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融入经济生活的基本路径初探

来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y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经济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首先就要将其融入经济生活。人们对经济层面的友善感受尤為深刻,因此,有必要从经济维度来展开对友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问题的探讨。具体而言,在生产环节要让社会主义生产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夯实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的物质基础;在分配环节要通过分配正义筑牢友善价值观的利益保障;在交换环节铸就友善价值观的诚信内核;在消费环节全面落实友善价值观。
  [关键词]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生活;路径
  [作者简介]冯正强,信阳师范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
  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好,成长得更好,是友善价值观在人们日常经济生活中最为直观的体现。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角来看,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并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同一定利益关系相联系的。友善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美德范畴,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同样蕴含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之中,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关联,体现于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不能将其与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割裂开来,相反,应与我们的经济生活相结合,并融入其中。
  从经济生活层面看,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时还面临着不少困境:其一,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冲击了传统充满温情的友善人际关系;其二,种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人们的利益,也直接消解着人们对诚信、友善的信念;其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等负面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友善价值观得以生成的物质基础。因此,经济生活是我们探讨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问题的一个重要维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有序运行主要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体现出来,我们有必要深入市场经济运行的这一具体过程中去,从中探索一条与人们经济生活相结合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路径。
  一、 生产环节: 夯实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物质基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只有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把“蛋糕”做大做好,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才能夯实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的物质基础。当人们合理的、正当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也会得到增强,人们的生活才能更好,相应的人际关系会更为融洽,社会氛围也会更加和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其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人民需求的新变化。新时代中国人的需求更为多元也更加高级,当下不少人时常抱怨的诸如生不起、养不起、住不起、病不起之类的问题,实质上彰显出来的正是人们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诸多问题上的新需求、新愿景。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不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人民幸福感的获得,也会从根本上制约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所以,当前我国经济生产能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是与友善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紧密相关的。
  要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真切向往,就需要整个社会适应当前需求结构的变化,并力争使当前社会的供给结构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者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1]100“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消费拉开档次,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1]75满足人民群众新的需求,就需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1]98。具体而言,一是要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即提高供给质量以满足需求,使供给能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二是要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面,即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三是要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属性,即深化改革,从深层次上解决供给与需求错位问题,满足现有产品和服务需求;四是要大力培育发展新产业和新业态,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创造新的供给,以此来创造新的需求。[1]98在这一转变提升过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无疑是重中之重,在当前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中尤为关键。”[2]
