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涌动的潮流”中“为生命而为”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陶西平教育漫笔选集③:涌动的潮流》和《陶西平教育漫笔选集④:为生命而为》陆续出版。两部选集共收录陶老2012年以来的教育漫笔107篇。这些闪耀着智慧之光的文字,无论对我们品读陶老个人的教育思想,还是反思这一时期复杂而生动的教育改革历程,都弥足珍贵。
  两部选集都贯串着陶老对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新动向的高度关注。作者以其独有的教育敏感与教育慧眼,洞察时代关切,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以及基础教育多领域、多方面的改革走向作了精准的概括。但与一些学者所做的基于理论理性的偏外在的、偏客体性的种种“趋势研究”不同,陶老对“涌动的潮流”的关注,不是停留在相对平滑、明朗、光鲜的理念或理论的表层,而是沉潜到可能有暗礁、有湍流、有起伏的河床、有曲折的河道的实践的深层。所以我们看到,无论是《自序》,还是其中多篇要文,都是从揭示与解析教育现场中多重、多对矛盾的视角,把握大趋向下改革的艰巨性与复杂性的;其所触及的是只有进入变革过程本身才会有的“行难”中的真纠结、真冲突、真挑战。这充分彰显了陶老一贯坚守的实践本位立场和实践思维取向;而这,也为他在更高层次上扬弃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抽象对立奠定了基础。
  反观现实,面对“涌动的潮流”,有些人“观而不入”,有些人“入而不搏”,也有些人“搏而不悟”。凡此种种,必有碍于改革的健康推进。而在我看来,陶老的这两部随笔集恰恰在方法论、价值论层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如何 “观潮、入潮、弄潮、悟潮”的“活的教育学”的宝贵范例。
  比如:在陶老对改革中诸多两难甚至“多难”问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独特的解释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框架,其中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与品味的是渗透其间的辩证思维的方法。如以“寓A(B)于B(A)” “叩其两端而竭焉”等方法,摒弃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割裂式思维,探索存在复杂联系的矛盾双方实现辩证统一的有效机制;以整体性的系统思维,摒弃简单的点状或线性的分析性思维,深入到系统内部,把握矛盾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摒弃脱离现实条件、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盲动蛮干,抓住当下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择重而解……
  当然,“观潮、入潮、弄潮、悟潮”绝不仅仅是思维方法、理论工具的取舍问题,从陶老随笔集的书名《为生命而为》中,我们即可体会到其对教育改革中价值问题的特别关注。
  “为生命而为”,是我们思考所有教育问题时最为终极性的价值维系,是一切教育变革的原生动力,也是我们在“观潮、入潮、弄潮、悟潮”时一刻也不能忘记的“本来”与“初心”。在随笔集中,陶老对教育价值问题的关切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不断追问与回答“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是什么?”“基础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到底有什么用?”;二是针对价值缺失、偏移等改革中出现的异化问题,强调坚守教育的生命价值观,以价值统摄工具,使技术、方法、手段以及制度性安排等都真正服务于价值的达成。如针对学区制、集团化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学区和集团功能异化”等偏差,陶老特别指出:“学区化和集团化的推进一定要不忘初心”“关注学区和集团的自身建设当然是必要的,但检验学区和集团成败的标准,应当是是否将学区和集团内的每一所学校办得更好,学区和集团建设必须服务于这一目标”。陶老就是这样,常常在一线改革者容易迷失处、游移处、走偏处、混淆处,给出理性的辨析和方向的指引。有了这种导航,我们就能在潮起潮落间守住根本,不浮于表面随波逐流,也不背离主流舍本逐末。
  面对“涌动的潮流”,陶老不仅是一线教育改革实践家的启迪者、导航者,也是他们贴心的倾听者、对话者、欣赏者和伴行者。尤其对那些立于潮头的“为生命而为”的勇者和智者,陶老给予了热情的讴歌。因为心里装着大问题,所以哪怕是对实践细节的分析,他也能做到“微而不小”,理清“术”中之“道”,深掘“这样做”的“意义”;因为有对教育虔诚的敬畏、浓厚的情怀,所以,他能在与改革者的共情、共理、共为中,对他们有一份深深的“懂得”;因为以探究与解答实践者的真问题为己任,理实兼备而活用,所以他能像中医名家那样,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因为有经年累月的深厚积淀,所以,他的文字已淬化至深入而浅出、以生动的感性表达深刻的理性的自如境界。
  ……
  诚然,陶老的随笔带给我们的营养是无比丰富的。但在我看來,以“大我”的情怀,积极迎接“涌动的潮流”;在现实的“破”与“立”中,始终坚守教育“为生命而为”的神圣使命。这,也许是两部漫笔集最值得我们静心品味之处。
其他文献
2008年,我参加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研修班学习的时候,第一次听到“生本”的概念,第一次观摩“生本”课例,我心中的疑问是课堂是学生在活动和展示,那么,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何在?带着问题,我再次走进“生本”的课堂,在广州华阳小学的课堂上感受到学生的张扬和灵动,我震撼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生本”的本质,我用心品读了郭思乐教授编著的《谛听教育的春天》。  郭思乐教授在长期的研究实验中形成了“生本”的理念
