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来,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技术突飞猛进,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也带来了“数字鸿沟”的扩大及其转型。与此同时,因受限于经济状况、教育水平、社会氛围、数字意识等因素,无法共享数字红利的数字弱势群体也在日益壮大,且随着数字鸿沟的转型而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本文基于现阶段一级数字鸿沟弥合所取得阶段性进步,通过整合构建政府和多元主体的协作、数字教育体系的融合、社会氛围的引导等多元措施,以期构建更加系统化、辐射广的改善对策,携手共建一个更具有人文关怀、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社会。
【关键词】二级数字鸿沟;数字弱势群体; 文化反哺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0.24.052
社会生活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数字红利,然而受制于诸多因素,这些技术性红利并非人人享有。首先被排除在外的便是处于“数字鸿沟”中的数字弱势群体,尤其是老年人、生活在边远贫困地区的居民和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等。当一部分人可以凭借一部智能手机环游世界时,另一部分人却面临着无法预约出行、网上订餐、网上购票、手机转账、网络购物、线上挂号等基本生活障碍。如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一则“安徽大爷无健康码半月徒步千里”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而后又爆出“湖北一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被拒收”……数字弱势群体“被”边缘化事件屡有发生,但好的一面在于数字鸿沟带来的问题正在逐渐得到公众的重视并不断改善。
其中由二級数字鸿沟带来的日益加剧的差异应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即使同为现代数字科技的使用者,其“便利”享受程度也因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同而呈现出显著差别,并且这种差别在不断弥合的一级数字鸿沟逐渐转向二级鸿沟的过程不断扩大。因此,更加全面地搜集潜在的数字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并通过社会的共同协作建立起一套系统化的长远的平衡措施,以此来减轻现有的二级鸿沟差距、预防潜在的数字鸿沟群体的产生和壮大十分有必要。
1. 定义与现状概况
要想知道如何有针对性地去改善、解决数字鸿沟给数字弱势群体带来的不利地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何为数字鸿沟,以及数字鸿沟在我国发展的程度。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社区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及贫富进一步两极分化的趋势。其现存的主要表现形式分为三级:一级数字鸿沟是由于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差异导致的技术接入差距,是数字鸿沟最初的表现形式。二级数字鸿沟指信息技术使用方面的差距。三级数字鸿沟指的是二级鸿沟所产生的结果及影响。
“数字鸿沟”背景下的数字弱势群体是指在智慧社会,由于数字科技的固有特征、不均衡传导以及社会既有结构等客观因素,导致权利缺失、能力不足,进而展现出地位边缘、资源匮乏、易受挫伤等特征的特定群体。这一对象大多集中在如老年人、务工人员、残障人士、经济落后地区的妇女等特定群体中,这个群体具有获取数字信息范围受限、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及主观排斥学习数字技术等特点。
社会现存的数字弱势群体主要由一级鸿沟和二级鸿沟导致,其中一级接入鸿沟的弥合已经在稳步进展中。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较2018年底提升4.9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6.2%,较2018年底提升7.8个百分点,城乡之间的互联网普及率差距缩小5.9个百分点。在《2019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的要求下,网络覆盖工程深化拓展,网络扶贫与数字乡村建设持续推进,数字鸿沟不断缩小。随着我国“村村通”和“电信普遍服务试点”两大工程的深入实施,广大农民群众逐步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同步享受信息社会的便利。虽然网络普及程度相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接入率91.3%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目前在一级接入差异层面已经建立了相对系统化、稳步化的措施。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老人无健康码出行受阻事件引发了政府强烈重视,因此政府于2020年11月24日出台《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涵括老年人的服务保障、日常交通出行、就医、文体活动、办事服务、使用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应用7个层面共20项具体的详细解决措施,覆盖并保障了数字弱势群体中老年人这一代表性群体的基本生存权益。其中大部分措施同样也适用于其余数字弱势群体,是一级鸿沟的弥合过程中的“里程碑”,为后续辐射全体数字弱势群体提供了强有力的借鉴。
