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提高课堂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就要转变观念,优化学习环境,让学生快乐地学语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实际;效果
当今社会,世界呈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国际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学校培养出来,教师就将承担培养人的责任。小学阶段是基础阶段,奠定好学生成长的基础,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而语文学科又是基础学科,必须抓好抓实,切忌不能敷衍塞责,更不能“走走过场”,贻误学生最佳的学习时机。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还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且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从中学到很多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要让语文课堂取得实际的效果,语文教师思想的转变尤其重要。首先,语文教材功能从知识传递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学过程就是把这些语文知识的精华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与熏陶。其次,教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处理好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还要积极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去应用。学习方式转向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转变教学方式方法
鉴于此,教师就要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去组织,去实践。语文课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课程,要让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祖国的文字语言,上好语文课尤为重要。因为,语文課有它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与其它课程相比,是有无穷魅力的一门课,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离不开它,办任何事情都要和它发生直接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既然语文有这么重要,就要搞好小学语文学科教学,那么,教师除了思想观点的转变外,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也要改变,既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从实际出发,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掌握、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为社会、为生活服务。教师还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让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以收到互相促进之奇效。
三、课堂实录案例
众所周知,语言的积累离不开生活实际,因此,教师要创设生活情景,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如教学《放风筝》一文,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做好风筝,第二天上课时,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一组一组地放风筝,并提出问题:“谁做的风筝好看”、“谁放风筝的技术好”,“怎样放风筝”,一下子,学生的兴趣高涨起来,寓教于乐,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师生互动,效果就十分明显了。这比学生坐在教室里枯燥地听教师讲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再如学习讲读课文《秋天》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实地观察天空、田野、池塘以及树林这些景物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说出这些地方有些什么景色,就能体现秋天这个季节,并且要求学生用书上的词语、句子来回答,这样,学生把观察得到的结果,结合课文的描述,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不但熟悉了解了课文,也顺利地达到了训练目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以一首《虞美人》位居唐五代词人第一人的南唐后主李煜曾说:“写作要言之有物”,试想,学生枯坐在教室里冥思苦想,岂能写出好文章。其实,校园环境、家乡美景、山、水、林、木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只要教师带领学生融于其中,加以引导,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教学效果展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知识覆盖面广,生动性、趣味性、人文性、实践性等极强,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去面对它?又如何去组织实施?其实,只要沉下心来,了解语文课的特点,并把它和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而把语文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能很好地诠释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理念,走出一条适合语文教学的新路。
作者简介:王绍美(1982-),女,重庆黔江区人,本科文化程度,小学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实际;效果
当今社会,世界呈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国际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学校培养出来,教师就将承担培养人的责任。小学阶段是基础阶段,奠定好学生成长的基础,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而语文学科又是基础学科,必须抓好抓实,切忌不能敷衍塞责,更不能“走走过场”,贻误学生最佳的学习时机。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还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且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从中学到很多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要让语文课堂取得实际的效果,语文教师思想的转变尤其重要。首先,语文教材功能从知识传递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学过程就是把这些语文知识的精华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与熏陶。其次,教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处理好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还要积极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去应用。学习方式转向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转变教学方式方法
鉴于此,教师就要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去组织,去实践。语文课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课程,要让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祖国的文字语言,上好语文课尤为重要。因为,语文課有它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与其它课程相比,是有无穷魅力的一门课,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离不开它,办任何事情都要和它发生直接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既然语文有这么重要,就要搞好小学语文学科教学,那么,教师除了思想观点的转变外,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也要改变,既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从实际出发,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掌握、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为社会、为生活服务。教师还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让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以收到互相促进之奇效。
三、课堂实录案例
众所周知,语言的积累离不开生活实际,因此,教师要创设生活情景,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如教学《放风筝》一文,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做好风筝,第二天上课时,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一组一组地放风筝,并提出问题:“谁做的风筝好看”、“谁放风筝的技术好”,“怎样放风筝”,一下子,学生的兴趣高涨起来,寓教于乐,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师生互动,效果就十分明显了。这比学生坐在教室里枯燥地听教师讲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再如学习讲读课文《秋天》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实地观察天空、田野、池塘以及树林这些景物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说出这些地方有些什么景色,就能体现秋天这个季节,并且要求学生用书上的词语、句子来回答,这样,学生把观察得到的结果,结合课文的描述,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不但熟悉了解了课文,也顺利地达到了训练目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以一首《虞美人》位居唐五代词人第一人的南唐后主李煜曾说:“写作要言之有物”,试想,学生枯坐在教室里冥思苦想,岂能写出好文章。其实,校园环境、家乡美景、山、水、林、木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只要教师带领学生融于其中,加以引导,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教学效果展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知识覆盖面广,生动性、趣味性、人文性、实践性等极强,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去面对它?又如何去组织实施?其实,只要沉下心来,了解语文课的特点,并把它和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而把语文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能很好地诠释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理念,走出一条适合语文教学的新路。
作者简介:王绍美(1982-),女,重庆黔江区人,本科文化程度,小学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