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范围的逐渐拓宽,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那么相应的审计职业的责任也就越来越大。社会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从而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因此,认识审计风险,增强审计意识,最大限度的合理规避与防范控制审计风险,是目前审计工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提升审计质量和提高审计信誉的关键,对审计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审计风险 审计意识 风险防范
一、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用了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或者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而做出了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审计结论,受到有关利害关系人或潜在的利害关系人的指控,乃至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以下是对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的一些看法:
(一)审计机构自身不完善形成的。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高低决定审计工作的偏差,导致审计结论的错误。审计人员在如何选用证据上,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取证不充分,其结论就不一定合理;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程序脱节、主观臆断的凭经验办事,就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比如有些审计人员自律性不强,在审计中未能遵守保密规定和审计的回避制度,违反廉政规定和审计工作纪律,以审谋私,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或者查实问题避重就轻,化大为小,弄虚作假,隐瞒违纪违规问题以及循私舞弊等,都会给审计工作带来较大风险。
(二)审计方法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抽样审计方法是在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审计人员受成本和精力所限无法对客户进行详细审计的情况下产生的。抽样审计仅测试一定审计对象总体中的部分项目,而不是测试全部项目,因而样本性质不能反映总体性质的可能性,虽然提高了审计效率,但难免会遗漏报表中的一些重大错误和舞弊问题,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对审计风险有一定影响。审计人员对其执业性质尚缺乏全面的认识,还没有普遍树立起正确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而政策的不配套,使审计人员在执行上也很难把握。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鉴别,这就更增加了审计的灵活性,这些原因已经足够造成审计质量的质疑了。这主要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及时觉察所造成的风险。即使审计人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环节上脱节,其提出的建议是否能够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也会形成一种风险。如果社会与公众审计意识增强,企业就会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严格会计核算,其审计风险就会降低。
(四)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我国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环境的多元性,经济环境逐渐复杂,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与电脑网络技术的普及都给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审计目标不再像工业经济时代仅仅局限于对企业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而是在更大程度上借助于各种信息来预测企业赢利能力、偿债能力、持续经营能力等,从而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电算化审计的研究开发的相对滞后之间的很多矛盾,为审计人员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带来了不同于传统手工业环境下的审计风险。
(五)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我国虽然颁布了《注册会计师法》、《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来对审计人员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做了规定,但现行的法律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一方面,在界定虚假会计信息方面标准不一。对于审计人员来说,认定一项会计信息是否虚假,通常是以专业标准为依据。只要会计信息符合专业标准,就不能认定是虚假的。然而对司法部门来说,因为他们不熟悉复杂的专业标准,对虚假会计信息的认定比较直观,只要会计信息反映的内容与事实有出入,他们就认为该会计信息是虚假的。
另一方面,法庭判断及深口袋理论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法律意识逐步加强,人们开始注重运用法律来解决利益纠纷。一旦被审计单位发生了财务危机或出现了破产等情况,大部分投资人必然将审计人员送上法庭,法庭在受理案件时,倾向于保护投资人利益,要考虑到均衡损失。由于投资人已遭受了破产的损失,法庭就以安抚投资人,稳定经济,倾向于破产方。这便是我们常说的深口袋理论--受伤害的一方可向有能力提供补偿的另一方提出诉讼,而不论错在何方,这样就增加了投资人诉讼审计人员的动机。
(六)行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第一,同行业恶性竞争。当前的经济体制情况下,审计项目委托有特殊性,委托人和经营代理人合二为一。委托人只要一份能帮其过关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而不在乎委托谁,由谁审,只要有一份审计报告,就会是谁少找麻烦,谁开价便宜就给谁做。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多,规模小,就采取降低收费或迎合被审对象不合法或者不合理的要求来达到追求效益的目的,结果给自身埋下了定时炸弹,还扰乱了整个审计市场秩序。第二,审计收费标准太低。审计收费不能和审计成本、审计风险相匹配。审计行业是个高成本、高风险的行业,有些国家认为需要扶植的特殊情况,审计人员在原有的收费标准上还要让利。这样,为了节约成本,审计人员就相应减少了他们认为不重要的审计环节来控制审计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审计时间,限制了审计作业量,从而也就使得本应扩大范围的审计作业受到了限制,最终就就会增加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
审计风险渐渐开始被人们所重视,摸清审计风险,增强审计意识,最大限度的规避与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是当今审计工作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审计质量和信誉的关键