中国互联网从上半场的信息科技时代走向了下半场的数字科技时代,硬件连接已经普及,互联网物理接入类型的一级数字鸿沟基本解决,但互联网技能和使用类型的二级数字鸿沟继续扩大,换言之,“数字鸿沟”问题已经从过去的“接入机会差异”转化为“使用差异”。因此,在一级鸿沟在稳步弥合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考虑到日渐壮大且在未来将成为数字弱势群体的主力军——二级使用差异的数字弱势群体。
2. 现状及未来构建
现阶段国内主要有家庭内部反哺、部分地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基层政府机关帮扶、志愿者组织协助、网络媒体舆论发声等几种常见形式,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影响小、覆盖不全面、零散化、短期性、自发性等缺点逐一涌现。而2020年11月24日出台《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虽然是相对完善、全面地涵盖了老年人群体所面临的数字技术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部分数字弱势群体解决燃眉之急,但也只是杯水车薪,远远无法覆盖整个数字弱势群体,是相对短期性、零散化的。对此,我们亟需从减少现存数字弱势群体和从根源填平数字鸿沟两方面,来部署相对体系化、普及化的、长远的措施。 2.1 经济层面: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合作
政府自身首先应加大基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网络普及、全覆盖化发展,降低数字信息使用成本,从而刺激使用需求。政府有必要保障数字信息基础工程快速发展,包括数字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数字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数字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及数字信息应用基础设施,以此提高整个社会的数字化水平和降低使用数字信息的成本。这也是弥合一级接入鸿沟最根本的保障。
政府要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建立可行的弱势群体信息诉求的渠道。公益组织通过政府获取需要的信息,通过入户走访并搜集信息,设立交流热线、设立信箱等方式,深入了解数字弱势群体的需求。同时整理入户搜集的信息并将其反馈给政府,与政府形成双向互动,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对弱势群体进行帮扶。而社会公益组织保留了一部分传统线下意见反馈的职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数字弱势群体因平台的缺乏而导致的失声。此外还可以与社会盈利性经济组织合作。通过对当地弱势群体的调研,对外招标,选取高服务质量、低盈利的经济组织参与援助项目。
政府应要与媒体合作,加强信息化和数字化社会的宣传,提高群众的数字化信息意识。数字弱势群体的信息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因此要努力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促使他们了解信息的重要性,可采取各种大众传媒、各类信息机构和其它多样化的方式和手段,进行广泛持久的宣传。媒体应发挥喉舌作用,定期开展有关数字弱势群体的专栏性报道,除此之外,媒体还更应该具有对发现数字弱势群体新闻的敏感性,提高大众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度,进一步发挥解决问题的内生动力。
政府应要加强政企合作,发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来加强与企业的投资与引导。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税收补贴的方式,对开发照顾弱势群体应用软件的企业实施减税或者发放补贴等鼓励措施,引导部分企业在研发产品和新技术时多考虑到各类边缘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要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将关注点从快触及天花板的主流需求,下沉并輻射边缘群体的各类基本需求,主动进行调研,开发有利于数字弱势群体操作和使用更加便捷的产品。同时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的宣传和普及,将其纳入广告宣传与发行过程中,刺激数字弱势群体的信息消费。由此通过政企合作共同推动对数字产业建设工作,构建长效合作与动态管理。
2.2 文化教育层面
对于现有教育体制未覆盖的、已成型的数字弱势群体,政府要加强基层数字教育内容的普及。加强基层组织与边缘数字弱势群体的对接,实行自下而上的变革。与社区、街道的合作,设置学习站点,定期开展公益培训,为有意愿学习却缺乏学习途径的的群体提供帮助。针对社区间的服务形式,政府可充分发挥财政调控的功能,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合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高效率建设社区数字化。
而对于现有教育体制内的中小学群体,可以依托教育体系的强制性和覆盖性,普遍性、免费性的特征,将数字信息通识和信息安全保护等有关课程纳入小学教育课程设置中,从源头构建数字信息教育基础,预防潜在数字弱势群体的产生。一方面,加强开发基础数字信息通识课程的设置,为网络低龄化趋势下学龄儿童提供有关对网络的基本认识和使用方式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注重以网络信息辨别和数据隐私保护为主的安全教育的设置,推动学生早期数据保护意识和有关价值观念的形成。
2.3 社会和家庭氛围层面