  二、 分配环节: 筑牢友善价值观的利益保障
  分配正义是社会利益协调的基础,是社会制度文明的特征,并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有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3]的改革思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4],其核心是在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下,将效率与公平贯穿于收入分配各个环节,充分实现分配正义。分配正义问题不仅关涉社会治理,更关涉执政合法性。如果分配正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社会的长治久安就难以根本实现。只有不断加强分配治理,深化分配体制改革,理顺各种具体分配关系,才能为人民拥有美好生活、获得人生出彩机会奠定坚实物质基础,也才能从根本上筑牢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利益根基。
  所谓分配正义,是指“对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分配,以及对这种分配的社会过程的综合理解”[5]。人们一般将市场经济的分配过程分为一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三个阶段:一次分配是指市场的自由分配阶段,主要是按劳分配或按要素分配,其分配原则主要是平等;二次分配是指政府通过财政税收政策来构建社会保障系统,以达到将财富从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转移的目的,其分配原则主要是公正;三次分配是指社会非政府组织和机构以及富人等群体通过慈善、捐赠等各种形式所进行的扶贫济弱式的分配,其分配原则主要是正义。在我国,当前分配不公问题主要表现为:在一次分配环节,由于种种原因,政府的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错位、越位、缺位现象,这也导致了初次分配环节中平等原则的弱化;在二次分配环节,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如税制不合理,直接税比重过低而间接税比重过高,个人所得税过度依赖工资性收入,同时在转移支付方面效果不甚明显,整体上二次分配环节还存在“劫富不力”和“济贫不足”的问题;[6]在三次分配环节,虽然近年来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慈善机构多但筹款能力弱、企业作为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以及相应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我国三次分配在调节分配不公方面的效果。[7]   分配不公问题从根本上威胁着友善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分配不公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準与幸福感,使部分低收入者生活更加困难,其社会地位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进而降低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也剥夺了他们的幸福感;其次,因分配不公带来的收入差距过大、贫富悬殊问题容易导致中下层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不满;再次,因权力寻租、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导致的分配不公问题,不仅冲击着正常的分配秩序,更侵蚀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其危害无需多言;最后,分配不公问题也很容易恶化社会风气,引发铺张浪费、奢靡之风的蔓延,拜金主义、金钱万能思潮的泛滥,等等,不仅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催生了社会裂痕,威胁社会稳定。分配不公问题对友善价值观的破坏是不可忽视的。
  加强对分配不公问题的治理,强化分配正义理念,在分配层面彰显友善价值观,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提高认识,形成治理分配不公问题的基本原则,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等。二是依法治理分配不公问题,通过法治手段限制政府权力,建立起社会财富公平公正分配的基本格局,限制官员权力,从制度上减少权力寻租和非法收入的空间,对垄断性行业进行法律规制,矫正一些高收入阶层收入畸高现象。三是加强反腐败力度,
  扎紧制度的笼子,切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重点加强对以权谋私、权力寻租等痼疾的治理力度。四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充分抓住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地方税体系、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减轻企业负担等关键性问题,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1]64-65五是采取切实举措,保障弱势群体权益,诸如失业者、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党和政府必须将坚定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作为重要的职责与使命,并通过有效的政策制定和落实,对弱势群体进行必要的照顾与帮扶,达到提高其生活水平与福利的目的,等等。
  治理分配问题的具体举措有多种,但其宗旨无疑是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更好地维持社会稳定,同时也更为有效地凝聚社会的良善之气,为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利益保障。
  三、 交换环节: 铸就友善价值观的诚信内核
  交换是指经济行为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需要,在平等基础上与他人进行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的交换活动。市场经济的交换过程具有天然的道德性,因为商品的交换不单单是物的交换,更是物的所有者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因此交换过程的实现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形成过程,事实上“经济不能脱离道德而独立存在,它不仅遵循着一定的经济规律,而且也有相应的道德关系贯彻其中,有人的意志、愿望和道德理想在起作用”[8]。作为规范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道德范畴,友善价值观无疑在市场经济的交换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在这一环节中加强对友善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一是在交换的动机方面,通过对互惠互利的交易动机的认识来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虽然在商品交换中存在着合法的利己动机,俗语“无利不起早”比较通俗地表达了绝大多数交易行为得以发生的根本动力——有利可图,无利可图的交换行为是难以想象、难以维系的。