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农田水利灌溉、田间道路、生态防护以及土地平整和林地整理等工程措施,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沟相通,渠相连”的农田生态系统。土地整治关乎18亿亩耕地红线目标和国家粮食安全,关乎城乡统筹发展,关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一项富农、强农、惠民的社会事业。
[关键词]土地整治 做法 惠民工程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7-0278-01
土地整治是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地平整及田间建设紧密接合在一起,通过农田水利灌溉、田间道路、生态防护以及土地平整和林地整理等工程措施,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沟相通,渠相连”的农田生态系统。土地整治关乎18亿亩耕地红线目标和国家粮食安全,关乎城乡统筹发展,关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社会事业。
1 项目实施的主要做法
1.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土地整治工作,技术性强、牵扯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形成联动机制,整体推进。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市、县、乡三级都成立了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发文件和通知,及时有力地指导了项目建设。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土地整治事项;在全市综合性会议上,多次强调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菏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先后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通知》(菏政办发[2011]1号)、《关于加快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进度的通知》(菏政办发明电[2012]54号),进一步明确了政策措施,及时、有效地指导了此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1.2 规范制度,严格管理
制定了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公告制和审计制(包括工程审计和资金审计)等一系列项目管理制度,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进行全面质量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工程监理的有关规章制度。监督指导施工单位建立自检队伍,共同把好工程质量关。建立了目标责任制,把综合整治项目实施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重要指标;建立了政策搭台、责任唱戏、实施伴奏、制度创新、部门联动的项目管理高效运行机制。
1.3健全监管机制、狠抓项目质量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并重,健全质量监控网络,实行全程跟踪监督,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是把好设计关。坚持以土地整治规划为统领,深入项目区实地考察,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加强科学设计与论证,对比择优,使项目规划布局科学,工程设计合理,形成专家与群众、部门与行业的紧密结合。严格执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如:田间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不低于15年,排涝标准不低于10年一遇等,坚持用这些硬指标来衡量、评判工程质量。二是严格监管工程质量。县区政府组织审计、财政、农业、水利、国土等多部门深入施工现场,对照设计要求,对每条路、沟、桥涵及所有建筑物,观效果、测数据、查隐患等多种灵活多样的办法,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凡发现质量有一项不合格的一律返工,直到达到设计要求和国家验收标准为止。每一道工序完工后,由施工单位申请报验,经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监督管理技术人员、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签字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邀请监察局、检察院派专人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监督,并加强对项目管理人员、监理人员的监管,形成全方位、无缝隙的监督网络。三是严格兑现奖惩。市对各县区工程进度和质量实行考核奖惩,如五个综合整治项目,按期完成省级验收的前2名,各奖励一定数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指标。
1.4 强化措施,严格资金管理
一是积极筹集整合资金,确保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到位。为把配套资金落到实处,市政府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县配套资金,由县级政府统筹解决,按照“渠道不变、集中投入、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计其效”的原则,整合现有各类涉农资金,引导社会各界加大資金投入。二是及时下达项目资金指标,确保项目实施需要。为了保证项目开工建设需要,市财政在资金指标下达上改变了过去按进度分批下达的做法,将省下达的项目指标资金一次性全部下达到项目县区,由该县区财政部门按照工程进度拨付到位。三是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监督,确保专款专用。为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在资金拨付使用管理上都采取了严格的措施。各项目县财政部门大都实行了报账制管理,在会计核算中心设置专账,明确专人管理核算项目资金。对资金从申请使用、拨付账户、支出报销都制定了规范的流程,做到严格按项目实施进度拨付资金,严格规定程序把关报销支出,对工程实施程序不规范、支出报销凭据不完备的,不予支出。
2 效益显著
土地整治就像“播种机”,将中央的惠农政策实惠带给农民,使农民看得见,摸得住。
2.1耕地面积有增加,质量有提高。通过土地整治新增了耕地面积,各级干部和农民群众对这些高标准农地倍加珍惜,保护意识明显增强,推进了耕地保护措施的落实,使全市连续多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而耕地质量提高的效果,在有些地方甚至可以用“种一季的田,收两季的粮”来概括。整治后的高产农田,小麦亩产较前提高了20%,玉米亩产提高了15%左右,农田复种指数也大幅提高,为我市粮食生产“10连增”打下了坚实基础。
2.2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提高。推进土地整治,不仅新增了耕地,更重要的是以土地整治为抓手,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使一些“旱不能灌、涝不能排”的田地变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优质高产田,项目区内的灌溉率和机械耕作率达到100%。各级抓住土地整治和标准农田建设的契机,发展效益农业,大规模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用地经营权的流转,建设农业产业园,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作用在今后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2.3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土地整治改观了农村面貌,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资源基础。过去由于缺乏规划指导,一些村庄“脏、乱、差”现象屡见不鲜。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后,不少中心村庄变杂乱无章为井然有序,民居整齐划一,道路四通八达,有的村内还建有村民广场等配套设施,居住环境实现了亮化、绿化、美化,与城镇居民区相差无几,与周边自然村落对比鲜明。
2.4用地更节约更合理。当前,由于执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耕地细碎化问题突出,而细碎化的基本农田难以实现永久保护,难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不利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通过大力推广以“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居民集中居住”为重点的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土地要素集中安排、合理布局,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利用效益明显提高。
2.5农用地生态功能得到加强。土地整治项目融入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不仅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增加了耕地,提高了农田的抗风险能力,而且还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农田生态系统,营造了人与其他物种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多年的实践证明,土地整治真是一项普惠民生、铸牢和谐的德绩工程,功在当今,利于后代。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把好事办好,无愧于时代的要求,群众的期望,为实现每个人的“中国梦”增砖添瓦。