2.3.1 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对数字弱势群体的包容氛围,引导民众理解并积极帮助该群体
首先,积极投放常态化、普及式的公益广告。在宣传形式方面,应当发挥公益广告的媒介优势和传播效能,在互联网、电视、车站广告牌、公众场所LED屏幕等多元媒介上按比例投放公益广告,使宣传趋于多元化、立体化。在宣传内容方面,无论是公益广告内容本身、角色选取还是价值观传递方面,都应当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思想去普及对该群体的认识。如公益广告选角时,不仅可以选择经济落后地区的老年人、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工等代表性的数字弱势群体,更可以是城市的中老年群体,以“典型事例+非典型人物”的模式普及群体的范围以及常见的使用障碍,从而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并帮助他们突破障碍。在宣传原则方面,要秉持“非歧视”、“常态化”原则,引导轻松积极的和谐互助氛围,消解外在社会压力,帮助该群体打开心扉,形成敢于接受、乐于接受帮助的心理。
其次,应当发挥媒体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媒介优势引导舆论。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议论议题的先后顺序。媒体人应当把握人文素养这一基本职业道德,充分运用舆论的引导、监督功能为该群体发声。例如就数字弱势群体在生活中遇到的基本生存困难、日常使用差异导致的障碍等情况,在社交平台上积极发起解决途径讨论,为弱势群体提供公共话语空间。发挥正向舆论的引导作用宣传人文关怀与道德意识,提高公众对该群体的正面关注。并为弱势群体提供在媒介空间的归属感和温暖,更要为其畅通表达群体心声的渠道。同时媒体人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发挥社会公器的力量,通过舆论监督跟进政府在帮助数字弱势群体融入社会的措施的落实,敢于为不公正现象发声。
2.3.2 有条件者加强家庭内部反哺
家庭内部文化反哺指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文化吸收的过程,是解决数字弱势群体使用差异问题最为直接、高效的途径之一。首先,家庭内部的熟悉性与亲近性节省了原本陌生人之间“破冰”的时间和成本,是建立在长期信任和脾性了解的基础上,选择差异化方式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其次,家庭内部反哺具有及时性、直接性,大部分问题时只需转向家庭内部媒介素养较高的群体便能迅速获得解决方法,并且可以利用“手把手教学”进行高效的代际传递。另外,家庭内部反哺过程中有利于提升家庭整体媒介素养,在沟通中重构积极和谐的代际关系。在普及信息网络使用的同时增强家庭内部交流与关怀,消弭信息掌握差异带来的矛盾与不便。在年轻一代向老一辈的传递使用经验的过程中,年轻一代主导的家庭文化反哺提升了家庭媒介生活的整体水平,在现代的、高概念化、高社会化的家庭媒介生活之中,代沟在不断地弥合。最终代沟的出现与弥合呈现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不断有代际的差异影响双方的沟通,但是家庭成员都能在包容关爱的基础上不断磨合。 但此种方式的局限性在于只适用于部分群体,需要家庭内部具有媒介素养较高且长期在身边的群体,而对于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个体等群体中的数字弱势群体便无法享受这一有效方式的优势,需要求助于现所在地附近负责对接的社区、基层组织等。
2.4 主观方面
数字弱势群体要主动摒弃在新技术面前的排斥、自卑心理,积极探索学习。对于由于学习理解能力、精力、操作能力等由生理上的不足而无法进行正常学习过程的部分群体,我们鼓励他们去尝试一些易操作、简洁安全的信息产品,如使用老年模式的APP。在消解对数字信息技术的固有偏见的同时,享受新技术带来的便捷体验和使用效率,消解内在排斥抵触心理,提高自身学习信心和主动性。
认识数字信息技术的价值,提高学习兴趣。对于有正常学习能力但因对数字技术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感知缺失、空余时间分配不合理的群体,我们提倡他们主动去了解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数字信息技术的价值和学习的必要性,从而更好地分配时间创造更长远的潜在价值,例如积极参加社区举办的有关活动和普及课程、与媒介素养较高的群体积极互动等等。并主动探索兴趣点,增强内生动力,积极开发潜在学习能力和操作效率。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自身权益发声。同时面对数字产品市场上数字弱势群体需求隐形化、边缘化、严重匮乏的现状,要主动与媒体、有关组织一起共同发声,发挥作为舆论公众的主人翁意识,扭转公众对于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提高群体认知度。
面对数字社会“万物互联”的发展趋势,接入和深入使用差异带来的数字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和劣势地位正逐渐显露出来,而他们作为社会进步发展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应该与大家共同享受文明社会发展的幸福与满足,而不是默默承受被技术进步的“班车”抛下的屈辱感与无助感。因此,在防止数字弱势群体的产生及壮大的过程中,共同构建一个有人文关怀、有温度的社会,政府、学校、企业、社区组织、家庭乃至每一位社会公众都义不容辞。我们应从改变现存数字弱势群体的处境和抑制未来数字弱势群体的产生两方面做起,尽早构建起长远的、系统化的体系从而加快数字鸿沟的弥合。这也是希望在未来面对新技术的浪潮,我们不会成为那一部分被高科技淘汰在外的“弱勢群体”。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
[2][4]张正平:卢欢.数字鸿沟研究进展[J].武汉金融,2020,No.243,65-72+85.
