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教研室不久,我便发现区内学校的品德教研大多数归属于综合课程教研组,而在所有综合教研组中没有一个是由品德教师担任组长,其教研活动品德教师也基本上不参加。
没有独立的品德教研组,尽管队伍庞大,关注的教师却不多,投入的教师就更少。面对一时半会改变不了的客观状况,作为一个最普通的一线品德教研员,我能做什么?
简单地说,我努力让自己身边尽可能地多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进而尽可能地多一些单独的校级品德教研组,以使乐于教这门课、乐于研究这门课的教师团队不断壮大。
一、从无人到有人
有人好办事。那么,人从哪里来?
第一,根据学校状况,通过各种机会、途径,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寻找、去发现;第二,想方设法让老师感觉到自己属于这个品德团队,品德团队跟自己息息相关,帮助他们形成课程归属感。一旦有了归属感,接下来的事情都会比较好办;第三,搭建不同层次的教研平台,抓住各种契机,促努力,促提升。同时,要在活动中留住人心,在活动中聚集人气,让乐于教学、乐于教研的老师体验快乐,尽力帮助他们“出人头地”。
比如,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发现某所农村中心小学终于来了一位年轻女老师。活动后,我主动向该校校长了解她的情况,提出想去听听她的课。听课交流后,我知道这位老师对品德课还是有兴趣的。于是,我一方面跟校长商量,希望以后多让她出来参与学习和交流,做到相对稳定;一方面主动跟她保持联系,鼓励她,并给她提供各种资料,带她认识品德教研队伍中的骨干等。
一年以后,这位老师在区优质课比赛及杭州市论文评比中获奖,07年成为了区第十一届教坛新秀。看到一个老师慢慢成为优秀的品德老师,成了品德教研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感觉真是挺好的。
在学校的支持下,该中心小学品德教研组从综合组里独立出来,这位年轻老师自然成了教研组长,校本教研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
目前,我区品德课程已有一支相对比较精干的队伍,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教学研究,在杭州市乃至浙江省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二、从有人到有组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学校特别是辅导站的支持下,大多数学校单独成立了品德教研组。品德教研组的数量从05年的22所,增至07年的45所,约90%的学校成立了单独的品德教研组,做到了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计划,基本保证了品德课程教研活动的正常化。
三、从有“组”到有“团队”
让学校单独成立品德教研组,设置一个组长,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要把形式上的教研组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教研团队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因为“团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组”或“群体”,其成员必须要有共同愿望、共同目标,是能协调一致的、和谐优秀的“组”或“群体”。
为此,我主要采取了两个对策:
策略一:培训组长,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学业务水平和教研工作智慧。
培训主要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
所谓集中培训,即一学期开展一次,截止目前已开展了5个学期。
如,07年5月在余杭二小组织的集中培训,其主题是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策划,采用现场展示、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早在上一次集中培训活动中,我就宣布了本次的活动方案,要求每个组长提前将一次自己满意的、真实的校本教研活动总结发到我的邮箱,包括活动的组织策划、展开情况、活动效果、改进办法等,由我选择有代表性的活动总结,帮助其提炼、修改,在活动中作为发言交流,其他的则进行书面交流。
活动中,余杭二小通过发言介绍和现场展示,向大家介绍了一次富有实效的、比较成功的校本教研活动,即如何解决品德课程教研活动难开展的问题,其基本策略是:将教研活动变成一个“长作业”,从提炼主题到展示研讨,后续研究,历时数月;教研活动中教师有“活”有“动”——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漫谈式研讨中生成观点和问题,并能有参与和发表见解的机会;教研活动“动而不散”——通过前期准备与研讨过程中的“任务导引”,扣紧了教师的需要和可能的发展区;教研活动“余音绕梁”——让每次活动都有一个观点的积累,重视后续研究环节,关注教师行为的跟进。
其他交流材料也都围绕活动的组织策划进行,大家在交流中分享,在分享中获得了启示。
而分散培训则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主要是现场指导教学,帮助策划和组织教研活动,提供资料,牵线搭桥,帮助新组长认识区里有经验的老组长,促进学习、交流、提高等等。
策略二:部分先行,主要目的则是降低工作难度,减小工作压力。
所谓“部分先行”,就是明确建议组长根据学校实际采取由点到面的工作方法,先把对品德课程有兴趣的部分老师组织起来,相对固定地开展品德教研活动,成为“核心组”,领先基本组的老师一步,然后在推进中逐步扩大核心组成员。
如:我区规模比较大的实验小学,共有47个品德老师,一下子要求全员参与品德教研的确有一定困难。于是,学校决定从几个人的小团队先行,让核心组成员在学校教研中起引领示范作用,要求基本组教师学习、消化、运用核心组的研究成果,使团队逐步壮大。
这样从实际出发,切切实实降低了教研组长的工作难度,减轻了工作压力。就目前来看,效果还是明显的。很多学校已有相对稳定的品德教研团队,其核心组成员也呈上升之势。
当然,“部分先行”只是目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面对现实教研工作中遭遇的种种尴尬,我仍充满信心,继续前行……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教研室)
没有独立的品德教研组,尽管队伍庞大,关注的教师却不多,投入的教师就更少。面对一时半会改变不了的客观状况,作为一个最普通的一线品德教研员,我能做什么?