[关键词]土地整治 做法 惠民工程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7-0278-01
土地整治是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地平整及田间建设紧密接合在一起,通过农田水利灌溉、田间道路、生态防护以及土地平整和林地整理等工程措施,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沟相通,渠相连”的农田生态系统。土地整治关乎18亿亩耕地红线目标和国家粮食安全,关乎城乡统筹发展,关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社会事业。
1 项目实施的主要做法
1.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土地整治工作,技术性强、牵扯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形成联动机制,整体推进。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市、县、乡三级都成立了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发文件和通知,及时有力地指导了项目建设。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土地整治事项;在全市综合性会议上,多次强调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菏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先后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通知》(菏政办发[2011]1号)、《关于加快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进度的通知》(菏政办发明电[2012]54号),进一步明确了政策措施,及时、有效地指导了此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1.2 规范制度,严格管理
制定了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公告制和审计制(包括工程审计和资金审计)等一系列项目管理制度,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进行全面质量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工程监理的有关规章制度。监督指导施工单位建立自检队伍,共同把好工程质量关。建立了目标责任制,把综合整治项目实施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重要指标;建立了政策搭台、责任唱戏、实施伴奏、制度创新、部门联动的项目管理高效运行机制。
1.3健全监管机制、狠抓项目质量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并重,健全质量监控网络,实行全程跟踪监督,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是把好设计关。坚持以土地整治规划为统领,深入项目区实地考察,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加强科学设计与论证,对比择优,使项目规划布局科学,工程设计合理,形成专家与群众、部门与行业的紧密结合。严格执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如:田间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不低于15年,排涝标准不低于10年一遇等,坚持用这些硬指标来衡量、评判工程质量。二是严格监管工程质量。县区政府组织审计、财政、农业、水利、国土等多部门深入施工现场,对照设计要求,对每条路、沟、桥涵及所有建筑物,观效果、测数据、查隐患等多种灵活多样的办法,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凡发现质量有一项不合格的一律返工,直到达到设计要求和国家验收标准为止。每一道工序完工后,由施工单位申请报验,经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监督管理技术人员、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签字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邀请监察局、检察院派专人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监督,并加强对项目管理人员、监理人员的监管,形成全方位、无缝隙的监督网络。三是严格兑现奖惩。市对各县区工程进度和质量实行考核奖惩,如五个综合整治项目,按期完成省级验收的前2名,各奖励一定数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指标。
1.4 强化措施,严格资金管理
一是积极筹集整合资金,确保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到位。为把配套资金落到实处,市政府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县配套资金,由县级政府统筹解决,按照“渠道不变、集中投入、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计其效”的原则,整合现有各类涉农资金,引导社会各界加大資金投入。二是及时下达项目资金指标,确保项目实施需要。为了保证项目开工建设需要,市财政在资金指标下达上改变了过去按进度分批下达的做法,将省下达的项目指标资金一次性全部下达到项目县区,由该县区财政部门按照工程进度拨付到位。三是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监督,确保专款专用。为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在资金拨付使用管理上都采取了严格的措施。各项目县财政部门大都实行了报账制管理,在会计核算中心设置专账,明确专人管理核算项目资金。对资金从申请使用、拨付账户、支出报销都制定了规范的流程,做到严格按项目实施进度拨付资金,严格规定程序把关报销支出,对工程实施程序不规范、支出报销凭据不完备的,不予支出。
2 效益显著
土地整治就像“播种机”,将中央的惠农政策实惠带给农民,使农民看得见,摸得住。
2.1耕地面积有增加,质量有提高。通过土地整治新增了耕地面积,各级干部和农民群众对这些高标准农地倍加珍惜,保护意识明显增强,推进了耕地保护措施的落实,使全市连续多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而耕地质量提高的效果,在有些地方甚至可以用“种一季的田,收两季的粮”来概括。整治后的高产农田,小麦亩产较前提高了20%,玉米亩产提高了15%左右,农田复种指数也大幅提高,为我市粮食生产“10连增”打下了坚实基础。
2.2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提高。推进土地整治,不仅新增了耕地,更重要的是以土地整治为抓手,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使一些“旱不能灌、涝不能排”的田地变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优质高产田,项目区内的灌溉率和机械耕作率达到100%。各级抓住土地整治和标准农田建设的契机,发展效益农业,大规模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用地经营权的流转,建设农业产业园,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作用在今后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2.3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土地整治改观了农村面貌,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资源基础。过去由于缺乏规划指导,一些村庄“脏、乱、差”现象屡见不鲜。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后,不少中心村庄变杂乱无章为井然有序,民居整齐划一,道路四通八达,有的村内还建有村民广场等配套设施,居住环境实现了亮化、绿化、美化,与城镇居民区相差无几,与周边自然村落对比鲜明。
2.4用地更节约更合理。当前,由于执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耕地细碎化问题突出,而细碎化的基本农田难以实现永久保护,难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不利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通过大力推广以“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居民集中居住”为重点的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土地要素集中安排、合理布局,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利用效益明显提高。
2.5农用地生态功能得到加强。土地整治项目融入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不仅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增加了耕地,提高了农田的抗风险能力,而且还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农田生态系统,营造了人与其他物种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多年的实践证明,土地整治真是一项普惠民生、铸牢和谐的德绩工程,功在当今,利于后代。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把好事办好,无愧于时代的要求,群众的期望,为实现每个人的“中国梦”增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