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色硅谷”这个颇为新鲜的提法,切中的是两大关键词:海洋、科技。说海洋,人类面对它的时候,就像一个丢失了心爱的气球的孩子,无所适从;论科技,数千年来,人类又跋涉在不断披荆斩棘的漫漫旅途上。
尽管“行舟楫之便”与“兴渔盐之利”的经济需求也让海洋文明得到延续,但时至今日,我们对海洋的已知探求还是非常浅薄的。海洋探险需要更多的科技力量和经济基础,这在以往是不具备的。
“蓝色硅谷”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们有热情,这热博不但关乎一座海洋科技新城的远景未来,更关乎到这座城市的国家使命;同时,他们也有着对距离的清醒认识,这距离,关乎全世界对海洋的懵懂茫然,更关乎中国海洋科技与其他先进国家的差距。
热情,能否拉近距离?能否带领着那些被使命感召唤的人们一步步接近未来?
距离
“我们对海洋的认识太少了,海洋科技的起步相当晚。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远远比不上对太空的认识,现在航天飞行器上升到几十万里太空,上月球,都不稀罕,普通的客机,都能轻轻松松飞到10000米高空,但是深海潜水器下潜到海底7000米深,是一件全世界都关注的事情。”岳国峰慨叹道。作为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会副主任,他和工作在这里的每个人一样,正夜以继日地进行着一场攻坚战。
岳国峰的热情,来自他那份使命感,拥有海洋生物专业博士学位的他,如今的工作已经从学术研究变成了行政管理,但对于海洋,他依然有着执著的探究欲望。实际上,像岳国峰一样,干事创业的激情在蓝色硅谷建设的每个参与者身上,都有着鲜明的体现。
这份乐此不疲的热情,也源自认识到距离之后的紧迫感。与人类探索太空的深度和能力相比,对占地球表面70.8%的海洋认知,显得极为浅显和不足。岳国峰多次引用中国工程院、美国工程院黄锷院士的话:“我们对海洋的了解不是零,而是接近于零。”这种“接近于零”的现状,在他看来,不仅是青岛市、山东省乃至全国的海洋科技水平,更是全人类对广袤深邃海洋的“无知”,“海平面以下50米只能见到微光,而200米以下就完全没有光了,那是一个黑漆漆、冷冰冰的世界,同时,那也是蕴藏无穷宝藏的世界,寄托着人类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希望。”
海洋是一个资源丰富、广袤无垠的世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世界沿海各国开始了一场海上逐鹿:欧盟发表《海洋综合政策蓝皮书》,澳大利亚实施《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美国颁布《21世纪海洋蓝图》和《美国海洋行动计划》,加拿大出台《海洋法》和国家海洋战略,日本通过《海洋基本法》并设立综合海洋政策本部……
21世纪是海洋经济时代,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国也将发展海洋经济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强调“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岳国峰对十八大报告里的这几句话颇有感触,他认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是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首要前提,而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的能力,必然需要先把对海洋的认识提高上来,没有认识,就谈不上开发。
由于海洋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特别是海洋资源获得的艰巨性,海洋产业和其他产业相比,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技引领、创新主导。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管华诗所说:“蓝色经济比其他经济更需要科技的引领。”但就现实而言,一方面,全世界对海洋的认识并不深刻;另一方面,我国的海洋科技相对其他海洋强国又起步较晚。
根据权威调查,美国现有海洋研究与开发实验室700多个,政府每年在海洋科技创新上的投资达270亿美元,并根据不同区域的海洋资源兴办不同形式的海洋科技园区。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海洋强国也先后出台了利用科技创新加速开发的措施,以期通过更高的科技贡献率来确立海洋经济优势。而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2)》,2009年我国海洋科研机构总数为186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7888人,海洋科研机构科技经费收入160.16亿元。
“海洋强国”是一个体系,包含海洋科技实力、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考量指标,但毫无疑问,海洋科技研发是其中首当其冲的一个要素。
“我国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一片蓝,从南到北,大大小小有诸多海洋经济区域,但是目前的海洋科技水平,并不足以为这些海洋经济区提供驱动力。”这便是岳国峰眼中那段依旧遥远的距离。穿过这距离,海洋科技之光幽幽地照亮筚路蓝缕、奋然前行的人们。
使命
自“蓝色硅谷”这个概念提出之始,各方的热情就被点燃,而2013年5月29日召开的“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领导干部会议”更是将这股热情引向了沸点。这次主题为“大干200天,聚合力攻坚”的会议,聚集了蓝色硅谷核心区工委管委班子成员,即墨市人大、政府、政协主要负责人,即墨市直各部门、单位,各镇(街道、中心社区)主要负责人,国信蓝色硅谷公司工作人员等近千人,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开创了自“蓝色硅谷”建立以来的先河。