(一)认真执行审计规范,严格审计工作程序。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在过去的审计工作当中,制定审计方案曾被当作一个可有可无的程序,有时甚至仅仅为了整理审计档案的需要,在审计实施结束之后才敷衍了事的予以补充,这种状况导致了审计工作的粗放。要重视制定审计方案,审计方案的编制是计划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是将审计过程中计划阶段和检查阶段的工作紧密的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指导审计人员实地收集与审计目标相关的、充分的、可靠的、有效的审计证据,保证所有的审计步骤和方法都能够被实施和使用,减少忽略漏掉重要审计步骤的风险,降低未能揭示实际存在重大问题的可能性。 (二)实行被审计单位审计资料承诺制,健全与完善审计机构内部控制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打击做假账、提供虚假资料的不法行为,降低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可是,审计工作者并不是可以高枕无忧了,承诺制度暂时可以充当救命稻草,但不可能成为永远的避难所。检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本来就是审计人的职责,如果总是被虚假资料蒙蔽,老是拿资料承诺制度挡箭,审计的客观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将无立足之地。所以引起重视并防患于未然,对审计工作有益无害。审计人员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不断提高鉴别相关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依法审计,谨慎执业,保持清醒,去伪存真,提高审计质量,这样才能确保审计结果客观公正,真正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机构内部要建立健全审计工作的监控制度、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及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形成程序规范、职责明确、考核严格的有效控制体系,保证审计工作有制度可循。要制定审计工作质量考核办法,设立考核指标,定期进行考核评比,根据考核的结果采取奖惩措施,以此促进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三)树立"审计质量第一"的观念,增强审计风险的防范意识。审计工作要坚持自觉接受社会公众和有关部门的监督。审计人员少、任务重、时间紧,审计人员经常忽略审计风险问题,对审计风险的问题重视不足,这就给审计风险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审计机关要强化审计质量管理,注重审计风险控制,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审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审计风险的问题,审计风险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从审计方案的制定到审计通知书的发出,从内控制度的测试到审计报告的形成,每一环节都要注意审计风险的防范,建立、健全审计项目管理和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严格遵循独立审计准则要求,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坚持有法可依的审计处理处罚和客观写实性评价,才能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四)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建设一支适应审计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审计机关要从未来审计事业发展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把审计信息化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审计机关要加大培训力度,采取措施,拨出专门经费,坚持以骨干带全员,以重点带一般,以考试促培训的方法,实行定期轮训,系统地学习法律法规、审计、财税等知识,要从基本知识学起,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审计纪律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
现在各种经济体制经营方式趋于多样化,经营者的舞弊手段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如何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并加以防范已成为热门问题,国家相应的立法部门、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应共同努力,要认真谨慎去对待、控制、防范,降低审计风险,从而有力的保障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邓芙蓉,北方经贸
[2]谈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单琢,科技信息
[3]金融危机环境下审计风险的应对徐蔚,审计与理财
关键词:审计风险 审计意识 风险防范
一、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用了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或者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而做出了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审计结论,受到有关利害关系人或潜在的利害关系人的指控,乃至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以下是对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的一些看法:
(一)审计机构自身不完善形成的。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高低决定审计工作的偏差,导致审计结论的错误。审计人员在如何选用证据上,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取证不充分,其结论就不一定合理;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程序脱节、主观臆断的凭经验办事,就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比如有些审计人员自律性不强,在审计中未能遵守保密规定和审计的回避制度,违反廉政规定和审计工作纪律,以审谋私,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或者查实问题避重就轻,化大为小,弄虚作假,隐瞒违纪违规问题以及循私舞弊等,都会给审计工作带来较大风险。
(二)审计方法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抽样审计方法是在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审计人员受成本和精力所限无法对客户进行详细审计的情况下产生的。抽样审计仅测试一定审计对象总体中的部分项目,而不是测试全部项目,因而样本性质不能反映总体性质的可能性,虽然提高了审计效率,但难免会遗漏报表中的一些重大错误和舞弊问题,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对审计风险有一定影响。审计人员对其执业性质尚缺乏全面的认识,还没有普遍树立起正确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而政策的不配套,使审计人员在执行上也很难把握。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鉴别,这就更增加了审计的灵活性,这些原因已经足够造成审计质量的质疑了。这主要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及时觉察所造成的风险。即使审计人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环节上脱节,其提出的建议是否能够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也会形成一种风险。如果社会与公众审计意识增强,企业就会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严格会计核算,其审计风险就会降低。
(四)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我国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环境的多元性,经济环境逐渐复杂,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与电脑网络技术的普及都给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审计目标不再像工业经济时代仅仅局限于对企业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而是在更大程度上借助于各种信息来预测企业赢利能力、偿债能力、持续经营能力等,从而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电算化审计的研究开发的相对滞后之间的很多矛盾,为审计人员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带来了不同于传统手工业环境下的审计风险。
