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没时间情绪低落

来源 :科学新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sshei5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刘涛主演的电视剧《老有所依》正在热播。戏里,她化身“都市夹心层”,肩负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重担。戏外,刘涛感言,她的生活压力跟普通人一样大,既要马不停蹄地工作,又要照顾老人、抚养儿女,“有时真感觉分身乏术。”
  刘涛的“上有老下有小”是这样的——
  父亲
  六十多岁,去年被诊断出患了肾脏恶性癌变,切除了一个肾。目前正在恢复中。
  母亲
  60岁,非常黏刘涛,特别渴望能多和闺女聊天交心。但刘涛忙于四处拍戏,实在没办法把母亲接到身边。
  婆婆
  老公陷入危机的日子里,是婆婆陪着刘涛一起度过的。刘涛复出后,婆婆做了她的坚强后盾,帮她照顾孩子、料理家务。
  老公
  2008-2009年,刘涛的老公王珂在国内外的生意接连受创,同时遭遇好友反目、亲信背叛,这让他一度抑郁、嗑药。在刘涛的帮助下,王珂终于重获健康乐观。王珂的小本买卖已重打鼓另开张,夫妻俩约定“谁有时间谁带孩子”,但有时王珂比刘涛还忙。
  自己
  复出3年半来,刘涛大大小小参演了二十多部影视剧,今年一年就拍了4部电视剧、1部电影,还录了1张专辑。从年头到年尾,她还承担了4部电视剧(《妈祖》《贤妻》《今夜天使降临》《老有所依》)的宣传重任,有时过年都在拍戏。除工作外,她上要照顾老人,下要照顾一双儿女,就在出席《老有所依》发布会当天,她上午要去医院接父亲出院,下午要去幼儿园接女儿放学,忙得马不停蹄。
  大女儿
  2008年6月22日出生,现在5岁半,正面临上小学的问题。
  二儿子
  2009年9月出生,现在4岁,正是上幼儿园的年纪。
  “很多女性事业非常忙,基本上没办法平衡家庭,我也一样——女儿快上学了,父母需要照顾,有时还要充当老公和婆婆的调解员,真感觉分身乏术。”
  父亲急需手术了
  才知道他患了恶性肿瘤
  《老有所依》里,刘涛饰演的角色叫江木兰。木兰的爸爸患了白内障,需要她照顾,同时,她还要照顾爷爷。因为赡养老人的问题,江木兰跟丈夫产生了矛盾。
  江木兰遇到的问题你我都可能遭遇,对刘涛来说,她对江木兰的理解更是感同身受,因为在诠释这个角色的过程中,她亲身经历了角色的遭遇。
  那是去年《老有所依》开机第二天,刘涛突然接到爸爸的电话,告诉她,自己肾部长了个恶性肿瘤,需要马上做手术。那一刻,刘涛整个人的意识是混沌的,“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父亲很健康……”
  如今说起当时的心情,刘涛的眼圈仍会红肿:“我想,大多数人的父母都跟我父母一样,知道儿女工作忙碌,能不麻烦孩子就绝对不麻烦,有小病小痛都自己扛着,一旦扛不住了不得不告诉孩子了,那一定已经是大事了!而我那段时间忙着拍戏、赶通告,真的忽视了对爸爸的关心,完全不知道他身体不舒服了……”
  好在十年前,刘涛的公公因为同样的肿瘤做过一次大手术,很快,老公王珂就联系到了以前帮他父亲做过手术的大夫并随即把岳父接到了北京,给他安排好了手术。
  进手术室之前,爸爸把刘涛还有她哥哥叫到病床前,认真叮嘱俩孩子,他每个存折里有多少钱、密码是多少……听着爸爸这些交待,刘涛心里涌起阵阵恐惧,“我真的好怕失去他……”
  手术做了很长时间,那段时间里,刘涛满脑子除了担忧、害怕外就是自责,“自责自己为什么没能第一时间发现爸爸身体不舒服!自责自己为什么不多腾出时间好好陪陪他!”