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会综合部部长张沨有一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他说:“大干200天”并不只是一句口号,配合青岛市的“双月奋战”,蓝色硅谷要利用半年的时间,快速地开展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快速地初步形成城市形态。张讽认为,这半年时间,是一个“筑巢引凤”的过程,2013年下半年,蓝色硅谷核心区将迎来项目建设的开工潮、关键期,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张“责任分解表”,表格上按照“腾地拆迁”、“设施配套”、“项目促进”、“社区建设”、“环境优化”的不同任务,分成了五大攻坚战,而每一项又被细分成十几项甚至几十项具体工作,标出责任人、监督人,将这个快速“筑巢引凤”的过程分解到了具体的人。
之所以能够凝聚起各方的合力,来打这样一场攻坚战,正在于使命感、责任感。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全国沿海各省市如火如荼地展开蓝色经济区建设,在18000公里的蓝色坐标中,蓝色硅谷独树一帜地投向了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岳国峰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大家都想买一只鸡去养大,我们更加注重生蛋和孵小鸡的事情。” 事实上,当前沿海各省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都开始意识到了科技的巨大驱动力:江苏省提出“十二五”时期,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55%,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60%;另一个海洋大省浙江省也提出到2015年,海洋科技研究与实验费用占GDP的2,5%,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涌动的蓝色大潮,急切地召唤着海洋科技的助推力量。
青岛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海洋科教机构28家,拥有涉海两院院士19人、各类海洋专业技术人才5000余人,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国的30%以上,承担了“十五”以来国家863、973计划中的55%和91%的海洋科研项目。青岛是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和平台的聚集地,拥有“科学”号科考船、“大洋一号”科考船和航母基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字号”项目先后落户在蓝色硅谷……
据统计,青岛海洋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只有20%左右,不少在青研发的海洋科技成果“流失”到浙江、广东转化,呈现“墙内开花墙外香”局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流失”和“墙外香”正体现了青岛市的海洋科技对全国海洋经济的贡献和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蓝色硅谷的建设,于青岛而言,是当仁不让,更是责无旁贷。
正如蓝色硅谷核心区工委书记刘赞松所言:“我们所从事的建设蓝色硅谷核心区的宏伟事业,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神圣的国家使命,任务光荣而艰巨,影响重大而深远。”
云图
蓝色硅谷核心区218平方公里的陆域和225平方公里的海域,钟灵毓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鳌山卫,是600多年前,与天津卫、威海卫、灵山卫齐名的明朝四卫之一,下辖雄崖所和浮山所。
几经沧海桑田,这座曾经的海防古城展开了新的“云图”:中国蓝色硅谷、海洋科技新城。
“力争蓝色硅谷2015年初见形象,2020年基本建成,成为世界知名的国际海洋科研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这幅日渐清晰的“云图”,是怎样描绘的?
据张沨介绍,蓝色硅谷的规划设计,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第一轮218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又委托以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先生为首的设计团队,用了半年时间对规划进行了重新整合,从发展模式、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三个方面构思了整个区域的远景目标。规划编制中突出一个原则,即资源向海洋科研优先配置原则。而为了保证规划的落实,不致在实施中偏离目标,核心区建立了一个指标体系:在总就业人口中,科技研发人员占比不低于40%;在总用地面积中,科技研发场所、人才公寓及公共配套占比不低于40%;在总建筑面积中,科技研发用房、人才公寓及公共配套占比不低于60%;在建设过程中,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的应用占比不低于40%。
“未来的蓝色硅谷核心区,将是一座高端海洋科研机构聚集、精英人才荟萃的海洋科技新城。城市规划建设得漂亮,但是如果没有内容,那是一座空洞的城。”刘赞松如是说。
目前,这里已经汇聚了8大“国字号”科研机构,世界IT行业最顶尖的微软、惠普、思科、甲骨文都将落户蓝色硅谷,未来世界上IT行业工程师证书一半以上将由这里签发。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将汇聚2,6万名本科生和研究生、6000多名教职工,将带来3万多常住人口;哈尔滨工业大学将建设8大研究院;青岛市委、市政府正在助推中国最顶尖的医疗机构落户这里。这些都将是高端人才聚集的重要载体。
作为青岛城市的特色、蓝色的主基调,高端海洋科研的主战场,蓝色硅谷承载着青岛未来百年发展的希望,这是硅谷人的期待,也是硅谷日渐清晰的未来。
尽管“行舟楫之便”与“兴渔盐之利”的经济需求也让海洋文明得到延续,但时至今日,我们对海洋的已知探求还是非常浅薄的。海洋探险需要更多的科技力量和经济基础,这在以往是不具备的。
“蓝色硅谷”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们有热情,这热博不但关乎一座海洋科技新城的远景未来,更关乎到这座城市的国家使命;同时,他们也有着对距离的清醒认识,这距离,关乎全世界对海洋的懵懂茫然,更关乎中国海洋科技与其他先进国家的差距。
热情,能否拉近距离?能否带领着那些被使命感召唤的人们一步步接近未来?
