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过印度电影《三个傻瓜》的人对“皇家理工学院”一定印象深刻,这所学校有极为浓烈的印度理工学院的影子。事实上,电影就是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小说《五点人:在印度理工学院不要做的事情》改编而成。影片播出后,得到几乎一边倒的赞许。
印度影评人萨哈什?贾说:“《三个傻瓜》并非一部完美的艺术品,但它是生气勃勃的、激励人心的当代艺术品,浸染着某种精神。在一个学生会被他们不可能完成的课程逼得自杀的国度,《三个傻瓜》提供了希望。”
印度最牛大学
在印度,I、IT、IIT分别代表什么呢?答案就是:I是指印度文化,IT是印度人引以为豪的信息技术产业,而IIT则是印度理工学院。可见,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的地位有多么重要。它没有老牌名校那种宏伟亘古的建筑,也没有新兴大学那些昂贵豪华的先进设备;它的历史不长,不过60多年;可是它的“产品”,却个个是盖上“正字标记”的质量保证。如今,它已从一所咖喱味浓郁的印度学校,成为一个光芒耀眼的传奇品牌,还因此创造了“IITian”(印度理工人)这个英文名词。
二战后,印度从英国独立出来,满怀希望和憧憬的新政府总理尼赫鲁认识到,要把一个刚从殖民地独立出来的贫穷落后国家建设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理工教育。于是他委派实业家萨卡尔率领22人的委员会,研究成立一所按照国际标准设置、以麻省理工学院为蓝本的高科技学院。第一所印度理工学院应运而生,地址选在卡拉普尔这个英国殖民者专门关印度政治犯的监狱,其用意就是希望学校永远要记得“人才是印度富强之本”。今天,印度理工学院已经发展到拥有7个校区。
印度如今有3万多所大学,数目不可谓不多,而印度理工学院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英国媒体报道,印度理工学院的科技实力和学生质量比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加起来还厉害。CBS的“60分钟”节目曾用一整集来介绍它,“把哈佛、麻省理工和普林斯顿加起来,就是它在印度的地位。”美国《商业周刊》则大胆下了这个定论:这所学校的毕业生,是“印度史上最热门的出口产品”。
用脑力来重建国家,这是印度理工学院的校训和国家的战略。正是这一理念促使印度的崛起。印度理工学院的一位老教授说过,印度要发展,除了他们的奋斗舍我其谁。政府不遗余力的栽培造就印度理工学院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国际水平来看,印度理工学院绝对称不上资源丰富,7所分校、3万多名学生,每年经费达10亿元左右。但是从印度的角度来看,印度理工学院却可以让他校眼红。因为政府每年给其他几千所理工学院的补助,加起来也不过是3000多万元,只有印度理工学院的3%。在这种环境下,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生难免有些“舍我其谁”的傲气,自信心十足。印度理工学院的一位学生说过,他们在这里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和家庭,他们每个人都在想着为国家做贡献。如此的雄心壮志和付出,一个国家怎么会不迅速崛起呢?
不过官方的支持也是有限度的。1956年,印度国会通过《理工学院法案》,它使学院在很大程度上躲过了官僚体系的干涉,学生课程也由各个校区自行决定。“政府只是把它建了起来,然后就撒手不管了。而那些政府撒手的领域,基本上都做得很出色。”曾任印度利华公司副主席的印度理工校友歌帕拉说。“《理工学院法案》无疑是印度政府通过的成功法案之一,”印度理工学院教授印地立桑说,“它给予了理工学院完全的自主权。这在印度高等学府中是独树一帜的。委员会中少了政治掮客,大家开始了真正的、客观的讨论。所以,他们所做的决定远比那些具有双重标准的政客和官僚们参与时要客观合理得多。而且,由于缺少了政府官员的参与,委员会成员们的决定也越发具有责任感和客观实际。”
精英是熬出来的
在印度,理工科是最受欢迎、竞争也最激烈的,商科次之,文科和语言类则垫底。要想当工程师、建筑师或者医生,在高考之后,要参加全印度统一的工程师、建筑师和医师考试,合格后,还要参加各大学的入学考试。印度理工学院无疑是印度最热门的大学,其自主命题的入学考试试题也被认为是世界上难度最大的试题之一。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生是60选1,这个比咱们的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多了。每年有30万考生只录取5000人进行精英教育。