  好在手术做得及时,赶在恶化的最后期限切除了一个肾。手术完成后,爸爸也恢复得非常好,现在已经胖了5斤。
  通过这次危机,刘涛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而立之年了,必须开始面对父母渐渐衰老的事实了,“自打父亲住院后,我开始每天都要询问他的身体状况,问了才踏实。”
  戏里戏外一致的经历让刘涛直呼,拍这部戏时心情真的有些沉重,拍完之后她想了很多之前未曾思考的问题:“从接父亲出院那天开始我就在想,明天要给他炖什么汤,接下来十年要怎么照顾他,甚至,我都开始思考自己的养老问题了,我希望等我40岁时可以建个养老院。”
  母亲黏她想她
  她却不得不“四海为家”
  虽然自己早已在北京安了家,但刘涛的父母仍和哥哥住在老家。她坦言,因为不在一个地方生活,自己能给父母的关爱除了钱之外,就只能是经常打电话劝他们多出去玩玩了。
  “你生活条件不错,干嘛不索性把爸妈接到北京来住呢?”听到记者这么问,刘涛只有无可奈何地苦笑:“你知道的,做我们演员这行的,说是在北京安家了,但其实一年到头不是在这儿赶通告就是在那儿拍戏,全国各地四海为家,能真正待在北京的时间并不多。说句心里话,我觉得我都算不上是真正在北京定居了。而且,我们这个行业是典型的越过年过节越忙越不能着家。我总不能把二老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让他们自己住在空荡荡的大房子里,过年过节都是孤零零两个人吧!老人家搬过来是希望能和子女长期呆在一起,但我真是没法时刻陪着他们,那还不如让他俩留在老家呢,那里有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老街坊、老伙伴。”
  虽不跟父母一起生活,但刘涛会尽自己最大能力把父母的一切都安排好——父亲节、母亲节、老人过生日,她一定会订蛋糕、送礼物。她给爸妈的手机里都装了微信,一闲下来就跟他们聊微信、发视频,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叮嘱父母定期体检。她还会定期给父母“洗脑”:“看中哪个旅行团了就赶紧报,多出去走走对身体健康有好处。不要总想着等我忙完了再带你们一起去,那得等到猴年马月!”
  但凡能跟父母待在一起的时候,刘涛总会想尽一切办法陪伴他们,“有时候在外忙一天了,特别疲惫,回到家根本不想讲话,就想洗完澡往床上一躺,但我妈一天没见到我了,正等着我聊天呢,我洗澡她跟着、卸妆也跟着、连上厕所都跟着……我能说‘妈,我累死了烦死了,你别跟我说话了’吗?不能,他们的愿望很简单,就想和孩子待一会儿,咱必须陪!”   可毕竟不在一个城市生活,刘涛坦言,很多事情还是做不了,“一年见不了父母几次,他们不舒服的时候,我都在全国各地拍戏,这时候心里就会特别愧疚。不懈奋斗的同时不得不减少对父母的朝夕相伴,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代人的共同遗憾吧!”
  她在外忙事业
  婆婆帮忙看娃管家
  刚播完的电视剧《今夜天使降临》里,刘涛饰演的“彭佳佳”跟她的豪门婆婆可谓是水火不容,婆婆甚至还逼着她签了条约,但现实生活中,婆媳矛盾在刘涛这儿从来没有发生过。
  刘涛曾透露,她婆婆是个特勤快的人,而15岁就离家当文艺兵,在部队挑水、种菜、养猪样样辛苦活儿都干过的刘涛比她婆婆还要勤快,“我这个勤快媳妇让婆婆觉得,将来把这个家交给我特别放心!婆媳关系也因此非常融洽。”
  在丈夫身陷抑郁、嗑药“鬼门关”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婆婆一直陪着刘涛共同度过,而当时的情况甚至连刘涛的父母都不知道:“那时,每次父母打电话问我过得怎样?我都说挺好的,他们应该猜到我有不容易的地方,有时也会提一句:怎么这么久也没说请我们来北京见一见、过年也没说聚一聚?直到看到那篇长微博后,他们才终于知道我经历了什么。而那段时间,婆媳同心,是婆婆给了我很多鼓励、支持。”
  刘涛后来之所以能复出拍戏,也是婆婆给她吃了定心丸,“婆婆跟我说,家里一切家务都不用我操心,孩子也是她帮我带。”
  刘涛在外地拍戏时,婆婆会时不时地给刘涛发两个孩子的照片,以解刘涛的相思之苦。 有时,看到视频里孩子脚上有蚊子包了,刘涛会直截了当地问:“妈,家里有蚊子吗?怎么孩子被咬了呀?”婆婆也会大大方方地调侃道:“到底是亲妈,要是赶上一敏感的婆婆,得,这肯定会多想啦!”