距离
“我们对海洋的认识太少了,海洋科技的起步相当晚。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远远比不上对太空的认识,现在航天飞行器上升到几十万里太空,上月球,都不稀罕,普通的客机,都能轻轻松松飞到10000米高空,但是深海潜水器下潜到海底7000米深,是一件全世界都关注的事情。”岳国峰慨叹道。作为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会副主任,他和工作在这里的每个人一样,正夜以继日地进行着一场攻坚战。
岳国峰的热情,来自他那份使命感,拥有海洋生物专业博士学位的他,如今的工作已经从学术研究变成了行政管理,但对于海洋,他依然有着执著的探究欲望。实际上,像岳国峰一样,干事创业的激情在蓝色硅谷建设的每个参与者身上,都有着鲜明的体现。
这份乐此不疲的热情,也源自认识到距离之后的紧迫感。与人类探索太空的深度和能力相比,对占地球表面70.8%的海洋认知,显得极为浅显和不足。岳国峰多次引用中国工程院、美国工程院黄锷院士的话:“我们对海洋的了解不是零,而是接近于零。”这种“接近于零”的现状,在他看来,不仅是青岛市、山东省乃至全国的海洋科技水平,更是全人类对广袤深邃海洋的“无知”,“海平面以下50米只能见到微光,而200米以下就完全没有光了,那是一个黑漆漆、冷冰冰的世界,同时,那也是蕴藏无穷宝藏的世界,寄托着人类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希望。”
海洋是一个资源丰富、广袤无垠的世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世界沿海各国开始了一场海上逐鹿:欧盟发表《海洋综合政策蓝皮书》,澳大利亚实施《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美国颁布《21世纪海洋蓝图》和《美国海洋行动计划》,加拿大出台《海洋法》和国家海洋战略,日本通过《海洋基本法》并设立综合海洋政策本部……
21世纪是海洋经济时代,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国也将发展海洋经济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强调“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岳国峰对十八大报告里的这几句话颇有感触,他认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是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首要前提,而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的能力,必然需要先把对海洋的认识提高上来,没有认识,就谈不上开发。
由于海洋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特别是海洋资源获得的艰巨性,海洋产业和其他产业相比,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技引领、创新主导。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管华诗所说:“蓝色经济比其他经济更需要科技的引领。”但就现实而言,一方面,全世界对海洋的认识并不深刻;另一方面,我国的海洋科技相对其他海洋强国又起步较晚。
根据权威调查,美国现有海洋研究与开发实验室700多个,政府每年在海洋科技创新上的投资达270亿美元,并根据不同区域的海洋资源兴办不同形式的海洋科技园区。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海洋强国也先后出台了利用科技创新加速开发的措施,以期通过更高的科技贡献率来确立海洋经济优势。而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2)》,2009年我国海洋科研机构总数为186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7888人,海洋科研机构科技经费收入160.16亿元。
“海洋强国”是一个体系,包含海洋科技实力、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考量指标,但毫无疑问,海洋科技研发是其中首当其冲的一个要素。
“我国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一片蓝,从南到北,大大小小有诸多海洋经济区域,但是目前的海洋科技水平,并不足以为这些海洋经济区提供驱动力。”这便是岳国峰眼中那段依旧遥远的距离。穿过这距离,海洋科技之光幽幽地照亮筚路蓝缕、奋然前行的人们。
使命
自“蓝色硅谷”这个概念提出之始,各方的热情就被点燃,而2013年5月29日召开的“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领导干部会议”更是将这股热情引向了沸点。这次主题为“大干200天,聚合力攻坚”的会议,聚集了蓝色硅谷核心区工委管委班子成员,即墨市人大、政府、政协主要负责人,即墨市直各部门、单位,各镇(街道、中心社区)主要负责人,国信蓝色硅谷公司工作人员等近千人,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开创了自“蓝色硅谷”建立以来的先河。
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会综合部部长张沨有一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他说:“大干200天”并不只是一句口号,配合青岛市的“双月奋战”,蓝色硅谷要利用半年的时间,快速地开展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快速地初步形成城市形态。张讽认为,这半年时间,是一个“筑巢引凤”的过程,2013年下半年,蓝色硅谷核心区将迎来项目建设的开工潮、关键期,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张“责任分解表”,表格上按照“腾地拆迁”、“设施配套”、“项目促进”、“社区建设”、“环境优化”的不同任务,分成了五大攻坚战,而每一项又被细分成十几项甚至几十项具体工作,标出责任人、监督人,将这个快速“筑巢引凤”的过程分解到了具体的人。