简单地说,我努力让自己身边尽可能地多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进而尽可能地多一些单独的校级品德教研组,以使乐于教这门课、乐于研究这门课的教师团队不断壮大。
一、从无人到有人
有人好办事。那么,人从哪里来?
第一,根据学校状况,通过各种机会、途径,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寻找、去发现;第二,想方设法让老师感觉到自己属于这个品德团队,品德团队跟自己息息相关,帮助他们形成课程归属感。一旦有了归属感,接下来的事情都会比较好办;第三,搭建不同层次的教研平台,抓住各种契机,促努力,促提升。同时,要在活动中留住人心,在活动中聚集人气,让乐于教学、乐于教研的老师体验快乐,尽力帮助他们“出人头地”。
比如,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发现某所农村中心小学终于来了一位年轻女老师。活动后,我主动向该校校长了解她的情况,提出想去听听她的课。听课交流后,我知道这位老师对品德课还是有兴趣的。于是,我一方面跟校长商量,希望以后多让她出来参与学习和交流,做到相对稳定;一方面主动跟她保持联系,鼓励她,并给她提供各种资料,带她认识品德教研队伍中的骨干等。
一年以后,这位老师在区优质课比赛及杭州市论文评比中获奖,07年成为了区第十一届教坛新秀。看到一个老师慢慢成为优秀的品德老师,成了品德教研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感觉真是挺好的。
在学校的支持下,该中心小学品德教研组从综合组里独立出来,这位年轻老师自然成了教研组长,校本教研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
目前,我区品德课程已有一支相对比较精干的队伍,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教学研究,在杭州市乃至浙江省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二、从有人到有组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学校特别是辅导站的支持下,大多数学校单独成立了品德教研组。品德教研组的数量从05年的22所,增至07年的45所,约90%的学校成立了单独的品德教研组,做到了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计划,基本保证了品德课程教研活动的正常化。
三、从有“组”到有“团队”
让学校单独成立品德教研组,设置一个组长,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要把形式上的教研组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教研团队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因为“团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组”或“群体”,其成员必须要有共同愿望、共同目标,是能协调一致的、和谐优秀的“组”或“群体”。
为此,我主要采取了两个对策:
策略一:培训组长,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学业务水平和教研工作智慧。
培训主要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
所谓集中培训,即一学期开展一次,截止目前已开展了5个学期。
如,07年5月在余杭二小组织的集中培训,其主题是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策划,采用现场展示、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早在上一次集中培训活动中,我就宣布了本次的活动方案,要求每个组长提前将一次自己满意的、真实的校本教研活动总结发到我的邮箱,包括活动的组织策划、展开情况、活动效果、改进办法等,由我选择有代表性的活动总结,帮助其提炼、修改,在活动中作为发言交流,其他的则进行书面交流。
活动中,余杭二小通过发言介绍和现场展示,向大家介绍了一次富有实效的、比较成功的校本教研活动,即如何解决品德课程教研活动难开展的问题,其基本策略是:将教研活动变成一个“长作业”,从提炼主题到展示研讨,后续研究,历时数月;教研活动中教师有“活”有“动”——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漫谈式研讨中生成观点和问题,并能有参与和发表见解的机会;教研活动“动而不散”——通过前期准备与研讨过程中的“任务导引”,扣紧了教师的需要和可能的发展区;教研活动“余音绕梁”——让每次活动都有一个观点的积累,重视后续研究环节,关注教师行为的跟进。
其他交流材料也都围绕活动的组织策划进行,大家在交流中分享,在分享中获得了启示。
而分散培训则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主要是现场指导教学,帮助策划和组织教研活动,提供资料,牵线搭桥,帮助新组长认识区里有经验的老组长,促进学习、交流、提高等等。
策略二:部分先行,主要目的则是降低工作难度,减小工作压力。
所谓“部分先行”,就是明确建议组长根据学校实际采取由点到面的工作方法,先把对品德课程有兴趣的部分老师组织起来,相对固定地开展品德教研活动,成为“核心组”,领先基本组的老师一步,然后在推进中逐步扩大核心组成员。
如:我区规模比较大的实验小学,共有47个品德老师,一下子要求全员参与品德教研的确有一定困难。于是,学校决定从几个人的小团队先行,让核心组成员在学校教研中起引领示范作用,要求基本组教师学习、消化、运用核心组的研究成果,使团队逐步壮大。
这样从实际出发,切切实实降低了教研组长的工作难度,减轻了工作压力。就目前来看,效果还是明显的。很多学校已有相对稳定的品德教研团队,其核心组成员也呈上升之势。
当然,“部分先行”只是目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面对现实教研工作中遭遇的种种尴尬,我仍充满信心,继续前行……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