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
(一)供给側结构性改革的定义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出现后,中国推出了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但近年来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各界反思已使用多年的“三驾马车”思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意是,国民经济已经难以通过需求端的短期刺激政策实现V型反转,而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这意味着,要解决中国经济所存在的中长期问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刺激药方有局限性,根本之道在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
当前中国经济放缓,看似是有效需求不足,实则有效供给不足,结构失衡、供需错配才是深层症结。所以,当前供给和需求两手都得抓,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端,要把改善供给作为主攻方向。
首先,需求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一是“住”“行”主导的需求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户均达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汽车拥有量超过100辆。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住”“行”的市场需求会发生明显变化。2013年后,我国新开工房屋面积、住房销售面积先后出现负增长,汽车销售进入低增长阶段;二是需求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对产品品质、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三是服务需求在消费需求中的占比明显提高。
其次,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是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2015年底,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已降至70%左右,煤炭产能利用率还要更低一些,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2亿平方米,创下历史新高,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很大。去产能、去库存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举措。
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出现到境外大量采购日常用品的现象,造成国内消费需求外流。我国供给体系和产品品质明显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有效供给能力。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
1.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需要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根据二战以来的国际经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当中,真正能从中等收入上去、顺利实现跨越的就十多个。其中,一半左右是资源型国家,比如石油输出国,剩下的就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按照这个比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实在太小,换句话说,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是个大概率事件。
2.培育新动能的需要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当前中国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
二、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消除两种误解:
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当前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还有一种误解是,認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搞新的“计划经济”。恰恰相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为此,要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形势下的完善和深化,决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
三、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
(一)正确认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个重大原则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排除干扰,心无旁骛,牢牢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重大原则:
1.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任何束缚和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言行都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必须坚决反对。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主动研究发展规律,不断推进科学发展,持续改善人民生活。
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生产力能否解放好、发展好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原则性问题。对于政府作用,强调“更好发挥”,不是“更多发挥”,要集中精力抓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3.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必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经验。当前,要注重调动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企业家营造宽松环境,用透明的法治环境稳定预期,给他们吃定心丸。要为创新人才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其积极性。
(二)正确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重点任务”之间的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三去一降一补”(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手段,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三去一降一补”是手段,经济增长提质增效是目的,手段与目的不能本末倒置,例如2016年初有的地方用加杠杆的方式去库存,导致房地产价格急剧飙升,给当地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经济金融风险。
“五大重点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要着力在“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上下功夫。从长期看,各项任务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从短期看,不同任务之间又具有“对冲”作用。比如,化解房地产库存对增长是明显的“加法”,可以减缓去产能带来的“减法”效应。而去产能又会调整供求关系,防止出现宏观经济通缩效应。因此,“五大重点任务”必须全面推进。当然,落实到一个地区,又会有所侧重,关键在于把握好“度”。当前,做“加法”相对容易理解,做“减法”困难会大一些,但必须做下去。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腾出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
四、结语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决策部署。这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经济迈向“双中高”的必由之路,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社会各界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实抓好。(作者单位为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县委党校)
(一)供给側结构性改革的定义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出现后,中国推出了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但近年来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各界反思已使用多年的“三驾马车”思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意是,国民经济已经难以通过需求端的短期刺激政策实现V型反转,而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这意味着,要解决中国经济所存在的中长期问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刺激药方有局限性,根本之道在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
当前中国经济放缓,看似是有效需求不足,实则有效供给不足,结构失衡、供需错配才是深层症结。所以,当前供给和需求两手都得抓,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端,要把改善供给作为主攻方向。
首先,需求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一是“住”“行”主导的需求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户均达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汽车拥有量超过100辆。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住”“行”的市场需求会发生明显变化。2013年后,我国新开工房屋面积、住房销售面积先后出现负增长,汽车销售进入低增长阶段;二是需求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对产品品质、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三是服务需求在消费需求中的占比明显提高。
其次,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是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2015年底,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已降至70%左右,煤炭产能利用率还要更低一些,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2亿平方米,创下历史新高,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很大。去产能、去库存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举措。
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出现到境外大量采购日常用品的现象,造成国内消费需求外流。我国供给体系和产品品质明显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有效供给能力。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
1.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需要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根据二战以来的国际经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当中,真正能从中等收入上去、顺利实现跨越的就十多个。其中,一半左右是资源型国家,比如石油输出国,剩下的就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按照这个比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实在太小,换句话说,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是个大概率事件。
2.培育新动能的需要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当前中国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
二、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消除两种误解:
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当前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还有一种误解是,認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搞新的“计划经济”。恰恰相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为此,要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形势下的完善和深化,决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
三、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
(一)正确认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个重大原则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排除干扰,心无旁骛,牢牢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重大原则:
1.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任何束缚和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言行都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必须坚决反对。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主动研究发展规律,不断推进科学发展,持续改善人民生活。
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生产力能否解放好、发展好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原则性问题。对于政府作用,强调“更好发挥”,不是“更多发挥”,要集中精力抓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3.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必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经验。当前,要注重调动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企业家营造宽松环境,用透明的法治环境稳定预期,给他们吃定心丸。要为创新人才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其积极性。
(二)正确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重点任务”之间的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三去一降一补”(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手段,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三去一降一补”是手段,经济增长提质增效是目的,手段与目的不能本末倒置,例如2016年初有的地方用加杠杆的方式去库存,导致房地产价格急剧飙升,给当地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经济金融风险。
“五大重点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要着力在“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上下功夫。从长期看,各项任务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从短期看,不同任务之间又具有“对冲”作用。比如,化解房地产库存对增长是明显的“加法”,可以减缓去产能带来的“减法”效应。而去产能又会调整供求关系,防止出现宏观经济通缩效应。因此,“五大重点任务”必须全面推进。当然,落实到一个地区,又会有所侧重,关键在于把握好“度”。当前,做“加法”相对容易理解,做“减法”困难会大一些,但必须做下去。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腾出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
四、结语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决策部署。这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经济迈向“双中高”的必由之路,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社会各界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实抓好。(作者单位为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