但商品交换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贪求私利的交换主体不得不彼此依存,即他们必须在充分考虑自身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充分满足对方的需求,在确保自身有利可图的同时保证对方有利可图,结果也就达到了为利己而必须利他、由利他而利己、克己利他、相互妥协并最终达到互惠互利的结果。[9]如果商品交换主体动机不纯、欲壑难填、贪得无厌,甚至心术不正、图谋不轨,那么就很容易导致各种违法违规的不正当交换行为,诸如毒品交易、拐卖妇幼、售卖有害食品等,这不仅是伤天害理、丧尽天良的行径,也使互惠互利的商品交换行为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交换动机,通过对互惠互利交换动机的充分认识,以确保交换主体达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交换效果。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主体必须充分考虑到他人与社会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计算自身经济活动的结果,以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能拥有更广的销路、更大的市场,进而获取更多的利润,并在客观上进一步强化利己与利他的辩证统一,为互惠互利的友善的交换伦理的形成奠基。
  二是在交换的具体过程方面,通过对公平公正交易伦理的坚守来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简单地说,在任何一项交换行为中,首先都应该确保定价合理,应该充分遵循价值规律,确保商品价格始终围绕商品价值这个轴心上下波动,保持商品价格与价值在总体上大致相符;相反,那种利用市场垄断或行政命令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来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行为就违反了等价交换原则,应当也必须严加治理。其次必须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这其实是最基本的商业伦理规范,但在现实中还存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假冒伪劣等行为,对货真价实基本交换原则提出了挑战。最后还要有规范的交换程序,这就要求立法者要围绕交换问题制定明确的法律规范。交换主体要自觉遵守相应的法律规范,同时各种执法机构也必须保障这些法律法规得到严格执行。
  三是在交换的制度保障方面,通过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来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基本前提,是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根基所在。商业诚信不仅古已有之,而且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尤为必要。相较个人诚信而言,社会诚信更为关键,诚实守信不仅是个人必备的基本美德,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是任何企业得以成长发展的基础所在。虽然近年来我国诚信制度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诚信制度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还无法有效满足经济社会整体发展需求,社会诚信意识与信用水平整体偏低,诸如商业欺诈、合同违法、制假售假等失信、违法行为时有发生,诚信缺失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有效提升社会诚信水平,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在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提供基础性保障的同时,也能够为诚信、友善等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保障。诚实守信、品德高尚的人在市场交换过程中会因良好口碑而获取较大经济利益,相反通过违背良知、违反法律以换取经济利益的行为者必将自食其果,其经济活动也必将难以持久。可以说,在市场经济的交换环节中,无论是交换动机、交换过程还是交换信用体系保障,都存在着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的重要契机。没有诚信的交换是不可想象的,同样,没有交换,人与人之间需求的满足也就缺少了一个关键性的渠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正是在利来利往中,人与人之间互通有无、互助合作的友善之风才能压过互损、互害的短视之举。
  四、 消费环节: 全面落实友善价值观
  友善价值观在消费环节有着非常直观的体现,一方面是商家、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服务态度;另一方面则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养成科学文明理性健康的消费方式,这也是个体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一个关键途径。
  从企业维度看,敬畏消费者、顾客是上帝等市场法则中就蕴含着对友善这一核心价值观的考量。公司企业等市场主体能否真正做到敬畏消费者,除了依赖其自身对诚信、责任等商业伦理的自觉坚守之外,更主要地还是要依赖于完善的法制体系的制度性约束。如何让企业对消费者有所敬畏,如何让消费者挺直腰杆,这需要我们在制度层面对症下药、有所作为,例如,通过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以压缩大公司采取双重标准的空间;通过进一步完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以更好保护我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集体诉讼与惩罚性赔偿制度更好地为消费者保驾护航;此外,还应该大力提升中国产品质量,让消费者能有可替代的选择;等等。[10]企业只有真心诚意为顾客服务才能赢得顾客信任,才有更多交易与谋利的机会。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始终保持对消费者的敬畏之心。随着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善,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不断推进与深化,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跨国公司,在践行友善价值观方面都必将越来越自觉,也必将越来越富有成效。
  从个体消费角度看,消费者个体必须树立起科学、理性、文明、健康的消费观念,这一消费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个体消费者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的过程。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内外的消费伦理、消费道德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11],但作为消费者如何在消费过程中自觉遵循友善价值观要求,通过理性消费、文明消费、绿色消費等方式将友善价值观落到实处,还需要受到人们的重视。事实上,许多践行友善价值观的行为本质上也是一种消费行为,一种顾虑到他人、社会与生态的消费行为本质上正是友善价值观的体现。例如,不铺张浪费、不挥霍公款、不盲目攀比等行为,既是一种理性消费行为,也彰显出一种友善的价值观念。