印度有这么一种说法:一流的学生进印度理工学院,二流的才出国念美国名校。印度的联考科目有物理、数学和化学,而且要考两次,第一次先刷掉后面的五分之二,第二次则挑出最后能够入学的考生。
印度理工学院校门虽窄,却是成功人生的入场券,即使一年学费合人民币近6000元(差不多是其他公立大学的100倍),仍有数亿印度父母与学生为之疯狂。印度小孩从11岁起,就开始为考进印度理工学院做准备,日夜补习苦读,尽量了解自己打算报考的大学的考试出题思路。
在印度的一些大城市,高考考生凌晨3点起床,先上补习班,然后赶去学校上课的情况非常普遍。补习班的收费也不低,在新德里,理科补习班的收费有的高达20万卢比(约合4000美元),报纸上常常可以看到补习学校的广告,登出“某理科状元出自该补习学校”。为了应对高中学习的高强度和高压力,印度考生也有各种减压方法。有的是喝浓咖啡,每天最多喝6杯,以免学习中打瞌睡;还有的为增强记忆,求助于各种补脑药物。
印度这种状况,跟中国倒是非常相似。不同的是,中国学生进大学后,压力顿时消失,而印度理工学院的大学生们还得继续他们的苦逼岁月。学校是封闭的,学生每天只是专心地学习。宿舍里只有电脑和床铺书桌。为了方便学生查阅资料,图书馆是凌晨1点关门的。
为了训练学生理论思维和动手能力,印度理工学院的教育模式近乎残忍。学生毕业前要修满180个学分,其中必须有20个基础科学学分;每5个星期举行一次全校性大考,成绩全校排名。从大一开始,每学期都要修6门理工课程,以及两三门实验课;在学校的安排下,所有学生至少要到一家企业实习。“每天早上7点半开始上课,下午5点半下课,每星期5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在印度理工学院念电机工程的卡拉即使已经读到大四,还是天天课程满堂,忙得没有时间玩。 在这里数学和化学是国家重点培养的,老师会给你很多复杂的问题,让你自己想办法来解决,当然要求也是特别高,有的甚至要求学生答案精准到小数点后第四位。然而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生却很少抱怨功课太重,他们已经练就一身“解决最刁钻问题的能力”。毕业的时候,印度其他大学或理工学院,只能颁发工程学士,印度理工学院却可以单独授予科技学士学位,凸显了它在印度的特殊地位。
硅谷人才培训基地
“不必逼他们读书,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生知道用功一定会成功。”正是因为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生有一流的专业实力和扎实的英语能力,每年12月,各跨国公司纷纷进驻7个校区征才,通常在两个礼拜之内,所有学生都会被“抢购一空”。“在离开校园之前,人一定会知道自己将到哪里。”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学务长夏玛尔指出。
2003年,印度理工学院在美国硅谷盛大庆祝创校50周年,微软创立人比尔?盖茨盛赞它是具有全球影响力、“令人不可思议”的学校,并称它对计算机产业帮助匪浅。硅谷是印度理工学院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据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教授萨克森尼恩研究统计,硅谷2000家新创公司中,有40%由印度人创立,绝大部分都是从印度理工学院毕业。曾有人统计过,在全世界所有大学中,印度理工学院学生成为百万富翁的比例最高。信息系统创办人、升阳计算机共同创办人、麦肯锡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沃达丰集团执行长、网威科技长等,都是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印度理工学院校友。
印度理工学院的成功传奇,从美国企业的董事会议上,传颂到华尔街股票市场,甚至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像是传说印度理工学院学生在学会开车之前,就已经能够解决各种复杂的科学难题。不论是大学或企业,美国人疯狂着迷这些人。美国华盛顿特区的乔治?梅森大学,每年主动奉送60个全额奖学金给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另外还补贴住宿费,付钱让他们到美国企业去实习。在这段科技产业腾飞的黄金时期,印度理工学院每年70%的毕业生会出国,且大部分都落脚美国。过去半个多世纪,印度理工学院总共培育了近20万毕业生,有差不多四分之一都留在美国。
曾经有一则笑话,说进入印度理工,是一只脚踩在印度土地,另外一只脚踏进印度航空。该校一贯培养的是能从零开始思考产生新的构思的人才,以及能成为领袖的人才,所以毕业生们不仅能在科学领域,在商业领域也能取得成功,还占据首要地位。在硅谷,中印工程师曾经平分天下,今天印度管理高手如云,搞技术的也厉害,而中国工程师仍在第一线埋头苦干,高管寥寥无几。