[3]VANDIJKJ,HACKERK.TheDigitalDivideasaComplexandDynamicPhenomenon[J].TheInformationSociety,2003,19(4):315-326.
[5]高一飞.智慧社会中的“数字弱势群体”权利保障[J].江海学刊,2019(05):163-169.
[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5次)》
[7]ALPHABETICALLISTOFCOUNTRIESWiththelatestInternetIndicators,PenetrationRates,theCountryPopulationandSize(sq.km.),共计24个发达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的平均值,保留一位小数
[8]彭波,严峰.我国消弭数字鸿沟的新机遇与新路径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2):142-147.
[9][10]、[11]、[13]吴埴.城市边缘群体的数字弱势及其扭转研究[D].云南大学,2015.
[12]张贝贝,周林,严龙茂.湖北省弱势群体的“数字歧视”现象调查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5,28(11):9-12.
[14]Blumler,J.G.&Kavanagh,D.“Thethirdageofpoliticalcommunication:Influencesandfeatures”,PoliticalCommunication,1999:16.
[15]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405页
[16]向方霖.现代家庭媒介素养教育中的文化反哺现象研究[C].南京师范大学,2017.
本文由浙江大学文学博士、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新闻学系副教授刘琴指导完成.
【关键词】二级数字鸿沟;数字弱势群体; 文化反哺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0.24.052
社会生活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数字红利,然而受制于诸多因素,这些技术性红利并非人人享有。首先被排除在外的便是处于“数字鸿沟”中的数字弱势群体,尤其是老年人、生活在边远贫困地区的居民和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等。当一部分人可以凭借一部智能手机环游世界时,另一部分人却面临着无法预约出行、网上订餐、网上购票、手机转账、网络购物、线上挂号等基本生活障碍。如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一则“安徽大爷无健康码半月徒步千里”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而后又爆出“湖北一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被拒收”……数字弱势群体“被”边缘化事件屡有发生,但好的一面在于数字鸿沟带来的问题正在逐渐得到公众的重视并不断改善。
其中由二級数字鸿沟带来的日益加剧的差异应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即使同为现代数字科技的使用者,其“便利”享受程度也因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同而呈现出显著差别,并且这种差别在不断弥合的一级数字鸿沟逐渐转向二级鸿沟的过程不断扩大。因此,更加全面地搜集潜在的数字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并通过社会的共同协作建立起一套系统化的长远的平衡措施,以此来减轻现有的二级鸿沟差距、预防潜在的数字鸿沟群体的产生和壮大十分有必要。
1. 定义与现状概况
要想知道如何有针对性地去改善、解决数字鸿沟给数字弱势群体带来的不利地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何为数字鸿沟,以及数字鸿沟在我国发展的程度。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社区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及贫富进一步两极分化的趋势。其现存的主要表现形式分为三级:一级数字鸿沟是由于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差异导致的技术接入差距,是数字鸿沟最初的表现形式。二级数字鸿沟指信息技术使用方面的差距。三级数字鸿沟指的是二级鸿沟所产生的结果及影响。
“数字鸿沟”背景下的数字弱势群体是指在智慧社会,由于数字科技的固有特征、不均衡传导以及社会既有结构等客观因素,导致权利缺失、能力不足,进而展现出地位边缘、资源匮乏、易受挫伤等特征的特定群体。这一对象大多集中在如老年人、务工人员、残障人士、经济落后地区的妇女等特定群体中,这个群体具有获取数字信息范围受限、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及主观排斥学习数字技术等特点。