  去年,刘涛的爸爸在北京治病期间,婆婆还帮忙做了一个月的食补疗程。
  婆婆对自己的帮助,刘涛看在眼里,感恩在心头,“有这样的婆婆是我的幸运,她是我的顶梁柱,没有她,我不可能百分百投入到工作中。”
  为了感谢婆婆的帮忙,刘涛能做的,一是腾出时间多跟婆婆沟通,每年让她出去度度假;二就是在马不停蹄的工作之余,尽量挤出时间自己照顾孩子,帮婆婆分担辛苦,“无论多忙,我都会陪两个孩子过生日,今年女儿、儿子过生日那天,我都从剧组请了假给他们办了生日聚会。今年这一年我都在北京拍戏,每天早上出门前给孩子做点吃的,晚上收工后都赶紧回家陪他们,孩子们几点上课、几点做课外活动我都会安排好。”
  面对面
  刘涛:养老是件快乐事
  科学新生活:拍了《老有所依》后,再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历,你觉得老能有所“依”的关键是什么?
  刘涛: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老人能拥有孝顺的子女和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像我爸爸生病期间,我老公帮我把爸爸接到了北京,帮忙张罗找医院、安排医生,我婆婆帮着做营养餐,大家都忙里忙外的,这让我感慨,家庭的凝聚力、亲情的依靠力多么重要!
  科学新生活:一听到《老有所依》这个剧名,就会觉得这个戏的内容会很沉重。你觉得“养老”这件事到底是让你深感沉重还是痛并快乐着?
  刘涛:我觉得是快乐的!父母把我们抚养长大,他们付出太多了。现在他们老了、行动不便了、记忆力不好了,这时要我们年轻人去抚养有什么不对呢?为什么要沉重呢?这是我们必须做的啊!《老有所依》这个戏讲的是“夹心层”们怎么积极面对生活困境,努力把老人照顾好,让老人都有所依靠的故事,这会是一个非常温暖、非常正能量的戏。
  科学新生活:赵宝刚导演透露,你拍《老有所依》时,每天都忙忙碌碌的,早上起来赶工前还会先帮孩子弄点吃的,他说他要是你早就受不了了,你是怎么Hold住这一切的?
  刘涛:我的时间都被工作排得满满的,时刻都要保持最好的状态来迎接工作,根本没时间情绪低落。而且,我是一个凡事都看得开、很容易获得快乐的人。像这段时间,为了赶《老有所依》的宣传,每天只睡3个小时,但只要每天清早出门前喝到了一杯咖啡、吃了一块蛋糕,我这一天就会特别快乐。很累的时候,助理递上来一个苹果,或者看到盒饭里有一个特别好吃的菜,我都会觉得太美好了!