至于那些不想去美国的,没关系。世界很多大的公司都在印度理工学院所在的城市设立了研发基地,为的就是就近取材。
印度影评人萨哈什?贾说:“《三个傻瓜》并非一部完美的艺术品,但它是生气勃勃的、激励人心的当代艺术品,浸染着某种精神。在一个学生会被他们不可能完成的课程逼得自杀的国度,《三个傻瓜》提供了希望。”
印度最牛大学
在印度,I、IT、IIT分别代表什么呢?答案就是:I是指印度文化,IT是印度人引以为豪的信息技术产业,而IIT则是印度理工学院。可见,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的地位有多么重要。它没有老牌名校那种宏伟亘古的建筑,也没有新兴大学那些昂贵豪华的先进设备;它的历史不长,不过60多年;可是它的“产品”,却个个是盖上“正字标记”的质量保证。如今,它已从一所咖喱味浓郁的印度学校,成为一个光芒耀眼的传奇品牌,还因此创造了“IITian”(印度理工人)这个英文名词。
二战后,印度从英国独立出来,满怀希望和憧憬的新政府总理尼赫鲁认识到,要把一个刚从殖民地独立出来的贫穷落后国家建设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理工教育。于是他委派实业家萨卡尔率领22人的委员会,研究成立一所按照国际标准设置、以麻省理工学院为蓝本的高科技学院。第一所印度理工学院应运而生,地址选在卡拉普尔这个英国殖民者专门关印度政治犯的监狱,其用意就是希望学校永远要记得“人才是印度富强之本”。今天,印度理工学院已经发展到拥有7个校区。
印度如今有3万多所大学,数目不可谓不多,而印度理工学院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英国媒体报道,印度理工学院的科技实力和学生质量比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加起来还厉害。CBS的“60分钟”节目曾用一整集来介绍它,“把哈佛、麻省理工和普林斯顿加起来,就是它在印度的地位。”美国《商业周刊》则大胆下了这个定论:这所学校的毕业生,是“印度史上最热门的出口产品”。
用脑力来重建国家,这是印度理工学院的校训和国家的战略。正是这一理念促使印度的崛起。印度理工学院的一位老教授说过,印度要发展,除了他们的奋斗舍我其谁。政府不遗余力的栽培造就印度理工学院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国际水平来看,印度理工学院绝对称不上资源丰富,7所分校、3万多名学生,每年经费达10亿元左右。但是从印度的角度来看,印度理工学院却可以让他校眼红。因为政府每年给其他几千所理工学院的补助,加起来也不过是3000多万元,只有印度理工学院的3%。在这种环境下,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生难免有些“舍我其谁”的傲气,自信心十足。印度理工学院的一位学生说过,他们在这里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和家庭,他们每个人都在想着为国家做贡献。如此的雄心壮志和付出,一个国家怎么会不迅速崛起呢?
不过官方的支持也是有限度的。1956年,印度国会通过《理工学院法案》,它使学院在很大程度上躲过了官僚体系的干涉,学生课程也由各个校区自行决定。“政府只是把它建了起来,然后就撒手不管了。而那些政府撒手的领域,基本上都做得很出色。”曾任印度利华公司副主席的印度理工校友歌帕拉说。“《理工学院法案》无疑是印度政府通过的成功法案之一,”印度理工学院教授印地立桑说,“它给予了理工学院完全的自主权。这在印度高等学府中是独树一帜的。委员会中少了政治掮客,大家开始了真正的、客观的讨论。所以,他们所做的决定远比那些具有双重标准的政客和官僚们参与时要客观合理得多。而且,由于缺少了政府官员的参与,委员会成员们的决定也越发具有责任感和客观实际。”
精英是熬出来的
在印度,理工科是最受欢迎、竞争也最激烈的,商科次之,文科和语言类则垫底。要想当工程师、建筑师或者医生,在高考之后,要参加全印度统一的工程师、建筑师和医师考试,合格后,还要参加各大学的入学考试。印度理工学院无疑是印度最热门的大学,其自主命题的入学考试试题也被认为是世界上难度最大的试题之一。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生是60选1,这个比咱们的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多了。每年有30万考生只录取5000人进行精英教育。
印度有这么一种说法:一流的学生进印度理工学院,二流的才出国念美国名校。印度的联考科目有物理、数学和化学,而且要考两次,第一次先刷掉后面的五分之二,第二次则挑出最后能够入学的考生。