社会现存的数字弱势群体主要由一级鸿沟和二级鸿沟导致,其中一级接入鸿沟的弥合已经在稳步进展中。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较2018年底提升4.9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6.2%,较2018年底提升7.8个百分点,城乡之间的互联网普及率差距缩小5.9个百分点。在《2019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的要求下,网络覆盖工程深化拓展,网络扶贫与数字乡村建设持续推进,数字鸿沟不断缩小。随着我国“村村通”和“电信普遍服务试点”两大工程的深入实施,广大农民群众逐步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同步享受信息社会的便利。虽然网络普及程度相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接入率91.3%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目前在一级接入差异层面已经建立了相对系统化、稳步化的措施。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老人无健康码出行受阻事件引发了政府强烈重视,因此政府于2020年11月24日出台《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涵括老年人的服务保障、日常交通出行、就医、文体活动、办事服务、使用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应用7个层面共20项具体的详细解决措施,覆盖并保障了数字弱势群体中老年人这一代表性群体的基本生存权益。其中大部分措施同样也适用于其余数字弱势群体,是一级鸿沟的弥合过程中的“里程碑”,为后续辐射全体数字弱势群体提供了强有力的借鉴。
中国互联网从上半场的信息科技时代走向了下半场的数字科技时代,硬件连接已经普及,互联网物理接入类型的一级数字鸿沟基本解决,但互联网技能和使用类型的二级数字鸿沟继续扩大,换言之,“数字鸿沟”问题已经从过去的“接入机会差异”转化为“使用差异”。因此,在一级鸿沟在稳步弥合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考虑到日渐壮大且在未来将成为数字弱势群体的主力军——二级使用差异的数字弱势群体。
2. 现状及未来构建
现阶段国内主要有家庭内部反哺、部分地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基层政府机关帮扶、志愿者组织协助、网络媒体舆论发声等几种常见形式,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影响小、覆盖不全面、零散化、短期性、自发性等缺点逐一涌现。而2020年11月24日出台《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虽然是相对完善、全面地涵盖了老年人群体所面临的数字技术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部分数字弱势群体解决燃眉之急,但也只是杯水车薪,远远无法覆盖整个数字弱势群体,是相对短期性、零散化的。对此,我们亟需从减少现存数字弱势群体和从根源填平数字鸿沟两方面,来部署相对体系化、普及化的、长远的措施。 2.1 经济层面: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合作
政府自身首先应加大基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网络普及、全覆盖化发展,降低数字信息使用成本,从而刺激使用需求。政府有必要保障数字信息基础工程快速发展,包括数字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数字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数字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及数字信息应用基础设施,以此提高整个社会的数字化水平和降低使用数字信息的成本。这也是弥合一级接入鸿沟最根本的保障。
政府要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建立可行的弱势群体信息诉求的渠道。公益组织通过政府获取需要的信息,通过入户走访并搜集信息,设立交流热线、设立信箱等方式,深入了解数字弱势群体的需求。同时整理入户搜集的信息并将其反馈给政府,与政府形成双向互动,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对弱势群体进行帮扶。而社会公益组织保留了一部分传统线下意见反馈的职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数字弱势群体因平台的缺乏而导致的失声。此外还可以与社会盈利性经济组织合作。通过对当地弱势群体的调研,对外招标,选取高服务质量、低盈利的经济组织参与援助项目。
政府应要与媒体合作,加强信息化和数字化社会的宣传,提高群众的数字化信息意识。数字弱势群体的信息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因此要努力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促使他们了解信息的重要性,可采取各种大众传媒、各类信息机构和其它多样化的方式和手段,进行广泛持久的宣传。媒体应发挥喉舌作用,定期开展有关数字弱势群体的专栏性报道,除此之外,媒体还更应该具有对发现数字弱势群体新闻的敏感性,提高大众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度,进一步发挥解决问题的内生动力。