之所以能够凝聚起各方的合力,来打这样一场攻坚战,正在于使命感、责任感。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全国沿海各省市如火如荼地展开蓝色经济区建设,在18000公里的蓝色坐标中,蓝色硅谷独树一帜地投向了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岳国峰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大家都想买一只鸡去养大,我们更加注重生蛋和孵小鸡的事情。” 事实上,当前沿海各省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都开始意识到了科技的巨大驱动力:江苏省提出“十二五”时期,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55%,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60%;另一个海洋大省浙江省也提出到2015年,海洋科技研究与实验费用占GDP的2,5%,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涌动的蓝色大潮,急切地召唤着海洋科技的助推力量。
青岛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海洋科教机构28家,拥有涉海两院院士19人、各类海洋专业技术人才5000余人,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国的30%以上,承担了“十五”以来国家863、973计划中的55%和91%的海洋科研项目。青岛是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和平台的聚集地,拥有“科学”号科考船、“大洋一号”科考船和航母基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字号”项目先后落户在蓝色硅谷……
据统计,青岛海洋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只有20%左右,不少在青研发的海洋科技成果“流失”到浙江、广东转化,呈现“墙内开花墙外香”局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流失”和“墙外香”正体现了青岛市的海洋科技对全国海洋经济的贡献和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蓝色硅谷的建设,于青岛而言,是当仁不让,更是责无旁贷。
正如蓝色硅谷核心区工委书记刘赞松所言:“我们所从事的建设蓝色硅谷核心区的宏伟事业,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神圣的国家使命,任务光荣而艰巨,影响重大而深远。”
云图
蓝色硅谷核心区218平方公里的陆域和225平方公里的海域,钟灵毓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鳌山卫,是600多年前,与天津卫、威海卫、灵山卫齐名的明朝四卫之一,下辖雄崖所和浮山所。
几经沧海桑田,这座曾经的海防古城展开了新的“云图”:中国蓝色硅谷、海洋科技新城。
“力争蓝色硅谷2015年初见形象,2020年基本建成,成为世界知名的国际海洋科研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这幅日渐清晰的“云图”,是怎样描绘的?
据张沨介绍,蓝色硅谷的规划设计,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第一轮218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又委托以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先生为首的设计团队,用了半年时间对规划进行了重新整合,从发展模式、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三个方面构思了整个区域的远景目标。规划编制中突出一个原则,即资源向海洋科研优先配置原则。而为了保证规划的落实,不致在实施中偏离目标,核心区建立了一个指标体系:在总就业人口中,科技研发人员占比不低于40%;在总用地面积中,科技研发场所、人才公寓及公共配套占比不低于40%;在总建筑面积中,科技研发用房、人才公寓及公共配套占比不低于60%;在建设过程中,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的应用占比不低于40%。
“未来的蓝色硅谷核心区,将是一座高端海洋科研机构聚集、精英人才荟萃的海洋科技新城。城市规划建设得漂亮,但是如果没有内容,那是一座空洞的城。”刘赞松如是说。
目前,这里已经汇聚了8大“国字号”科研机构,世界IT行业最顶尖的微软、惠普、思科、甲骨文都将落户蓝色硅谷,未来世界上IT行业工程师证书一半以上将由这里签发。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将汇聚2,6万名本科生和研究生、6000多名教职工,将带来3万多常住人口;哈尔滨工业大学将建设8大研究院;青岛市委、市政府正在助推中国最顶尖的医疗机构落户这里。这些都将是高端人才聚集的重要载体。
作为青岛城市的特色、蓝色的主基调,高端海洋科研的主战场,蓝色硅谷承载着青岛未来百年发展的希望,这是硅谷人的期待,也是硅谷日渐清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