印度理工学院校门虽窄,却是成功人生的入场券,即使一年学费合人民币近6000元(差不多是其他公立大学的100倍),仍有数亿印度父母与学生为之疯狂。印度小孩从11岁起,就开始为考进印度理工学院做准备,日夜补习苦读,尽量了解自己打算报考的大学的考试出题思路。
在印度的一些大城市,高考考生凌晨3点起床,先上补习班,然后赶去学校上课的情况非常普遍。补习班的收费也不低,在新德里,理科补习班的收费有的高达20万卢比(约合4000美元),报纸上常常可以看到补习学校的广告,登出“某理科状元出自该补习学校”。为了应对高中学习的高强度和高压力,印度考生也有各种减压方法。有的是喝浓咖啡,每天最多喝6杯,以免学习中打瞌睡;还有的为增强记忆,求助于各种补脑药物。
印度这种状况,跟中国倒是非常相似。不同的是,中国学生进大学后,压力顿时消失,而印度理工学院的大学生们还得继续他们的苦逼岁月。学校是封闭的,学生每天只是专心地学习。宿舍里只有电脑和床铺书桌。为了方便学生查阅资料,图书馆是凌晨1点关门的。
为了训练学生理论思维和动手能力,印度理工学院的教育模式近乎残忍。学生毕业前要修满180个学分,其中必须有20个基础科学学分;每5个星期举行一次全校性大考,成绩全校排名。从大一开始,每学期都要修6门理工课程,以及两三门实验课;在学校的安排下,所有学生至少要到一家企业实习。“每天早上7点半开始上课,下午5点半下课,每星期5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在印度理工学院念电机工程的卡拉即使已经读到大四,还是天天课程满堂,忙得没有时间玩。 在这里数学和化学是国家重点培养的,老师会给你很多复杂的问题,让你自己想办法来解决,当然要求也是特别高,有的甚至要求学生答案精准到小数点后第四位。然而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生却很少抱怨功课太重,他们已经练就一身“解决最刁钻问题的能力”。毕业的时候,印度其他大学或理工学院,只能颁发工程学士,印度理工学院却可以单独授予科技学士学位,凸显了它在印度的特殊地位。
硅谷人才培训基地
“不必逼他们读书,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生知道用功一定会成功。”正是因为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生有一流的专业实力和扎实的英语能力,每年12月,各跨国公司纷纷进驻7个校区征才,通常在两个礼拜之内,所有学生都会被“抢购一空”。“在离开校园之前,人一定会知道自己将到哪里。”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学务长夏玛尔指出。
2003年,印度理工学院在美国硅谷盛大庆祝创校50周年,微软创立人比尔?盖茨盛赞它是具有全球影响力、“令人不可思议”的学校,并称它对计算机产业帮助匪浅。硅谷是印度理工学院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据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教授萨克森尼恩研究统计,硅谷2000家新创公司中,有40%由印度人创立,绝大部分都是从印度理工学院毕业。曾有人统计过,在全世界所有大学中,印度理工学院学生成为百万富翁的比例最高。信息系统创办人、升阳计算机共同创办人、麦肯锡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沃达丰集团执行长、网威科技长等,都是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印度理工学院校友。
印度理工学院的成功传奇,从美国企业的董事会议上,传颂到华尔街股票市场,甚至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像是传说印度理工学院学生在学会开车之前,就已经能够解决各种复杂的科学难题。不论是大学或企业,美国人疯狂着迷这些人。美国华盛顿特区的乔治?梅森大学,每年主动奉送60个全额奖学金给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另外还补贴住宿费,付钱让他们到美国企业去实习。在这段科技产业腾飞的黄金时期,印度理工学院每年70%的毕业生会出国,且大部分都落脚美国。过去半个多世纪,印度理工学院总共培育了近20万毕业生,有差不多四分之一都留在美国。
曾经有一则笑话,说进入印度理工,是一只脚踩在印度土地,另外一只脚踏进印度航空。该校一贯培养的是能从零开始思考产生新的构思的人才,以及能成为领袖的人才,所以毕业生们不仅能在科学领域,在商业领域也能取得成功,还占据首要地位。在硅谷,中印工程师曾经平分天下,今天印度管理高手如云,搞技术的也厉害,而中国工程师仍在第一线埋头苦干,高管寥寥无几。
至于那些不想去美国的,没关系。世界很多大的公司都在印度理工学院所在的城市设立了研发基地,为的就是就近取材。