政府应要加强政企合作,发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来加强与企业的投资与引导。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税收补贴的方式,对开发照顾弱势群体应用软件的企业实施减税或者发放补贴等鼓励措施,引导部分企业在研发产品和新技术时多考虑到各类边缘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要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将关注点从快触及天花板的主流需求,下沉并輻射边缘群体的各类基本需求,主动进行调研,开发有利于数字弱势群体操作和使用更加便捷的产品。同时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的宣传和普及,将其纳入广告宣传与发行过程中,刺激数字弱势群体的信息消费。由此通过政企合作共同推动对数字产业建设工作,构建长效合作与动态管理。
2.2 文化教育层面
对于现有教育体制未覆盖的、已成型的数字弱势群体,政府要加强基层数字教育内容的普及。加强基层组织与边缘数字弱势群体的对接,实行自下而上的变革。与社区、街道的合作,设置学习站点,定期开展公益培训,为有意愿学习却缺乏学习途径的的群体提供帮助。针对社区间的服务形式,政府可充分发挥财政调控的功能,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合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高效率建设社区数字化。
而对于现有教育体制内的中小学群体,可以依托教育体系的强制性和覆盖性,普遍性、免费性的特征,将数字信息通识和信息安全保护等有关课程纳入小学教育课程设置中,从源头构建数字信息教育基础,预防潜在数字弱势群体的产生。一方面,加强开发基础数字信息通识课程的设置,为网络低龄化趋势下学龄儿童提供有关对网络的基本认识和使用方式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注重以网络信息辨别和数据隐私保护为主的安全教育的设置,推动学生早期数据保护意识和有关价值观念的形成。
2.3 社会和家庭氛围层面
2.3.1 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对数字弱势群体的包容氛围,引导民众理解并积极帮助该群体
首先,积极投放常态化、普及式的公益广告。在宣传形式方面,应当发挥公益广告的媒介优势和传播效能,在互联网、电视、车站广告牌、公众场所LED屏幕等多元媒介上按比例投放公益广告,使宣传趋于多元化、立体化。在宣传内容方面,无论是公益广告内容本身、角色选取还是价值观传递方面,都应当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思想去普及对该群体的认识。如公益广告选角时,不仅可以选择经济落后地区的老年人、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工等代表性的数字弱势群体,更可以是城市的中老年群体,以“典型事例+非典型人物”的模式普及群体的范围以及常见的使用障碍,从而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并帮助他们突破障碍。在宣传原则方面,要秉持“非歧视”、“常态化”原则,引导轻松积极的和谐互助氛围,消解外在社会压力,帮助该群体打开心扉,形成敢于接受、乐于接受帮助的心理。
其次,应当发挥媒体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媒介优势引导舆论。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议论议题的先后顺序。媒体人应当把握人文素养这一基本职业道德,充分运用舆论的引导、监督功能为该群体发声。例如就数字弱势群体在生活中遇到的基本生存困难、日常使用差异导致的障碍等情况,在社交平台上积极发起解决途径讨论,为弱势群体提供公共话语空间。发挥正向舆论的引导作用宣传人文关怀与道德意识,提高公众对该群体的正面关注。并为弱势群体提供在媒介空间的归属感和温暖,更要为其畅通表达群体心声的渠道。同时媒体人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发挥社会公器的力量,通过舆论监督跟进政府在帮助数字弱势群体融入社会的措施的落实,敢于为不公正现象发声。
2.3.2 有条件者加强家庭内部反哺
