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国汉族人和美国高加索人眼前节结构的差异,并探索影响前房角参数的相关因素。
方法横断面研究。研究设计自2008年5月到2010年12月纳入中国汉族人(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招募)和美国高加索人(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眼科门诊招募)2组健康人群,每组纳入120名志愿者,年龄40~80岁,每隔10岁纳入30名,其中男、女各15名。应用自动屈光检查仪、A超、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眼前节参数。两组间连续变量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前房角参数的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中国汉族人118名(118只眼)和美国高加索人117名(117只眼)。与高加索人相比,汉族人有较小的A超测量前房深度[(3.03±0.34)mm与(3.38±0.36)mm比较,t=-5.791]、晶状体相对位置[0.227(0.198,0.256)与0.235(0.191,0.262)比较,Z=-3.063]、眼轴长度[23.3(20.9,28.3)mm与24.2(20.8,28.5)mm比较,Z=-5.510]、虹膜根部附着点距离[0.111(0.000,0.401)mm与0.142(0.000,0.451)mm比较,Z=-3.188]、巩膜突后1 mm处睫状体厚度[0.661(0.424,0.892)mm与0.716(0.467,0.942)mm比较,Z=-3.456]、小梁睫状突距离[0.780(0.410,1.400)mm与0.930(0.420,1.470)mm比较,Z=-3.191]、小梁睫状突夹角[73.4°(36.3°,115.3°)与81.1°(47.9°,147.9°)比较,Z=-3.407]、前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0.181(0.000,0.703)mm与0.264(0.000,0.806)mm比较,Z=-3.444]和房角隐窝面积(ARA)[0.118(0.011,0.457)mm2与0.179(0.000,0.626)mm2比较,Z=-3.814](均P<0.01);与高加索人相比,汉族人有较大的等效球镜屈光度[0.40(-5.80,4.00)D与-0.70(-8.00,4.00)D比较,Z=-5.454]、晶状体厚度[(4.62±0.40)mm与(4.52±0.40)mm比较,t=2.077]和虹膜厚度[0.430(0.280,0.600)mm与0.410(0.240,0.580)mm比较,Z=-2.263](均P<0.05)。总体上,年龄每增加10岁,汉族人的AOD500比高加索人减小更快(汉族人0.040 mm,高加索人0.030 mm),而ARA减小速度相同(两组均为0.020 mm2)。经校正年龄、性别、等效球镜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其他眼前节参数后,汉族人和高加索人前房角参数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小梁睫状突夹角(AOD500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87,R2=0.549;ARA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72,R2=0.502)和前房深度(AOD500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13,R2=0.476;ARA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31,R2=0.403)(均P<0.001)。
结论与年龄和性别匹配的美国高加索人相比,中国汉族人有更加拥挤的前房和更加狭窄的前房角,老龄化对中国汉族人的前房角狭窄影响更加明显。睫状体前位程度和前房深度分别是影响中国汉族人和美国高加索人前房角的主要因素。(中华眼科杂志,2018,54:82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