其他文献
“除了导致耳漏、听障以外,还有形成胆脂瘤的危险……”在被医院确诊为耳膜穿孔的那一瞬间,浑身颤抖的孙梅(化名)再一次暗自决定:这婚,一定要离!  在“国际反家暴日”到来之际,孙梅犹豫再三接受记者采访,讲述自己十年的家暴往事……  数据说话  近3成女性遭受家暴  在我国,家庭暴力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一是它的普遍性,不分地区、不分城乡、不分文化、不分职业、不分贫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
期刊
郝云 说话没什么“底线”  因为采访媒体太多,本刊采访郝云的时间被延后了一个小时。一进采访间,郝云第一句话就是道歉:“辛苦啊!让你们没事在这儿干等着!”  一落座,他一眼盯在了记者的卡通手机壳上,啧啧赞叹:“呦!这个好可爱!”  发现我们没有拍摄,在征得记者同意之后,他又赶紧让工作人员拿来零食,“随便什么都行,我都一天没吃啦!”  然后,一边嚼着零食一边对我们说:“来,一起吃,边吃边聊!”  前些
期刊
第一计:有备而来  做好相亲前的“相亲”  别以为和对方约好了时间地点,精心穿着打扮一番,按时到场就算是认真对待了,要想有一次成功的相亲,还需要在相亲前认真做好准备工作。  先讲条件再谈感情  虽然相亲不是“爱情买卖”,但还是应该先要谈好条件,比如工作、收入、家庭、学历、长相等。别以为这样做很功利,谁不希望有个漂亮的伴侣,谁不想有个高富帅做男朋友?  当然,择偶标准也不能太高,才貌双全的毕竟是少数
期刊
鸽子是老北京的标志和象征,是北京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老年间王爷贝勒、皇亲国戚对鸽子的高度痴迷和富商巨贾乃至平民百姓的上行下效,使老北京观赏鸽形成了单独的品系、细致入微的品评标准和老北京观赏鸽的高贵血统。我也是观赏鸽的痴迷者之一。  所有积蓄都买不起一只鸽子  有这样的说法,外国人喜欢自然美,中国人崇尚畸形美。自古以来,盆景、假山、京巴、金鱼,包括妇女缠足都是国人崇尚畸形美的例证,其中老北京观赏
期刊
特邀专家 周小鹏  百合网首席婚恋专家、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  大胆“撒网”谨慎“捕鱼”  距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老家的父母亲就开始频频给菁菁打电话:“闺女,有男朋友了吗?今年过年你要还是一个人,就别回来了!亲戚朋友问起你的事,我们可丢不起这个脸。”挂掉电话,菁菁倒吸了一口冷气,去年过年时的经历马上浮现在眼前——一个大龄单身青年永远是亲戚之间谈论的焦点,见一个亲戚就被问一遍“有男朋友了吗”,结果逼得
期刊
由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老龄办、中国人寿北京分公司推出的北京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因投保门槛低、保费价格低受到市民广泛关注,销售前两日就售出近7000份。那么,这项保险具体有哪些保障,又该如何参保呢?  低门槛、低保费、高保障  目前,市场上很少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意外伤害保险,即使有类似产品,也有年龄、健康状况等条件的严格限制,且保费昂贵。而本次由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老龄委和中国人寿北京分公司推出的“
期刊
特邀专家 黄建军  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专家观点  年前警惕职业疲劳  年前要冲任务,年终要总结,还有人跳槽、换工作……到了年终岁末,很多人都会用“忙”来形容自己的状态。再加上平日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对节日、放假有一种迫切的需求,所以才会节日未到就出现心思慌乱、注意力不集中、无心工作、容易失眠等“职业疲劳症”。甚至还有人因为疲劳、抵抗力下降而患上感冒等病症。  一般
期刊
旅行团里有个富二代  昨晚到了酒店后,接机的大爷说了第二天的出发时间:“早上六点半我来接你们,飞机是八点半的。集合不要迟到啊,你们早点到,早点办登机牌,可以挑到右边的窗口。这条航线是从喜马拉雅上面飞,能看到珠穆朗玛峰哦。坐飞机去尼泊尔,这个便宜占不到,蛮可惜。”  酒店大厅里站着的人,本来个个都困得云山雾罩,一听完这话,眼睛都回光返照地亮了。  “是只要早点儿到,就能抢到右边窗子的票吗?”大婶团里
期刊
汪峰说:“我71年的,章子怡79年的,我大三时,她才初二。”  听罢,刘恺威笑了:“我74年的,杨幂86年的,我大三时,她才小学四年级。”  吴奇隆听后更不屑:“老夫70年的,刘诗诗87年的,我大三时,她刚上幼儿园!”  这时,杨振宁放下老花镜,缓缓地说:“你们这些小屁孩,我大三时,我岳母还没出生呢。”  这是最近微博、微信上被狂转的一个段子。娱乐圈里“老夫少妻”这档事儿,光听听年龄差就足够让人目
期刊
他86岁,26年里帮人免费修车近20万辆,被人亲切地称为“修车大王”!  她67岁,给孤寡老人洗脚倒尿,把他们当成自己的至亲来照管!  他22岁,在做志愿者的8年时间里,参加志愿服务长达5000个小时!  他们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北京好人!在“学雷锋日”到来之际,本刊记者带您走进这些好人的真实世界!  86岁“修车王”感动北京  一间不足10平米的简易小屋,弥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