(五)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我国虽然颁布了《注册会计师法》、《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来对审计人员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做了规定,但现行的法律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一方面,在界定虚假会计信息方面标准不一。对于审计人员来说,认定一项会计信息是否虚假,通常是以专业标准为依据。只要会计信息符合专业标准,就不能认定是虚假的。然而对司法部门来说,因为他们不熟悉复杂的专业标准,对虚假会计信息的认定比较直观,只要会计信息反映的内容与事实有出入,他们就认为该会计信息是虚假的。
另一方面,法庭判断及深口袋理论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法律意识逐步加强,人们开始注重运用法律来解决利益纠纷。一旦被审计单位发生了财务危机或出现了破产等情况,大部分投资人必然将审计人员送上法庭,法庭在受理案件时,倾向于保护投资人利益,要考虑到均衡损失。由于投资人已遭受了破产的损失,法庭就以安抚投资人,稳定经济,倾向于破产方。这便是我们常说的深口袋理论--受伤害的一方可向有能力提供补偿的另一方提出诉讼,而不论错在何方,这样就增加了投资人诉讼审计人员的动机。
(六)行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第一,同行业恶性竞争。当前的经济体制情况下,审计项目委托有特殊性,委托人和经营代理人合二为一。委托人只要一份能帮其过关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而不在乎委托谁,由谁审,只要有一份审计报告,就会是谁少找麻烦,谁开价便宜就给谁做。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多,规模小,就采取降低收费或迎合被审对象不合法或者不合理的要求来达到追求效益的目的,结果给自身埋下了定时炸弹,还扰乱了整个审计市场秩序。第二,审计收费标准太低。审计收费不能和审计成本、审计风险相匹配。审计行业是个高成本、高风险的行业,有些国家认为需要扶植的特殊情况,审计人员在原有的收费标准上还要让利。这样,为了节约成本,审计人员就相应减少了他们认为不重要的审计环节来控制审计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审计时间,限制了审计作业量,从而也就使得本应扩大范围的审计作业受到了限制,最终就就会增加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
审计风险渐渐开始被人们所重视,摸清审计风险,增强审计意识,最大限度的规避与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是当今审计工作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审计质量和信誉的关键
(一)认真执行审计规范,严格审计工作程序。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在过去的审计工作当中,制定审计方案曾被当作一个可有可无的程序,有时甚至仅仅为了整理审计档案的需要,在审计实施结束之后才敷衍了事的予以补充,这种状况导致了审计工作的粗放。要重视制定审计方案,审计方案的编制是计划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是将审计过程中计划阶段和检查阶段的工作紧密的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指导审计人员实地收集与审计目标相关的、充分的、可靠的、有效的审计证据,保证所有的审计步骤和方法都能够被实施和使用,减少忽略漏掉重要审计步骤的风险,降低未能揭示实际存在重大问题的可能性。 (二)实行被审计单位审计资料承诺制,健全与完善审计机构内部控制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打击做假账、提供虚假资料的不法行为,降低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可是,审计工作者并不是可以高枕无忧了,承诺制度暂时可以充当救命稻草,但不可能成为永远的避难所。检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本来就是审计人的职责,如果总是被虚假资料蒙蔽,老是拿资料承诺制度挡箭,审计的客观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将无立足之地。所以引起重视并防患于未然,对审计工作有益无害。审计人员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不断提高鉴别相关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依法审计,谨慎执业,保持清醒,去伪存真,提高审计质量,这样才能确保审计结果客观公正,真正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机构内部要建立健全审计工作的监控制度、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及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形成程序规范、职责明确、考核严格的有效控制体系,保证审计工作有制度可循。要制定审计工作质量考核办法,设立考核指标,定期进行考核评比,根据考核的结果采取奖惩措施,以此促进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三)树立"审计质量第一"的观念,增强审计风险的防范意识。审计工作要坚持自觉接受社会公众和有关部门的监督。审计人员少、任务重、时间紧,审计人员经常忽略审计风险问题,对审计风险的问题重视不足,这就给审计风险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审计机关要强化审计质量管理,注重审计风险控制,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审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审计风险的问题,审计风险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从审计方案的制定到审计通知书的发出,从内控制度的测试到审计报告的形成,每一环节都要注意审计风险的防范,建立、健全审计项目管理和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严格遵循独立审计准则要求,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坚持有法可依的审计处理处罚和客观写实性评价,才能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四)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建设一支适应审计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审计机关要从未来审计事业发展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把审计信息化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审计机关要加大培训力度,采取措施,拨出专门经费,坚持以骨干带全员,以重点带一般,以考试促培训的方法,实行定期轮训,系统地学习法律法规、审计、财税等知识,要从基本知识学起,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审计纪律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
现在各种经济体制经营方式趋于多样化,经营者的舞弊手段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如何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并加以防范已成为热门问题,国家相应的立法部门、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应共同努力,要认真谨慎去对待、控制、防范,降低审计风险,从而有力的保障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邓芙蓉,北方经贸
[2]谈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单琢,科技信息
[3]金融危机环境下审计风险的应对徐蔚,审计与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