月度看点  关键词一:“一人一号”  2017年3月24日,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正式启用。该系统首次完成了各级各类教师全面信息的采集工作,建立了全国教师基础信息库。系统建设遵循“两级建设、五级应用,分级管理、属地运行,统一规划、地方定制,及时更新、深度应用”的总体思路,将通过高效采集、定期更新,有效整合教师信息。确保教师“一人一号”,以大数据分析为教师工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大谢说事:教师管理将
摘要振兴乡村要从振兴乡村教育开始。乡村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始终处于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当前乡村教育正在进入“小众化”时代,乡村教育现代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和现实可能。要把握新时代乡村教育的自然性、本土性、开放性、融合性和自治性等典型特征,发展有品质、有质量的乡村教育,实现乡村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本土化发展、差异化发展、精准化发展、优质化发展。  关键词新乡村教育;乡村振兴;小众化;战略转型;本土
摘要通过对北京市六位青年教师的案例研究,分析当前我国普通中学青年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途径及面临的问题。研究发现,青年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主要通过自主学习、磨课做课、课题研究、教学反思等途径来实现。建议为青年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提供立体化多维度的真正支持和专业引导。  关键词青年教师管理;教师专业发展;自主学习;“做课”;教学反思;关键事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
胜任特征理论及胜任特征模型是当代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兴起与发展为校长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国内在对校长胜任特征进行研究时,多把小学校长和中学校长混为一谈,专门针对小学校长的胜任特征开展的研究较少。但实际上,小学校长与中学校长的素质是不同的。  笔者认为,校长胜任特征维度类似于素质结构,是一种宏观的东西,我们常常把它看做表面特征,或者一级指标。我们所总结的校长
某大城市的一位区教育局长曾经找过我,希望我带领专家团队为该区百所小学的每所学校都逐一提炼出四个字或者八个字的办学特色,使得百所学校互相之间都不相同,“一校一品”。我断然拒绝了。我认为,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阶段,互相之间哪有那么多的不同?何况还是同一区域内的小学。刻意地为这些学校贴上四字或者八字的标签,既显得简单粗暴,也不符合学校发展实际,更背离了小学教育的共性追求和基本规矩。  我国学校特色建设在
胜任力理论及胜任力模型是当代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兴起与发展为校长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在中国,从胜任力建模与测评角度对中小学校长的胜任力进行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何谓胜任力模型    1.胜任力  胜任力有时也称胜任特征。1973 年,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发表《测量胜任力而不是智力》一文后,胜任力理论
近年来,学历高、整体素质好的青年教师不断充实到教学一线,但他们身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自视过高,工作起来怕苦怕累,总嫌收入低,与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如何解决青年教师的这些问题,使他们能够端正认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找到了切入点……  我校有位退休教师叫王景德,已近80岁。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又遭冲击下放劳动,直至上个世纪70年代末才得以平反,重
在学校日常工作中,人们经常会遇到将某些发言或会议内容整理成文的情况。这是令许多管理者尤其是执笔者感到困惑和头疼的事情。我们在编辑工作中,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如何从浩繁的文字材料中充分挖掘提炼其独特的内在价值,需要我们以专业的眼光、用专业的方式,对原始素材进行深加工和再创作。  材料梳理五原则  對材料进行处理是加工原始素材的第一步,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于这些素材或来源于一次访谈录音,或是一
2008年是江苏新课程改革后实施高考新方案的第一年,也是检验江苏高考新方案是否切实可行、是否合理的第一年。该方案的精髓是“3 学业水平测试 综合素质评价”的考核评价体系。即把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科作为高考统考科目。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7门学科作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其中选修科目2门:在历史、物理2门中选择1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1门,必修科目5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