIBK-30%260#溶剂油、铁锂比1.5:1、相比O/A=2/1、萃取混合时间5 min、室温的条件下,锂的单级萃取率大于79%,镁、钠、钾的萃取率分别仅有5.24%、8.57% 和0.88%
主要采用30%TBP-20%NX混合萃取体系对青海某盐湖卤水提锂过程涉及的萃取、洗涤、反萃等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萃取过程:运用正交试验法对萃取相比、铁锂摩尔比及水相酸度进行了显著性分析,发现相比对30%TBP-20%NX混合萃取体系影响显著,水相pH值影响不明显;在O/A=1.5、n(Fe3+/Li+)=2和水相酸度0.05 mol/L的最佳条件下,Li+、Mg2+萃取率分别为89.19% 和1.69%;采用饱和容量法测量30%TBP+20%NX混合萃取体系的单位负载锂量为2284 mg/L,所需分相时间
采用Na2SO4-H2SO4混合焙烧法处理宜春地区中低品位锂云母(Li2O=1.2% ~1.4%),研究了酸浓度、焙烧后粒径、硫酸钠添加量等工艺条件对锂浸出率的影响.采用TG、XRD、SEM、元素成分分析等方法对焙烧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Na2SO4对浸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00~1000℃的温度下,酸浓度70%、矿粒径大小0.180 m m、硫酸钠添加量100 g时,锂浸出率达到90.0%,优于传统H2SO4法的浸出率(73.0%);工艺具有优异的固硅、固铝效果,可大幅度缩减传统工艺浸出过程中除硅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高电压尖晶石材料LiNi0.5Mn1.5O4(LNMO).采用XRD、Raman、SEM、首次充放电曲线、CV曲线、EIS阻抗谱等测试分析手段研究了球磨时间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具有相似的晶格结构;所有样品均为无序型空间结构;当球磨时间为4 h时,材料颗粒尺寸较均匀.首次充放电曲线和CV曲线结果表明,球磨时间并没有改变的材料的反应机制.球磨时间4 h时,材料表现出最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主要包括高容量(0.1C比容量115.8 mAh/g),高倍率(10C放电比容
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等优点,在消费电子、电动汽车和大型电网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储能应用需求,人们在开发具有更高电化学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据此,概述了现阶段各种过渡金属磷化物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过渡金属磷化物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面对挑战人们以提高材料的综合电化学性能为目标进行的改性工作.分别介绍了几种不同的制备方法,并且从材料的结构与调控、材料的形貌与尺寸设计、碳材料复合以及构建异质结结构四个方面介绍了相应的改性策略.将为过渡金属磷化
影响高镍三元材料性能的关键步骤在于前驱体的制备,利用共沉淀法制备前驱体,底液氨水浓度作为三元前驱体制备的重要控制条件,可以对前驱体的形貌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从而影响成品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通过控制共沉淀制不同氨水底液浓度制备了三组样品材料.利用SEM、XRD考察了对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底液氨水浓度对合成组分均一、形貌均匀的前躯体十分重要,且直接影响烧结后的LiNi0.8Co0.1Mn0.1O2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利用相同的共沉淀反应条件,在底液氨水浓度0.5 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