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比较重视,而忽略了默读的作用,导致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还像小学时那样,习惯于大声朗读,默读能力很差,甚至连做数理化题时也要将题目小声读出来,缺乏一定的默读技巧。大多数学生只能机械地朗读题目,分析思维能力很差,常因未能好好理解题目而失分,這说明默读教学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也是一个需要我们教师重视的环节。
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是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阅读方式,是学生独立阅读的主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课堂上应该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从而为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品味、揣摩、领略文章的内容提供条件,提高同学们的阅读速度。默读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局限,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运用方便,范围极广。
默读过程就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采取一定的默读方法能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知作者对文章的情感。
一、多次默读勾画批注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默读的同时引导学生一边默读文章,一边用各种符号或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勾画。如教学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较长的课文时,第一次默读可进行限时训练,让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快速预习默读,并对文中的生字词、妙语佳句或重点语句进行勾画,迅速把握文章内容,认识文中的生字词。第二次设疑默读,在初步了解基础内容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要求学生在五至十分钟内思考默读,弄清楚阿长与《山海经》的关系,以及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勾画“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第三次是教师讲解后再引导学生默读,要求学生在此次默读时勾画出文章的重点语句,分析句子或词语的表达效果,从而培养学生默读的速度,加强其理解文本的深度。
二、默读与朗读结合运用
默读和朗读是阅读文章的两项重要技能,是学生从事学习和工作的两项基本功。就文体而言,诗歌、韵文、抒情散文、剧本等多适于朗读,而文字艰深的议论文、杂文则多适宜默读。但有的课文需要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满怀的情感,同时也需要默读来静静思考文章的寓意。例如,在教学宗璞的《紫萝藤瀑布》一文时,文章中作者对紫萝藤花的描写细腻,有层次感,运用了较多丰富奇妙的比喻和拟人修辞,可谓精彩传神。这部分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读出紫藤萝花的繁盛以及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当解读了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回忆后,作者的情感开始有了变化,这部分内容就可以让学生默读静思: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有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为什么又会有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通过默读产生静思,花和人一样,花开花谢如同人生命运的浮沉,花荣花枯暗示了时代社会的兴衰,从而由花及人,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三、默读与思考并行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指出默读的目的,对文本进行由表及里的剖析,从而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内在蕴涵。例如,引导学生对郑振铎的《猫》中倒数第五段进行思考时就需要默读:“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在默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十分难过?为什么“我”会妄下断语?为什么“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刺“我”良心的针?回头再默读第三只猫的经历就不难发现作者对第三只猫着墨最多,文中作者仅根据一点可疑的迹象就得出主观的臆断,伤害了无辜,所以第三只猫最让作者忏悔和内疚,难以忘怀。
四、对比默读识效果
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讲解可灵活运用比较法,改变词序或进行句型变换,让学生作比较默读,可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如梁实秋的《鸟》一文中:“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一句与另外一句:“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比例匀称,不多不少,那样的胖瘦合适”对比,在默读比较的基础上,教师再补充宋玉《登徒子好色赋》里对美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描写和曹植的《洛神赋》对美女身材评价的典故,学生便能从中感受古朴典雅的语言特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任何一种能力和习惯都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学生在默读时与文本对话就是在倾听作者的心声,填补作者留下的想象空间。默读需要教师的指导,当然,“读无定法”,教师可根据教材的不同文体、内容和特点,因文而异,通过默读,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是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阅读方式,是学生独立阅读的主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课堂上应该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从而为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品味、揣摩、领略文章的内容提供条件,提高同学们的阅读速度。默读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局限,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运用方便,范围极广。
默读过程就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采取一定的默读方法能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知作者对文章的情感。
一、多次默读勾画批注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默读的同时引导学生一边默读文章,一边用各种符号或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勾画。如教学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较长的课文时,第一次默读可进行限时训练,让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快速预习默读,并对文中的生字词、妙语佳句或重点语句进行勾画,迅速把握文章内容,认识文中的生字词。第二次设疑默读,在初步了解基础内容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要求学生在五至十分钟内思考默读,弄清楚阿长与《山海经》的关系,以及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勾画“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第三次是教师讲解后再引导学生默读,要求学生在此次默读时勾画出文章的重点语句,分析句子或词语的表达效果,从而培养学生默读的速度,加强其理解文本的深度。
二、默读与朗读结合运用
默读和朗读是阅读文章的两项重要技能,是学生从事学习和工作的两项基本功。就文体而言,诗歌、韵文、抒情散文、剧本等多适于朗读,而文字艰深的议论文、杂文则多适宜默读。但有的课文需要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满怀的情感,同时也需要默读来静静思考文章的寓意。例如,在教学宗璞的《紫萝藤瀑布》一文时,文章中作者对紫萝藤花的描写细腻,有层次感,运用了较多丰富奇妙的比喻和拟人修辞,可谓精彩传神。这部分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读出紫藤萝花的繁盛以及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当解读了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回忆后,作者的情感开始有了变化,这部分内容就可以让学生默读静思: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有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为什么又会有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通过默读产生静思,花和人一样,花开花谢如同人生命运的浮沉,花荣花枯暗示了时代社会的兴衰,从而由花及人,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三、默读与思考并行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指出默读的目的,对文本进行由表及里的剖析,从而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内在蕴涵。例如,引导学生对郑振铎的《猫》中倒数第五段进行思考时就需要默读:“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在默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十分难过?为什么“我”会妄下断语?为什么“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刺“我”良心的针?回头再默读第三只猫的经历就不难发现作者对第三只猫着墨最多,文中作者仅根据一点可疑的迹象就得出主观的臆断,伤害了无辜,所以第三只猫最让作者忏悔和内疚,难以忘怀。
四、对比默读识效果
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讲解可灵活运用比较法,改变词序或进行句型变换,让学生作比较默读,可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如梁实秋的《鸟》一文中:“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一句与另外一句:“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比例匀称,不多不少,那样的胖瘦合适”对比,在默读比较的基础上,教师再补充宋玉《登徒子好色赋》里对美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描写和曹植的《洛神赋》对美女身材评价的典故,学生便能从中感受古朴典雅的语言特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任何一种能力和习惯都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学生在默读时与文本对话就是在倾听作者的心声,填补作者留下的想象空间。默读需要教师的指导,当然,“读无定法”,教师可根据教材的不同文体、内容和特点,因文而异,通过默读,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