  在个体消费层面,不良消费习惯、消费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主体非友善的品性。一是认为消费活动是个人化、私人性的行为。很多人习惯性地认为消费就是个人私事,与他人无关,他们既不会在消费过程中去充分考虑他人的感受,更不会想到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义务、社会责任。个体消费行为看上去与他人无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纯粹私人领域的超道德行为,真正现实的消费行为总会对他人的消费行为有所损益,总会对社会的消费风习有所作用,因此人的消费行为总是呈现为道德关系”[12]。二是陷入为消费而消费的物欲主义、享乐主义的泥淖之中。这种消费误区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将消费看作是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将消费的价值等同于自我价值,认为通过消费就能实现自我,就能获得幸福感、满足感。现代社会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商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制造需求,无孔不入的广告宣传强有力地兜售着花样繁多的新商品,刺激着人们对于不断更新换代的商品的无限渴望,结果人们能够想象的获得满足的途径就是比现在得到得更多。但人类的欲望是难以得到满足的,所以那些被卷入消费主义浪潮之中的人们只能在这种被刺激起来的无穷欲望海洋中徒劳地挣扎。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永生的是消费,而人只能像西西弗斯一样疲于在这种消费体系中不断向上攀爬,却又被不断地摔到谷底。三是对精神消费的忽视也导致了严重的信仰危机、精神危机。虽然人们的享乐欲望在现代消费社会中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满足,但不可否认,人们的生活品质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提高,整个社会变成了海德格尔所谓的全面技术化的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陷入了价值虚无主义危机之中,传统的伦理道德信条失去了应有的约束人心的效力,被物欲主宰的人类就只能依赖新奇之物的刺激以获得短暂的满足与瞬间的快感,并以此来填补长久的精神空虚。消费并不能成为人类获得幸福的源泉,“人们忙碌于对物的占有,却遗忘了自己的健康,遗忘了与身边的家人和朋友维持和谐的关系,遗忘了人生意义的真谛。只有植根于超越性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才能获得幸福,一种与永恒性相连的体验,而不是短暂的感性的快乐”[13]。今天人们普遍感觉到劳累、烦躁,根本上也正是物欲满足之后精神空虚、心灵无托的典型表现。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种种消费误区中走出来,树立起科学理性文明健康的消费观念,在通过消费提升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提升精神生活质量,并在此前提下顺其自然地将友善价值观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
  对于任何一位具有健全理性的消费个体来说,主观上的理性消费完全可以收到客观上践行友善价值观的功效。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树立起富有友善意涵的消费新观念。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生态理念。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思考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都必须勇敢承担自己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只有从自身做起,树立起绿色消费、生态消费新理念,涵养友善生态美德[14],才能真正减少人对自然的破坏,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二要始终坚守节制美德。针对客观存在的消费欲望,既不能陷入纵欲主义深渊,也要避免禁欲主义极端,要注重适度消费,建立在节制美德基础上的适度消费理念所追寻的目标不是单纯物欲的满足与感官的享乐,而是人的需求与自然的保护相和谐,是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相协调,是人的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与充实。三要逐步摒弃物质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更加注重精神消费。消费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生活质量的真正提高绝不会止步于物质生活水准的提高,它更为根本性地体现为人的精神生活水准的提高。从根本上说,我们绝不能在消费中迷失自己,相反应该学会放弃,通过限制、放弃那些超出必要消费界限的挥霍性的物质欲望与物质享受,让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心态更为平和、精神更加充实愉悦。
其他文献
本刊讯 2015年8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了全国无线电频率使用情况核查专项活动座谈会。辽宁、浙江、山东、陕西和云南等省无线电管理机构的代表
辽代佛教"世俗化",缘于其受到了唐代佛教世俗化的影响,并有着庞大的基层信奉群体作为支撑。辽代佛教的世俗表象主要体现在僧侣上层趋俗涉政、佛教义理的儒化倾向、信众佛事活
<正>今年6月1日是《西藏自治区无线电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一周年纪念日。一年来,西藏无线电管理机构大力推进《条例》的贯彻落实,恪尽职守,不断创新,全面加
目的:对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采用Plackett-Burman法从影响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EPS)产量的14个因素中筛选出3个主要影响因素,然后通过响应面法探讨最优工
在油田推广应用玻璃钢管,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对比表明了玻璃钢管道的优越性,并介绍了相关标准.
本文对冷却塔的节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思路.研究结果表明,由微机、变频器和传感器组成的控制系统应用于冷却塔,节能效果显著,夏季可节能21%.
本文概述了军用飞机金属构件战伤的复合材料快速修复技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分析了复合材料修复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以玉米为实验材料,通过研究压热处理、老化处理以及干燥条件对产品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对富含抗性淀粉的营养金玉米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质量分数40%的玉米糊,125
本文旨在分析、探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表面处理的各种方法,如等离子体法、化学试剂氧化法等。通过其表面处理,纤维表面或粗糙度有了提高或携带了极性基团,从而使超高分子量聚
<正>2015年春运期间,浙江省杭州市无线电管理局采取积极措施,确保了铁路、民航、广播电视等专用频率安全。为确保春运期间的无线电安全,杭州无管局对重要专用频段加强了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