家庭内部文化反哺指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文化吸收的过程,是解决数字弱势群体使用差异问题最为直接、高效的途径之一。首先,家庭内部的熟悉性与亲近性节省了原本陌生人之间“破冰”的时间和成本,是建立在长期信任和脾性了解的基础上,选择差异化方式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其次,家庭内部反哺具有及时性、直接性,大部分问题时只需转向家庭内部媒介素养较高的群体便能迅速获得解决方法,并且可以利用“手把手教学”进行高效的代际传递。另外,家庭内部反哺过程中有利于提升家庭整体媒介素养,在沟通中重构积极和谐的代际关系。在普及信息网络使用的同时增强家庭内部交流与关怀,消弭信息掌握差异带来的矛盾与不便。在年轻一代向老一辈的传递使用经验的过程中,年轻一代主导的家庭文化反哺提升了家庭媒介生活的整体水平,在现代的、高概念化、高社会化的家庭媒介生活之中,代沟在不断地弥合。最终代沟的出现与弥合呈现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不断有代际的差异影响双方的沟通,但是家庭成员都能在包容关爱的基础上不断磨合。 但此种方式的局限性在于只适用于部分群体,需要家庭内部具有媒介素养较高且长期在身边的群体,而对于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个体等群体中的数字弱势群体便无法享受这一有效方式的优势,需要求助于现所在地附近负责对接的社区、基层组织等。
2.4 主观方面
数字弱势群体要主动摒弃在新技术面前的排斥、自卑心理,积极探索学习。对于由于学习理解能力、精力、操作能力等由生理上的不足而无法进行正常学习过程的部分群体,我们鼓励他们去尝试一些易操作、简洁安全的信息产品,如使用老年模式的APP。在消解对数字信息技术的固有偏见的同时,享受新技术带来的便捷体验和使用效率,消解内在排斥抵触心理,提高自身学习信心和主动性。
认识数字信息技术的价值,提高学习兴趣。对于有正常学习能力但因对数字技术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感知缺失、空余时间分配不合理的群体,我们提倡他们主动去了解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数字信息技术的价值和学习的必要性,从而更好地分配时间创造更长远的潜在价值,例如积极参加社区举办的有关活动和普及课程、与媒介素养较高的群体积极互动等等。并主动探索兴趣点,增强内生动力,积极开发潜在学习能力和操作效率。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自身权益发声。同时面对数字产品市场上数字弱势群体需求隐形化、边缘化、严重匮乏的现状,要主动与媒体、有关组织一起共同发声,发挥作为舆论公众的主人翁意识,扭转公众对于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提高群体认知度。
面对数字社会“万物互联”的发展趋势,接入和深入使用差异带来的数字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和劣势地位正逐渐显露出来,而他们作为社会进步发展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应该与大家共同享受文明社会发展的幸福与满足,而不是默默承受被技术进步的“班车”抛下的屈辱感与无助感。因此,在防止数字弱势群体的产生及壮大的过程中,共同构建一个有人文关怀、有温度的社会,政府、学校、企业、社区组织、家庭乃至每一位社会公众都义不容辞。我们应从改变现存数字弱势群体的处境和抑制未来数字弱势群体的产生两方面做起,尽早构建起长远的、系统化的体系从而加快数字鸿沟的弥合。这也是希望在未来面对新技术的浪潮,我们不会成为那一部分被高科技淘汰在外的“弱勢群体”。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
[2][4]张正平:卢欢.数字鸿沟研究进展[J].武汉金融,2020,No.243,65-72+85.
[3]VANDIJKJ,HACKERK.TheDigitalDivideasaComplexandDynamicPhenomenon[J].TheInformationSociety,2003,19(4):315-326.
[5]高一飞.智慧社会中的“数字弱势群体”权利保障[J].江海学刊,2019(05):163-169.
[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5次)》
[7]ALPHABETICALLISTOFCOUNTRIESWiththelatestInternetIndicators,PenetrationRates,theCountryPopulationandSize(sq.km.),共计24个发达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的平均值,保留一位小数
[8]彭波,严峰.我国消弭数字鸿沟的新机遇与新路径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2):142-147.
[9][10]、[11]、[13]吴埴.城市边缘群体的数字弱势及其扭转研究[D].云南大学,2015.
[12]张贝贝,周林,严龙茂.湖北省弱势群体的“数字歧视”现象调查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5,28(11):9-12.
[14]Blumler,J.G.&Kavanagh,D.“Thethirdageofpoliticalcommunication:Influencesandfeatures”,PoliticalCommunication,1999:16.
[15]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405页
[16]向方霖.现代家庭媒介素养教育中的文化反哺现象研究[C].南京师范大学,2017.
本文由浙江大学文学博士、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新闻学系副教授刘琴指导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